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3月份月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他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在大宇宙中,小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因此,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美感的获得,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欣赏自然之物时,要先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再来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不同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理解这一区别,可以结合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来理解: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和日常生活有了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融在一片自然美的形象里。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之物方面的条件,即物的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同时它的线条节奏能把帘子外的花叶纳入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之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节奏、旋律、和谐,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富有内涵、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1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一种格式,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这里就是美,“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通过美感来摄取。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找不到美的踪迹的,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找寻。心的修养是为发现美作准备。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诗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徒是情感,而是经验。”也就是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感情,使之发现美,即“移我情”;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即“移世界”。“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至于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我个人以为正在其可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活泼开放、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关于这种功能,西方的接受美学也曾有所论及。按照西方接受美学中作者与读者之关系来看,则作者的功能乃在于赋予作品以一种足资读者去发掘的潜能,而读者的功能则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实践。2而且读者在发掘文本中之潜能时,还可以带有一种“背离原意的创造性”,所以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我相信,宇宙间确有一种属灵的东西。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摘编自《叶嘉莹访谈: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的书法兼具自然美和精神美,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和移情。B.美感获得需要主观心理和客观之物两方面的准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C.“隔帘花叶有辉光”,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的心理距离是审美的首要条件。D.心的修养为发现美作准备,“移我情”“移世界”才能发现美,感知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有独一无二的文字和声音美感,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B.钟嵘的《诗品》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句话可以阐释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诞生后便具有了一种供读者发掘的功能,这种发掘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可视为读者的再创造。D.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往往是读者自身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叶嘉莹先生认为它能兴发感动,唤起富于精神的不死的心灵。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移人之情”这一概念的一项是(3分)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材料一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班级举行以“中华诗词之美”为主题的班级研讨会,你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请结合材3料二,列出你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项脊轩多年以后,震川先生回到了那一间小小的项脊轩,望着枝缠藤绕的篱笆木门,心里头百感交集。他轻轻拂袖,掸去门把上的尘灰,吱呀一声,门开了,像是知晓故人的归来。沿着青石板路望去,繁芜的杂草丛中,手植的枇杷树映入眼帘,亭亭如盖,亭亭如盖……几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叶隙间倾泻下来,用丝缕温情雕刻着往日的小轩:茂盛的兰桂,反照的日影,案头上的书卷,未燃尽的油灯,乳白色的象笏,以及亲人们的音容和震川先生一样,我也回到了那条灰白色的街道,站在那一栋旧式居民楼面前。原先安装在一楼、面朝大街的深青色大铁门已经拆除,留下来的只有因频繁开关门撞击而成的凹缝。我畅通无阻地迈进仅有少量太阳光线照进的小巷,视线在两侧灰暗斑驳的水泥墙上搜寻着、扫描着,然后定格在某一瞬间——儿时在墙上刻下的三只小火柴人儿,它们还在。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满怀温柔,满怀感动,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汇。那栋楼是爷爷留下的,一共五层,爸爸一家住在五楼,三叔家住在四楼,四叔家住在三楼。老式居民楼没有独立的阳台,没有直上直下的电梯,但有夕照下的阅读时光,有一家人的团圆饭,有三个小屁孩儿的笑与泪……在那栋旧楼房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悲欢离合,成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描绘修葺前项脊轩的模样——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潮湿如青苔般肆意滋长,屋内昏天暗日,待久了令人产生晕眩之感。书斋空间有限,案头上书卷尚且无法安放,更何况他勃发的意气。和项脊轩相比,我对自己的旧屋不禁要感叹一句:幸甚至哉!旧屋的“阳台”只是沿着窗户搭建的一排粗铁丝网,上面放着许多植物盆栽。