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_第1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_第2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_第3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_第4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传播学概论(A)》(013001)....................................................................0

《传播学概论B》(013002).......................................................................2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4

《传播心理学》(013006).......................................................................7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8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11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12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15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17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19

《SPSS软件应用》(013026)....................................................................21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22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2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26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29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31

《大众传播史》(013056).......................................................................34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36

《传播统计学》(013060).......................................................................38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40

《跨文化传播》(013062).......................................................................43

《视觉传播》(013063)..........................................................................45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47

《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50

《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52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54

《基础统计学》(013068)........................................................................57

《社会网络分析》(013069).....................................................................59

《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61

《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63

《传播理论》(013072).........................................................................65

《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67

《策划学概论》(013074).......................................................................69

《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70

《媒体创意导论》(013076)....................................................................72

《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73

《现代报刊概论》(013078).....................................................................75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78

《新闻业务》(013080)........................................................................80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82

《人类传播史》(013082).......................................................................85

《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313083).........................................................87

《传播学概论(A)》(013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TheoryA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者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

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要紧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

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大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

的日益进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C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含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学的诞生及进展(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传播学的先驱

第二节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第三节传播学的诞生及进展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层次性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节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及规律(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演进历史

第二节演进规律及启示

第四章:传播材料论(3学的)

重点内容:

第一节信息

第二节符号

第五章:传播类型论(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内向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三节组织传播

第四节群体传播

第五节大众传播

第六章:传播过程(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操纵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系统论传播模式

第四节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第七章:传播者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制度环境

第二节把关

第八章:传播内容论(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传播技巧

第九章:传播媒介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媒介分析

笫二节媒介文化

第三节媒介产业化

第十章:受众(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

第三节受众调查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论(9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深层理论分析

第一章:介绍(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要紧讲述传播学是什么。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类流淌性的总与。交代了传播学的

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进展、与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彩世纪论辩,

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与重点观点。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

批判学派在各类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

第三章:传播者论(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这一讲将传播者

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

与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

第四章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一讲要紧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有关的研究成果,

来烘托各类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

默罕默德卡通风波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利用这些具体

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

第五章传播效果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

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

究成果,介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一、

一生二、再生万物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滚雪球讨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要紧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

个人分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

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与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

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这一章节是学

生陈述与教师评价的设置。

笫七章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关于互

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与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这三种典型

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

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

第八章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

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传播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互联网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本章节试图跟学生探讨此

方面的问题。比如,本章节讨论了互联网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某段时间内公众议程的容量有限,大约

在一到五个议题之间。那么,这生议题当中有什么议题源自互联网?在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化背景之间

有何差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滚雪球讨论与论文写作,第六章介绍了滚雪球讨论的具体方法。

五、建议教材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六、参考资料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国]WernerJ.Severin/JamesW.Tankard.Jr.郭镇之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

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徐培喜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专业负责人:杨凤娇

系主任:王晓红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5

英文名称:OnlineNewsEditing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网页设计及制作(031004)、新闻编辑(012007)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课下阅读、练习与作业等形式

考核方式:考试,提交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作品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程。在熟悉中国互联网、网络媒体及网络新闻出现的

基础上,学习网络新闻从采集到公布的完整编辑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新闻

采集的选择标准,能够对单条网络新闻进行基础的文字或者多媒体处理,能够对海最网络新闻进行整

合或者专题性网络编排,能够进行通常性的网站规划设计与页面架构搭建,能够熟悉有关网络新闻评

论的情况,并掌握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分为八讲,分别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的采集一一选择与原创、网络文本新

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网站规划与网页编排设计、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

舆论、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veb2.0环境卜•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互动。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背景知识,包含工作特点及技能要素;

2、熟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并能处理通常的编辑问题;

3、通过讲授与练习,学生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能有基本的入门与掌握。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信息的公布与网络媒体的雏形

二、网络媒体的进展

三、网络新闻与网络新闻编辑

四、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第二章:网络新闻的采集一一选择与原创(4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新闻的来源

1.网络媒体的构成

2.网络新闻的来源

3.构成网络新闻来源多元化的因素

4.多元化新闻来源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的选择

1.按照新闻价值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2.按照网络传播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4.按照网站自身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5.网络新闻选择的几个要点

