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新疆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AI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锺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大模型,已验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结论。这意味着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对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事实上,诗歌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的倾向性。俄因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所谓“诗性”,意味着词语指向自身而非现实。德国诗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认为,诗歌“逃脱人类中庸状态,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只有赖于其语言、其无所拘束的幻想力或者其非现实的梦幻游戏,而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暮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凡此种种,反而契合AI写作的特性。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材料二:在语言大模型出现之前,机器写诗一直是技术专家进行文本实验的方式。1952年,英国计算机专家克里斯多夫•斯特雷奇编写了最早的文本生成程序,以检验使用计算机操作文本信息的可行性。七年之后,德国工程师鲁兹从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分别选择了16个名词和形容词,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按四种句式将其加以组合,产生出大量随机排列的句子。由于这些句子排列规整,并因句式上的重复,而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律感,这一题为《随机文本》的作品被视为最早由计算机生成的诗歌。在谈论自己的作品时,鲁兹指出,他的目的在于表明计算机能够应用于数学以外的领域,并将“计算”的概念拓展到字词和逻辑推理上。为此,他应用了计算机中的随机生成器,来做出决策、生成文本,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在于引入概率统计的结果,来使字词的组合更有意义。后世的发展也确如鲁兹所料,一些新的数学模型得以提出,并在诗歌形式的文本生成中展露身姿。即便今天的语言大模型在原理上已与当年基于模板和规则的方式大相径庭,在对语言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这一点上,仍然殊途同归。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历程中,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而且还在于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利用千百年来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机器写诗吸引了人们关注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借助诗歌体裁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诗歌生成方面的探索描绘了通用文本生成的技术图景。其背后的预期是,既然能够用计算机生成某些“诗作”,那么未来也完全有可能生成新闻、报告,抑或小说、散文,从而产生社会与经济价值。现在,当初许诺的“未来”已经到来。语言大模型以一种通用的方式,实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生成,其中诗歌已然不具有当初的特殊地位。要获得一首机器生成的“诗”,人们只需将自己的需求按照大模型所能接受的格式写成文本,这与让机器生成其他形式的文本完全一致。大模型应用的普及让专门化的诗歌生成反而成为边缘技术。技术地位上的沉寂只是使“机器写诗”蒙上阴影的一个方面。由机器生成的诗歌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近乎一致的反对。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批评说,机器生成的“诗”只是“一些碎片的无机组合”,是“拙劣的”,玩弄“修辞智性”而已。机器写诗这项古老的事业,诞生于对“人的机械化”加以批评的社会思潮中。然而三百余年来,从木制的机械齿轮到迅速更新迭代的人工智能,产生“机器写诗”的文化境况已发生改变,连同诗歌生成技术地位的下降,以及技术的复杂性与诗歌的先锋性之间联系的“失是”,使机器写诗很难再有未来可言。(摘编自朱恬骅《机器写诗只是人工智能写作的过渡阶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的AI由于没有心智,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歌,只有“强人工智能”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B.诗歌的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诗歌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这一创作特点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C.诗歌生成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因为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D.语言大模型以通用方式实现不同体裁文本生成后,诗歌生成在技术地位上的沉寂使AI写的诗歌失去了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要提高AI诗歌的质量,就要将风格相似的诗歌作为AI学习的素材,而不能根据时代划分AI学习的诗歌素材。B.目前AI的辅助功能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如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通过AI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C.克里斯多夫•斯特雷奇用行动论证了用计算机操作文本信息是可行的,鲁兹用行动论证了计算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D.长期以来,由计算机生成的诗歌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的反对。由于多种原因,材料二认为机器写诗难有未来。(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诗歌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的一项是()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B.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C.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D.春天,从湖面鸭子追逐的翅膀下,冒出来了。(尹才干《春之歌》)(4)两则材料都论及AI(机器)写诗,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某班级拟举办一场有关“AI(机器)写诗”主题的讲座,假如你将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出你的发言要点。(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账单[美]伯纳德•马拉默德文本一: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它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后者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唯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个日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超市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他们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了,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性买超过半美元的东西。