有两盆“肥美”的芦荟,是奶奶从乡下移植过来栽种的;有一盆兰花和一盆水仙花,是每年逛花市时妈妈必须置办的“年货”;还有爸爸最爱富贵竹,时不时带回来几枝,一齐放4在长型的陶瓷花盆中,直至插满,苍翠欲滴。闲暇时,他们总爱争论谁的植物更耐看或更旺盛,而我在一旁观望“看戏”,偶尔充当一下“墙头草”,心里也甚是愉快。我喜欢下午趴在阳台边上读书,阳光透过铁丝网洒落在书上,形成格子状的光影。累了,便俯视街道上穿梭往来的人和车,猜想着他们的故事;抬头远眺,目光越过林林总总的居民楼,可以望见眷恋在半空上的落日。夕阳西下,书面上的光影逐渐从书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从阳台一头的盆栽移动到另一头的盆栽……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修葺过后,一切都焕然一新,震川先生得以在干爽明亮的书斋畅意阅读,读书时的思绪也随之清晰起来。于是乎借书满架,无所不读。忽而偃仰啸歌,听万籁声;忽而冥然兀坐,写一案文……豪放自在,悠然自得。眼倦时,透过一扇嵌着古木的窗牖,可见寂寂庭阶啄食鸟,可见一轮明月上半墙,亦可见几枝桂条影斑驳,有如东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妙也。渊沉于此,震川先生也不禁发出感叹:东坡啊东坡,只恨我生不在彼时,要不我也能与你共享那一夜的月明,畅谈那一刻的人生,你也不用遗憾少了那一个闲朋挚友。如果说,震川先生未分家时的项脊轩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那么我的则是“楼中通上下为一”,一家只需在自己所在的楼层往楼梯处喊一声,响亮的回声便可迅速将信息传达至不同层的另两家。而在家中,最经常吆喝的要数奶奶了。她喜欢上下穿梭于三层楼,也不嫌累,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相聚,只要她喊一声,我们便会来到她所在的一楼,聚在一起吃饭。饭桌上的时光是轻松和谐的,特别是年夜饭,一家人相聚于此,小孩儿坐在一起互相打闹嬉戏,奶奶不住地唠叨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父辈们举杯畅饮,聊聊过往一年的经历和收获,谈谈新一年的计划和希冀,颇有一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况味。在这一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饭桌上,过去一年纷纷扰扰的烦恼和形形色色的喜乐,似乎都得以安放在桌的一隅,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家人、十颗心汇聚在一起而发散开来的温暖。2012年,爸爸拿出了十几年的积蓄,购买了当时市里一个新楼盘的套房,我们一家成为最早从老楼搬走的。还记得搬家大货车来到楼下的那一天,我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待了很久。日影下的文字、饭桌上的碗筷、泥墙上的小人……直到爸爸妈妈敲开房门,我才从深重的记忆中醒来,走出房门,客厅空空。随后几年,三叔和四叔也陆续从老楼搬离,迁到不同的小区。虽仍在同一市区,但5因奔波于各自的工作与家庭,一起聚首围桌吃饭的时光越来越少了。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腿脚不便,奶奶不再能够频繁地来往于三家之间。尽管如此,老人家仍常念叨:要努力读书啊,阿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考上大学。震川先生也曾回忆起大母的喃喃之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听罢,仿佛夹杂着时光远逝的一丝悲凉,但在苦累暗淡之中,又一切都生了光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作者想象归有光回到项脊轩场景中,与《项脊轩志》中家散妻逝的凄凉之景吻合,感情基调一致。B.当父母发生争论时,“我”从旁“观戏”,偶尔还充当“墙头草”,父母情感和睦,孩童愉悦,一家子其乐融融。C.作者详写大家庭群居的热闹,略写小家庭陆续从老楼搬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大家庭离散的伤感。D.奶奶希望“我”努力读书,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考上大学,这让“我”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殷切期待,倍感温暖。7.下列对“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这个段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回想归有光在修葺后的项脊轩读书写字的欢快情景,说明环境能影响人的心境。B.作者采用了对仗、排比的句式再现《项脊轩志》中的情景,材料集中,节奏明快。C.庭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景都有种宁静清幽的美。D.归有光认为苏轼当时缺少有像他这样可以畅谈人生的闲朋挚友,是苏轼一生的遗憾。8.作者为何要把自己曾居住的楼房说成是“我的项脊轩”?请简要分析。(4分)9.本文设置了归有光和“我”两条线索,他们时而相对,又时而交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材料一: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6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蚓①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上相应的字母。(3分)术者A谓我岁B行在戌将死口使其言回然目吾不及目见儿之立也G后田当以我语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归”意思相同。B.烛,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C.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不矜名节”的“矜”意思都不同。7D.鲜,少,引申为“没有”,与“数见不鲜”“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去世后没有留下维持生活的钱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B.欧阳修的父亲每逢祭祀时总会哭泣,因其母亲在世时吃食不足没能好好奉养,又因每逢有酒水美食时母亲已无法享用遗憾哭泣。C.欧阳修的父亲认为想给死刑犯求一条生路却没能达成,死者和自己都没有遗憾;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可能就有遗憾了。D.欧阳修和李密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都幸得母亲或祖母抚育,材料一主要赞颂母亲的品行,材料二侧重写祖母抚养自己的艰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4分)(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14.材料一中欧阳修的母亲“何恃而能自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侯庙》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之景,庙中壁画剥落,庙外草木茂盛。B.《武侯庙》后两句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的生活、以身许国的行迹。8C.《蜀相》一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全诗格调深沉而悲壮。D.两首诗都从祠庙美景入笔,追述武侯生平,景、事、情、理融为一体。16.两首诗都以诸葛亮为抒怀对象,请简要概括两诗对武侯情感的异同。(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登快阁》中使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与阮籍青白眼两个典故,表现诗人知(2)人的生死观历来不尽相同,庄子在《齐物论》中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表达了不同的看法。(3)同学们一起去九龙湖边踏春,看到草木茂盛,水流轻缓,不由得念出陶渊明《归'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小题。长期以来,中国人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肉、奶占比较少。