三、网络新闻的原创

1.网络新闻原创的历史与演变

2.网络新闻原创的四种类型

3.网络新闻原创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6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文本新闻的编辑

1.单条网络新闻的编辑流程

2.文本新闻编辑的四个环节

3.单条网络新闻的公布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1.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

2.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3.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要求与技巧

4.网络新闻标题点评

三、网络多媒体新闻的编辑

1.网络图片新闻的编辑

2.网络音视频新闻的编辑

3.网络flash新闻的编辑

4.网络电子杂志的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三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单条乂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学习制作网

络新闻标题。

第四章:网络整合式原创的策划与编辑(4学时)

重点内容:

一、懂得整合与整合式原创

1.早期的整合与现在的整合

2.整合是网络新闻进展的需要

3.整合是受众对网络新闻浏览的要求

二、整合式原创的类型

1.文本式整合

2.阶段式整合

3.主题(话题)式整合

4.专题式整合(网络专题)

三、主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话题的选择

2.内容的选择

3.互动的运用

4.页面的编排

四、专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3、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流程

4、案例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新闻的整合,学习制作出一个新闻专题。

第五章: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2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组织与编辑

三、网络新闻评论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

第六讲:网络媒体的互动(4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互动概述

二、网络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三、网络媒体互动的组织与编辑

1.对留言板的组织与编辑

2.对网络调查的组织与编辑

3.对嘉宾访谈的组织与编辑

4.对网络论坛(BBS)与社区的组织与编辑

四、网络媒体互动的管理

四、作业、实践环节

有2—3次课后作业,并记入总成绩

五、建议教材

本课程为实务课程,由授课教师综合各类网络新闻编辑教材课汇编、制作课堂PPI为学生课后学习要

紧辅导材料,暂无指定教材。

六、参考资料

1、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卡斯特(Manuel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执笔人:詹新惠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忻忻

《传播心理学》(013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6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Psychology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与心理测验。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通常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

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活动,与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类理论流派。使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传播心

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

理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M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通常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者的心理素养(9学时)

重点内容:观察推断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传播者印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移情的重要性与

提高传播者移情能力的方法、传播者应变与创新的实践及制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受众的心理分析(10学时)

重点内容:受众注意的基本原理,如何培养无意型与有意型受众、受众经历加工原理及其应用、有关受众

需要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受众态度的懂得及应用。

第三章受众的群体心理(3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受众群体心理的;L种表现与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些群体心理规律进行传播。

第四章传播心理专题研究(10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有关传播领域的传播心理原理及实践。

四、作业、实践环节

2次作业,1次心理测验。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敬蓉.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一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美)RichardJacksonHarrisACognitivePsychologyofMassCommunication,

FourthEdition,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执笔人:余小梅张晓辉

教研室主任签字:余小梅

系主任签字:邓历忻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301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MassCulture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新闻历史与理论(012061)、媒体创意概论(012039)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描述、分析、阐释与批判的宗旨,向学生介绍十九

世纪以来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包含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中西大众文化概况与大众文化研

究的理论思潮与批判实践。引导学生认识文化进展的内在规律与进展走向,掌握当代中西大众文化研究的

基本理论;增强学生解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能力,并提高事实上际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视大众文化、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臼己的文化素养与媒体素养,从而奠定科学

的文化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并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意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熟悉人类文化的进展历史、规律与趋向,掌握大众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文化观。

(2)熟悉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类常见的大众传媒现象。

(3)掌握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运用这些文化理论指导具体

的文化传播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1)什么是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2)为什么要研究大众文化?(3)世界及中国

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实;(4)本课程的要紧内容及教学目的。

2、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是什么?(2)“大众”是什么?(3)什么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4)如何看待各类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3、第二章:大众文化进展简史(2学时)

重点内容:(1)古代民间文化、通俗文化与近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2)大众文化在西方的起源

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转型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3)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及其进展

简史。

4、第三章:电影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的类型;(2)电影的类型;(3)电影与大众文化;(4)好莱坞梦工厂的

主题与形式解析。

5、第四章:电视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电视与电视文化;(2)从文化学视角解析电视节目类型;(3)电视新闻节目与大

众文化;(4)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与大众文化;(5)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

6、第五章: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音乐与流行音乐;(2)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其要紧类型;(3)流行音乐的生产、传

播与消费;(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7、第六章: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2学时)