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了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要讲信用,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冲他吼着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地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一天,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潘内萨抬起头,笑地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市购物了。埃塔每次从超市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的店远一些。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的脸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未提。埃塔回家后又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别烦我,”威利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刚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走。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看见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看到了空空的货架。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告诉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我能全部还清欠账的那天。”“我一定要还。”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筇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一天早景,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他的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把信拿列京去读。那是用颤颤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他把俊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了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了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第二天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了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九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但是当他回来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匣子。那个松木匣子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去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我也说不好。”但是走在木匣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听到了。“老死的。”她尖声答道。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已枯的果子,千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威利却始终没有还上。(有删改)文本二:随着时间而来的是空间。空间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空间和时间一样,是小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说本体论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家,马拉默德短篇小说的空间虽然是虚构的,但都是实写,比如《杂货店》中的杂货店,《银冠》中的银冠和牧师父女俩破败不堪的住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故事发生的空间——场景没有象征和暗示,这些空间都和人物的性格、命运紧紧相连,是人物表演的舞台。马拉默德对空间的构建是精心的、细致的,他搭建的舞台,没有瑕疵。马拉默德的目的很明确,他搭建这个舞台,只供人物演出。(选自冯积岐《小说艺术课》,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店主潘内萨夫妇用全部积蓄盘下了一个小卖店用来维持生计,公寓看门人威利知道后,会不时地去店里买一些小东西。B.当潘内萨询问威利什么时候还账时,威利根本无力偿还欠下的债。威利夫妇不再去小卖店购物,还处处躲着潘内萨夫妇。C.威利当掉了大衣,拿到了十美元,正当他准备还钱时,却发现潘内萨已经病逝,这让他措手不及,也让他的心情无比沉痛。D.经过评估,潘内萨认为威利有还款能力,就放心地允许他长期赊账,这是导致小卖店关门、自己生病而无钱治疗的根本原因。(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二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B.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呈现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这样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表现主题。C.小说人物不多,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威利的形象,使威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D.小说以“而那份账威利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结局,暗示这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引发读者的深思。(3)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说“马拉默德的目的很明确,他搭建这个舞台,只供人物演出”,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诗(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①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②,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③,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糨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④,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昔明太祖尝言利之御史,而谓侍臣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此则唐太宗责权万纪之遗意也。又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临水镇产铁,请置炉冶。”上曰:“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氏。今各冶数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杖之流海外。圣祖不肩好货之意,可谓至深切矣。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贪国计亦愈窘。然则治乱盈虚之数从可知矣。为人上者,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为意与?读孔、孟之书,而进管、商之术,此四十年前士大夫所不肯为,而今则滔滔皆是也。有一人焉可以言而不言,则群推之以为有耻之士矣。上行之则下效之,于是钱谷之任,榷课之司,昔人所避而不居,今且攘臂而争之。礼义沦亡,盗窃竞作,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后之兴王所宜重为惩创,以变天下之贪邪者,莫先乎此。(选自顾炎武《日知录》,有删改)[注]①三宝:粮食、器物、财富。一说指珠、玉、金。②潟(xi)卤(lu):盐碱地。③女功:同“女红”,指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④三归:台观名。