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江苏省苏州市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内涵深刻的非遗需要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层文化精髓需要通过浅显、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会消解非遗的文化内涵,难以展现非遗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多数新媒体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先进传媒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非遗传播的严肃性,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极易导致非遗传播的边缘化。由于非遗的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知识性和一定的艺术性方面,娱乐属性并不高。然而,如果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这种传播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非遗信息在定制化推送过程中处于传播链的底端,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新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会优先推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商业盈利性或者娱乐性的内容。而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属性和历史属性,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通常不受大数据精准推送的青睐。新媒体时代亦是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广大受众倾向于从海量信息中挑取个人偏好的内容,并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圈层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它以趣缘联系和文化认同为基石构建信息传播圈层,这些圈层内部信息传播效率高,而圈层外部的信息传播效率则相对较低。同时,圈层内的某类信息流动饱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进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圈层内的受众和关注度较少,属于被排斥的其他信息。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圈层化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对非遗关注较少的受众接触非遗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娱乐风气盛行,小众非遗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更难突破圈层限制,实现广泛传播。(摘编自于丽臣《新媒体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破局》)材料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需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现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创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主流媒体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且有效,主流媒体不仅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走出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主流媒体应更积极地迎接挑战,用好在世界上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把我国在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它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媒体融合对主流媒体履行责任担当、引导社会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用流量和效果说话,洞察用户需求,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与运营策略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又要保持定力和洞见,在“快”与“深”两方面同时发力,靠优质内容凝聚共识,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动员力,在赢得流量的同时,也赢得受众的认同。近年来,如何获取更多年轻流量、如何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媒体探讨深度融合转型的焦点议题。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生态,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流行文化元素的简单迎合,做网络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与扩散器。打造“爆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流媒体要在选择性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观点与内容在年轻群体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实现内容导向与流量效果的双赢。(摘编自李学梅《时代使命与实践逻辑: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非遗价值的展现。B.新媒体对非遗的娱乐化处理会影响受众对非遗的理解和追求。C.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D.主流媒体要按照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去赢得流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数新媒体使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与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有关。B.非遗信息成为定制外的小众信息,这和它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有关系。C.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圈内与圈外会有很大信息差异。D.传播方式变革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更多元,文化遗产自然会活起来、走出去。3.基于材料中非遗的传播困境,下面不太适合作为破局之策的一项是()A.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等非遗创作者在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更多高质量的非遗内容。