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届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届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届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届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届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5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实验上小荷初露。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田来开发。AI能创作小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AI写作更加蓬勃活跃的原因。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在小说的人工智能写作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从人工智能与文学领域的交叉实践可知,积极推动实践文学发生变化的人往往是具有科研属性的人员。因为文学较为特殊的属性,并不直接带来迅速的爽感反馈,因此写作小程序或者应用程序很难出现高度普及的情况。而且,对于基本框架设计,对于语感声口等独特性的期待,对于逻辑和叙述节奏把控的要求等因素,都说明文学创作必须由更专业的写作者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作品。(摘编自邱华栋《AI的创造力来源》)材料二: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䔌明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它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同时,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材料三: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表明,目前诗歌AI写作较为活跃的原因,是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且对其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读者的参与和二次创作。B.材料一表明,人在人工智能写作小说的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工智能的数据库足够丰富,对话机制足够成熟,人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C.从材料二可知,据慕明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D.从材料二可知,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一些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那些无限性、非理性和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也许能模仿、创造出一个个故事,但它永远不会解码该故事背后所饱含的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心灵感受。B.建立文学大语言系统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基础,完成后将极大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加快AI创作的发展速度。C.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尽管面临挑战,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方式,其促使人类反思文学在科技时代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D.文学与科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精神层面拥有独特价值。作家依靠文学展现个人思考深度,洞察社会伦理风貌。(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在人工智能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项是()A.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理解、把握《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风和语言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续写了后四十回的内容。B.AI小说《机忆之地》创作过程中,人类创作者将元宇宙等科幻元素与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相融合,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C.林悠然以宇宙、星河为背景,构想出人类、AI与宇宙共存共生的宏大叙事,通过输入关键词、主题等内容,激发AI的创作潜能,与其共同完成了《梦回星河》。D.超110万字的《天命使徒》采用“国内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一个勤奋的作家写成该篇幅小说需一年,而人工智能仅需一个半月。(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5)科技时代,文学具有哪些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水(节选)乔叶柿子们也依次熟了。到了宝水村才知晓柿子还有那么多品种:磨盘柿、锄头柿、鸡心柿、火罐柿、水晶柿,也有论口感起名的,如涩柿、甜柿、脆柿、绵柿,我[注]最爱听的还是论时令叫的,什么①八月黄、雁过红、九月青,有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且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能吃。柿子的问题就是不好存放,不过恰也因不好存放,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地有了其他出路,或酿成柿子醋,或晒成柿饼。柿子醋转变成了调料,柿饼升级成了比粮食更稀罕的糕点。做醋的柿子不值一提:只有从树上掉下来的烂柿子,不好做柿饼的,才会用来做醋。当然,做出来的味道还是极好的。做柿饼的柿子却得精挑细选:首先得熟得早,晒柿饼有削皮、晾晒、捂霜等几个步骤,按步骤综合论,上佳的就是八月黄。旱多柿甜,水多柿大。田里柿子一般会结得比坡上野长的大,就是因为田里好浇水。今年雨水足,整面山的柿子果然都长得匀匀的大。看到一树树累累垂垂的八月黄,村里人都说今年得好好晒些柿饼啦。但即便是八月黄里,也得是刚黄的柿子才适宜做柿饼。色还发青的甜度会差,颜色红的甜度虽够硬度却不够,不好削皮,且熟得迟,会误了接下来的一系列程序。因此要做柿饼,就得把这些个都搁置,选甜度、硬度、个头儿都刚刚好的。孟胡子想使的却是另一股子劲儿,他在各种场合唾沫飞溅地跟村民们宣传着柿子文化,却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从美讲起。说美丽乡村可不是白得的名号,咱得知道咱们能叫人看见哪些美。我看咱们的玉米收下来都是苇箔扎成了囤,放在空场地上,既透气又透光,太阳好了能晒,上头罩一块塑料布还不怕下雨,科学得很。②可说实话,堆得太随便,不够美。咱扎囤时,能不能想想这三四个囤咋排列更好看,能不能编几小辫玉米,在苇箔上外头挂出来,或者再配上几串红辣椒,小小一点缀,俏他一俏。还有咱们的山楂,你晒时也不要泼泼洒洒往地上一搁。你要么晒到咱的大簸箕里,要么铺块布,最好是净面白布,衬着咱的山楂圆溜溜红艳艳的,这成景儿。类似这些事,咱都要犯犯思想,都要虑虑进到客眼啥样,能不能叫客想去拍照留影,能不能叫看到图的人也想来咱宝水看看,这就有了意思,拐弯抹角地都能给咱钱。