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坡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
语文试卷
2024.04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
定的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答辛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
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
外的地方答题无效C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xiao)字帖(tie)污秽(hui)吹
毛求疵(ci)
B.欺侮(wu)羁绊(ji)斡旋(wo)戛
然而止(jia)
C.劫难(ji6)枯燥(ku)卑鄙(bi)挑
拨离间(jian)
/
D.绰号(chud)隐匿(ni)狡黠(xia)
不屑置辩(xiGo)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校对(xido)---(jiao);
C.挑拨离间(jian)——(jian);
D.不屑置辩(xiao)---(xie):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烽烟取义成仁稍逊风骚B.谎言蠢笨无精打
彩盛气凌人
C.荣膺涨红如座针毡味同嚼蜡D.拘泥惆怅胸有存
竹豁然贯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无精打彩一一无精打采;
C.如座针毡---如坐针毡;
D.胸有存竹——胸有成竹;
故选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成功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人心藏科研梦,一意孤行,永
不信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攀上科研的高峰;格人心怀文学梦,孜
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最终写出令人称赞的文字……同学们,只有坚定
信念,再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A.轻而易举B.一意孤行C.孜孜不倦D.持之以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木题考查成语运用。
A.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使用正确;
B.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
去做。含贬义。与句中感彩不符;
C.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
的一种状态。使用正确;
D.持之以恒,指长久坚持下去。使用正确;
故选B。
4.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5月30日上午,九年级四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
飞船发射的全过程,②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不
但欢呼雀跃,而且激动万分。③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纷纷
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
④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B.关联词多余,去掉“不但”而且”;
C.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故选Ao
5.下面是有关“书法”的短文,请将短文中空缺处的内容补写
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白与黑为主,①o白是宣纸的
底色,黑是墨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意味的那一枚小小红色印章。
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美在色彩,
也美在布局。除了②,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
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答案】①.再加上一点红②.色彩和布局
【解析】
【详解】木题考查句子补写。补写句子,要结合前后的语义进行。
第①空,根据后文“那少许的红”可知,书法色彩除了以白与黑
为主之外,还有一点红色,故应该填写“再加上一点红”。
第②空,根据前文“这种美,美在色彩,也美在布局”可知,再
结合此空前的“除了”,可知应该填写“色彩和布局二
6.一位同学结合阅读的小说《三顾茅庐》写出了上联,请你从
小说《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续写下联。
上联:刘玄德求贤若渴拜诸葛亮
下联:__________
【答案】示例:刘姥姥滑稽可笑逛大花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上联“刘玄德求贤若渴拜诸葛亮”,结构为“人名+事件(四字词
+动宾短语)”,下联也要符合这一结构,要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
选择刘姥姥、王熙凤等任一人,按“人名+事件”的句式对出下联即
可。
示例:王熙凤精心设计逗笑众人。(注意:结构相对,上联末字
“亮”为仄声,下联末字“人”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①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c嘉
祐中,成秦州,秦口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
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
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②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
无所不至。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③。
孟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孟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
为候者所执④。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
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
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
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
【注】①退卒:逃兵。②恤:忧虑。③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④为候者所执:被巡哨的人抓
住。
7.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课文“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可以推知“以其衣
易一刀十饼”中“易”意义为“交换”。
B.查字典“须臾”极短的时间、一会儿。可以推知“须臾奋跃,
如将搏焉。”的“须臾”意义为“一会儿”。
C.选文“德具道本末”中“本末”是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
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相同。
D.选文中“其色见于面颜”“见”是“表现”。“弱者见侮”的“见”
是“被'
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优而号/其声震山谷。
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优而号/其声震山谷。
C.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D.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9.下列对选文布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年轻时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
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交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
中。
B.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
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除去兵籍,成为百
姓。
C.《孟德传》是一篇传记文,通篇围绕着“奇”字而铺开,记
录了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
D.苏辙认为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是孟德心中
无所顾虑、无所畏惧。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
而去。