B.拍摄非遗纪录片,突出画面主体,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拉近非遗与受众的距离。C.相关主体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通过提供专项基金、专业培训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D.相关主体通过培养意见领袖,设置议题,塑造非遗正面形象,引导粉丝开展正向传播。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下面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5.我国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要求:非遗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请根据材料谈谈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答案】1.D2.D3.C4.(1)碎片化(2)定制化(3)文化属性被弱化5.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大传播力度。②讲好文化遗产故事,传播非遗,需要主流媒体的渠道,所以要适应媒体的趋势。③新媒体时代因新技术变革不利于非遗的传播,非遗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要拓展非遗传播渠道。【解析】【导语】材料一剖析新媒体对非遗传播的影响,指出碎片化、泛娱乐化、定向推送和圈层化等传播特点导致非遗文化价值消解、不受关注。材料二则聚焦主流媒体的责任,强调文化遗产需在创新传承中加强传播力度,同时运用数字化传播拓宽国际视野,凸显中华文化软实力。两则材料从问题与对策两方面揭示非遗传播困境与路径,逻辑清晰、观点鲜明。【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按照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去赢得流量”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四段“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生态,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流行文化元素的简单迎合,做网络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与扩散器”可知,原文是要“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了解”不一定认可,而“按照”的前提是“认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自然会活起来,并且还能走出去”错误,不合逻辑。由材料二第三段“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且有效,主流媒体不仅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走出去”可知,传播方式变革,非遗不会“自然”活起来,只有主流媒体积极行动,才可能有这样的现象。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所谈非遗的传播困境是基于新媒体的时代语境,ABD三项都是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破局,C项的重点是讲保护而不是传播,也没有利用新媒体的语境。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一段“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可以看出“碎片化”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碎片化”。②由材料一第三段“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可以看出“定制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传播特征,对非遗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定制化”。③由材料一第二段“如果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可知,是指“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处境,参照其他三项的句式,可得出“文化属性被弱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由材料二第一段“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知,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大非遗的传播力度。②材料二第一段“……主流媒体需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可知,主流媒体在传播非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③材料一中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的困境,如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定制化推送等。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我国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要求拓展非遗传播渠道,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偷马贼艾芜半夜过后,隔壁店里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贼却打在山那面躺着。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我的店老板却来掀醒了我,小声说:“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霉,说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好。”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他这样好善的举动,不免使我颇为奇异。可是我又不好问他帮助强盗的原因,只好听凭他的吩咐做去。我差不多找到了天亮,要不是那个打伤的人在草丛中叫我,真没法寻着他哩。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矮的,小个子,又瘦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平日在找工作的当儿,总受着这样的拒绝:“你不行吧,一丁丁气力!”这时他见了我,对我的问话也不回答,也不伸手接我的药,只是抬起头,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什么?”“我偷马的事哪。”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他才闭一闭眼睛,满足地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那么似的。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说你?没有!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霉就是。”“怎么?