相传为管仲修筑,作游赏用。(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求利A之方B纷纷C且数D十年E而民生F愈贫G国计亦H愈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与“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辟”意思不同。B.“贫富之道”与“剖之以为瓢”(《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不同。C.“朕问治世”中的“治”与成语“长治久安”中的“治”意思相同。D.“杖之流海外”与“或植杖而耘籽”(《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杖”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别太公望在营斤受封,那里的土地是盐碱地,人民又稀少,于是太公鼓励那儿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B.齐国中道衰落,管子修订整治,设置管理财物钱币的九府,于是齐桓公因此称霸,管子也位居权臣之首,其地位无人可及。C.明朝皇帝朱元璋罢黜过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御史,还对身边的臣子提出过告诫,他这种想法和唐太宗责备权万纪的想法是一样的。D.顾炎武认为,以前的读书人读孔子、孟子的书,他们不屑于学习管仲、商鞅那种追求利益的手段,但是现在逐利的现象到处都是。(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②今各冶数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财用”,但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天香景覃市远人稀,林深犬吠,山连水村幽寂。田里安闲,东邻西舍,准拟①醉时欢适。社祈零祷,有箫鼓、喧天吹击。宿雨新睛,垄头闲看,露桑风麦。无端睛亭暮驿。恨连年、此时行役②。何似临流萧散③,缓衣轻愤。炊黍京鸡自劳,有脆绿甘红④荐芳液⑤。梦里春泉,糟床⑥夜滴。[注]①准拟:说定,约好。②行役:旅行在外。③临流萧散:化用谢朓“并此终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诗意。④脆绿甘红: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⑤荐芳液:用美酒来搭配食物。⑥糟床:酿酒的器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远人稀……山连水村幽寂”三句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乡村幽静古朴的环境。B.“宿雨新晴……露桑风麦”三句意思是恰逢夜雨新晴,词人漫步田边,看到桑树枝条带着露水,麦浪迎风翻涌。C.“无端晴亭暮驿……此时行役”三句直抒胸臆,词人的笔触从描写乡村的场景中抽离,转人对自身的感慨中。D.词人结束“行役”,回到家乡,终于过上了“炊黍烹鸡”以及品尝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酿酒的闲适生活。(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可以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做出了自己的解释。(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两句是“、”。(3)黄鹂因羽毛颜色鲜艳,鸣声清脆婉转,常常被视为美好欢快的象征,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两句就提到了“黄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你想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去?”“到世界的世界去,”铜钱(人名)疲倦地说,“就跟你一样,远得几年不回一趟家。”街坊们在寒暄时听到这句话,似嘲讽又似关爱地说:“哎呀,铜钱跟个大人物似的,整天惦记着到世界去呢。”曹平凡一家人对此笑笑。自从铜钱被猪踢成了智力障碍者,三十三年里父母已经习惯了别人对自己儿子善意的取笑。在大和堂里,上心的只有初平阳,当铜钱再次重复“到世界去”时,他的头脑里一亮,专栏有了等他写好专栏,离开电脑走到北向的窗户前时,黑夜已经来到花街:城市的万家灯火次第点亮,从河北岸大兵压境而来,正在跨越运河;运河被两岸的灯火照耀,水面犹如一张起伏荡漾的画布,泼满了细碎颠狂的油彩;石码头上有人走动,影子被路灯从一边拉到另一边,胖疫不等,忽短忽长。(1)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到世界的世界去”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但在文中自有妙处。请结合文段分析其妙处。(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我们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恐惧和焦虑时,当我们被外在的压力困扰和侵袭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说明:我们大脑认为我们的身体预算不够了,A了,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因此才会产生这些负面感受。也就是说,大脑认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状况,不在“我们能做什么”的预测框架内,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能量和精力去处理,而我们可能(甲),或者这么做是不经济的。所以,我们产生的负面感受和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警报——大脑在告诉我们:①我对你的了解,②我认为你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③尽管你能够解决这些问题,④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⑤因此,大脑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回避它,尽量不要直面它。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会B,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这也就造成了压力的产生。简而言之,造成我们种种负面感受和压力的,很大程度上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外在的威胁有多困难、多复杂,而是大脑(乙),解决不了这些威胁。(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民日报》“夜读”上说:“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是污秽狼藉。”上述材料让你有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新疆部分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AI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锺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大模型,已验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结论。这意味着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对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事实上,诗歌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的倾向性。俄因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所谓“诗性”,意味着词语指向自身而非现实。德国诗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认为,诗歌“逃脱人类中庸状态,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只有赖于其语言、其无所拘束的幻想力或者其非现实的梦幻游戏,而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暮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凡此种种,反而契合AI写作的特性。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材料二:在语言大模型出现之前,机器写诗一直是技术专家进行文本实验的方式。1952年,英国计算机专家克里斯多夫•斯特雷奇编写了最早的文本生成程序,以检验使用计算机操作文本信息的可行性。