(2)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
之。
【答案】7.C8.A9.B
10.(1)过一会,它就跳过来跟我搏斗,离我只差十几步,又
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
(2)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脸上
表现出情绪,旁人一看就知道了。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理解。
C.“德具道本末”中“本末”与成语“本末倒置”“本末”意思不
相同。“德具道本末”中“本末”是“事情的原委、经过“。“本末倒置
”中“本末”是本:树根;末:树梢;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
倒了。
故选C。
【8题详解】
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结合语法
等进行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
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未至百步”是状语,
“辄伏而号”写动作,“其声震山谷"写声音,故断句为:凡猛兽类能
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故选Ao
【9题详解】
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
B.“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表述有误。
由“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可知,孟德全部说出了事
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故选Bo
【10题详解】
考查翻译。重点词语:
(1)须臾:过一会;逡巡:犹豫不定;弭耳:犹贴耳。这里是
形容动物变得驯服样子。去:离开。
(2)慕:仰慕;畏:畏惧;用:表露出来;色:情绪;知:知
道。
【点睛】参考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
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
很多,(他)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
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
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
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数月
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祥平安。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
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
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
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
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
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帖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
前后都一样J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
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
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
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
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
有的事仰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
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
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
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①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田园作》是作者晚年隐居辆川时期创作的田园山
水诗。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an):探测、察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颔联,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
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
热爱。
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
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
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
写自己的感情活动C
12.诗中“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
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简要赏析。
【答案】11.B12.以“持”“伐”“荷”“觇”这四个
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
路的劳作情景,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B.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的意思是:当春归来的燕子
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
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持斧伐远扬”中“持“伐”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民
手持斧头砍去桑枝的动作,突出了农民劳作的姿态;“荷锄觇泉脉”
中“荷”“觇”则写出了农民扛着锄头去探测泉脉的情景,表现了农民
对农事的关注和对土地的热爱。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读者
切实感受到春天农忙的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
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从侧面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忙碌与充实,呼应了诗
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这一主旨。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诗文,给我们以滋养。“春蚕到死丝方尽,①“我们
感受到李商隐在《无题》中至死不渝的爱情;“②,上下
一白“,我们欣赏到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西湖雪景。
古诗文,给我们以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③,
西北望,射天狼”我们想到了苏轼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在《岳阳楼
记》中“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想到了范仲淹的济世
情怀;
古诗文,给我们以美景。“⑤,浅草才能没马蹄J
我们欣赏到白居易笔下钱塘湖初春的色彩美。“胡天八月即飞雪,忽
如一夜春风来,⑥“我们领略了岑参笔下塞外冬天的奇异。
【答案】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乱花渐
欲迷人眼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默写。注意“炬、雕、忧、渐、梨”等字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对于当代青
年来说,自觉地把人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
一起,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康续传
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
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
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
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
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感动亿万人,就在于
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