那些人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仿佛大大受了委屈。天亮得很快,我看见他摊在草中的脚腿,皮肉烂糟糟的,糊着红黑的血迹,便责备他说:“你还只管问这些做什么?快弄你的伤呀……你不痛么?”“痛?我们干……这一行道的……怕什么……痛呢?”他咬着牙齿,偏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笑。“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他静静躺着,让我用药粉擦他的伤口,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地说道:“你真是个老好人!……我先前也同你一样想哪:做点正经事……噗,什么是正经事呀?……到后来,才明白,那全是傻里傻气的……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人家还不肯让我做活路。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你看看你自家吧!经得起几回打?……凡事做得才做,不要糊里糊涂地瞎来!这一次,怎么样?……你就收手,改邪归正,别人也不肯请你了……”“唔,你好好擦吧!老哥,你不明白哪!”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我请问你,啥人叫你拿药来的?……自然,我明白,那是你老板。……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我告诉你,就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他见我惊异地盯着他,便更加兴奋起来。“你不明白吗?偷马贼的招牌,在这边是值钱的。你要是懂得,就该向我道喜,因为我正好昨晚上挂起来的。”说着,就摸摸他领口边的衣纽,好像那上面正吊有一个牌子似的,“流这些血,算什么,倒是应该的哪!你不看见那些生意人吗?开店子上匾额时,还要挂一道红。”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是不行的!就是挂起了招牌,有什么用处呢?。”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啐!那你简直是疯子!哪有刚刚开张,就关起店子来!”他顺手搔一搔头,乏力地笑着:“唔,你擦过去一点吧!……我不说,你是永远不会明白的……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付过账没有?……不止你老板不收,就是全山谷,以及几百里地方,凡是做老板的,总和我们偷马贼拉拢,事事讨好!……原因在哪里呢?”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了,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人多为强,狗多为王。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多人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那时候,这个招牌,也就该改成抢马贼了,嘿嘿。”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现在,就怕不知道!……唔,不会不知道的,不会不知道的!……”虽然我已明白一切了,但仍旧觉得他的样子总像个发痴的人,便不禁微微笑了起来。于是,他瞟我一眼,正起面孔说道:“你不要笑!……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谁也不肯让你插脚下去。到处都听着这样的话:老哥,请让开!……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一个精灵鬼走尽天下,为了什么呢?无非是寻那裂缝罢了。只有你们这批老实拐子,不懂得这个,人家要你,就活,不要你,就活不下去,半点不由己,这样做人有什么味道呢?……我呢,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硬朗结实,更一点说不上。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好的,你钻进去了。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补好?不会的!”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既然找着这条裂缝,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这时,我蓦地感得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来山中。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笑道:“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节选自《南行记》,原载于1936年《大公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店老板叫“我”去照顾偷马贼,可见在这乱世中,善意始终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B.老三因偷马身受重伤,但他却不太在乎,因为他相信偷马贼的“招牌”能够帮他改变命运。C.当地人面对偷马贼的态度,与《阿Q正传》中,未庄人得知阿Q做贼后对他心生敬畏类似。D.“我”本分老实,找不到“裂缝”,老三不甘困苦,发现并利用“裂缝”,二人对比鲜明。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自然地呈现了老三的晦暗而扭曲的世界,语调冷静克制,表现了作者面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B.小说用简洁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如“满足地舒一口气”“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生动传神地写出老三对偷马成名的重视和向往。C.大量对话构成小说主要情节,言语中看似不经意细节却能描摹出人物心理,如“我告诉你”“我们偷马贼”等就体现了老三的得意。D.小说以“偷马贼”为题,讲述老三的发家史,刻画了以他为代表的盗匪形象,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8.在与老三交谈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梳理。9.有人认为,小说结局应改为老三原本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会更有艺术表现力。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对瘦弱的老三冒险偷马感到吃惊和奇怪;②对受伤严重的老三表示同情;③对其偷马的动机感到不解;④对老三的自甘堕落感到痛惜愤怒;⑤对老三的生存哲学感到震惊和理解;⑥对老三不甘困苦拼命求生存的精神感到敬服。9.(1)赞同。理由:①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预期,小说情节更合理,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社会环境的残酷;②让小说主题指向更明确,表达对社会扭曲人性的思考与批判;③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连老三这样不择手段的行为都没能改变原本总是被欺压的生存状况,令人叹惋。(2)不赞同。理由:①原结局更能呼应前文“弱小人物的高傲”,使小说主题更为多元;②原结局和前文构成巨大反差,更具艺术张力;③原结局说明作恶真的能谋求生存,更能表现社会的畸形;④原结局不符合读者熟悉的社会规则,打破了常规的阅读期待,引发思考。【解析】【导语】《偷马贼》通过一个底层人物——偷马者老三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压迫。