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存在差异性。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别。一是两者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民都表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追求。“美好生活”这个词首次正式在党的文件中被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它旨在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比较起来,“共同富裕”则较早地被提了出来。它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并且始终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来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本质。二是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含义不一样。两者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但相比较而言,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首先,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全面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所有人民共同追求的全面美好状态,是对“共同富裕”中的“共同”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美好时代里,“共同富裕”的内容更加丰富,内涵不断扩展。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需求尽可能得到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充分尊重。从油盐酱醋茶到诗书棋琴画,从金山银山的富裕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从自由便捷的迁移到宜人诗意的定居,具有“美好生活”状态的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延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等领域。其次,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变化性。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又是各异的,常常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古人所追求的或许是家庭和睦、关注“小我”的美好生活。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关乎“大我”——国家民族的整体进步,并致力于追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状态,以此逐步共同实现对于美好生活具体的追求。此外,共同富裕与生产力发达程度相关联,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切实享受和拥抱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最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并共同渗透在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渐进的过程,需要分阶段不断努力推进: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新的发展理念、突出“共建共享”的特征,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2035年要呈现更加显著的进展效果的庄严承诺。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永续奋斗的历程,反映出其一直在履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变诺言。(摘编自喻春森《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辩证关系研究》)材料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证人的自然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和对象,是人发挥实践作用的对象性存在,人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活动满足自身对一切劳动产品的多样化需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并且在自由劳动中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真。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满足了人所以称之为人的物质需要,印证了作为人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的属性。由此证明了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在改造自然客观对象中,赋予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意识性,创造出了人化自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属性有了延续的可能。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的肉体生存的居所,保障了人的基本需要,使美好生活的实现有了现实保证。作为人的生活环境的自然界,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命供给,同时也延续了自然的生命。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共生的关系,正是这种共生使得人的本质完美地得到释放。可以说自由的实践活动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美好生活需要物质变换的源泉,是人的幸福的起点。人通过现实劳动完成人的社会性转变。“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进而区别于动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也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转化为人化自然,“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人要通过自然这个纽带完成自己合乎人性的本质需要,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进而实现向人的现实生活的转变。人只有在现实的劳动中改造自身,消除被异化的事实,进而在恢复人的现实关系中证明自己的本质,人在消除异化的过程中借助自然界发挥本身的主体性实践,创造出人的“对象世界”,由此证明自己是有着区别于动物属性的社会存在物,完成人的真正复归。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只有借助社会才能让人的自然存在转到人的存在,实现人由自然物到社会物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中,人是丰富的存在物,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往。通过语言艺术,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信念,也可以给人爱的回馈。因而借助于语言展开的社会交往让人丰富了自己的精神需要,也丰富了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建立于社会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必定会有相应的精神上层建筑作为辅助,也就是人的审美、艺术生活的达成。人与自我的和解,完成人的类本质回归。人在与自然、社会的和解中,也完成了与自身的和解。人在实践作用下,发挥自身的智力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生产,使自己的需要尽善尽美,由此证明了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证明了人的自由实践是人幸福生活的展开,是最能诠释美好生活的权利。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应用于自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给人的东西,然后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当中不断地发展自身、直观自身、证明自身。因为自己是怎么样的,他就是怎样表现生活的,人要认识自己首先就要通过认识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完成。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确证自己的生活,不断地确证自身的类本质,也不断感悟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得到完全释放、重新回归劳动的自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摘编自杨玉连、张婷婷《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实践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与美好生活相比,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B.共同富裕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C.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D.人是有着区别于动物属性的社会存在物,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新时代,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最大满足,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充分尊重。B.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是不同的。