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
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
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对于年轻人来说,
“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
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
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蹦蹦不前、
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
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⑤“青年者,人生之春」‘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
估青春的能量;青会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
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
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
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B.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C.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D.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
15.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
应体现在行动之中]
C.文章事例选取由古及今,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整体逐层
深入,全文呈现总分结构。
D.第④段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
实现个人价值。
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继续传承的文化传统,深
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
外、冷眼旁观;也天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蹦蹦不前、不思
进取。
C.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
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0.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只要激荡
家国情怀,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14.B15.C16.B
【解析】
【14题详解】
木题考查中心论点提炼。
文章标题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第①段由艾青名言引出家国情怀,
指出当代青年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
一起,点明中心论总;第②段论述“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
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分论点,第③段
论述“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分论点,第④段论述“家国情
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分论点,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
A.错误。“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
展”是对“青年者,人生之春”的解释,说明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
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C.错误。“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是分论点,说明人和
国都需要一种精神;
D.错误。“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是分论点,说明家国
情怀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全文呈现总分结构”错误,应为“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结构”;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根据第②段“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可知,“内化于行、外化于心”错误,
应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C.“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
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错误,原文第③段为“要关注国家为我们
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D.当代青年激荡家国情怀,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当代青年”除了“激荡的情怀”外,还需要
“厚积薄发、久久为功”;
故选B。
(二)非连续性文木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思维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是认知动机、认知行为、
认知方式和认知品质的统一。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思维方法,
即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
的结论。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指逻辑思维,逻辑思
维在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形成概念、建构模型的重要思维
方法。
(摘编自《生物学教学》(第43卷)第11期)
材料二
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科学知识、
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才会相信科学,进行科学分析,产生“尊
重事实和证据”的认知行为,“尊重事实和证据”是科学思维的前
提;认知行为如何具体落实为认知方式呢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和
推理”是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核心;在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坚
持质疑和批判的认知精神和品质。由此可见,认知动机、认知行为、
认知方式、认知品质,是逐级提升的,体现出科学思维鲜明的逻辑层
次。而认知品质在科学思维的全部过程之中得以体现。
(摘编自《试论科学思维及其在生物学学科中的独特性》)
材料三
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
就。有人之所以会觉得物理枯燥,除了学科本身的严谨特质之外,
更多的是因为第一次接触物理时一般在小学、初中,这时的我们对这
个世界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如果追问得够深入,所有关于“为什
么”的问题都会以“不知道”而告终。但当你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一
“把生物切片,每一个过程都是化学;把化学切片,每一个过程都是
物理”,你是否又会觉得知识有趣了起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科学认
识更加全面,从而获得有趣的知识体验,这正是科普的意义和价值所
在。
(摘编自《科普,更要普及科学思维》)
材料四
培养科学思维是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首先,培养科学思
维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工
程。其次,科学思维是面对未来新情境、新问题的创新思维,只有在
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科学思维,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才能得心
应手、迅速适应。再次,科学思维还是学生未来创造幸福生活的必须,
有了科学思维,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创造生活、享受幸福。
最后,科学思维是引领教师正确地教、学生正确地学,真正摆脱单纯
知识学习记忆、为了考试而简单机械学习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摆脱
了知识立意的学习,科学思维才能得到培养,简单、机械、碎片化知
识学习方式才能够被根除,学生的学习才能走向创造,学生才能够真