七年之后,德国工程师鲁兹从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分别选择了16个名词和形容词,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按四种句式将其加以组合,产生出大量随机排列的句子。由于这些句子排列规整,并因句式上的重复,而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律感,这一题为《随机文本》的作品被视为最早由计算机生成的诗歌。在谈论自己的作品时,鲁兹指出,他的目的在于表明计算机能够应用于数学以外的领域,并将“计算”的概念拓展到字词和逻辑推理上。为此,他应用了计算机中的随机生成器,来做出决策、生成文本,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在于引入概率统计的结果,来使字词的组合更有意义。后世的发展也确如鲁兹所料,一些新的数学模型得以提出,并在诗歌形式的文本生成中展露身姿。即便今天的语言大模型在原理上已与当年基于模板和规则的方式大相径庭,在对语言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这一点上,仍然殊途同归。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历程中,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而且还在于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利用千百年来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机器写诗吸引了人们关注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借助诗歌体裁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诗歌生成方面的探索描绘了通用文本生成的技术图景。其背后的预期是,既然能够用计算机生成某些“诗作”,那么未来也完全有可能生成新闻、报告,抑或小说、散文,从而产生社会与经济价值。现在,当初许诺的“未来”已经到来。语言大模型以一种通用的方式,实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生成,其中诗歌已然不具有当初的特殊地位。要获得一首机器生成的“诗”,人们只需将自己的需求按照大模型所能接受的格式写成文本,这与让机器生成其他形式的文本完全一致。大模型应用的普及让专门化的诗歌生成反而成为边缘技术。技术地位上的沉寂只是使“机器写诗”蒙上阴影的一个方面。由机器生成的诗歌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近乎一致的反对。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批评说,机器生成的“诗”只是“一些碎片的无机组合”,是“拙劣的”,玩弄“修辞智性”而已。机器写诗这项古老的事业,诞生于对“人的机械化”加以批评的社会思潮中。然而三百余年来,从木制的机械齿轮到迅速更新迭代的人工智能,产生“机器写诗”的文化境况已发生改变,连同诗歌生成技术地位的下降,以及技术的复杂性与诗歌的先锋性之间联系的“失是”,使机器写诗很难再有未来可言。(摘编自朱恬骅《机器写诗只是人工智能写作的过渡阶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当前的AI由于没有心智,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歌,只有“强人工智能”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B.诗歌的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诗歌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这一创作特点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C.诗歌生成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因为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D.语言大模型以通用方式实现不同体裁文本生成后,诗歌生成在技术地位上的沉寂使AI写的诗歌失去了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们要提高AI诗歌的质量,就要将风格相似的诗歌作为AI学习的素材,而不能根据时代划分AI学习的诗歌素材。B.目前AI的辅助功能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如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通过AI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C.克里斯多夫•斯特雷奇用行动论证了用计算机操作文本信息是可行的,鲁兹用行动论证了计算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D.长期以来,由计算机生成的诗歌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的反对。由于多种原因,材料二认为机器写诗难有未来。(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诗歌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的一项是(C)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B.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C.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D.春天,从湖面鸭子追逐的翅膀下,冒出来了。(尹才干《春之歌》)(4)两则材料都论及AI(机器)写诗,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某班级拟举办一场有关“AI(机器)写诗”主题的讲座,假如你将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出你的发言要点。【解答】(1)A.“只有‘强人工智能’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错误,原文是“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C.“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因为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错。由原文“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可知,选项因果颠倒。D.“使A1写的诗歌失去了价值”错误,原文是“技术地位上的沉寂只是使‘机器写诗’蒙上阴影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说“使A1写的诗歌失去了价值。故选B。(2)A.“而不能根据时代划分AI学习的诗歌素材”错误,原文是“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并不是说不能根据时代划分AI学习的诗歌素材。故选A。(3)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将“黑夜”与“黑色的眼睛”这种看似平常的事物组合,且表达出独特的思考,具有片段化、陌生化特点。B.“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这种表述打破常规认知,具有陌生化效果。C.“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语句表意直白,逻辑清晰,没有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D.“春天,从湖面鸭子追逐的翅膀下,冒出来了”,这种表达打破常规的描写顺序,具有陌生化特点。故选C。(4)由“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等可知,材料一侧重探讨AI写诗的可能性、提高AI诗歌质量的方法以及阐释了AI写诗对人类的意义;由“在语言大模型出现之前,机器写诗一直是技术专家进行文本实验的方式。1952年,英国计算机专家克里斯多夫•斯特雷奇编写了最早的文本生成程序,以检验使用计算机操作文本信息的可行性。七年之后,德国工程师鲁兹从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分别选择了16个名词和形容词,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按四种句式将其加以组合,产生出大量随机排列的句子。由于这些句子排列规整,并因句式上的重复,而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律感,这一题为《随机文本》的作品被视为最早由计算机生成的诗歌”“现在,当初许诺的‘未来’已经到来”等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机器写诗的历史起源,分析了其当下的处境,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5)由“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大模型,已验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结论。