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新技术创新应用及强化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_第1页
水稻栽培新技术创新应用及强化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_第2页
水稻栽培新技术创新应用及强化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_第3页
水稻栽培新技术创新应用及强化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我国是以水稻为主要粮食来源的农业大国,水稻种植是一种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要求高。如何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概率,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成为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本文将围绕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展开分析。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田管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目前,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弊端益发突出,导致病虫害发生概率增高,对水稻品质、产量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农户经济效益。针对这一情况,农业部门必须致力于创新推广应用水稻栽培新技术,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1优质水稻栽培技术1.1稻种选育与处理做好水稻选种工作是开展栽培作业的重要前提,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关系着后期水稻成长态势及病虫害发生概率。在选育稻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稻种植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水文条件、降雨量、空气湿度等因素,选择适宜本地环境的优质、高产水稻。稻种采购必须选择知名企业,水稻种子质量得到良好保障,避免出现“假种”和“烂种”的情况。此外,还要考虑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选择纯度在99.9%、发芽率在90%以上的水稻品种,如晶两优534、秀水519、秀水414等品种。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质进行培育栽种,不仅能够保证水稻质量和产量,更有利于降低农户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选种工作完成后,为提高稻种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还需对种子展开进一步处理。首先是晾晒种子,不仅能够消除稻种表面的有害细菌,还有利于稻种脱水,后期栽种时,稻种更容易发芽。种子晾晒工作应选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午间进行,将稻种均匀平铺晾晒,并定时翻动,保证种子晾晒均匀。如天气情况不能满足晾晒需求,农户也可借助温室对种子进行烘干处理,避免种子吸收过多空气水分而霉变。其次是筛种,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盐水中,干瘪的水稻种子会浮在水面上,盐水也能对稻种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接着是浸种,为了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性能,将选择好的水稻优质品种放到清水中浸泡8~12小时,根据实际需求加入消毒溶液或催芽剂,搅拌均匀直到稻种充分吸收后捞出清洗,然后保温催芽,掌控好适宜稻种生长的湿度和温度,保证稻种的后期发育。1.2稻苗扦插与田间管理在稻苗生长一定周期后,为了保证稻田合理的疏密度,为稻秧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充分的养料,农户要适时开展扦插工作。在栽插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提早栽种,有效延长种苗的基础生长周期,使其抗病虫害能力更强,有效保证增产增收。在实际栽插过程中,一是要避免过度暴力的人工操作,扯秧操作力道要轻,应紧贴泥土将需要疏苗的病苗、弱苗连根拔起,防止连带拔起适合生长培育的壮苗。二是疏苗间距要合理,保证位置浅,整体布局均匀,保证后期稻苗生长挺直平稳,才能够得到更高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田间管理是水稻栽种采收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田间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直接关系着水稻年度亩产量,田间管理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施肥和除虫。其中施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返青分蘖期。水稻刚经过扦插疏苗,是生长的关键期,农户要及时施加分蘖肥,可利用尿素灌根或做根外追肥,将其稀释成300倍溶液或以1∶1500的比例喷洒叶面肥,能够为稻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使用尿素追肥时要注意,不能够单独使用尿素作为肥料,更不能与碳铵混合使用,否则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施肥效果,还会造成稻苗烧根现象。在返青分蘖期追肥还需要适当使用除草技术,可利用灭草松、丁草胺、双草醚等化学药剂除去杂草,防止杂草与稻苗抢夺生长养分,影响稻苗的后期生长。二是稻苗拔节期。前期肥料不足可能导致稻苗的生长速度缓慢,拔节速度达不到预期要求,农户根据基础长势进行判断,可集中进行肥料追加,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加尿素3~5千克。此外,农户还要经常观察稻田含水量,一旦发现稻田含水量过低,必须及时灌溉,保证稻苗有充足养分用以抽节孕穗。三是抽穗结实期。抽穗结实期的追肥管理主要针对前期生长状况不佳的稻田,前期土地肥沃度不足,稻苗生长养分不足,结穗少,影响亩产量提升,农户需要在稻苗抽穗前使用尿素集中进行叶面喷洒。为了防止施肥过度出现烧根现象,抽穗结实期的稻苗追肥不能采用灌根操作。此外,农户施肥时机不当或气候因素可能导致稻苗贪青徒长,即只拔高不接穗,农户可使用1%~2%的普钙或0.5%的KHPO4喷洒叶面。在稻苗施肥的全阶段均不可松懈水分管理,保证稻田充足湿润,才能更好地发挥肥料效用。1.3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绿色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升水稻质量,提高水稻产量,必须从根本着手,从水稻种植的环境着眼,选择适宜水稻生产的生态环境,并对其展开全方面监控。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南部、北部都有大范围的种植基地,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国家农业部门也致力于研发更优秀、更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用以保证水稻的优良生长。在这其中,栽种基地的选择关系着能否为优质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空间。首先,农户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条件因素的不同,选择适宜水稻生长的基地。一是土地肥力要充足,不能选择已经种过多年生作物的土地,避免土地肥沃度不足,无法为稻苗的良好生长提供充足动力。在耕种前,农户要对土地进行翻耕消杀处理,清理其中存在的垃圾、碎石、农药残留及塑料膜残留,并消除可能存在的病虫害隐患,既能够为稻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又大大降低了病虫害发生概率[2]。二是水稻栽种基地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近年来气候多变,常出现干旱灾害,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需水量十分巨大,缺少充足的水源灌溉可能导致稻苗得枯死病,造成稻苗大面积死亡。