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长。
(摘编自《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大家谈》)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观念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科学思维,中学生学习的科学
思维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
B.物理学科严谨的特质会让我们觉得其枯燥无味,而科普的意
义和价值就是帮我们摆脱枯燥。
C.因为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青少年往往受到
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
D.培养科学思维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
小学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
18.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思维的特征是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认知品质。
B.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前提,认知动机以崇尚真知为基础,
才产生“尊重事实和证据”的认知行为。
C.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是形成
概念、建构模型的重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在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
作用。
D.认知行为是运用正确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认识事物及事物之
间联系,在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质疑和批判的认知精神和品质。
19.请结合材料四的内容,说说义务教育新课标培养科学思维,
对学生具有哪些意义。(答出四点)
【答案】17.D18.B
19.①培养科学思维能帮助学生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得心应
手、迅速适应。②培养科学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创造生
活、享受幸福。③培养科学思维能帮助学生摆脱单纯知识学习记忆、
为了考试而简单机械的学习。④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创造,使学生
真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长。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由材料一“科学思维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可知,由关
键词“重要”,而不是题干中的“主要”,选项中"生命观念形成的主
要途径就是科学思维”表述与原文不符;
B.由材料三“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科学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获得
有趣的知识体验,这正是科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可知,选项中“科
普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帮我们摆脱枯燥”表述有误;
C.由材料三“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由材料二“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尊重事实和证据'
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知,选项“认知动机是科学思维的前提"表述
错误;
故选B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四“只有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科学思维,在未来
不确定的社会中才能得心应手、迅速适应”可知,培养科学思维能帮
助学生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得心应手、迅速适应;
结合材料四“有了科学思维,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创造
生活、享受幸福”可知,培养科学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
创造生活、享受幸福;
结合材料四“科学思维是引领教师正确地教、学生正确地学,真
正摆脱单纯知识学习记忆、为了考试而简单机械学习的必由之路”可
知,培养科学思维能帮助学生摆脱单纯知识学习记忆、为了考试而简
单机械的学习;
结合材料四”学生只有摆脱了知识立意的学习,科学思维才能得
到培养,简单、机械、碎片化知识学习方式才能够被根除,学生的学
习才能走向创造,学生才能够真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长”可知,能够
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创造,使学生真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长。
(三)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无法抵达
①我的出生地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农村人很少进城,城里
人也很少过来。
②我们住的胡同有四户人家,其他三户邻居都有城里的亲戚。逢
年过节的时候,时不时有汽车开进胡同。这是胡同最热闹的时刻,车
屁股后面汽油尾气的味道,是我最早理解的城市味道。它像是注入小
村庄的兴奋剂,刺激着我每个细胞。每次车子离开,我们都会追去很
远,直到看不见车子的尾灯,我们追的不是汽车,而是对城市的向往。
③五六岁的时侯,我得知有一个姑姑在宝鸡城里,虽然我没见过
她,我却无比兴奋和躁动。我终于跟城市产生了血脉上的联系,虽
然遥不可及,我却狂喜不已。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守在胡同口,期
盼有一辆冒着尾气的汽车驶来胡同,“嘎吱”一声停在我家门口。有
一次,汽车在前面飞奔,我光着脚在路上追。车子拐进了胡同,开到
第一家,我祈祷,往前开,往前开;开到第二家,我祈祷,往前开,
往前开;开到第三家,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脸也开始红热起来,我
祈祷,停下吧,停下吧。车子真的停下了,不偏不倚地停在那个破旧
的院落门口,车还没停稳,我就站在车门,汽油味扑面而来,我第一
次感觉自己跟城市的关系那么密切。
④直到一个陌生女人出现在我家门口,我才算真正见到传说中的
姑姑,同来的还有姑父。他们没有开车,是步行过来的,这让我有些
失望。姑父说:“我是开火车的。”那个我第一次见的城市男人,形象
瞬间高大起来。很短的一段时间,我姑父会开火车的消息传遍了胡同,
传遍了我所在的村庄。从此,我走路的姿势都自信起来了,我不但有
了城里的亲戚,还有一个会开火车的姑父,这足以让全村同龄的小伙
伴投来羡慕的目光C
⑤更让我兴奋的,是他们想把我带走。听邻居说姑姑结婚几年,
一直没有孩子。我们兄妹三个,他们想把我带到城里去,当作自己的
孩子。得到这个消息,我丝毫没有背井离乡的苦闷和被父母遗弃的痛
苦,内心反倒充满期待。
⑥我终于要离开农村了,去城市,终于能闻到令人心驰神往的汽
油味道,可是,姑姑再也没回来。我说出去的那些话,变成了笑话。
我又听说,是母亲不同意姑姑把我带走,为此我气冲冲地推开家门,
质问正在擀面条的母亲,凭什么不让姑姑带我走。母亲说“别听村里
人瞎说。”
⑦种子一旦发芽,便开始疯狂成长,那种成长是野蛮的,是没有
章法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母亲都心怀抵触,埋怨她不让我随
姑姑去城里生活。直到自己有了子女,才算真正理解母亲,为人父母,
谁会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呢
⑧离开村庄的这些年,我陆续去过很多城市,有久居,有逗留,
有路过。我变成了一只风筝,从乡村的原野飘到满是高楼的城市,煞
有介事地认为自己早已脱离了泥腿子的俗气。然而,村庄是放风筝的
高手,任凭我飞得再高再远,她站在大地的烟火气里,每往回收一收
手中的线,我就得花乖跟着她的节奏,一点点降落,最后栖息在长满
庄稼的泥土里。
⑨人和庄稼一样,都是有根的,一旦在某块土地里扎下了根,即
便移栽到别的地方,根系内部也永远保有原有泥土的记忆。这种精神
上的抵达,是我与城市之间唯一的缝隙,无论我如何努力,内心的归
属,只能回归到遥远的村庄。
(选自《意林》2023年第22期,有删改)
20.下列对文中“我向往城市”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逢年过节,“我”追随进胡同的汽车,想象城里的生活情景。
B.五六岁的时候,“我”得知有一个姑姑生活在宝鸡城里,“我”
走路的姿势都自信爬来了,十分兴奋和躁动。
C.“我”崇拜开火车的姑父,期待姑姑带自己去城市生活。
D.得知母亲反对姑姑把“我”带走时,“我”对母亲产生抵触情
绪,心里一直埋怨她。
21.阅读全文,赏析下列句子。
①开到第三家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脸也开始红热起来,
我祈祷,停下吧,停下吧。(从心理描写角度)
②种子一旦发芽,便开始疯狂成长,那种成长是野蛮的,是没有
章法的。(从修辞角度)
22.第⑧段写村庄时,用“她”来称呼村庄,这样写有何好处?