重点内容:(1)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2)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3)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

8、第七章: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19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3)伯明翰学派的

文化研究理论;(4)文化民粹主义与约翰•菲斯克;(5)典型案例解读。

9、第八章: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判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论著的译介:(2)本土大众文化勃兴浪潮中的批判之声;(3)

本土化文化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4)本土大众文化批判的特点;(5)典型案例解读。

10、第九章:大众文化观(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观念的类型;(2)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限性;(3)多元文化观

的价值取向。

11、第十章:大众文化与经济进展(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2)大众文化的经济学意义;(3)传播政治经

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

12、第十一章:大众文化与政治、社会与宗教(2学时)

重点内容:(I)大众文化与民主政治;(2)大众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3)宗教与大众

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是一种当代世俗宗教吗?宗教与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13、第十二章:中国大众文叱进展战略(2学时)

重点内容:(1)国际文化进展战略一瞥;(2)中国文化进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中

国大众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14、讨论及总结(2学时)

重点内容:(1)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2)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进展方向探讨;

(3)如何养成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与审美观。

四、作业、实践环节

1、大众文化作品赏析,课堂讨论;

2、撰写课程论文(要求300。字以上,独立撰写,符合论义规范,杓注释与参考文献)。

五、建议教材

[1]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北京:三联书店,2005.

[6]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北京:三联书店,2003.

[7]约翰•菲斯克.懂得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陆扬,王毅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1]罗钢,刘象愚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

[1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执笔人:刘自雄

教研室主任:宫承波

系主任:雷跃逢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3

英文名称:MediaMarketsurveyandAnalysis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习实践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

课程简介:媒介产业要生存与进展,就务必准确的认知自己,就务必准确的熟悉受众与媒介市场。传

媒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的有用工具。该门课程结合媒介实体的需

要与实证调查研究的特点、程序,系统地分析了传媒市场调查的基础理论、常用方法与应

用领域,具有很强的有用性与可操作性。要紧内容包含:传媒市场调查的通常程序、测量

与量表、抽样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学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针对具体

的案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媒市场调查导论(2学时)

重点内容:媒介调查的要紧类型

第二章:传媒市场调查的通常程序(2学时)

重点内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程序

第三章:传媒市场调查的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研究架构的建立

第四章:测量与量表(4学时)

重点内容:测量的尺度与量表的类型及构建方法

第五章:抽样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概率抽样的具体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12学时)

重点内容:定性研究方法及问卷调查法

第七章:调查资料的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

第八章:调查报告的撰写(2学时)

重点内容: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标准格式要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抽样设计与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这两章中,针对概率抽样方法与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的具体讲

授内容,安排四次作业,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安排学生参与调查统计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作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建议教材:

《媒介市场调查》,孙江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六、参考资料: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中国统计出版社

执笔人:崔蕴芳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忻忻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8

英文名称:Multivariable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SPSS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系列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

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分析报告)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有关专业能够

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与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着重在多

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分析与对应分析方法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操作技术,掌握

多变量分析方法解决传播学与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与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高水平的定

量分析报告与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与技巧。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校,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传播

学与市场研究领域的基本应用.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撰写高水平的定曷分

析报告与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与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多变量分析方法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多变量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方法在传播学与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统计分析软件

2.多元回归分析与顾客(受众)满意度(4学时)

重点内容:多元回归分析原型与应用

第一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与顾客满意度研究案例分析

3.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重点内容: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因子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应用:综合排名案例、社会形态与价值观案例、问卷设计评测

4.对应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应用

重点内容:对应分析方法应用

第一节:对应分析方法的甚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市场研究:交叉表分析、品牌定位、感知图解读案例

5.结合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结合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结合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结合分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新产品开发、收视率分解、价格测试

6.决策树与Logistics分析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决策树与Logistics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Logistics分析基区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决策树软件操作与应用案例

7.综合案例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聚类分析算法与应用

第一节:聚类分析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市场细分案例综合分析与应用

8.研究案例与报告撰写(4学时)

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中的数据展示技巧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报告撰写规范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I.根据课程内容提交多变量分析的专题演讲报告

2.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与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与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讲义.教师自编

[2]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数据挖掘柯惠新、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版

六、参考资料

[1]市场研究实务,郑宗成、陈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沈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一一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忻忻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0