这意味着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对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事实上,诗歌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的倾向性……凡此种种,反而契合AI写作的特性。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可知,AI写诗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AI生成的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未来AI还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由“要获得一首机器生成的‘诗’,人们只需将自己的需求按照大模型所能接受的格式写成文本,这与让机器生成其他形式的文本完全一致。大模型应用的普及让专门化的诗歌生成反而成为边缘技术。技术地位上的沉寂只是使‘机器写诗’蒙上阴影的一个方面。由机器生成的诗歌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近乎一致的反对”等可知,A1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它没有身体和心智,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无法抒发真情实感,无法写出真正意义土的诗歌,这也是它一直备受批评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诗歌生成技术地位下降,诗歌不再具有最初的特殊地位,专门化的诗歌生成成为边缘技术。答案:(1)B(2)A(3)C(4)材料一侧重探讨AI写诗的可能性、提高AI诗歌质量的方法以及阐释了AI写诗对人类的意义;材料二侧重介绍机器写诗的历史起源,分析了其当下的处境,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5)AI写诗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AI生成的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未来AI还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A1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它没有身体和心智,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无法抒发真情实感,无法写出真正意义土的诗歌,这也是它一直备受批评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诗歌生成技术地位下降,诗歌不再具有最初的特殊地位,专门化的诗歌生成成为边缘技术。(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账单[美]伯纳德•马拉默德文本一: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它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后者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唯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个日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超市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他们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了,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性买超过半美元的东西。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了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要讲信用,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冲他吼着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地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一天,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潘内萨抬起头,笑地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市购物了。埃塔每次从超市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的店远一些。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的脸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未提。埃塔回家后又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别烦我,”威利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刚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走。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看见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看到了空空的货架。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告诉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我能全部还清欠账的那天。”“我一定要还。”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筇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一天早景,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他的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把信拿列京去读。那是用颤颤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他把俊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了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了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第二天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了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九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但是当他回来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匣子。那个松木匣子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去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我也说不好。”但是走在木匣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听到了。“老死的。”她尖声答道。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已枯的果子,千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威利却始终没有还上。(有删改)文本二:随着时间而来的是空间。空间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空间和时间一样,是小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说本体论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家,马拉默德短篇小说的空间虽然是虚构的,但都是实写,比如《杂货店》中的杂货店,《银冠》中的银冠和牧师父女俩破败不堪的住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故事发生的空间——场景没有象征和暗示,这些空间都和人物的性格、命运紧紧相连,是人物表演的舞台。