请简要回答。
23.说说你对标题“城市无法抵达"理解。
【答案】20.D21.①示例:运用心理描写,“怦怦地跳”表
现“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停下吧,停下吧"这是“我"的内心独
白,表现“我''迫切希望姑姑开着汽车回来,全句表达了“我”对城
市生活的向往与渴望。②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想去城
市生活的欲望”比作“疯狂成长的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这种欲望
极其强烈,以致让“我”失去理性。
22.作者称呼对庄为“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村庄以
人的称谓,表现出对庄与“我”的亲密关系,表达了“我”对故乡的
眷恋之情,回应了我“城市无法抵达”是因为我根在故乡。(意思对
即可)
23.“无法抵达”突出“我”对故土独特的深厚情感;表达出故
乡对“我”的影响及“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由文章第⑦段“直到自己有了子女,才算真正理解母亲,为人
父母,谁会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呢”可知,此时的“我”理解了母
亲的良苦用心,选项“心里一直埋怨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开到第三家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怦怦地跳,脸也开始红热起
来,我祈祷,停下吧,停下吧”这句话里的“我祈祷,停下吧,停下
吧"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当汽车开到第三家时,作者的心情开始激动,
结合第②段“每次车子离开,我们都会追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子的
尾灯,我们追的不是汽车,而是对城市的向往”,第③段“五六岁的
时候,我得知有一人姑姑在宝鸡城里,虽然我没见过她,我却无比兴
奋和躁动。我终于跟城市产生了血脉上的联系,虽然遥不可及,我却
狂喜不已。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守在胡同口,期盼有一辆冒着尾气
的汽车驶来胡同"可知,这里生动传神地表现“我”迫切希望姑姑开
着汽车回来,这些细节生动地表达了“我”内心对城市的渴望和向往。
②“种子一旦发芽,便开始疯狂成长,那种成长是野蛮的,是没
有章法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在城市中的成长比
作种子发芽后的疯狂生长,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城市中的快速发展和
社会适应过程。作者用“野蛮的”和“没有章法的”来形容这种成长,
强调了成长过程中的无序和不受控制,暗示了作者在城市中逐渐迷失
自我、失去本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
的反思。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
在第⑧段中,作者用"她”来称呼村庄,将村庄拟人化,通过使
用“她”这个代词,作者给村庄赋予了女性的特征,使得村庄仿佛是
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让村庄显得更
加生动和亲切,增强了读者对村庄形象的感受;使用“她”这个称呼,
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深厚情感。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离开村庄
后的生活,但无论身处何地,心中始终挂念着遥远的村庄。这种情感
通过“她”这个代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
乡的眷恋之情;用“她”来称呼村庄,体现了作者对村庄的归属感。
无论作者如何追求城市生活,如何努力融入城市,心中始终有一个地
方是他归属的终点C这种归属感通过“她”这个代词得到了强调,让
读者能够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家乡情怀。亲切感:使用“她”这个称
呼,让读者感到亲切。这种亲切感来源于作者与村庄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及作者对村庄的深情描绘。通过“她”这个代词,读者仿佛也能感
受到作者与故乡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综上所述,使用“她"
