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对对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对对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对对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对对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对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高考命题规律“现代世界的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域,试题大多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全球化”上,特殊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考的更多;“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化考查”相对较少。本部分内容,综合性非选择题也间或会涉及。从考查实力上看,重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结论的实力和说明历史现象的实力。2024年高考必备2015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343434343535命题角度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34353435命题角度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35353534命题角度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3534、353535命题角度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24全国Ⅱ·35)表苏联1970年支配完成状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料或支配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下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料或支配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料或支配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执行支配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故解除;题干中农业支配完成状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头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变更,故D项错误。2.(2024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探讨通过了七年经济支配,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支配()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支配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持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旧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支配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支配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限制,故D项错误。3.(2024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挡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漫画的标题“又是斯大林格勒”反映了时间信息,即其次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斯大林格勒在1925年以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以前,故解除A项。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以前,故解除B项。遏制政策指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漫画的内容突出了“水力发电站”“起先建筑”,即苏联的经济建设渐渐复原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其次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害,故C项错误。4.(2024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心确定,变更集体农庄劳动酬劳发放方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酬劳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夫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B.变更支配经济管理体制C.消退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夫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集体农庄的变更。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酬劳的周期缩短,农夫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大调动农夫生产的主动性,故A项正确。1953年,苏联没有变更支配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头的苏联,不行能消退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早在1929年就已起先,故D项错误。5.(2024全国Ⅱ·34)1928年,苏联起先实施第一个五年支配,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变更,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头的大危机和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本题解题关键是时间概念,从题干中可推出1932年,苏联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的关注。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中,而苏联基本上没有受到此次危机的冲击,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故B项正确。由于苏联推行支配经济体制,基本没受到大危机的冲击,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业和城市的关系,故C项错误。美国人信奉私有制,因此苏联吸引美国人不是因为其公有制,故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24湖南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起先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安排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静静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夫未仔细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背口袋”活动盛行短暂填补了市场的缺失,没有反映出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农夫未仔细遵守余粮收集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看法,故C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可知,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2.1923年,苏联把对农夫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上述做法()A.有利于苏联农业产品商品化B.标记着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C.是苏联长期推行的税收制度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答案A解析“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可以促进农产品走向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苏联农业税的影响,故B项错误;这种税收政策仅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适用,实施农业集体化后该政策被取消,故C项错误;该政策出台时,苏联已经成立,故D项错误。3.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斗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此时苏联并未出现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租让给外资的企业很少,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阻力重重,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复原和发展,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时间是在193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24湖南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见之民生主义,不约而同。”孙中山说“不约而同”是基于二者()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B.都主见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题干中孙中山评价新经济政策“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见之民生主义,不约而同”,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C项错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市场作用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2024广西南宁二模)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华蜜。”列宁的用意是()A.欲建立支配经济体制B.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D.应充分确定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斯大林时期欲建立支配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华蜜”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主动成分,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纳了资本主义中的主动因素,复原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未涉及资本主义弊端,故B项正确,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采纳了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复原和发展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非确定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6.苏联的其次个五年支配曾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支配期间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变更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轻重工业增长率的调整并没有变更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故B项错误;当时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中,故C项错误;国内轻重工业增长率的调整表明苏联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故D项正确。7.宣扬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扬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A.客观地宣扬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B.呈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史实答案D解析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扬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故答案为D项。