马拉默德对空间的构建是精心的、细致的,他搭建的舞台,没有瑕疵。马拉默德的目的很明确,他搭建这个舞台,只供人物演出。(选自冯积岐《小说艺术课》,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D)A.店主潘内萨夫妇用全部积蓄盘下了一个小卖店用来维持生计,公寓看门人威利知道后,会不时地去店里买一些小东西。B.当潘内萨询问威利什么时候还账时,威利根本无力偿还欠下的债。威利夫妇不再去小卖店购物,还处处躲着潘内萨夫妇。C.威利当掉了大衣,拿到了十美元,正当他准备还钱时,却发现潘内萨已经病逝,这让他措手不及,也让他的心情无比沉痛。D.经过评估,潘内萨认为威利有还款能力,就放心地允许他长期赊账,这是导致小卖店关门、自己生病而无钱治疗的根本原因。(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二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B.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呈现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这样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表现主题。C.小说人物不多,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威利的形象,使威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D.小说以“而那份账威利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结局,暗示这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引发读者的深思。(3)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说“马拉默德的目的很明确,他搭建这个舞台,只供人物演出”,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1)D.“经过评估,潘内萨认为威利有还款能力,就放心地允许他长期赊账,这是……的根本原因”错误,从文本“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要讲信用,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可知,潘内萨允许威利赊账是基于他对信用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理解,认为真正的人应该相互信任,并非经过评估认为威利有还款能力才放心让他长期赊账。而“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等内容也表明威利生活并不富裕,没有足够能力偿还赊账,所以潘内萨是出于信任而非对威利还款能力的评估才让他赊账,这种信任导致了小卖店因资金问题最终关门,潘内萨生病也无钱治疗。故选D。(2)C.“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在文本一中,对威利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描写,如“别烦我,”威利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刚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以及动作描写,像“说完,把门砰地一关”“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了地下室里”等。而关于威利的心理描写极少,文中几乎没有大段的威利心理活动的刻画,所以心理描写不是刻画威利形象的主要描写方式。故选C。(3)内容上:“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看见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由“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潘内萨夫妇比作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潘内萨夫妇此时的外貌状态,表明他们生活困苦,而威利欠账不还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更加困顿的境地。情节上:因为潘内萨夫妇生活窘迫,如“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看到了空空的货架”,生活如此艰难,所以才有后文“那是用颤颤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以及“但是当他回来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匣子”,即潘内萨太太给威利写信、潘内萨病逝的情节,所以此句为后文这些情节做了铺垫。(4)空间环境与人物关系:从文本“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它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后者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唯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市购物了”可知,马拉默德在《账单》里搭建了由小卖店、公寓楼、超市构成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是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威利是公寓看门人,潘内萨夫妇经营小卖店,他们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些空间展开,这个空间与他们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是他们表演故事的舞台,比如威利在公寓和小卖店之间赊账、赖账的行为,潘内萨夫妇在小卖店的经营等。创作初衷:文本中虽然有威利在小卖店赊账等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情节,但马拉默德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详细描述小卖店里的商业经营细节上,而是以这个商业环境为背景,着重展现威利和潘内萨夫妇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行为所反映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威利赊账不还,潘内萨夫妇信任威利却陷入困境,通过这些情节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善恶以及人性的复杂。比如潘内萨出于信任赊账给威利,威利却无力偿还甚至一度逃避,这体现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而这正是马拉默德创作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这才是他创作的初衷。作者的讲述方式: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故事中,而是以一种平静客观的口吻讲述人物的故事。从“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一天,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潘内萨抬起头,笑地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客观地呈现人物的言行和故事的发展。潘内萨夫妇对威利欠下的账单始终抱以宽容的态度,如“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然而直到小说结束“而那份账威利却始终没有还上”,作者通过这种客观的讲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故事中所反映的问题。编辑分享文中的“信用”有什么深刻含义?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1)D(2)C(3)①内容上,这句话描述了威利再次见到潘内萨夫妇的情景,表明威利的欠账使潘内萨夫妇的生活陷入困顿之中。②情节上,潘内萨夫妇的窘迫为后文潘内萨太太给威利写信、潘内萨病逝的情节作铺垫。(4)①马拉默德在《账单》里搭建了一个由小卖店、公寓楼、超市构成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虽然是虚构的,但都反映了现实生活,它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紧相连,是人物表演的舞台。②马拉默德并没有把焦点聚集在小卖店里的商业活动,而是以商业环境为依托,着重强调游走于其间的人们的伦理道德,表现人们心中的善恶及复杂的人性,这才是马拉默德创作的初衷。③马拉默德并没有直接参与故事,而是以一种平挣客观的口吻讲述人物演绎的故事。