现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比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更幸福。C.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共生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的肉体生存居所,保障了人的基本需要。D.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美好生活,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是最能诠释美好生活的权利。(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论据支撑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观点的一项是()A.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B.某省通过经济强县结对来帮扶山区各县,形成山海协作的合力。这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还推动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C.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D.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领导全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4)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美好生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下列现象的理解和看法。2024年春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某村村民敲锣鼓,舞长龙,村子一派喜庆祥和。该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进行药材深加工,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圆了村民的产业致富梦。(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火光在前(节选)刘白羽我们命令你们:奋勇前进……——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稳!登岸要猛!——哪里有敌人打到哪里去!……有一个人打一个人!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是毛主席亲自下命令渡江作战,是毛主席亲自等候我们渡江的消息,同志们!最后消灭敌人的时候到了!”他的一字一句燃起每个战士心中的火焰,王春也暗自下着决心。时间到了。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赶紧跟上去。小河汊静而发白,蚊虫在低湿之地,像一团团烟雾,滚来滚去,粘在人脸上刺疼着。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空气立刻严肃起来,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他听见连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他们敬礼了,转过身了,命令各排按已经编排的序列登船。上船时,王春发现机枪射手李凤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浑身哆嗦成一团,牙关碰得嗒嗒响,现在一听连长命令,一下跳起来,额头上汗珠淋漓。王春突然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就拉着李凤桐的胳膊,说:“老李,你是射手,要打先打坏我,也不能先打坏你。”自己就跨上船,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但他怕被别人抢去位置,就一直扑向船头。船已悄悄拢齐,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这时,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船在江上如同几根短粗的黑木片迅速漂行。船渐渐行远,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这时将近午夜,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船上、岸上千万人的眼睛,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六只船拉成一条线,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船像跷跷板一样,一下这头升上去,一下那头升上去,一下又落下来——落下来,……浪花就向上跳,拂卷过人们头顶,哗地把水浇湿每人的衣服,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战士们紧紧拉着手,谁也不动一动。船似乎停止不前了,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大家前后望着,后面一点什么也看不见,前面那几团红火光忽高忽低。……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轻快地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竟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米,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人们紧张地停止了呼吸。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刺刺跳起,迸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战士们慌乱了。这时第三船赶上来,炮弹在它四周冲起黑烟囱似的水柱。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呀!”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仿佛这声音可以改变一切客观情况。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正在这危险关头,忽然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只见他掌住舵来借着水力,纠正着方向。他回过头向着战士们喊:“同志们!——准备干呀!……”这船于是又从危急关头上冲了出来,又在弹火纷飞下前进。第三船在十七米远的距离,给一颗六〇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指导员李春合猛喊:“同志们,浮也浮上岸去!”他首先跳进江,他们曾在汉水练习渡江,都学过游水,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打着浪花,向前浮了几步。拨转头一看,大部分带伤的勇士们都跟在他后面浮着。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三四次,才抓到扑浅岸边的一只木船,——他伸起上半身,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现在他死了。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浸在水里。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李春合感觉自己腿上火烧一样疼痛,他心知自己也负伤了。但一仰头,看见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闪着惊人的白光,通知全军六只木船深夜冒着汹涌波涛偷袭长江南岸敌人险要阵地成功了。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〇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敌人炮兵还没发觉,还盲目地在黎明闪光中向江北、向江心发射,可是他们已落到口袋里了。清晨,太阳出现,一层鲜艳的红光胭脂一样反映在江水上、岸上、树上,柔和而明亮。政治委员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他忽然停着,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枪上的刺刀已折断,上面沾着斑斑血渍。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昂着头继续向前走,朝群山掩映的、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刘白羽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第五章:夜袭天险长江》,有删改)文本二: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孙犁短篇小说《荷花淀》(节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几处语言描写,都采用短句,且频繁使用感叹号,或表现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表达人物果断、肯定的语气。B.“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C.标题中的“火光”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预示渡江战役的艰险,也象征着生命之光、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D.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具体叙写了红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有策略、有步骤地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2)关于文本一中“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有关长胡须老水手的情节,既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也表现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B.小说反复强调老水手留着长胡须的外貌特征,突出他在群体形象中的独特性,引起读者对他的关注。C.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因为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D.