海报的宣扬内容不符合事实,解除A项;纺织业作为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发展落后,解除B项;纺织业发展落后,C项不符合史实,故解除。8.(2024河南洛阳二模)20世纪20年头后期,苏联在安排土地,供应机器、拖拉机和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赐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支配的实施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赐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并不确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故A项错误;据材料“赐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B项正确;“赐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与挫伤农夫主动性相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行措施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9.(2024湖南株洲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主动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峻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答案C解析题干没有提及工厂管理僵化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与农业的结构失衡问题,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采纳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使得民众缺乏获得感,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没有体现“长期”一词,故D项错误。10.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头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1957年3月3日胜利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放射试验比美国早9个月1957年10月4日胜利向太空放射一枚人造卫星比美国早近4个月1961年4月12日胜利放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平安返回地面比美国早10个月A.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B.苏联领先采纳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供应了保障答案D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头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起先于20世纪四五十年头,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就已经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50年头的改革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故改革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在航空航天技术和原子能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国家实施高科技建设,故D项正确。11.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逆境答案C解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其次个五年支配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确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没有陷入逆境,故D项错误。1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支配。第一个五年支配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其次个五年支配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其次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快速复原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峻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起先实施是在1921年,到20世纪20年头中期基本停止,故A项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利于苏联缩小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但是这不是主要缘由,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正是伴随着五年支配的实施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形成,跟题干中时间相吻合,故C项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成就的一个表现不是主要缘由,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支配化的倾向渐渐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逼,应当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确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今,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逆境分析》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20世纪30年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特别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不仅仅是短暂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常常化的起先,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联)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缘由。(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参考答案(1)苏俄(联):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模式。缘由: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逼;国家落后须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缘由: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定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2)美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影响:美国经济复原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指令性支配),具有强制性。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夫、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转变”,苏俄(联)依据材料一可知从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转变,美国依据材料二中从“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到20世纪30年头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其次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一“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得出是新经济政策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缺乏相应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可从当时苏俄(联)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的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美国的国家干预从对美国经济的复原、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方面分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体制,其影响从对苏联的工业发展方面分析其主动影响,同时应当看到它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题组二1.(2024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师大附中8月联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干脆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斗争对工业品的须要B.探究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意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1918年,苏俄国内斗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适应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须要,适应了国内斗争对工业品的须要,故A项正确;俄国探究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头,故B项错误;国内斗争时期一切为了战胜敌人,“满意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干脆过渡,故D项错误。2.1921年,哈默23岁,是当时美国闻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列宁热忱地邀请哈默到克里姆林宫(苏俄中心政府所在地)会面,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发展引起苏俄极大爱好B.列宁意图借助外资力气实现俄国工业化C.苏俄经济政策明显转向D.苏俄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苏俄试图利用美国资本发展经济,没有反映出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列宁意图借助外资力气来复原发展国民经济,并非实现俄国工业化,故B项错误;列宁意图借助外资力气来复原发展国民经济,苏俄经济政策明显转向,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俄试图改善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而非外交关系,故D项错误。3.20世纪20年头,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建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绽开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D.与西方国家绽开经济竞争答案C解析1920年底,苏俄(联)的三年国内斗争已基本结束,不存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故A项错误;工业化全面绽开是在苏联的斯大林统治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因素来发展自身的力气,恰好反映了国内斗争结束之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措施,即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缘由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而不是与西方国家绽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4.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日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与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A.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B.犯了右倾倒戈主义错误C.确定程度复原资本主义D.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在于没有相识到这一点,故A项解除;右倾倒戈主义是指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由材料“我们错不该参与十月革命了”“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确定程度上复原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根本变革,故D项错误。