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4页(共54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还包括部分细菌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2.(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3.(2024•贵州)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4.(2023秋•昭阳区校级期末)如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Ⅱ为某生态系统的某种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4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Ⅰ中甲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B.图Ⅰ中的B、C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图Ⅱ中的③营养级 C.图Ⅰ中碳元素在乙和丁间的传递形式是CO2 D.图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5.(2024•齐齐哈尔三模)如图为“荷虾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莲藕等生产者可为小龙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B.荷虾互利共生的关系使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 C.因人类对饵料的投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 D.该生态农业增大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6.(2023秋•驻马店期末)研究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通过调查江豚的种群数量可以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的状况。长江江豚及其自然保护区内部分生物类群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B.通过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能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 C.增加浮游动物和鲤鱼的数量能提高长江江豚的K值 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是初级消费者7.(2024•牡丹江校级模拟)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图1相比,图2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B.图1中的成分B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为生产者 C.图2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 D.若其他不变,只是蛇消失,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一定减少8.(2023秋•金安区校级期末)“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树”和“小荷”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 B.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分解者体内9.(2023秋•菏泽期末)下列有关生态学概念及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A.画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层,这就是画眉的生态位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我国科学家用CO2合成淀粉,有望在粮食需求与碳中和两方面降低全人类的生态足迹10.(2023秋•黔东南州期末)将某地采石场转变成生态公园,从灰尘漫天到绿水青山、花香遍野,现如今老旧矿山面貌一新。草→兔→鹰是该生态公园中常见的1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鹰与兔的同化量比值不一定在10%~20%,原因可能是还存在其他食物链11.(2024•济南一模)某地规划了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种植业收获的农作物可以经加工供应给畜牧业和人,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作物秸秆可以通过废弃物产业链生产加工为饲料、肥料及其他再生产品。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既可以产生能源,沼渣又可以肥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组成 B.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得到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由于畜牧业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多于沼渣,所以粪便肥田的效果更好 D.废弃物产业链的设计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2.(2023秋•绍兴期末)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所体现的生态学原理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诗句里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宝鸡模拟)建设海洋牧场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举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来保护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栖息与繁殖,从而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持续高效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海洋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对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的数量做调查时可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2)投放人工鱼礁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往往会附着一些藻类等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它属于,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温室效应的缓解,原因是。(3)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且持续高效地开发利用,有研究者对某处近海海域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个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下所示:海藻→海胆→岩龙虾①研究发现,甲区域对岩龙虾的捕捞,会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捞会加剧海胆的种内竞争,使海胆的迁出率和上升;而乙区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则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的生物量相对增加。岩龙虾作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海胆全部捕食,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答一点即可)②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以通过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14.(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图2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甲指的是。(2)分析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3)下表是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情况:项目摄入量J/(hm2•a)粪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级消费者1.06×1093×1087.1×108次级消费者3.9×1071.9×1062.18×107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J/(hm2•a)。(4)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的内容有。(至少写出2项)(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倍(保留2位小数)。15.(2024秋•天心区校级期末)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1)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和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2)硝化细菌是一种自养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来合成有机物。(3)种植豆科植物时,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关系。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属于。(4)传统观点认为,只有某些原核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2024年4月,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能固氮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贝氏布拉藻,这种藻类通过内共生方式获得了一种具有固氮功能的细胞器,被称为硝化质体。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贝氏布拉藻属于。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高二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ADDDDADAAB题号12答案D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还包括部分细菌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生产者也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B正确;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D、分解者可能是动物,如秃鹫,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解答】解: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B、异养生物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B错误;C、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真菌属于消费者,原核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蓝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D、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是可有可无的成分,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3.(2024•贵州)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群落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D【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答】解: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同时避免外来物种带来生态危害,A正确;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可以固氮生成氮肥,所以“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B正确;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根瘤菌利用豆科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3秋•昭阳区校级期末)如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Ⅱ为某生态系统的某种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4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Ⅰ中甲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B.图Ⅰ中的B、C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图Ⅱ中的③营养级 C.图Ⅰ中碳元素在乙和丁间的传递形式是CO2 D.图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决问题能力.【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Ⅰ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图Ⅱ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①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③④表示消费者,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④为第四营养级。【解答】解:A、图Ⅰ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A错误;B、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消费者,图Ⅰ中乙是生产者,A是初级消费者,以A为食的B、C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处于图Ⅱ中的③营养级,B错误;C、图Ⅰ中碳元素在乙(生产者)和丁(分解者)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C错误;D、能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金字塔,有时也会出现金字塔的倒置现象,故图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数量金字塔,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物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2024•齐齐哈尔三模)如图为“荷虾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莲藕等生产者可为小龙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B.荷虾互利共生的关系使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 C.因人类对饵料的投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 D.该生态农业增大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态金字塔;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解答】解:A、生产者指的是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体是莲藕,此外还有浮游藻类和杂草等生产者,小龙虾能以这些生产者为食,它们为小龙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利于小龙虾的养殖,A正确;B、小龙虾的引入使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荷虾互利共生的关系使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C、该人工生态系统,存在能量的人工输入(饵料的投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可能会低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使能量金字塔出现倒置现象,C正确;D、该生态农业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没有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6.(2023秋•驻马店期末)研究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通过调查江豚的种群数量可以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的状况。长江江豚及其自然保护区内部分生物类群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B.通过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能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 C.增加浮游动物和鲤鱼的数量能提高长江江豚的K值 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是初级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逐个计数法;2、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答】解:A、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A正确;B、通过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可以减少对长江江豚的干扰,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B正确;C、浮游动物增加有利于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增加和鲤鱼的增加,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增加和鲤鱼为长江江豚的食物,食物增加,环境阻力减小,有利于提高长江江豚的K值,C正确;D、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鲤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是次级消费者,同时又以有机碎屑为食是分解者,因此鲤鱼是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7.