潘内萨夫妇对威利欠下的账单始终抱以宽容的态度,然而直到小说结束,这笔账也分文未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诗(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①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②,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③,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糨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④,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昔明太祖尝言利之御史,而谓侍臣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此则唐太宗责权万纪之遗意也。又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临水镇产铁,请置炉冶。”上曰:“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氏。今各冶数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杖之流海外。圣祖不肩好货之意,可谓至深切矣。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且数十年而民生愈贪国计亦愈窘。然则治乱盈虚之数从可知矣。为人上者,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为意与?读孔、孟之书,而进管、商之术,此四十年前士大夫所不肯为,而今则滔滔皆是也。有一人焉可以言而不言,则群推之以为有耻之士矣。上行之则下效之,于是钱谷之任,榷课之司,昔人所避而不居,今且攘臂而争之。礼义沦亡,盗窃竞作,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后之兴王所宜重为惩创,以变天下之贪邪者,莫先乎此。(选自顾炎武《日知录》,有删改)[注]①三宝:粮食、器物、财富。一说指珠、玉、金。②潟(xi)卤(lu):盐碱地。③女功:同“女红”,指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④三归:台观名。相传为管仲修筑,作游赏用。(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求利A之方B纷纷C且数D十年E而民生F愈贫G国计亦H愈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与“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辟”意思不同。B.“贫富之道”与“剖之以为瓢”(《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不同。C.“朕问治世”中的“治”与成语“长治久安”中的“治”意思相同。D.“杖之流海外”与“或植杖而耘籽”(《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杖”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别太公望在营斤受封,那里的土地是盐碱地,人民又稀少,于是太公鼓励那儿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B.齐国中道衰落,管子修订整治,设置管理财物钱币的九府,于是齐桓公因此称霸,管子也位居权臣之首,其地位无人可及。C.明朝皇帝朱元璋罢黜过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御史,还对身边的臣子提出过告诫,他这种想法和唐太宗责备权万纪的想法是一样的。D.顾炎武认为,以前的读书人读孔子、孟子的书,他们不屑于学习管仲、商鞅那种追求利益的手段,但是现在逐利的现象到处都是。(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②今各冶数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财用”,但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解答】(1)“且”为连词,“而且”的意思,其前断句;“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结构对称,中间断句,“而”前断句。故在CF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各种求财的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持续了元十年,结果老百姓越来越穷,国家的财政也越来越紧张。故选:CEG。(2)D.“意思相同”错。被用棍棒打了,还被流放到了海外。杖:动词,用棍棒打/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杖:名词,棍杖。故选:D。(3)B.“管子也位居权臣之首,其地位无人可及”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应该是管子地位虽处在陪臣之列,但他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故选:B。(4)①原:同“源”,本源;饶:富饶;鲜:少、匮乏。句子翻译为: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饶,本源小就匮乏。②冶:冶炼作坊;军需:军队的供应;重扰:严重地扰乱。句子翻译为:现在各地的冶炼作坊很多,军队的供应不缺,百姓的牛计已经稳定下来,如果再设立这些,必然严重地扰乱他们。(5)根据材料一原文“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可以概括出:材料一提到“财用”,是为了阐述经济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二“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氏。今各冶数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矣”可知,材料二提到“财用”,是为了论述统治者不能为求利而害民,不能先利后义。答案:(1)CEG(2)D(3)B(4)①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饶,本源小就匮乏。②现在各地的冶炼作坊很多,军队的供应不缺,百姓的牛计已经稳定下来,如果再设立这些,必然严重地扰乱他们。(5)①材料一提到“财用”,是为了阐述经济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②材料二提到“财用”,是为了论述统治者不能为求利而害民,不能先利后义。参考译文:材料一:《周书》上说:“农民不种植就会使其粮食缺乏,工匠不制造就会使其器物缺乏,商人不贸易就会使三类宝物隔绝不通,虞人不生产就会使财物匮乏。”财物匮乏而山林水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人民家衣吃饭的水源。本源大就游绕,本源小就匮乏。对上就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就可以使家庭富足,贫穷富足的规律,没有人能夺取给予,然而聪明的人害裕有余,笨拙的人贫穷不足。从前太公望在营丘受封,那里的土地是盐碱地,人民又稀少,于是太公鼓励那儿的妇女从事女红,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又开通了鱼、盐贸易,于是百姓和财物都归向他像钱串般络绎而至,像车特聚集在一起。所以齐国衣带杜帽遍布天下,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人都束好衣袖前往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道衰落,管子修订整治,设置管理财物钱币的九府,于是齐柜公因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国正,而管子也有了三归台,虽然地位处在陪臣之列,但他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因此齐国的富强延至威王、宣王的时代。材料二:《孟子》里说过:“没有好的政策,钱财就不够用。”以前的皇帝们并不忌讳谈钱财,他们只是不喜欢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官员,因为这往往会让老百姓遭殃,当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经罢免过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御史,还对身边的臣子说:“正人君子当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小人当官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理想主义者心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而自私的人心里想的只是怎么伤害别人、占别人的便宜。”这和唐太宗责务权万纪的想法是一样的。