“以粮为纲”的观念长期影响着国人,土地大都用来种粮食,畜牧业占比很少,草原牧区与农耕地区处于分割的状态。畜牧业薄弱,这一情形致使我国农业结构和国民营养结构发展不均衡。(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地农业科学家任继周矢志不渝开拓草业科学的动力。他提出在国内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提出要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即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地,种草养畜、“藏粮于草”。为了更好地研究牧草,任继周和同事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试验站建在海拔3000米的草原沟谷滩地上,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的乌鞘岭下,年平均气温1℃。试验站里无煤碳,任继周等人就捡拾牛粪烧火做饭;草原紫外线很强,晒脱了他们一层又一层皮;6月的草原晚上温度很低,他们就把蒸馏水瓶揣进怀里防止冻裂,在阵阵狼嚎声中邯然入睡。(乙),任继周和同事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工作。他们用自建的气象站做记录,到实验样地按设计观测、记录牧草生长情况及环境数据,摸清了草地生态系统一年四季的变化。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重要发现都始于这个时期,包括在全国率先开展草地围栏、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试行高山草原划区轮牧、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任继周先生扎根西十余载,为我国的草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任继周先生就像那广袤无垠的西北草原,看似无奇,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18.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处不超过20个字。(4分)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学,为万世开太平”,前两句未作改动而后两句作了改动。请简要分析这样改动的效果。(4分)评点《蜀道难》的艺术境界。(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陶渊明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3.D(只有借景抒情,移情的“移”不能体现出来)4.①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引用王羲之和华兹华斯的话,得出“美不引用郭六方的《舟还长沙》区别“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论证“‘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③丰富论证内容,使论证更全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5.①具有音韵之美: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使其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心灵和精神的升华改造。(每点2分)6.A(“吻合”“情感基调一致”错)8.①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是读书的乐园,都寄寓着祖母的厚望;②自己居住的楼更加衬托出“我”回忆旧时的温馨、快乐、幸福之感受。往生活、亲情的感慨与眷念,强化了情感共鸣。③两条线索时而11.D(与“数见不鲜”中的“鲜”意思不同)重要的是心要仁爱。(“养”,赡养父母;“要”,重要的;“博”,遍及;“物”,其他人)(2)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长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生孩”,出生;“见背”,背离我,抛弃我,去世的委婉说法;“行年”,经历的年岁,年纪;“志”,守节的志向。)14.①了解、敬佩欧阳修父亲的人品,与欧父感情深厚;②寄望于欧阳修;③为了让丈夫后继有人。15.D(“美景”、“理”错)16.同:①对诸葛亮忠君爱国精神的赞扬;②对英雄身后被冷落遗忘的感伤;③对他功业未成的惋惜。异:①《武侯庙》中还包含了对诸葛亮无法返乡的惋惜之情;②《蜀相》中还包含了对诸葛亮被刘备重用和信任的羡慕。(共6分。相同点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不同点2分,每点1分)17.(1)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8.将“碳”改为“炭”将“邯”改为“酣”19.甲:改变中国农业结构、改善国民营养来源乙:尽管面临如此艰苦的环境20.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任继周先生比作“西北草原”,(2分)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任继周先生广阔的胸襟、看似平凡却蕴含无尽生机与力量的特点,高度赞扬了任继周先生的奉献精神。(2分)21.①张载的话表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怀以及对民众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引用前两句评价任继周是恰当的。(2分)②张载的话后两句所言,与任继周从事的工作性质和价值不一致,而“与牛羊同居,与鹿冢同游”则形象地描述了任继周身处艰苦的工作环境却乐在其中不以为苦的情怀,改后更加切题。(2分)22.①《蜀道难》诗中既有对蜀道险峻地势的真实描绘,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②又有夸张的想象,虚写的成分,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引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的高险。③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既突出了蜀道的艰险,又赋予了诗歌神秘而壮丽的色彩,使读者在现实与幻想的交错中感受到蜀道之“难”的震撼力,成功营造了迷离倘恍、奇丽峭拔的艺术境界。【参考译文】材料一:我不幸,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寒,还要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抚养我,教育我,让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乐于结交朋友。他的俸禄虽然很少,常常没有剩余,他却说:‘不要把钱财作为我的累赘。’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以覆盖的一片瓦,可以耕种的一垄地,可以赖以生存的家产。我依靠什么来守节呢?我对你的父亲,大概了解一二,所以对你有所期待。自从我成为你们家媳妇之后,没有来得及侍奉我的婆婆,但我知道你的父亲赡养父母。你自幼失去了父亲,我不能断定你以后是否会有所成就,但是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父亲守完你祖母的丧刚刚满一年。每到岁末祭祀的时候,他总是会哭泣着说:‘祭祀即使再丰盛,也比不上活着时薄薄地奉养!’有时敬献酒水美食,又哭泣着说:‘过去常常不够吃,现在有富余的,又哪能让她吃到呢!’刚开始我一两次见到这样的情况,以为他是刚刚守完丧,偶然这样。后来常常像这样,一直到他临终前,没有不这样的。我虽然来不及侍奉婆婆,但从这些事情可以知道你的父亲能侍奉父母。你的父亲为官时,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浏览案卷,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原因,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刑的案件,我想为他求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说:‘可以为死囚求得生路吗?’他说:‘想给他求一条生路却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