5.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救济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大量进口西方的机器设备并不意味着苏联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故C项错误;“(苏联)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6.下面为漫画《苏联消耗华约成员的粮食》,此漫画主要表明()THEMANWHOCAMETODINNERA.苏联已限制华约各国的经济命脉B.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苏联C.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华约的建立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答案D解析华约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结成联盟的,华约各国不会让苏联限制其经济命脉,苏联只是向其同盟推行其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主要得益于斯大林模式,况且苏联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华约全部的国家都实行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其同盟国经济发展不景气,反映了斯大林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7.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斯大林后来告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这表明当时()A.苏联严峻依靠美国资本技术B.美、苏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并非苏联严峻依靠美国资本技术,故A项错误;“美、苏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特定条件下,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故C项错误;1929至1933年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业停产,生产下降,“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表明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故D项正确。8.(2024福建泉州二模)下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年份粮食总产量粮食收购数量出口数量192873301070271929717016601719307710210048019316950228052019346760258077A.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苏联市场因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孤立,未受大萧条影响,苏联粮食减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农业长期落后,农夫生产主动性不高,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为支配经济,排斥市场,故D项错误。9.1935年,苏联实行计件工资。一位名叫斯达汉诺夫的矿工,由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髙了工资,政府由此发动“斯达汉诺夫运动”。而在西方,这种舍命增产的做法和计件工资是被各国劳工组织所诅咒的。这种反差反映了这一时期东西方()A.经济危机程度不一 B.工人社会地位不同C.应对危机政策有别 D.干预经济程度区分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1935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苏联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故A、C两项错误;据材料中“计件工资”“斯达汉诺夫运动”可知,苏联通过计件工资的方式进行劳动竞赛,激励工人创建更多的社会财宝建设社会主义,而西方各国劳工组织对“舍命增产的做法和计件工资”持反对看法,因为这个制度会让资本家更便利、更有效地驱使工人加紧劳动延长工时,可见这种看法的差别源自工人社会地位的不同,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对待工人增产做法和计件工资的看法,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故D项错误。10.(2024四川德阳二模)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忱D.支配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答案D解析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缘由,而B项是在陈述事实,故错误;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忱是一般缘由,不是主要缘由,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其缘由在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得以依据支配调配和运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D项正确。11.1956年春,苏共中心确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酬劳,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支配附加酬劳的制度。上述措施旨在()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推动农夫走集体化道路C.变更支配经济管理体制D.提高农夫生产的主动性答案D解析“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酬劳”没有变更农庄的经营方式,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本身就是集体化的方式,故B项错误;“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酬劳”只不过在收入安排方式上更加敏捷而已,没有变更国家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酬劳,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支配附加酬劳的制度”可以使农夫的收入有所增加,有利于提高生产主动性,故D项正确。12.(2024福建厦门一模)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接着向东欧和古巴、蒙古供应大量粮食救济。据此可知()A.西方的“滞胀”危机快速波及世界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须转型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头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故A项错误;由“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可知,这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太落后,因此,苏联须要转变发展模式,故B项正确;“苏联接着向东欧和古巴、蒙古供应大量粮食救济”,表明苏联仍在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苏联无关,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状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说明……历史阅历好像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探讨》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学问,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冲突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头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先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确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固有的冲突最终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冲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示例二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定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阐述: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模式,支配性、行政性、指令性是其显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模式必定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气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定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夫的利益,必定会造成农夫生产主动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解析材料观点是经济的盛衰主要是“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可以选择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冲突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冲突(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冲突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会歼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也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苏联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模式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过分地强调通过对农业的剥削完成资本积累,进而酿成民生问题和社会危机。言之有理即可。命题角度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更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24全国Ⅲ·35)20世纪70年头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确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原与发展,但到了20世纪70年头,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定会恶化经济形势,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故A项正确,B、C两项均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2024全国Ⅲ·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更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快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从表中可看出,1930—1931年相对于1929—1930年,烟煤业、金属矿业、制造业的工人周工资均出现了大幅下降,这说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最低工资标准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的新政措施,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发生变更,故B项错误;工人的周工资由企业负责发放,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故D项错误。3.(2024全国Ⅲ·35)20世纪70年头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浩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起先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共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退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复原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20世纪70年头经济政策的调整。