小说塑造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表明军民团结,人民军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请比较二者的不同。(4)小说是虚构的,新闻是写实的。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既呈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失“书写的浪漫性”,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初,孚长兄朗字伯达,宣帝字仲达,孚弟馗字季达,恂字显达,进字惠达,通字雅达,敏字幼达,俱知名,故时号为“八达”焉。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时当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旧人颇讽谕主者,便欲就用,不调余人。孚曰:“虽有尧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遂更他选。时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天子以问孚,孚曰:“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陛下承绪,远人率贡。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后禁至,果以疾迟留。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沈哉!”转为度支尚书。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三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帝于太极东堂举哀三日。(选自《晋书•列传第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B.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C.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D.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古时兄弟排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B.稷契,稷和契的并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稷契在文中指贤臣。C.九服,原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指全国各地区,另解为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D.转,古代表示官职调动,主要是指官职的平级调动,文中司马孚任度支尚书属于平级调动。类似的还有“移”“调”“徙”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孚温和谦让,位列“八达”之一。司马孚敦厚正直,性格开通宽容,从没与别人结怨,与其兄司马朗等人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号称“八达”。B.司马孚敢于直言,聪慧过人。选侍中、常侍等官时,司马孚不顾太子身边旧人的暗示,直言应选有才能的人。明帝继位后,感叹如同得到两个司马懿,没有什么忧虑了。C.司马孚多谋善虑,远见卓识。司马孚认为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为解决布帛不足的问题,让农夫于邽地春秋演习战阵,冬夏治理田地,因此关中军队有了富余。D.司马孚守志不移,始终如一。司马孚一生虽享皇帝宠爱,却不骄纵,临终前要求用平时穿的衣服、不上漆的棺和单层的椁装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②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5)司马孚多谋善虑在文中体现在哪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小题。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2)《游园》开头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惊惧和无奈。(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逍遥游》里①_______,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②_______,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③_______,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上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想到藤野先生,鲁迅就感觉增加了勇气,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绝的文字。B.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C.每逢暮春时节,杜鹃花盛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D.“希望工程”是由团中央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四、作文(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十年前,有人说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二十年前,群众普遍认为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十年前,也有人预言互联网会毁掉下一代;现在,人们痛斥游戏会毁掉下一代……如何看待新兴事物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请结合以上材料展开思考,选取合适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存在差异性。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别。一是两者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民都表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追求。“美好生活”这个词首次正式在党的文件中被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它旨在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比较起来,“共同富裕”则较早地被提了出来。它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并且始终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来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本质。二是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含义不一样。两者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但相比较而言,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首先,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全面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所有人民共同追求的全面美好状态,是对“共同富裕”中的“共同”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美好时代里,“共同富裕”的内容更加丰富,内涵不断扩展。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需求尽可能得到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充分尊重。从油盐酱醋茶到诗书棋琴画,从金山银山的富裕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从自由便捷的迁移到宜人诗意的定居,具有“美好生活”状态的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延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等领域。其次,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变化性。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又是各异的,常常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古人所追求的或许是家庭和睦、关注“小我”的美好生活。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关乎“大我”——国家民族的整体进步,并致力于追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状态,以此逐步共同实现对于美好生活具体的追求。此外,共同富裕与生产力发达程度相关联,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切实享受和拥抱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最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并共同渗透在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渐进的过程,需要分阶段不断努力推进: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新的发展理念、突出“共建共享”的特征,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2035年要呈现更加显著的进展效果的庄严承诺。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永续奋斗的历程,反映出其一直在履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变诺言。(摘编自喻春森《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辩证关系研究》)材料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证人的自然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和对象,是人发挥实践作用的对象性存在,人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活动满足自身对一切劳动产品的多样化需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并且在自由劳动中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真。