来称呼村庄,有助于增强村庄形象的生动性、情感的表达、归属感的
强调以及亲切感的营造。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
文章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一个农村孩子对城
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最终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认同和归属感,尽
管作者在物理上离开了农村,融入了城市生活,但在精神上,他始终
无法完全抵达城市,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和向往。
结合第⑨段“人和庄稼一样,都是有根的,一旦在某块土地里扎下了
根,即便移栽到别的地方,根系内部也永远保有原有泥土的记忆。这
种精神上的抵达,是我与城市之间唯一的缝隙,无论我如何努力,内
心的归属,只能回归到遥远的村庄”可知,标题“城市无法抵达”意
味着尽管作者离开了农村,但在精神上,他始终无法完全抵达城市,
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和向往。“城市无法抵达”反
映了作者尽管离开了农村,但在精神上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和情感是他与城市之间无法逾越的缝隙,表达
的是作者对故土独特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出故乡对“我”的影响
及“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名著阅读(6分)
24.初三某同学阅读了九年级两本名著《水浒传》《简•爱》之
后,发现“火”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微妙”的作用。
(1)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水浒传》“火”的梳理与探究。
主要人物主要故事“火”与故事产生的作用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①_
林冲②“火”令英雄末路
(2)《简•爱》这部作品,也有许多关于“火”的描写,请阅读
下表中相关“火”的片段,选出相应火的意象,联系小说情节,仿照
示例,完成批注。
火的意象:①真情之火②希望之火③爱情之火④愤
怒之火
主要情节批注
(罗切斯特)满脸都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圆圆的鹰眼闪闪发光,
脸上充溢着温柔与激情……火焰在眼睛里闪烁,眼睛像露水一样闪
光……示例:凝望爱人,在义无反顾中燃起爱情之火。
因为茶点振奋了精神,炉火在熊熊燃烧,因为亲爱的导师在场
并待她很好,也许不止这一切,而是她独一无二的头脑中的某种东
西,激发了她内在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被唤醒了,被点燃了,起
初闪烁在一向苍白而没有血色现在却容光焕发的脸上,随后显露在
她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这双眼睛突然之间获得了一种比坦普尔
小姐的眼睛更为独特的美……①
远在沼泽和山脊之中,一个模糊的点,一道光跃入我眼帘。“那
是鬼火",是我(简•爱)第一个想法,我估计它会立即消失C然
而,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也不前进。②—
【答案】(1)①.火显英雄本色②.火烧草料场
(2)①.遇见导师,在不公的处境里燃起了真情之人。
②.逃离庄园,在凄风冷雨(痛苦绝望)中燃起希望之火。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①鲁智深来到瓦罐寺找吃的东西,只见几个老和尚坐地,得知是
崔道成、丘小乙这两个道长如强盗般把众僧赶走了。鲁智深便与他们
打斗,因饥饿打不过只好逃走,然后在赤松林遇见了史进他们,吃饱
后又去打丘小乙、崔道成,最终他们被杀死。鲁智深看见老和尚自杀
便放火把瓦罐寺烧了。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体现了他嫉恶如仇,豪爽
直率的性格特征,也显示他的英雄木色,故木空填“火显英雄木色、
②“英雄末路”指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林冲由于被高俅陶善
私自带刀入白虎堂,被发配沧州。在沧州他被安排去看守草料场。高
俅派陆虞候到沧州谋害林冲。陆虞候一把火烧了草料场并想把林冲烧
死。林冲出门打酒,下着大雪,回到草料场时见屋子被雪压塌了,便
投向山神庙。在山神庙中林冲一看草料场起火了,便去救火,刚要出
门见得陆虞候等刚放了火过来,还说要烧死林冲,林冲见状明白了原