老三从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转变为人见人畏的“偷马贼”,这不仅是他个体的挣扎,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故事表达了在困境中挣扎的小人物因为迫于生存而走向边缘行为的无奈。艾芜运用对话与心理描绘,捕捉人性的复杂,揭示着人心的坚韧与社会的冷酷,让人深思个体与社会的交互关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善意始终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错误,店老板叫“我”去照顾偷马贼,并非出于善意,从后文老三的解释可知,是因为偷马贼在当地有一定的“价值”,老板想借此与偷马贼拉拢关系,并非是善意维系人与人的关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刻画了以他为代表的盗匪形象”错误,小说以“偷马贼”为题,重点刻画的是老三这个为了生存而选择偷马的小人物形象,而非“盗匪形象”。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①吃惊和奇怪:当“我”从老三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是他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因为老三平日里瘦弱无力,却冒险去偷马,这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和奇怪。②同情:看到老三摊在草中的脚腿皮肉烂糟糟、糊着红黑血迹,“我”责备他并让他快处理伤口,体现出“我”对受伤严重的老三的同情。③不解:老三对偷马之事的态度以及他认为偷马贼招牌值钱的观点,让“我”对他偷马的动机感到不解,如他一直询问偷马之事是否被众人知道等。④痛惜愤怒:老三对偷马行为的坚持和他那带有讥刺的话语激怒了“我”,“我”没好声好气地反驳他,表达了对他自甘堕落的痛惜和愤怒。⑤震惊和理解:听了老三对偷马贼招牌价值的解释以及他对生存困境的看法后,“我”如梦初醒,理解了店老板的行为,同时也对老三的生存哲学感到震惊。⑥敬服:最后“我”蓦地感得老三身上升腾起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意识到他的高傲和对生存的努力,对他不甘困苦拼命求生存的精神感到敬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1)赞同。理由:①符合阅读预期和社会现实: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瘦弱、原本被人嫌弃的老三,仅仅因为一次偷马就改变命运,可能不符合读者的常规认知。改成老三原本的生存状况没有改变,更符合社会现实,突出了社会环境的残酷,让情节更合理。②明确主题指向:这样的结局能更明确地表达对社会扭曲人性的思考与批判。老三为了生存选择偷马这种极端方式,却依然无法改变命运,说明社会的弊病已经深入骨髓,扭曲了人们的生存方式。③增添悲剧色彩:连老三这样不择手段去争取生存机会的人都无法改变命运,更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令人叹惋,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不赞同。理由:①呼应主题:原结局中老三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还能骑在马上轻佻地说话,呼应了前文“弱小人物的高傲”,体现了老三在困境中争生存的成果,使小说主题更为多元,不仅仅是批判社会,还展现了小人物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与反抗。②增强艺术张力:原结局和前文老三瘦弱、被人拒绝工作的状况形成巨大反差,更具艺术张力,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畸形和小人物为生存做出的极端选择。③突出社会畸形:原结局说明作恶真的能谋求生存,更能表现社会的畸形,揭示出当时社会规则的扭曲,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④打破阅读期待:原结局不符合读者熟悉的社会规则,打破了常规的阅读期待,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使小说更具艺术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二年,(富弼)改右正言、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留公,不报。(节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材料二:帝复使弼持和亲增币二议及誓书往契丹,且命受口传之词于政府。既行,次乐寿,谓副使张茂实曰:“吾为使而不见国书,脱书词与口传异,吾事败矣。”启视,果不同。驰还都,以晡时入见曰:“政府故为此以陷臣,臣死不足惜,如国事何?”帝以问晏殊,殊曰:“吕夷简决不为此,诚恐误尔。”弼曰:“晏殊奸邪,党夷简以欺陛下。”遂易书而行。九月,弼至契丹,不复议婚,专欲增币。且曰:“南朝既增我岁币,其遗我之辞当曰‘献’。”弼曰:“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契丹主曰:“然则为‘纳’字?”弼曰:“亦不可。”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币遗我,是惧我矣。于一字何有?若我拥兵而南,得无悔乎?”弼曰:“本朝兼爱南北之民,故屈己增币,何名为惧?或不得已而用兵,则当以曲直为胜负,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曰:“卿勿固执,古有之矣。”弼曰:“自古惟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时赠遗或称献纳然后颉利为太宗所擒岂复有此礼哉?”声色俱厉。契丹主知不可夺,乃曰:“吾当自遣人议之。”乃留增币誓书,而使其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及刘六符,持誓书与弼偕来,且议“献”“纳”二字。弼至,入对曰:“二字臣以死拒之,彼气折矣。可勿许也。”帝用晏殊议,竟以纳字许之。于是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送至白沟,自是通好如故。(节选自《乾隆御批纲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古惟唐高祖A借兵B突厥C当时赠遗D或称献纳E然后颉利F为太宗所擒G岂复有H此礼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滋,更加;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滋”意思不同。B.“欲因事罪之”的“之”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不同。C.“声色俱厉”的“色”与《琵琶行》中“年长色衰”的“色”意思相同。D.夺,使……改变,与《苏武传》中“空自苦亡人之地”的“苦”用法基本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权者认为富弼对伪僧案追究到底是为了追求名誉,推荐他出使契丹,想找机会让他获罪,欧阳修上书求情,被明确表示拒绝。B.富弼聪敏机智,思虑周详,在出使契丹途中发现哲书有问题,赶紧回京都将事情上报,最终改了晢书才继续出使。C.富弼认为宰相吕夷简借出使契丹之事故意陷害自己,是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而晏殊为吕夷简开脱,有意偏袒,是奸邪之人。D.关于誓书中“献”“纳”二字的讨论,从富弼出使契丹延续到契丹使者入宫,最终皇帝选择了妥协,答应选用“纳”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为使而不见国书,脱书词与口传异,吾事败矣。(2)或不得已而用兵,则当以曲直为胜负,非使臣之所知也。14.富弼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契丹主想要在哲书中用“献”“纳”二字的?