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满足了人所以称之为人的物质需要,印证了作为人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的属性。由此证明了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在改造自然客观对象中,赋予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意识性,创造出了人化自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属性有了延续的可能。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的肉体生存的居所,保障了人的基本需要,使美好生活的实现有了现实保证。作为人的生活环境的自然界,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命供给,同时也延续了自然的生命。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共生的关系,正是这种共生使得人的本质完美地得到释放。可以说自由的实践活动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美好生活需要物质变换的源泉,是人的幸福的起点。人通过现实劳动完成人的社会性转变。“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进而区别于动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也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转化为人化自然,“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人要通过自然这个纽带完成自己合乎人性的本质需要,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进而实现向人的现实生活的转变。人只有在现实的劳动中改造自身,消除被异化的事实,进而在恢复人的现实关系中证明自己的本质,人在消除异化的过程中借助自然界发挥本身的主体性实践,创造出人的“对象世界”,由此证明自己是有着区别于动物属性的社会存在物,完成人的真正复归。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只有借助社会才能让人的自然存在转到人的存在,实现人由自然物到社会物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中,人是丰富的存在物,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往。通过语言艺术,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信念,也可以给人爱的回馈。因而借助于语言展开的社会交往让人丰富了自己的精神需要,也丰富了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建立于社会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必定会有相应的精神上层建筑作为辅助,也就是人的审美、艺术生活的达成。人与自我的和解,完成人的类本质回归。人在与自然、社会的和解中,也完成了与自身的和解。人在实践作用下,发挥自身的智力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生产,使自己的需要尽善尽美,由此证明了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证明了人的自由实践是人幸福生活的展开,是最能诠释美好生活的权利。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应用于自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给人的东西,然后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当中不断地发展自身、直观自身、证明自身。因为自己是怎么样的,他就是怎样表现生活的,人要认识自己首先就要通过认识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完成。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确证自己的生活,不断地确证自身的类本质,也不断感悟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得到完全释放、重新回归劳动的自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摘编自杨玉连、张婷婷《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实践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与美好生活相比,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B.共同富裕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C.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D.人是有着区别于动物属性的社会存在物,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在新时代,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最大满足,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充分尊重。B.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是不同的。现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比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更幸福。C.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共生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的肉体生存居所,保障了人的基本需要。D.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美好生活,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是最能诠释美好生活的权利。(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论据支撑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观点的一项是(A)A.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B.某省通过经济强县结对来帮扶山区各县,形成山海协作的合力。这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还推动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C.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D.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领导全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4)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美好生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下列现象的理解和看法。2024年春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某村村民敲锣鼓,舞长龙,村子一派喜庆祥和。该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进行药材深加工,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圆了村民的产业致富梦。【解答】(1)B.“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错误,材料一提到“‘美好生活’这个词首次正式在党的文件中被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而“共同富裕”则较早被提出,并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故选B。(2)A.“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最大满足,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充分尊重”错,材料一表述为“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需求尽可能得到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充分尊重”,选项中“都能得到”表述过于绝对。B.“现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比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更幸福”错,材料“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又是各异的,常常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中只说美好生活状态在每个时代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未对现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和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谁更幸福进行比较。C.正确。D.“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错,材料二说“美好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得到完全释放、重新回归劳动的自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并非“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故选C。(3)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观点强调两者在全面性、变化性以及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等方面的统一。