栽种基地周边有充足的水源支撑,在不良气候环境影响时,农户可以挖渠引水灌溉,或蓄水喷洒,为优质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三是对水稻种植基地实施定时及定点全方位监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大量高新信息技术设备进入农业生产,不仅解放了农户,减少了人力劳动工作量,更能以全自动化、智慧化、动态化的管理体系,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精确的数据参考。例如,在水稻栽种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BIM+云监控技术,利用无人机探视监测优质水稻种植区域的各项指标,设定科学合理的数值,一旦监测数据超过设定标准值,通过监控平台向农户发起预警,并指出问题所在,为农户的进一步操作提供扎实有利的参考依据。2优质水稻病虫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2.1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根据农业部门目前对于水稻种植中出现的病虫害数据的统计,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稻生长结穗造成较大影响的病虫害多达30多种。南部地区气候湿热,其病虫害繁杂程度、种类、数量及影响均比北方地区高,且水稻病虫害影响通常呈现扩散式,若染上病虫害的稻苗得不到及时的治理清除,则会对整个种植区域的稻苗造成毁灭性打击。由于水稻病虫害数量大、复杂程度高,常规的防治工作治理速度慢,适用范围较窄,不能达到很好的病虫害治理效果,造成当年水稻收益骤减。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农产品出口需求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户常常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大规模混合种植,稻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并变得愈发复杂[3]。传统的防治方式只能够针对单一的病虫治理,一旦遇到复杂多变的交互性病虫害,无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严重影响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针对优质水稻病虫害多发多变的现状,农业部门还需对症下药,根据病虫害种类、症状及影响范围的不同,不断研发优化技术手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2.2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分析2.2.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手段的原理是利用生物系统的多样性、交互性和对抗性,利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原理,通过自然的天敌法则,以人工技术控制作为辅助,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这一防治手段不会对农田及水文环境造成污染,实用性高,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农户可以通过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或交配特征进行干扰阻隔,降低害虫的繁殖能力,控制害虫的繁育和滋生,让害虫在幼虫阶段或生育阶段加速死亡,能够很好地控制水稻虫害数量,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农户还可借助生态环境调控力量,营造适宜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在稻田边种植可诱集水稻螟虫类的香根草,并预留出一部分不除草的田埂作为病虫害天敌如青蛙、寄生蜂等的栖息环境和庇护所,便于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减轻稻田病虫害现象。同时,农户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具体情况,使用芽孢杆菌等防治病虫害。2.2.2物理防治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病虫害给水稻产量造成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农户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防治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治手段是指通过使用诱虫灯、性诱剂等设备,将病虫集中消杀,或通过黑光灯、高压等过滤除菌,达到防病杀虫的根本目的[4]。2.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根据水稻病虫害类型的不同,使用杀虫剂等化学物品预防和治理病虫害。在使用化学制品的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具体的说明和规定进行配比,避免因配比率错误而造成水稻烧苗情况。化学农药残留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土壤造成不利影响,除了要避免使用高浓度、高消杀性的消毒剂外,农户还需要及时清理装载化学药品的瓶罐。2.2.4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指的是通过优化管理方式降低病虫感染率的一种作业方式,通过科学施肥、加强轮作种植及田间管理等工作,并加强水稻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消杀治理,能够有效避免稻田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侵袭,保证水稻正常生长。3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治理方法分析3.1稻曲病稻曲病又名水稻伪黑穗病、水稻绿黑穗病、水稻谷花病,常发于水稻开花后至乳熟期。水稻染上稻曲病后,病菌在稻谷颖壳内生长,初始病变谷粒颖壳张开,内部露出黄绿色小型块状突起,病变后期逐渐膨大,渐变为绿色后龟裂,并散布出黑绿色粉末。稻曲病会导致稻谷千粒重、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降低,出米口感差。防治稻曲病需要在水稻播种前开展科学积极的田间管理,注意翻耕消杀稻田病残体及田间病残物,合理施加氮、磷、钾混合肥,保证多种肥料共同作用,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肥力。一旦发现稻田出现稻曲病植株,需要及时拔除清理,并在破口前5~7天喷施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观察稻田后续的生长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避免病虫害反复影响,农户可间隔15天再次进行喷洒,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3.2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贯穿整个水稻生长周期且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病虫害,其中,水稻苗期、分蘖期受感染的可能性最高。水稻白叶枯病表现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叶枯型、急性凋萎型及黄花型。以其中最常见的叶枯型为例,其表现为叶片尾部枯黄,后期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根据水稻白叶枯病高发规律来看,其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在控制病源的前提下选用抗病品种,选育优苗壮苗,加强稻苗生长期间的水肥管理,并定期喷洒药剂,起到防护作用。一旦水稻感染白叶枯病,可按照每亩100克20%叶枯唑粉剂的用量标准,将其稀释成500倍液后进行喷洒,或采用50%三氯异氰尿酸1500倍液进行喷洒。3.3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名水稻云纹病,俗名花脚瘟,常见于高温、高湿的两广地区。发病初期,水稻植株近水面的叶片出现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并增多,严重时稻苗全株枯死。水稻纹枯病的治理难度较高,目前来看还没有真正高效的治理办法。各地区农户应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虫害的稻苗品种,并加强栽培管理,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当出现水稻纹枯病灾害时,要抓住适当的防治时期,采用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5%已唑醇微乳剂2000倍液喷洒,定期观测稻田病虫害治理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