依据所学学问可知,20世纪70年头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国家干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尼克松做出了“呼吁”,故A项正确。尼克松并非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尼克松的想法是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扩大福利覆盖范围无关,故C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尼克松并非要复原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运用比例柱状图(依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运用比例A.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B.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担忧全因素C.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D.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旺盛答案B解析据图片可知,消费者分期付款运用比例高,未涉及贫富分化和购买力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上表,日常消费用品分期比例高简洁引发经济问题,造成经济虚假旺盛,市场孕育着担忧定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分期付款运用比例高,未涉及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分期付款消费,与股票投机过度无关,故D项错误。2.(2024山东潍坊一模)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失业工人认为接受救济伤自尊说明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失业工人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接受救济不等于抵制政府干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失业工人对救济政策的看法不等于经济危机下民众的恐慌心态,故C项错误;失业工人不得不接受救济说明确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3.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实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领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做法()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B.有利于调整国际供求关系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两极分化产生的供求冲突突出。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不能有效解决这一冲突,故A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只会导致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不能实现物资的有效配置,故B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造成了国家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物资的自由流通,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4.(2024清华高校高三标准学术实力诊断性测试)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支配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取得胜利的偶然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基于实际的敏捷性答案D解析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没有论述其胜利的“偶然性”,故A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措施“都不是事前支配好的”,说明其措施不具有系统性,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没有论述其政策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论述罗斯福新政“都不是事前支配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说明其取得胜利是因为基于现实实际的敏捷性,故D项正确。5.《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A.借鉴苏联阅历,实行支配经济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冲突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答案C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支配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阅历,实行支配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劳资冲突,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错误。6.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爱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拓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A.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供应合格兵源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缘由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答案D解析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与兵源无关,故A项错误;解决失业民众就业问题主要靠发展工业来汲取失业工人,以工代赈只是一种补充方式,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而不是美化环境,故C项错误。7.(202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0世纪80年头,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领先提出“尤里卡支配”,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探讨,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绽开竞争。据此可知()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答案B解析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应当是指美、日、西欧,而不是美、法、日,故A项错误;题干中述及了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飞机可以与美国绽开竞争,再联系题干中“20世纪80年头,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可知,这反映了法国科技进步快速,为其成为强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述及法国的防务和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8.(2024湖南衡阳一模)下表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更状况表(单位:10亿美元)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经济“滞胀”致使美国债务增长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D.美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头美国经济“滞胀”,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削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增多,这说明20世纪60年头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故C项正确;1973年美国因经济“滞胀”被迫放弃金本位制,故D项错误。9.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更表,该表格可以说明()国别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2011年德国24%41%56%69%81%法国16%31%55%67%86%A.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B.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C.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D.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干预答案D解析表格展示的数据反映了德法两国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并非赤字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展示的赤字率变更,并不能反映两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两国经济差距是否缩小,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头后缩小了福利国家的开支,且福利开支仅为政府支出的一部分,不能说明赤字率增长是由于福利制度造成的,故C项错误;依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学问,赤字率的增长可以反映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程度加深,即两国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10.(2024新疆三模)1980年头,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A.实行混合经济体制 B.中心集权制度松动C.国家干预经济增加 D.福利国家道路受挫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中心与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削减,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社会保障,故D项错误。11.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支配》,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溢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实行市场与支配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阅历C.建成了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答案B解析据“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溢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没有涉及支配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充溢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头,故D项错误。故选B项。12.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写道:“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识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这表明()A.斯大林模式受到广泛重视B.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质疑C.主见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D.经济大危机使人总结教训答案B解析据材料“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识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可知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挑战,凯恩斯主义主见国家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本位法》,该制度将促使消费削减、物价下跌,导致经济衰退。1925年,美国经济起先下行,出现明显的金融投机。1931年,美国经济从衰退滑向大萧条。胡佛政府起先干预经济,进行金融改革。一,解决失业问题,救济穷人。