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
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辅,主观题为主;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
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预计2022年文言文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
满分技巧
在备考中,要注理解选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并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验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_________
热点解读
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廷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
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
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限时检测(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
重点溯源
一、(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邕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棺,口: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
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
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
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
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
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
(即)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
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
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o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熊能:才能
B.牡丹之爱,亶乎众矣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
【答案】I)
【解析】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故
选Do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
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
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
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
明了“问”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内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
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
的观点。故选A。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
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
增长知识。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
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
来嗖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
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
以来,世上的人卜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
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
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
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
就很多人了!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
“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
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
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
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
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
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
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
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
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
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
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
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
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
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
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
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
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
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二、(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FI,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强绿潭,回清倒影,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潮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顺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I悔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看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解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素浸绿潭(duan)B.飞淋其间(su)
C.饮少理醉(zh6)D.赎筹交错(go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音。A.8(duan)一一(tuan)B.漱(su)---(shu);C.辄(zhe)----(zh
6);I).M(gong)正确;故选【)(
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②绝*多生怪柏()
绝:A.隔断B.独一无二C.极(高)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屿于泉上者()②强溪而渔()
临:A.至ijB.居高而下C.将要D.照着字画模仿
【答案】①A②C®B②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
阻隔。绝,隔断:故选A。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
(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F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②句
意,到溪边钓鱼。临,至心故选A。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
水色中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
指飞奔的马。(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
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
8.【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答案】【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沟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
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
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
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
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
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
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
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
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乂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
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
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三、(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
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
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
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
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眼秫®酒,滴'脱栗而食之,日: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
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U):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
的谷物。④滴(yud):煮。
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答案】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
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
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
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名无与为乐者卷: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谀讼充斥谀:
(4)频园蔬撷:
【答案】(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
(摘取)。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
到。(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
讼事件(案件)。(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
新。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答案】(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
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
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存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
回答即可。
13.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
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
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
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谦之人)”,
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乂随缘自适,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
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由乙文“予弟
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
“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市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撤
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
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
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m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
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
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苻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
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
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r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
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从生的荒野。刚到之
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
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
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
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口。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
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
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仅采摘园子里
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
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四、(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敢,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嫉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刘太行、王屋何闻水声,如鸣环
B.帝感其建臣理知不如徐公美
C.改其日中如探汤或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答案】C
【解析】A.如:与“何”连用,“把……怎么样”/动词,像;B.诚,名词,诚心/副词,实在,确实;C.
及;都是“等到”的意思;I).知;同“智”,智慈/动词,懂得,知道;故选C。
1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D.【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是判断句,不是“被动句”。
故选Do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从关心愚公的角度提出疑问。“以
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所以
选项“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o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案】(1)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
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I可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叩(敲、打)、箕畚(是用箕畚装
土石)、尾(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认为)、去(离,距离)”两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
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
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
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卜的
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
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
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r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
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
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五、(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耳答之。便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号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
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情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遨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
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必答之()⑵便聚还家()
⑶寻病终()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答案】详细同“邀”,邀请随即,不久打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
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
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1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耳往故人不独亲耳亲(《大道之行也》)
C.蓬江北之俗事余之勤且跟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千里马常有,顶伯乐不常有(《马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
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
20.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
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口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
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
21.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
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
整。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
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
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
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丰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
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明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
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
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
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
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
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
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
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
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
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
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
呢!
六、(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溃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堀,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簿行,明及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血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
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廉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
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u):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2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
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亮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4.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健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
分布。
2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
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乐”的原因是:小石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
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
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26.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
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后来途径槐林,,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潭周围环境到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
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
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
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
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
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
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例,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
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
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
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i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
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
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
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
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模拟预测
一、(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古诗文阅读。
甲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走能辨我是雄雌?
(节选自《木兰诗》)
乙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久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
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
丙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精①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御。今者见木
兰,言声虽是颜貌港。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唐•韦元甫《木兰歌》)
[注]:①习骑:练习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④巾情:古时用于束衣袖的隋套。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当广理红妆(夜不闭尸)B.木兰乃昴男装(平昴近人)
C.死战誓不谕(矢志不渝)D.言声虽是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健康基础建设培训
- 药房药品的保养与管理
- 2024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沈阳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洛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南省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痔疮护理诊断
- 2024渤海经济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合同范本:艺人经纪合作
- 物联网对智慧酒店服务的提升与创新
- 2025年新高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 义乌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企业廉洁风险防控课件教学
- T-SDFA 047-2024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卡那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2025年管道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各区中考语文一模卷【说明文阅读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自考心理健康教育05624心理治疗(一)打印版
- 《妊娠期合理用药》课件
- 2025年单相电子电能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业的实习报告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