还有一次,广平府有个叫王允道的官员建议道:“磁州临水镇出产铁矿,请允许我在此开矿炼铁。”皇帝(朱元璋)说:“我听说在太平盛世,国家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而不是没有遗漏的利益。况且利益不在政府手里,就在老百姓手里,老百姓能赚到钱,国家的财源就会畅通,这对政府也有好处,但如果政府独占了利益,财源就会堵塞,老百姓就会受苦,现在各地的冶炼作坊很多。军队的供应不缺,百姓的生计已经稳定下来,如果再设立这些,必然严重地扰乱他们,“(结果那个官员)被用棍棒打了,还被流放到了海外。朱元獐对贪财的厌恶,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了,从万历年间开始征收矿税以来,各种求财的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持续了元十年,结果老百姓越来越穷,国家的财政也越来越紧张,这样看来,大平与动乱、充盈与匮乏的道理就很明白了。作为倾导者,难道可以只想着赚钱而不关心老百姓吗?读孔子、孟子的书,学习管仲、商换那种追求利益的手段,这是四十年前的士大夫不肯做的。但是现在逐利的现象到处都是。如果有人明明可以发表意见却选择保持沉默,大家反而会认为他是个有羞耻心的人。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跟着学,于是那些管理财政、征税的职位,以前人们都避之不及,现在却争着抢着要。道德沦丧,盗贼横行,如果只看重利益而忽视正义,人们就会贪得无厌。后来的君王如果想要纠正这种风气,改变天下人的贪婪和邪恶,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天香景覃市远人稀,林深犬吠,山连水村幽寂。田里安闲,东邻西舍,准拟①醉时欢适。社祈零祷,有箫鼓、喧天吹击。宿雨新睛,垄头闲看,露桑风麦。无端睛亭暮驿。恨连年、此时行役②。何似临流萧散③,缓衣轻愤。炊黍京鸡自劳,有脆绿甘红④荐芳液⑤。梦里春泉,糟床⑥夜滴。[注]①准拟:说定,约好。②行役:旅行在外。③临流萧散:化用谢朓“并此终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诗意。④脆绿甘红: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⑤荐芳液:用美酒来搭配食物。⑥糟床:酿酒的器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市远人稀……山连水村幽寂”三句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乡村幽静古朴的环境。B.“宿雨新晴……露桑风麦”三句意思是恰逢夜雨新晴,词人漫步田边,看到桑树枝条带着露水,麦浪迎风翻涌。C.“无端晴亭暮驿……此时行役”三句直抒胸臆,词人的笔触从描写乡村的场景中抽离,转人对自身的感慨中。D.词人结束“行役”,回到家乡,终于过上了“炊黍烹鸡”以及品尝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酿酒的闲适生活。(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解答】(1)D.“词人结束‘行役’,回到家乡,终于过上了………的闲适生活”错误,“炊黍烹鸡”,品尝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酿酒,这些都是词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词人结束“行役”,回到家乡过上的生活。故选D。(2)上片写到“市远人稀,林深犬吠,山连水村幽寂”,乡村地区远离闹市,环境清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山水环绕。“田里安闲,东邻西舍,准拟醉时欢适”写的是百姓闲时生活,左邻右舍时不时地聚在一起饮酒。“社祈零祷,有箫鼓、喧天吹击”写的是农村的社日活动,非常热闹。“宿雨新睛,垄头闲看,露桑风麦”写的是下雨之后放晴了,桑树麦子经雨后生长得更加迅速。上片字里行间中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下片写到“恨连年、此时行役”,写的是自己多年漂泊异乡得愁苦。“炊黍京鸡自劳,有脆绿甘红荐芳液。梦里春泉,糟床夜滴”展现的是归隐生活得自由闲适。两者形成对比,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对长期漂泊生活愁苦得厌倦,对自身命运命运不顺的抱怨,对美好生活(乡村隐逸生活)的向往。答案:(1)D(2)上阕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色和人文风俗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词人的山野情趣,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下阕将词人多年漂泊异乡的劳苦生活与自由闲适的隐逸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对命运不顺的抱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可以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两句做出了自己的解释。(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两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黄鹂因羽毛颜色鲜艳,鸣声清脆婉转,常常被视为美好欢快的象征,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提到了“黄鹂”。【解答】故答案为:(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重点字:洁)(2)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重点字:倚)(3)示例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重点字:映、隔)示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重点字:鹭)示例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重点字: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你想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去?”“到世界的世界去,”铜钱(人名)疲倦地说,“就跟你一样,远得几年不回一趟家。”街坊们在寒暄时听到这句话,似嘲讽又似关爱地说:“哎呀,铜钱跟个大人物似的,整天惦记着到世界去呢。”曹平凡一家人对此笑笑。自从铜钱被猪踢成了智力障碍者,三十三年里父母已经习惯了别人对自己儿子善意的取笑。在大和堂里,上心的只有初平阳,当铜钱再次重复“到世界去”时,他的头脑里一亮,专栏有了等他写好专栏,离开电脑走到北向的窗户前时,黑夜已经来到花街:城市的万家灯火次第点亮,从河北岸大兵压境而来,正在跨越运河;运河被两岸的灯火照耀,水面犹如一张起伏荡漾的画布,泼满了细碎颠狂的油彩;石码头上有人走动,影子被路灯从一边拉到另一边,胖疫不等,忽短忽长。(1)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到世界的世界去”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但在文中自有妙处。请结合文段分析其妙处。(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这是智力障碍者说的话,符合人物身份;也是在回答“你想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去”这个问题,体现了这个智力障碍者的内心想法和渴望。可以写:①这句话在文中是一个智力障碍者说的,因此不合常规语法的背后就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符合文中人们对智力障碍者的认知。②这句话通过重复“世界”,表达了智力障碍者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指空间上的旅行,更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台如何转管理办法
- 女职工保护管理办法
- 加油卡使用管理办法
- 半成品摆放管理办法
- 注册建筑师管理办法
- 新能源台账管理办法
- 易爆品存储管理办法
- 新员工手册管理办法
- 村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奖励及抽成管理办法
- 广西餐安考试试题及答案
- 信息安全详解课件
- 巡回护士的职责及流程
- 超市生鲜管理制度流程
- 衔接资金项目协议书
-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5年行政执法证资格考试必刷经典题库及答案(共230题)
- 退伍军人保密培训课件
- 2025年山东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参考试指导题库(含答案)
- 消防部队驾驶员行车安全
- 2025年度金融机构协议存款收益权转让合同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