A.仅阐述了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未涉及美好生活,也未体现二者的统一性,不适合作为论据。B.某省通过山海协作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美好生活),能支撑观点。C.我国通过经济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关联,可支撑观点。D.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体现了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在党的奋斗历程中的统一,可支撑观点。故选A。(4)①由材料“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并且在自由劳动中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真”“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满足了人所以称之为人的物质需要”可知,人通过自由劳动,能让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恢复其本真状态。同时,人凭借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创造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产品,这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由材料“人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进而区别于动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也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人要通过自然这个纽带完成自己合乎人性的本质需要,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进而实现向人的现实生活的转变”可知,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而社会本身也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造,从而迈向现实生活,这意味着人在社会中不断发展,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支撑。③由材料“人在实践作用下,发挥自身的智力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生产,使自己的需要尽善尽美,由此证明了人的生产的全面性”“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当中不断地发展自身、直观自身、证明自身……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感悟美好生活”可知,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挥自身智力,有选择地开展生产,让自身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并且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认识并证明自己,不断感悟美好生活,这从人的自我发展与感悟角度,阐述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5)①根据材料一,美好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追求。在物质方面,村民通过发展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这使得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有更多的资源来满足生活需求。在精神方面,敲锣鼓、舞长龙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代表着喜庆、欢乐和祥和,村民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在精神层面的追求。②材料一中提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努力。该村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发挥领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通过这种模式,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③材料二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村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这是一种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生产活动。自然界为村民提供了土地、阳光、水分等生产资料,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对中草药进行种植和加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并没有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而是与自然建立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答案:(1)B(2)C(3)A(4)①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消除其对立关系,还原其和谐共生的本真;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②人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社会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进而实现向人的现实生活的转变。③人在实践作用下发挥自身智力能力,有选择地进行生产,使自己的需要尽善尽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发展自身,直观自身,证明自身,不断感悟美好生活。(5)①村民敲锣鼓,舞长龙,村子一派喜庆祥和,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物质上,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在精神上,村民敲锣鼓,舞长龙,感悟美好生活。②该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履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变诺言。③村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实现了致富梦,这体现了人在自由劳动中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建立了和谐共生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生产资料,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火光在前(节选)刘白羽我们命令你们:奋勇前进……——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稳!登岸要猛!——哪里有敌人打到哪里去!……有一个人打一个人!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是毛主席亲自下命令渡江作战,是毛主席亲自等候我们渡江的消息,同志们!最后消灭敌人的时候到了!”他的一字一句燃起每个战士心中的火焰,王春也暗自下着决心。时间到了。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赶紧跟上去。小河汊静而发白,蚊虫在低湿之地,像一团团烟雾,滚来滚去,粘在人脸上刺疼着。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空气立刻严肃起来,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他听见连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他们敬礼了,转过身了,命令各排按已经编排的序列登船。上船时,王春发现机枪射手李凤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浑身哆嗦成一团,牙关碰得嗒嗒响,现在一听连长命令,一下跳起来,额头上汗珠淋漓。王春突然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就拉着李凤桐的胳膊,说:“老李,你是射手,要打先打坏我,也不能先打坏你。”自己就跨上船,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但他怕被别人抢去位置,就一直扑向船头。船已悄悄拢齐,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这时,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船在江上如同几根短粗的黑木片迅速漂行。船渐渐行远,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这时将近午夜,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船上、岸上千万人的眼睛,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六只船拉成一条线,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船像跷跷板一样,一下这头升上去,一下那头升上去,一下又落下来——落下来,……浪花就向上跳,拂卷过人们头顶,哗地把水浇湿每人的衣服,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战士们紧紧拉着手,谁也不动一动。船似乎停止不前了,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大家前后望着,后面一点什么也看不见,前面那几团红火光忽高忽低。……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轻快地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竟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米,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人们紧张地停止了呼吸。