委,将陆虞候杀死c故本空填“火烧草料场”。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
这一段是描写在洛伍德学校,一次简•爱失手打碎了石板,被惩
罚被羞辱。晚上谭波尔小姐耐心听听简爱述说自己的不幸经历,请她
和彭斯吃了美食茶点,谭波尔小姐公正平和,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
简•爱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善意,熊熊燃烧的炉火代表着温暖,
遇见导师,简爱在不公的处境里燃起了真情之火。
这一段是描写简在凄风冷雨的荒原上,看到远处的房子时的想法,
它描写了简的努力,在有光的那幢房子里,她找到了亲情,继承了遗
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
也不前进”,而那火焰乃代表着简逃离庄园,在凄风冷雨(痛苦绝望)
中燃起希望之火。
五、写作(60分)
25.小双同学傅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请你
根据下图给他写一份学习建议。
学习金字塔
要求:建议得当,语言得体,条理清晰,字数在150-200之间。
【答案】示例:小双同学,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我们不要被
动学习,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首先,我们可以在学习时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让思维在同
学们中碰撞;其次,我们还要将书本中的知识化为实践,在实践中认
知、理解、体验,获得新知,这样才不会忘记;最后,我们也可以做
小老师,将知识教授给他人,这样才是真正的收获。一起来试试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这是需要向小双同学写一份建议,那我们需要礼貌用语,语言表
达委婉、得体。
结合“学习金字塔〃可知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两大类,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四种,而这些学习内
容平均留存率很低;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三种,越
往下学习内容留存率越高。所以我们应多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
让学习内容留存率高一点。
示例:小双,学习方式不一样,学习效果也不同,你需要找到高
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用合适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这
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
知识和认知水平比你高一些的同学多讨论,能学到的更多;其次,我
们还要将书本中的知识化为实践,这样才不会忘记;最后,你还可以
用教授给他人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旅途,常常面临选择,选择真情,可见性情;选择诚信,可
见品质;选择勤奋,可见理想;选择奉献,可见家国情怀……正值青
春的你,你面临了什么选择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请以“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
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选择勇敢面对
人生路上有许多的三叉路口,朋友可以绐你建议,但最终做选择
的是你自己。
一_题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古代的英雄人物到现在的文学家都面临着选择,选择人皆有之。
哎!中午又要考试,面对这件事情,我别无选择,心中很是无奈,
虽然考试已成了习惯,但是一张张试卷,每一张都刻骨铭心的记在心
中,仿佛是一道道鞭子打在我身上,它在无时无刻地提醒自己,为了
能考好,没有其他选择,只得努力,努力……
我抱着书狼吞虎咽,也不管能否读进去,初三是个紧张的时期,
我们面临着升学的选择,还是打工的选择,人们常说,初三来得匆匆,
去也匆匆,是呀!回想初一时的快乐,到初三的无所谓,现在已经过
渡到初三了,我想我绝不能再放纵了,我要选择一份美好的有前途的
未来。
拿着提前已经准备好的作弊纸条,是抄还是不抄?拿着已经折好
的纸飞机,是飞还是不飞?看着黑板前老师辛勤地讲课,是认真听还
是不听?刚要说话,却发现旁边同学做个噤声的动作,是说还是不说?