二,1931年1月成立国家信贷公司,以缓解金融危机。三,次年成立复兴金融公司。该公司有权向银行、保险公司、铁路公司等工商企业放款。该公司也对农业和私人建筑住房发放小额贷款。四,同年7月,国会通过了紧急救助与建设工程法,允许复兴金融公司贷款给各州救济失业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五,执行财政赤字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受大选影响,胡佛没再出台新举措。金本位制度的存废是两党竞选中争辩的焦点之一。多数人拥护金本位制。罗斯福出于竞选策略考虑,诱导选民认为他将恪守金本位制,赢得大选。1932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货币危机扩散,经济出现了最严峻的下滑。胡佛的金融改革失败。——摘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胡佛金融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评价胡佛金融改革。参考答案(1)特点:措施全面,开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序幕。力度小且不够敏捷。受政治环境(大选)影响,推行乏力。没有抓住金融问题的关键和民心的向背。收效甚微,最终失败。(2)评价: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确定基础;是现代西方金融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世界意义;未能完全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未能抓住美国金融问题的症结所在,又受政治局势和改革者自身的素养的影响,导致改革失败。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起先干预经济,进行金融改革”得出国家起先干预;依据材料“受大选影响,胡佛没再出台新举措”得出受大选影响,实施力度有限;依据材料“金本位制度的存废是两党竞选中争辩的焦点之一。多数人拥护金本位制”得出不能精确把握民众心理和金融改革的核心;依据材料“货币危机扩散,经济出现了最严峻的下滑。胡佛的金融改革失败”得出改革成效甚微,走向失败。第(2)问,依据材料“胡佛政府起先干预经济,进行金融改革”得出胡佛金融改革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受大选影响,胡佛没再出台新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受国家政治环境影响,加之自己个人实力素养,未能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虽然胡佛金融改革失败,但终归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命题角度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24全国Ⅲ·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供应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救济看法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故D项错误。2.(2024全国Ⅰ·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更状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从1945年至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的比重发展趋势是逐步削减,而非洲、亚洲成员国的比重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学问,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更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3.(2024全国Ⅱ·35)20世纪50年头中期,美国一位闻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支配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题眼是“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支配”。题干材料说明美国政府机构大力支持这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主要是因为这可以扩大美国在非洲的影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头中期”可知其本质上反映的是美国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中间地带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大选,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经济实力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头中期”,可知当时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出现,故C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24福建三明调研)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据区)起先币制改革,运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A.德国的正式分裂B.两个占据区形成默契C.美苏争霸的形成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D解析德国分裂的标记是民主德国的成立而非苏占区和西占区不同货币的发行,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是对西占区发行“B”记新马克的被迫回应,而非二者之间的默契,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格局初步形成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正式确立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苏占区和西占区发行不同的货币,完全是在苏美两国的操纵和默许之下完成的,故D项正确。2.20世纪60年头中期的“时代心情”,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惊慌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题干的时间信息为“20世纪60年头中期”,而此时西方国家的对外大肆殖民扩张业已结束,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头正好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才有“帝国主义”等表述,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活动宗旨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3.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相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变更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看法,而视其为一个将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A.促成德法冲突缓和 B.经济上救济德国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D.与苏联关系裂开答案B解析德法冲突化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而美国将德国视为将来的政治伙伴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故A项错误;为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美国转变对德国的看法,提出马歇尔支配,从经济上救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对德国看法的转变,与军备竞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故D项错误。4.下面为创作于1951年的一幅苏联漫画。该漫画主旨是()舒曼对阿登纳说:“我很荣幸和开心把管理权交给你。让我们鞭策这匹马前进吧……”A.欧洲联合进程启动B.西欧经济艰难复兴C.美国推动法德和解D.西欧沦为美国附庸答案D解析漫画中马车上坐着3个人,前面代表法国的舒曼,德国的阿登纳,坐在后座的是美国代表。1951年欧洲六国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启动联合进程。但依据漫画的内容,再结合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可知,该苏联漫画强调苏联希望借此幅漫画说明西欧沦为美国附庸。故A项错误,D项正确。据此漫画不能够得出西欧经济艰难复兴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美国推动法德和解只是表象,其真正目的是希望借此限制欧洲,故C项错误。5.(2024宁夏银川模拟)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斗争、越南斗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长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须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从中可以看出()A.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B.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C.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袤D.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答案D解析世界政治格局尽管此时已经起先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题意主要强调亚洲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不是突出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的详细表现形式,也不是对两极格局的影响或冲击,故A、B两项与题意无关;题意无法说明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袤与否,C项错误;题意主要从政治格局的变动突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故D项正确。6.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提倡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A.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B.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C.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D.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欧洲一些国家在英国的提倡下结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它实行的一些政策对法德等国家的合作极为不利,说明其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欧洲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材料中并未说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发展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组织不利于欧洲的一体化发展,故D项错误。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实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广袤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气登上了国际舞台续表史实结论C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2024年6月,英国实行脱欧公投,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才标记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记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了国际舞台,故B项正确;依据史实可知,冷战终结的标记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非德国统一,故C项错误;依据史实和常识可知,世界经济区域化是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故D项错误。8.