后来才拐到了柿子上。他说柿子品种多,成果周期也长,从八月黄到九月青,从秋分到霜降,足足能有俩月,这俩月足够咱们做一大篇柿子文章。现在啥都讲文化,柿子也是有文化的。唐朝时候就有记载,说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囊,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意思是柿树寿命长,长大有阴凉,不招鸟虫,清净利亮,果子结得又多又好,下霜时叶变红了也能欣赏,叶片又大又厚能在上头写字。还有,柿和事同音,味又甜,颜色喜庆,所以咱们老祖宗在传统文化里早就把它列成了吉祥果,留了可多口彩。四个柿子放在盘子里,就是事事如意圆圆满满。柿子加上一条鱼,就是事事有余。反正是跟柿子搭起来的,都是好意头。这些总结你说有多好,我劝你们都记下,将来好跟客们显摆。③就都笑。他又说,柿子可不是成子柿饼才能卖钱,要知道,从摘柿子开始,票子就开始哗啦啦响啦。比如旋柿子,咱们干这个活儿,就能叫客们当景儿看。柿子旋好,往麻棘针上一扎,扎个满枝红,再往高高处一摆,不也是一景儿?火罐柿、水晶柿熟时,连枝带叶地多存一些,挂到墙上也是景儿。千万记住,这可都是景儿啊,都是景儿!景儿都是钱,都是钱!远远地听着他讲得苦口婆心,我只能暗自赞叹,到底是孟胡子。顺手在手机上搜了一下,七绝之说居然是出于《酉阳杂俎》。八月黄多是方的,有四个大棱,年近九旬不识字的九奶坐在条凳上,眉目之间突然就焕发了精神。只见她把一颗柿子扎上,从柿子顶开始卡刀,一圈下来一片到底,旋得干干净净,十分轻巧利索。孟胡子笑道,别看老太儿一辈子没出过村,但这手艺真绝。秀梅和小曹都贴得近近的,录着视频。小曹悄声说,发到网上时可以配任贤齐那首《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表演很精彩,这歌词多搭。秀梅说,不是有一首歌叫《万事如意》么?我觉得那个更对景。万事如意也是万柿如意呀。两人约定子要来个同题竞赛,各拍各,各发各,三天后看播放量和点赞数定胜负,输家请客。因赢了小曹,秀梅紧催着叫他兑现请客。周一晚上小曹便践诺,在老宅摆了一桌。这些日子,小曹也渐把重点从镇上移到了村里,给老宅内部做了细装修,刚刚收拾妥当。他这期间常带着一个女孩子出双入对,女孩子明眸皓齿的,姓叶,名青蓝。请客时青蓝便在。吃喝闻闲话,她说她家是县城边儿的村子,在网上做的特产店是“怀乡好物”,和小曹也算是同行。两人眉来眼去的,一看就是热恋中。饭后她又跟着我来到老原家左瞧右看了一番,说小曹的老宅也适合开民宿。小曹笑道,那是。咱那老宅也是一方宝地,只要你愿意,连房带人都是你的。她便翻了个白眼给他。听秀梅约她一起拍抖音,便爽快应道,没问题,很荣幸。我跟青萍姐一个系列,也属青的。你们的抖音我老早就在看了,老早就想着啥时候能和你们一起拍,咱们一起努力当网红。小曹对秀梅嗔道,当着我的面儿就要劫我的人?青蓝便戗他:④谁是你的人?我永远是我自己的人。(有删改)[注]我:地青萍。(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通过详述柿子的品种、加工过程及文化寓意,既展现了乡村的物产丰富,也暗含对传统技艺逐渐流失的隐忧。B.“我”在文中虽自称“观察者”,但通过“顺手在手机上搜了一下”等细节可知,“我”实际深度参与了乡村的文化建设。C.孟胡子强调“景儿都是钱”,直接体现了现代商业思维对乡村的冲击,暗示村民已完全摒弃传统价值观,转向功利主义。D.与鲁迅《故乡》中人物“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疏离轨迹不同,本文中小曹、青蓝等年轻人扎根乡村、改造老宅、经营特产店,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乡土文化的主动回归与创新传承。(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列举“八月黄、雁过红、九月青”等名称,既体现柿子的时令特色,又以诗化命名赋予其文化意蕴,增强画面感。B.②句以口语化表达批评村民的粗放做法,与后文“俏他一俏”形成对比,体现孟胡子的审美主张。C.③句独立成段,简洁传神地刻画出村民对孟胡子宣传策略的认同与赞赏,侧面烘托其感染力。D.④句通过语言描写凸显叶青蓝独立自信的性格,暗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3)文中多次引用民间俗语、古书记载(如“旱多柿甜,水多柿大”“柿有七绝”等),请赏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4)本文在展现“乡村振兴”主题时,通过哪些不同人物的活动分别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哪些具体路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节选自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材料二: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然,至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衎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少陵有句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此千古学诗指南也。彼拾人残唾、句摹字仿者,譬如婴儿学语,徒有咿嗄;若逞一己聪明,蔑弃规矩,又似野狐参禅,堕入暗障。(节选自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所断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至于性情A遭际B人C人有D我在焉E不可貌古F人而袭之G畏古人而拘之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貌,描摹,名词活用为动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貌恭而不心服”的“貌”用法不同。B.丝竹,喻指音乐,《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同。C.无与,无关,与《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的“无与”意思不同。D.其,文中加强语气,无实意,成语有“恰如其分”,其中的“其”字用法与此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枚认为诗歌创作应随时代变化而自然演变,若强求不变则难以成就唐宋之诗。B.袁枚以“莺花”“丝竹”为例,说明古今事物名同实异,但本质仍存,诗亦同理。C.沈德潜批评唐代诗歌过于追求声律工整,导致托物言志的传统衰落,偏离诗教本质。D.沈德潜主张诗歌创作应严守死法,反对“以意从法”,认为此会束缚诗人的性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②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5)袁枚主张“诗不得不变”,沈德潜强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袁枚与沈德潜在诗歌创作中“变”与“法”关系上的观点有何异同。(二)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次韵和甫咏雪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摧嵬。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写寒风凛冽,阴云密布,下句写诗人坐看否落山垄,玉山崔嵬,意境雄浑开阔。B.颔联写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尽显才德,也表明此刻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C.颈联写大雪过后,世界变成白皑皑的一片,而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D.尾联发表议论,寒乡之人不会念及兆示丰年的瑞雪,只盼望晴空万里带来的温暖。(2)好的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诗文中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的“”和《赤壁赋》中的“”,都是通过蛟龙起舞的画面来表现的。