英文名称:SamplingTheoriesandPractice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包含抽样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二阶抽样、多阶段

抽样、整群抽样与系统抽样)的基本概念、特点、适用场合、具体的抽样步骤与相应的简单估计、比率

估计与回归估计的估计量的性质进行了详尽介绍。关于非概率抽样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大

量的实际案例介绍,来帮助学生懂得与掌握抽样理论与各类抽样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懂得与掌握抽样理论与各类抽样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预备知识(4学时)

重点内容:排列组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

2、基本概念(4学时)

重点内容:总体与样本、总体特征与估计量

3、简单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简单随机抽样的实施

4、分层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各层样本量的分配、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

5、多阶段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样本量的确定、效率

6、整群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群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形

7、系统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定义与实施力法

8、非概率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概念及适用场合

9、其他专题(4学时)

重点内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10、抽样案例分析(16学时)

重点内容:抽样案例介绍与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金勇进,杜子芳,蒋妍.抽样技术(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杜子芳.抽样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胡健颖,孙山泽.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忻忻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3、013051

英文名称:EnglishforSurveyResearch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3春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27)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内容包含实证性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测量、抽样等定量与定性实证研究方法。重

点放在定量研究领域,包含研究的程序与设计、实地调查、内容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评估研究方法、

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定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与定性数据的分析,同时包含如何阅

读与写作研究报告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

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懂得与掌握各类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本课程分两个学期上,

每周2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懂得与掌握各类实证研究方法的英

文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HumaninquiryandScience(4学时)

重点内容:TheFoundationofSocialScience

第二章:Paradigms,Theoryand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SomeSocialScienceParadigms

第三章:TheEthicsandPoliticsofSocial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EthicalissuesinSocialResearch

第四章:ResearchDesign(4学时)

重点内容:HowtoDesignaResearchProject

第五章:Conceptualization,OperationalizationandMeasurement(4学时)

重点内容:Measurement

第六章:Indexes,Scales,andTypologies(4学时)

重点内容:LikertScale

第七章:TheLogicofSampling(4学时)

重点内容:ProbabilitySampling

第八章:Experiments(4学时)

重点内容:ExperimentalDesign

第九章:SurveyResearch(6学时)

重点内容:Questionnairedesign

第十章:QualitativeField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SomeQualitativeFieldResearchparadigms

第H章:UnobtrusiveResearch(6学时)

重点内容:ContentAnalysis

第十二章:Evaluation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TypesofEvaluationresearchDesign

第十三章:QualitativeDataAnalysis(4学时)

重点内容:LinkingtheoryandAnalysis

第十四章:QuantitativeDauAnalysis(4学时)

重点内容:BivariateAnalysis

第十五章:ReadingandWritingSocial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Writing

四、作业、实践环节: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美]EarlBabbie.TheBasicsofSocialresearch(ThirdEdition).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英文影印版)

六、参考资料:

[1][美]EarlBahhie.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9th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3(英文影印版)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历所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一、课程基本信息(小4号黑体)

课程编号:013025

英文名称:MeasurementandQuestionnaireDesign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1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13016)

教学方式:(1)讲授为主(2)练习为辅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测量与问卷设计的有关问题,包含测量的基本概念,

如何将概念操作化,如何形成有效的测量量表,问卷的作用与种类,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何用文字

建构问卷,与形成后的量表与问卷的评估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量表与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估。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懂得测量的基本概念,能够将需要测量的概念操作化,形成量表,

能够为收集数据设计问卷,并能够对形成后的量表与问卷进行评估。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测量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的起源与进展

第二章:概念与操作化(1)(4学时)

重点内容:概念化

操作化

指标与维度

测量层次

第三章:量表的构建(4学时)

重点内容:量表的类型

构建量表的通常原则

量表的构建

第四章:量表的评估(6学时)

重点内容:信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效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信效度评价的实施

案例、练习与讨论

第五章:问卷的作用与类型(2学时)

重点内容:问卷的作用

常见的问卷类型

第六章:问卷的设计(6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步骤

题型设计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常见问题

课堂练习与讨论

第七章:调查问卷的试测与评估(6学时)

重点内容:问卷试测的各类方法

问卷的评估

案例与讨论

四、作业、实践环节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FloydJ.Fowler,Jr.著,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