(2024广东百校联考)美国的国家平安顾问布列津斯基说:“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实力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答案A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布列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实力,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布列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实力,没有涉及单极世界与两极世界的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想要建立单极化世界而非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列津斯基认为世界格局应从美国的单方角度考虑,故D项错误。9.(2024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惊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逼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冲突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区域集团的发展,不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惊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可知,各国的典型的民族主义思想不利于区域集团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各国的民族主义不利于区域发展,不是国际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心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不是穷国与富国之间,故D项错误。10.(2024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美国人的探讨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削减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食其力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答案A解析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缘由就在于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苏联实力下降担当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削减对东欧盟国的承诺”体现的是苏联霸权的衰落,故D项错误。11.下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据此可知()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样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金砖国家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能说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依据图示可知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渐渐与美国接近,说明金砖国家经济实力增加,冲击了美国的地位,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从图示可知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超过美国,并且材料未反映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1991年就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12.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接着担当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允的一份。”这说明白()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受阻力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加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实力产生质疑答案B解析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头,非两极格局瓦解后,且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妄图在冷战后主导世界在国内的支持者也甚少,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美国之外的世界强国或集团挑战美国的单极幻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大多数民众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并非对政府的外交实力质疑,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利益已经和世界利益融为一体,使美国对外界依靠过大,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主权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利益转换器,一旦世界其他地方出现危机,美国很难不被卷入。世界霸权的利益属性已经与美国血肉相连,对美国而言,一方面有空前的霸权福利持续刺激,另一方面丢失霸权等于国家死亡。——据世界经济评论《美国的“霸主焦虑”》整理(2024年11月22日)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学问,围绕“美国霸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美国由于拥有巨大的霸权利益而担忧霸权地位的丢失。阐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空前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遏制苏联、救济西欧国家,获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成为两极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支配国际金融、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接着保持强大的军事力气。到处干涉地区事务,企图左右世界局势以维护其既得利益。随着多极化格局的不断发展,美国遭受到来自多个力气中心和不同文化的挑战,威逼美国的霸权利益,使美国深陷霸权焦虑之中。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自身利益已经与世界利益融为一体,霸权地位的动摇、丢失会对美国带来灭顶之灾。示例二论题:美国的霸权政策威逼了世界和平。阐述: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与苏联绽开冷战,两国绽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甚至推行核边缘政策,极大地威逼了世界和平;在冷战过程中,由美国挑起的局部斗争很多,如朝鲜斗争、越南斗争等,干涉了他国内政,危及他国主权;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安理睬常任理事国,公然践踏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发动伊拉克斗争、利比亚斗争,损害了世界和平与平安。解析首先,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围绕“美国霸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依据材料“世界霸权的利益属性已经与美国血肉相连,对美国而言,一方面有空前的霸权福利持续刺激,另一方面丢失霸权等于国家死亡”可知,受霸权利益的影响,美国不愿放弃霸权地位,并且担忧霸权地位的丢失。其次,可以从霸权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军事利益,以及霸权地位的冲击因素和影响等方面作答。如: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支配国际金融、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最终,对所论证观点加以简要总结。面对挑战,美国不会放弃霸权利益,不会因失去霸权让美国走向死亡。命题角度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24全国Ⅱ·35)20世纪60—70年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快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夫成了相对富有的农场主。这一变更的缘由是()A.马歇尔支配起先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马歇尔支配在20世纪40年头就起先发挥作用了,故A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题干中三国农村的变更就是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并不包括农村生产机械化,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的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2.(2024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更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化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这一历程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拓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故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始终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3.(2024全国Ⅰ·3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自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起先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留意关键词:国际组织、主要因素。从材料信息看,从1955年到1970年,很多专业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且茶叶、石油、可可、自然橡胶多属于资源类和初级产品,由此可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家有关,是发展中国家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成立的,故选B项。这些国际组织多与发展中国家有关,解除A项;经济全球化原本就包括生产领域,解除C项;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是全球化而非区域集团化的产物,解除D项。4.(2024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救济欧洲复兴支配,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支配,要求该支配即使不能得到全部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支配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同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支配和欧洲煤钢共同体。从材料信息看,马歇尔支配要求欧洲国家制订联合性质的支配,这一做法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故选A项,解除C项。马歇尔支配的实施有利于美国限制西欧,双方不是同等伙伴关系,解除B项;马歇尔支配不是德国分裂的根源,解除D项。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1956年初,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黄金(不能动),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美国以外流淌的美元为161亿美元;1956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100亿美元,国际流淌美元为165亿。据此可预料()A.美国经济快速走向衰落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C.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在全世界始终处于前列,故A、B两项错误;美国自由黄金储备短时间内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说明的是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一固定两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必定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故D项正确。2.《金融斗争与美元霸权》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今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