(2)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用“,”两句回答,说这样不叫“拒谏”。(3)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其实“啸”只是一种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啸”兴盛于魏晋,如“”;唐宋时期,文人的啸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丝余音,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话要讲究场合和对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场合问题。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更不能胡言乱语;家人团聚、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切忌官话连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甲)。对长者说话,要彬彬有礼,注意音量大小,不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晚辈讲话,当和声细语,风趣幽默,不宜用教训口吻。对熟悉、亲近的人说话,可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与陌生人交流,当止则止,切莫A。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因为说话是通过声音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乙),外化出来的声音就不会低俗。这一点,在说话的音量尤其明显。有些人说话大嗓门,虽然近在咫尺,也喊得震天响。之所以大嗓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考虑对方感受,只管自己释放。说,(丙),还有升降变化、语速快慢、实虚相间等技巧问题,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训练。大学里播音专业的师生说话,与我们普通人有明显不同。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说话,听着感觉舒服,是美的享受。中国自古就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范例,高中语文课本中《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代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更是B。材料二:“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节选自鲁迅小说《药》)(1)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对于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有人认为表示语意未尽,有人认为是话语中断,你怎么看?请简析理由。(5)如果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横肉的人只是嚷”中的“嚷”替换为“喊”,请比较两个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四、作文(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很多人眼中,亲密无间似乎是一段关系的最高追求。然而有人也认为,边界感是关系的保护罩。它不是冷漠,也不是刻意疏远,而是一种尊重对方空间的智慧。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B(2)B(3)D(4)①多种文体创作成果初现,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和散文,在小说创作领域有了初步探索;②辅助写作功能强大,能够收集与整合资料,写情节大纲,制式写作驾轻就熟。(5)①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展现艺术独有的核心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②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将复杂的感性经验进行艺术转换,传递个体复杂的感性经验。③文学作品在科技时代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人们独特的情感。④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反映作家的思想和社会现实,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批判,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2.(1)D(2)C(3)①内容上,丰富了文本关于乡村物产的知识,如介绍了柿子生长与环境的关系。②文化上,增添乡村文化底蕴,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特色。③表达效果上,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展现乡村生活质朴独特。(4)①村民:挑选柿子做柿饼等活动,体现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特色产业。②孟胡子:宣传柿子文化,引导打造乡村景观,体现乡村文化和旅游振兴。③小曹、青蓝等年轻人:扎根乡村、改造老宅、经营特产店,体现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新活力和思路。3.(1)BEG(2)B(3)D(4)①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②做学问的人只知道尊崇唐朝的诗歌却不向上深入探究诗歌的源头,这就好像那些眺望大海的人把鱼背错当成海岸,却不能自己醒悟到自己见识的短浅啊。(5)相同点:都强调诗歌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不同点:袁枚更强调诗歌创作中的“变”,主张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沈德潜更注重在遵循“法”的基础上,对“法”进行灵活运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的格律没有比古代更完备的了,学习的人推崇仿效,自有他们的渊源。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然而却不能说现在没有黄莺、鲜花了;如今的乐器、音乐,难道还是古代的乐器、音乐吗?然而却不能说现在没有乐器、音乐了。只要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中断,那么人类创作的声音(指诗歌、音乐等艺术作品)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现在的音乐,就如同古代的音乐。”音乐也就是诗歌。唐朝人学习汉、魏时期的诗歌又对汉、魏诗歌进行了改变创新,宋朝人学习唐诗又对唐诗进行了改变创新。这种变化,不是他们有意要去改变的,而是不得不改变。假如不改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后代的容貌,没有不源自于祖父、父亲的,然而在变化中变得好看的有,在变化中变得丑陋的也有。如果一定要禁止变化,那么即使是大自然的创造者(指上天)也做不到。先生您允许唐朝人改变汉、魏时期的诗歌,却唯独不允许宋朝人改变唐诗,这真是令人困惑啊。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材料二:诗歌作为一种学问和技艺,可以用来调理人的性情,使伦理事物都能妥善处理,能感动鬼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