我们都在面临选择,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罪恶的深渊与光明的
未来往往在一念之间。我们已经习惯了选择,习惯了思考,习惯了承
担错误的选择给我们带来的惩罚。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在选择中成长,当然我们要学会选择,习
惯选择。习惯考试不作弊,习惯不随手扔垃圾,习惯不说别人的坏话,
习惯尊重别人,这些选择也许好,也许坏,选择像一场游戏,答对了
有奖励,答错了,留给你的只有伤害。
在生活中,我习惯了生活,在学习中,我习惯了学习,在选择中,
我习惯了选择!更习惯作正确的选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L审题立意。审题可知,题目是“选择—”。作文前先将题目
补充完整。根据“人生旅途,常常面临选择,选择真情,可见性情;
选择诚信,可见品质;选择勤奋,可见理想;选择奉献……”可知,
题目横线处可补充如“真情”诚信”“勤奋”奉献”“勇敢”自信”等词
语。围绕所选词语,写一写你生命中经历的选择,写出选择的犹豫彷
徨,写出作出正确选择后的豁然开朗和轻松……立意上,要积极向上,
写出正能量。
2.构思选材。本题适合写记叙文,围绕所选关键词,写出关于“选
择”的故事,所选素材应从身边小事中选取,适合“以小见大”,写出
真情实感。叙述过程中,可适当运用抒情,夹叙夹议,让叙述更真是
可信。也可适当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让叙
述更细腻。本题体裁不限,也可写议论文或演讲稿,以“选择……”为
中心论点,写出新时代的青少年,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和行动。可
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层层递进或并列式的论述结构,列举古今中
外名人的事例,论证你的观点。论述时,内容要充实具体,主题要明
确突出,结构要合理,语言要有鼓动性,能引起大家共鸣,符合议论
文、演讲稿的格式,传播正能量。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
语文试卷
2024.04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
定的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答车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
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
外的地方答题无效C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xiao)字帖(ti。)污秽(hui)吹
毛求疵(cl)
B.欺侮(wu)羁绊(ji)斡旋(wo)戛
然而止(jid)
C.劫难(ji6)枯燥(ku)卑鄙(b1)挑
拨离间(jian)
D.绰号(chud)隐匿(ni)狡黠(xid)
不屑置辩(xido)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烽烟取义成仁稍逊风骚B.谎言蠢笨无精打
彩盛气凌人
C.荣膺涨红如座针毡味同嚼蜡D.拘泥惆怅胸有存
竹豁然贯通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成功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人心藏科研梦,一意孤行,永
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攀上科研的高峰;有人心怀文学梦,孜
孜不倦地读书写作,最终写出令人称赞的文字……同学们,只有坚定
信念,再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A.轻而易举B.一意孤行C.孜孜不倦D.持之以恒
4.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5月30日上午,九年级四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
飞船发射的全过程,②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不
但欢呼雀跃,而且激动万分。③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纷纷
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
④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5.下面是有关“书法”的短文,请将短文中空缺处的内容补写
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白与黑为主,①________o白是宣纸的
底色,黑是墨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意味的那一枚小小红色印章。
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美在色彩,
也美在布局。除了②,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
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6.一位同学结合阅读的小说《三顾茅庐》写出了上联,请你从
小说《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续写下联。
上联:刘玄德求贤若渴拜诸葛亮
下联: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①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c嘉
祐中,戍秦州,秦口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
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
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②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
无所不至。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③。
孟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孟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
为候者所执④。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
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
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
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
【注】①退卒:逃兵。②恤:忧虑。③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④为候者所执:被巡哨的人抓
住。
7.下列加点词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课文“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可以推知“以其衣
易一刀十饼”中“易”意义“交换”。
B.查字典“须臾”极短的时间、一会儿。可以推知“须臾奋跃,
如将搏焉。”的“须臾”意义为“一会儿二
C.选文“德具道本末”中“本末”是指事情原委、经过,与成语
“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相同。
D.选文中“其色见于面颜”的“见”是“表现”。“弱者见侮”的
“见”是“被、
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优而号/其声震山谷。
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C.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D.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优而号/其声震山谷。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年轻时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
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交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
中。
B.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
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除去兵籍,成为百
姓。
C.《孟德传》是一篇传记文,通篇围绕着“奇”字而铺开,记
录了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
D.苏辙认为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是孟德心中
无所顾虑、无所畏惧。
10.把下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缆购销合同
- 烘焙店创业计划书
- 风险共担合同书
- 中国戏曲课件
- 工程合作投资合同模板
- 幼儿园教师聘用合同
- 城市绿化养护项目劳务承包合同
- 胃肠道造瘘管护理
- 维修工程师聘任合同
- 窦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 卫生法(教学讲解课件)
- 高三冲刺100天励志主题班会课件
-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 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的
- 中层干部岗位竞聘报名表格评分表格评分标准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 有限空间作业及应急物资清单
- 《个人信息保护法》解读
- GB∕T 3216-2016 回转动力泵 水力性能验收试验 1级、2级和3级
- 新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季节性施工方案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