【答案】10.CEG11.C12.A13.(1)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到国书,倘若国书的内容和口头传达的不一样,我的事就失败了。(2)如果(两国间)不得已交战的话,那么应该以事情的是非对错来分胜负,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14.①彼此的地位:南朝高于契丹;②增加岁币的目的:因为爱民,而非惧怕契丹;③“献纳”使用的背景(或曰“历史”):在颉利被太宗擒获后,再无此礼。【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富弼作为宋代名臣的刚正不阿与外交智慧。材料一中,富弼坚持追究伪僧案,不畏权贵,体现了他的正直与责任感;材料二中,富弼在出使契丹时,机智应对,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展现了其外交才能与爱国情怀。文章通过富弼与契丹主的对话,凸显了他在外交场合中的坚定立场与策略性思维。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事件,刻画了富弼作为忠臣的形象,展现了他在内政外交中的卓越才能与高尚品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兵用过,当时馈赠礼物有的也叫献纳,然而后来颉利可汗被唐太宗抓获,哪里再有这种礼节呢?“自古”是时间状语,“唐高祖”是主语,“借兵”是谓语,“突厥”是“借兵”作宾语,所以在C处断开。“当时”为时间状语,“赠遗”是主语,“或称献纳”是谓语,所以在E处断开。“然后”表示时间上的承接,“颉利”是主语,“为……所擒”表被动,是谓语,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的能力。A.正确。更加。/污浊。句意:即执政者更加不高兴了。/屈原不沾染世俗的污浊。B.正确。代词,指代富弼。/动词,往、到达,引申为追求。句意:想借着这件事给富弼定罪。/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C.错误。脸色。/容貌。句意: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了。D.正确。均为使动,使……改变/使……受苦。句意:契丹主知道不能使(富弼)改变(态度)。/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使自己受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A.“明确表示拒绝”曲解文意。据材料一最后一句“不报”可知,并非明确表示拒绝,而是没有得到答复。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作为;“脱”,倘若,如果;“异”,不同。(2)“或”,或许;“以”,根据;“曲直”,这里指事理的是非曲直;“为”,作为,决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富弼以“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直接点明在双方的关系定位中,南朝处于兄长的地位,从伦理和地位角度强调兄长向弟弟“献”不符合常理,明确指出双方地位上南朝高于契丹,不应使用“献”字来破坏这种地位关系。②当契丹主认为南朝增币是惧怕他们时,富弼回应“本朝兼爱南北之民,故屈己增币,何名为惧”,强调宋朝增加岁币是出于对南北百姓的爱护,是一种顾全大局、以和为贵的举措,而不是因为惧怕契丹,从根本上否定了契丹主认为增币就应在措辞上体现宋朝低一等的观点,表明不能因增币就用“献”“纳”这样有低人一等意味的字。③富弼指出“自古惟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时赠遗或称献纳,然后颉利为太宗所擒,岂复有此礼哉”,以唐朝历史为例,说明“献纳”是在特殊的、唐朝向突厥借兵的背景下才使用的,自颉利被太宗擒获后就不再有这样的礼节。暗示契丹不能不顾历史事实和背景,随意要求宋朝使用“献”“纳”二字,从历史依据方面有力地反驳了契丹主的不合理要求。参考译文:材料一:康定二年,(富弼)改任右正言、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当时有使用伪造的度牒成为僧人的,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的办事官吏做的。开封府查办了其余的人却不追究官吏。富公禀告宰相,请求将犯案的官吏交付监狱。宰相指着自己的座位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的官吏才罢休。”宰相更加不高兴,所以推荐富公出使契丹,想依靠这件事治他的罪。欧阳修上书援引颜真卿出使李希烈的旧事,请求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材料二:仁宗皇帝又派富弼出使,带着商议是和亲还是增加岁币两项议事以及誓书前往契丹,并且命他从宰相那里听受口头传达的圣旨。既已出发,到了乐寿县住宿,富弼对他的副使张茂实说:“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到国书,倘若国书的内容和口头传达的不一样,我的事就失败了。”打开国书一看,果然发现与口头传达的不同,于是火速返回京都,在晡时入朝觐见,说:“宰相故意这么做来陷害我,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但拿国家大事怎么办呢?”皇帝向晏殊询问这件事,晏殊说:“吕夷简绝对不会做这种事,这恐怕是失误罢了。”富弼说:“晏殊奸诈邪恶,与吕夷简结成死党来欺骗陛下。”于是换了国书而上路。九月,富弼到达契丹,(契丹国君)不再商议婚事,一心只想增加岁币。并且说:“南朝既然要增加给我的岁币。那么国书上馈赠我的用词应用‘献’字。”富弼说:“南朝是兄长,哪里有兄长进献给弟弟的道理?”契丹国君说:“既然如此,那用‘纳’这个字?”富弼回答说:“也不行。”契丹国君说:“南朝既然拿丰厚的钱财给我,一定是害怕我,至于用哪一个字有什么关系?如果我聚集军队而南下,恐怕要后悔吧。”富弼说:“我朝对南北的百姓一样的关爱,因此才会委屈自己增加岁币,怎么能称作害怕呢?如果(两国间)不得已交战的话,那么应该以事情的是非对错来分胜负,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契丹国君说:“你不要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富弼说:“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兵用过,当时馈赠礼物有的也叫献纳,然而后来颉利可汗被唐太宗抓获,哪里再有这种礼节呢?”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契丹国君知道不能使富弼的想法改变,就说:“我会亲自派遣使者商议。”于是留下了增加岁币的誓书,派遣契丹的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拿着誓书和富弼一同前往,并且再议是否使用“献”“纳”两个字。富弼回到京城,入宫对皇帝说:“‘献’‘纳’二字,我用死亡来拒绝对方,他们的气焰已经折服了。可以不答应对方的要求。”皇帝采纳晏殊的建议,竟然应许使用“纳”字。于是每年增加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送到白沟,从这以后契丹和宋就像以前一样彼此友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郑谷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16.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红杏”起衬托作用,以京城的红杏来衬托海棠,突出海棠的艳丽与美艳。