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刺刺跳起,迸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战士们慌乱了。这时第三船赶上来,炮弹在它四周冲起黑烟囱似的水柱。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呀!”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仿佛这声音可以改变一切客观情况。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正在这危险关头,忽然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只见他掌住舵来借着水力,纠正着方向。他回过头向着战士们喊:“同志们!——准备干呀!……”这船于是又从危急关头上冲了出来,又在弹火纷飞下前进。第三船在十七米远的距离,给一颗六〇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指导员李春合猛喊:“同志们,浮也浮上岸去!”他首先跳进江,他们曾在汉水练习渡江,都学过游水,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打着浪花,向前浮了几步。拨转头一看,大部分带伤的勇士们都跟在他后面浮着。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三四次,才抓到扑浅岸边的一只木船,——他伸起上半身,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现在他死了。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浸在水里。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李春合感觉自己腿上火烧一样疼痛,他心知自己也负伤了。但一仰头,看见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闪着惊人的白光,通知全军六只木船深夜冒着汹涌波涛偷袭长江南岸敌人险要阵地成功了。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〇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敌人炮兵还没发觉,还盲目地在黎明闪光中向江北、向江心发射,可是他们已落到口袋里了。清晨,太阳出现,一层鲜艳的红光胭脂一样反映在江水上、岸上、树上,柔和而明亮。政治委员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他忽然停着,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枪上的刺刀已折断,上面沾着斑斑血渍。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昂着头继续向前走,朝群山掩映的、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刘白羽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第五章:夜袭天险长江》,有删改)文本二: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孙犁短篇小说《荷花淀》(节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中几处语言描写,都采用短句,且频繁使用感叹号,或表现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表达人物果断、肯定的语气。B.“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C.标题中的“火光”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预示渡江战役的艰险,也象征着生命之光、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D.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具体叙写了红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有策略、有步骤地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2)关于文本一中“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中有关长胡须老水手的情节,既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也表现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B.小说反复强调老水手留着长胡须的外貌特征,突出他在群体形象中的独特性,引起读者对他的关注。C.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因为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D.小说塑造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表明军民团结,人民军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请比较二者的不同。(4)小说是虚构的,新闻是写实的。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既呈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失“书写的浪漫性”,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B.“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错误。根据原文“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米,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跳起,迸落”可知,“一丝动静没有”并非表明敌军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而是等船只靠近了再近距离的扫射攻击。故选B。(2)C.“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错误,小说只是对长胡须老水手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细节描写,没有进行十分着力地、浓墨重彩地描写;另外,长胡须老水手只是参加战斗的一员,负责驾驶船只帮助我方军队渡江,不能就此判断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故选C。(3)①根据《火光在前》“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等内容可知,通过描写枪林弹雨、弹火纷飞、江水汹涌,战士奋战等内容,展现了宏大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一面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②根据《荷花淀》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内容“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梆露出头来。……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可知,《荷花淀》一文用诗意化笔法淡化了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没有描写战争中硝烟弥漫、枪林弹雨、弹火纷飞、血肉横飞的惨烈情节,虚化了人物描写,通过妇女的视角描写战斗场面中群体,注重抒情,例如描写战后打捞战利品的欢乐,气氛和笔调相对轻松。(4)①首先分析新闻的真实性:①根据选文开头“我们命令你们:奋勇前进……”“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可知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解放军渡江战役,事件真实。②根据选文“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跳起,迸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第三船在十七米达远的距离,给一颗六〇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可知,小说通过枪林弹雨、船只受损、武器装备等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逼真还原战役,场景真实。③根据原文“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米,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可知,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等的描写,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战斗环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渲染紧张氛围,细节真实;④根据原文开头“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可知,小说主题是响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歌颂解放军渡江作战的英勇前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主题真实。②然后分析书写的浪漫性:①根据原文“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〇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可知,小说通过描写中宏大和紧张的战斗场面,展现了战士们的使命担当、英勇无畏,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激情,充满着必胜的革命信念,表达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②根据原文“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稳!登岸要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最后消灭敌人的时候到了!’”“船已悄悄拢齐,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这时,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可知,小说运用排比的句式、情绪饱满激昂的句式突出表现战斗中的每一个人,描写战斗中船的快速而艰难行进、火光的凶猛、扫射的激烈,加之感叹号的运用,语言高亢豪迈,铿锵有力,强烈表达了战士们充满斗志的爱国之情,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小说显得跳跃而鲜活。答案:(1)B(2)C(3)①《火》文通过宏大的战斗场面描写,营造磅礴气势和紧张气氛,叙写战士的牺牲,将战斗场面塑造得惊心动魄,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②《荷》文用诗意化笔法描写战斗场面、用轻松的笔调描写残酷的战争,回避了通常那种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惨烈景象。(4)①新闻的真实性:①事件真实,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解放军渡江战役。②场景真实,小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逼真地还原这场战役。③细节真实,小说通过战斗环境、人物心理、动作等的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④主题真实,小说主题响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具有鲜明的时代感。②书写的浪漫性:①小说中宏阔、斑斓、瞬息万变的画面,充满浓烈的战斗气息,洋溢着火热的革命激情,表达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②小说的语言高亢豪迈,以排比、激昂的句式叙写战斗中的人、景、物,充满着斗志,让小说显得跳跃而鲜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初,孚长兄朗字伯达,宣帝字仲达,孚弟馗字季达,恂字显达,进字惠达,通字雅达,敏字幼达,俱知名,故时号为“八达”焉。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时当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旧人颇讽谕主者,便欲就用,不调余人。孚曰:“虽有尧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遂更他选。时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天子以问孚,孚曰:“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陛下承绪,远人率贡。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后禁至,果以疾迟留。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沈哉!”转为度支尚书。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三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帝于太极东堂举哀三日。(选自《晋书•列传第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B.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C.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D.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季,古时兄弟排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亦唯伯仲叔季图之”。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B.稷契,稷和契的并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稷契在文中指贤臣。C.九服,原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指全国各地区,另解为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D.转,古代表示官职调动,主要是指官职的平级调动,文中司马孚任度支尚书属于平级调动。类似的还有“移”“调”“徙”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司马孚温和谦让,位列“八达”之一。司马孚敦厚正直,性格开通宽容,从没与别人结怨,与其兄司马朗等人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号称“八达”。B.司马孚敢于直言,聪慧过人。选侍中、常侍等官时,司马孚不顾太子身边旧人的暗示,直言应选有才能的人。明帝继位后,感叹如同得到两个司马懿,没有什么忧虑了。C.司马孚多谋善虑,远见卓识。司马孚认为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为解决布帛不足的问题,让农夫于邽地春秋演习战阵,冬夏治理田地,因此关中军队有了富余。D.司马孚守志不移,始终如一。司马孚一生虽享皇帝宠爱,却不骄纵,临终前要求用平时穿的衣服、不上漆的棺和单层的椁装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②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5)司马孚多谋善虑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解答】(1)句意: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边境的军队不能制止敌人,后方军队奔赴边境,就会赶不上战机,应该事先挑选两万步兵骑兵,分成两部分,作为讨伐敌人的预备队。“关中”为“入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事机”为“不及”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2)C.“文本中的九服之制指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错误,文本中指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故选C。(3)C.“让农夫于邽地春秋演习战阵,冬夏治理田地”错误。根据原文“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可知,应是“秋天冬天演习战阵,春季夏季治理田地桑园”。故选C。(4)①“进”,举荐;“海内”,国境之内,全国;“英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英才贤士;“患”,担心,害怕;“因”,趁着,趁机。译文:应该举荐任用国境之内的英才贤士,尚且还担心得不到,怎能想趁着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②“以”,认为;“贼寇”,名词动用,敌人进犯;“屯”,驻扎。译文:司马孚又认为关中连续遭受敌人进犯,谷物布帛不足,派遣冀州农夫五千人驻扎在上邽。(5)①由“虽有尧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遂更他选”可知,善于举荐人才。②由“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可知,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答案:(1)A(2)C(3)C(4)①应该举荐任用国境之内的英才贤士,尚且还担心得不到,怎能想趁着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②司马孚又认为关中连续遭受敌人进犯,谷物布帛不足,派遣冀州农夫五千人驻扎在上邽。(5)①善于举荐人才;②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参考译文: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是宣帝的次弟。当初,司马孚的长兄司马朗字伯达,宣帝字仲达,司马孚弟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都有名气,因而当时号称“八达”。司马孚温和敦厚正直谦让,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性格开通宽容,以贞洁清白作为立身之本,从没与别人结怨。当时正在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身边的旧人不时地暗示主事的人,打算就任用他们自己,不再征调其他人。司马孚说:“虽然有了尧舜,还一定少不了稷契。如今新君才即位,应该进用海内英才贤士,尚且还怕得不到,怎能想利用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做官不称职,得到官位也不足以令人尊重。”于是另外推选。当时孙权对魏自称属国,请求送人质入魏,应当遣送魏的前将军于禁回魏,很久人还不到。天子向司马孚问此事,司马孚说:“先王设下了九服的制度,是诚心用仁德的胸怀来要求荒远的地域,而不用中原的礼去责求。陛下继承帝位,远方的人服从进贡。孙权虽没送来人质,于禁也没回来,可还是应该以宽厚对待他们,蓄积兵士马匹,观察事态的变化。不能因为嫌疑而责怪,那样恐怕会有伤感怀远方人的大义。从孙策到孙权,累世相继承,力量的强与弱,不在于一个于禁,于禁没到,应当是有其他缘故。”后来于禁回到了魏,果然是因为有病而滞留。等到明帝继承君位,打算任用司马孚,问左右的人说:“有他兄长的风范吗?”回答说:“像他兄长。”天子说:“我如同得到了两个司马懿,还有什么忧虑呢!”司马孚转任度支尚书。司马孚认为擒敌制胜,应有所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边境的军队不能制止敌人,后方军队奔赴边境,就会赶不上战机,应该事先挑选两万步兵骑兵,分成两部分,作为讨伐敌人的预备队。司马孚又认为关中连续遭受敌人进犯,谷物布帛不足,派遣冀州农夫五千人在上邽驻扎,秋天冬天演习战阵,春季夏季治理田地桑园。从此关中军队国力有了富余,预防入侵有了准备。此后拜任尚书右仆射,进封爵位为昌平亭侯,迁任尚书令。司马孚虽然被尊宠,但不以此为荣,常有忧愁的神色。临终,遗令说:“魏朝守志不移的人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同于伊尹、周公,不同于伯夷、柳下惠,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应当用不上漆的棺和单层的椁,用平时穿的衣服装殓。”泰始八年去世,时年九十三岁。皇帝在太极东堂举哀三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4.(9分)阅读古诗,完成小题。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解答】(1)C.“由古及今”错,诗句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故选C。(2)“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尾联写景,属于以景结情,满天枫叶飘落纷纷,诗人以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枫叶落纷纷”中的“枫叶”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呼应了上文“秋月”的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