②“春桂”代表科举及第,手中已有新春桂意味着科举及第,诗人及第之后,还希望把海棠的芳香带走,表达了他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错,“多谢烟香更入衣”意思是诗人还希望带走海棠的芳香,表达的是诗人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①首联“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将身处上国京城繁华热闹之地的红杏与身处偏僻溪边无人欣赏的海棠进行对比,以京城的红杏来衬托海棠,突出海棠的艳丽与美艳,在这里“红杏”起衬托作用。②尾联抒情达意,“手中已有新春桂”,“春桂”代表科举及第,诗人表面上说自己的手中已经有了新春的桂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今春科举高中的意思;“多谢烟香更入衣”中的“更”字,表明了诗人在科举高中之后又逢到海棠香气泌入自己的衣服,让诗人更为欣喜高兴,于是作者就产生了把海棠的芳香带走希望,借此来表达他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其中“______,______”两句照应了欲“进”不能。(2)步行街上一家奶茶店生意火爆,人们纷纷跟风开店,结果很多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这种现象可以借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3)古典诗词中,“笛”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它能唤起人们羁旅、思乡、怀人等不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臣)欲奉诏奔驰②.则刘病日笃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④.莫能如也⑤.羌笛何须怨杨柳⑥.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笃、窥伺、慕、羌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甲)。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A,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①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深厚的积淀,②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③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④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⑤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时下,(乙),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B,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A.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B.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影响。C.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D.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22.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A:异彩纷呈(丰富多彩)B:匠心独运19.(1)序号①修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2)序号④修改为: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20.甲:又时尚实用乙:“新中式”流行21.A22.示例一:历史积淀,传承古今,焕发时代光彩示例二:靓丽风景,融汇古今,展现文化魅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文段描述“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体现出元素多样,不受一种风格或格式限制,可填“异彩纷呈”。异彩纷呈:形容艳丽缤纷,奇异光彩让人有美感,也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还形容新奇的事物纷纷涌现。B处:这里说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推出新饮品,强调创意独具特点,可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经历”不能和“深厚的积淀”搭配,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④成分残缺,前句主语是“人们”,此处在“更加”前加“使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文举例提到“新中式”服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这表明“新中式”服装除了保留传统特色外,还具有方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穿着的特点。所以此处应填写与便于日常穿着相关的内容,可填“又时尚实用”。乙处,前文围绕“新中式”穿搭引发的时尚风潮展开,后文说这种风潮“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所以此处应是对这种从服饰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新中式”潮流的概括,可填“‘新中式’流行”。【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例句中“潮”的基本义是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在这里“潮起来”是说老字号变得时尚、有潮流感,这是“潮”的比喻义,把具有时尚潮流的特点比喻成“潮”。A.“赞”的基本义是帮助、辅佐,“太赞了”中“赞”表示称赞、赞赏,是“赞”的引申义。与例句中加点词使用比喻义的用法不同。B.“卷”的基本义有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等,“卷的行业竞争”中“卷”表示竞争激烈、如同卷入漩涡一样,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C.“雷”的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雷人话语”中“雷”表示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D.“铁”的基本义是一种金属元素,“两人关系很铁”中“铁”表示关系紧密、坚固,像铁一样牢固,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分析所给例句的结构和内容,“时尚符号”为偏正结构,点明马面裙具有时尚属性这一身份。“惊艳中外”是动宾结构,“惊艳”为动词,描述马面裙给人的影响,“中外”表示范围。“演绎东方韵味”是动宾结构,阐述马面裙所起到的作用,其中“东方韵味”为偏正结构。然后进行具体的仿写,首词:结合材料中对马面裙历史的描述,从宋代出现到明代成熟并延续至今,“历史积淀”既能体现马面裙的历史渊源,又符合偏正结构,与“时尚符号”相对。中间短语:马面裙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传承古今”为动宾结构,与“惊艳中外”结构一致,且能体现马面裙的特点,与上句相对。尾句:材料提到马面裙“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焕发生代光彩”为动宾结构,“时代光彩”为偏正结构,与“演绎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