(2024•牡丹江校级模拟)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图1相比,图2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B.图1中的成分B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为生产者 C.图2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 D.若其他不变,只是蛇消失,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一定减少【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C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A代表消费者,B代表分解者;图2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有8条食物链。【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2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与图1相比,图2中没有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A正确;B、图1中的B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可以包括少数营腐生生活的动物,B错误;C、图2中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C错误;D、鹰捕食蛇,同时两者又都以老鼠为食,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若蛇消失,鹰只能捕食老鼠,营养级别降低,鹰的数量可能增多,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图解,学会判断组成成分的方法,理解食物链的书写原则,难度适中。8.(2023秋•金安区校级期末)“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树”和“小荷”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 B.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分解者体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生物富集.【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解答】解:A、“树”和“小荷”是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A正确;B、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生态系统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D、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而食物链中无分解者,故有毒物质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体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一般。9.(2023秋•菏泽期末)下列有关生态学概念及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A.画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层,这就是画眉的生态位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我国科学家用CO2合成淀粉,有望在粮食需求与碳中和两方面降低全人类的生态足迹【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解答】解:A、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画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层,不代表这就是画眉的生态位,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D、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使有机物的合成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消耗了CO2,有望降低人类在粮食消费量和CO2吸收量方面所需的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23秋•黔东南州期末)将某地采石场转变成生态公园,从灰尘漫天到绿水青山、花香遍野,现如今老旧矿山面貌一新。草→兔→鹰是该生态公园中常见的1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鹰与兔的同化量比值不一定在10%~20%,原因可能是还存在其他食物链【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3、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4、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解答】解:A、有些土壤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C正确;D、10%~20%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1.(2024•济南一模)某地规划了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种植业收获的农作物可以经加工供应给畜牧业和人,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作物秸秆可以通过废弃物产业链生产加工为饲料、肥料及其他再生产品。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既可以产生能源,沼渣又可以肥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组成 B.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得到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由于畜牧业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多于沼渣,所以粪便肥田的效果更好 D.废弃物产业链的设计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专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础和基本原理有: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A错误;B、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得到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C、植物不能利用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D、废弃物产业链的设计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工程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2.(2023秋•绍兴期末)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所体现的生态学原理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诗句里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解决问题能力.【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解答】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中没有包含分解者等成分,不能说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A错误;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缺少生产者,B错误;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述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二.解答题(共3小题)13.(2025•宝鸡模拟)建设海洋牧场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举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来保护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栖息与繁殖,从而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持续高效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海洋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大,对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的数量做调查时可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大黄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投放人工鱼礁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往往会附着一些藻类等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它属于生产者,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温室效应的缓解,原因是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3)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且持续高效地开发利用,有研究者对某处近海海域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个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下所示:海藻→海胆→岩龙虾①研究发现,甲区域对岩龙虾的捕捞,会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捞会加剧海胆的种内竞争,使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而乙区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则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的生物量相对增加。岩龙虾作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海胆全部捕食,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避免自己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答一点即可)②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变大大黄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生产者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3)死亡率避免自己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负反馈收支平衡【分析】1、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答】解:(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鱼类种群的食物资源增多、生存空间增大,故使其环境容纳量变大;经济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适合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2)藻类等植物含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的生物,故其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加剧排放导致,人工鱼礁表面的藻类等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缓解温室效应。(3)①海胆的种群密度上升会增加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争夺,种内竞争加剧,使其死亡率上升;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即可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同时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能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②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故答案为:(1)变大大黄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生产者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3)死亡率避免自己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负反馈收支平衡【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4.(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末)图1表示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图2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甲指的是分解者。(2)分析图2可知,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下表是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情况:项目摄入量J/(hm2•a)粪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级消费者1.06×1093×1087.1×108次级消费者3.9×1071.9×1062.18×107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1.1×107J/(hm2•a)。(4)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的内容有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至少写出2项)(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保留2位小数)。【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分解者;(2)D﹣H(或E+F+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1×107;(4)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5)100kJ;0.79。【分析】图1中,乙和大气中CO2之间是双向箭头,则乙为生产者,乙和丙都指向甲,则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甲是分解者。(2)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其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H,所以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7.6×108J/(hm2•a),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7.6×108﹣7.1×108=5×107J/(hm2•a),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5×107﹣3.9×107=1.1×107J/(hm2•a)。(4)C为动物,研究C中某个种群的生态位,则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5)若该生态系统存在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食物链有2条:A→C、A→B→C。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给C,假设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为y,其中有的能量直接提供给C,有的能量间接提供给C;要使消耗A最少则用20%的能量传递率,即×20%+×20%×20%=8,则计算可得y=100kJ,故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0%+÷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1:2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的量为÷10%+÷10%÷10%=70y,由于A固定的能量不变,即55x=70y,因此=0.79,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故答案为:(1)分解者;(2)D﹣H(或E+F+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1×107;(4)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5)100kJ;0.7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熟练应用的能力。15.(2024秋•天心区校级期末)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1)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2)硝化细菌是一种自养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3)种植豆科植物时,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属于消费者。(4)传统观点认为,只有某些原核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2024年4月,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能固氮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贝氏布拉藻,这种藻类通过内共生方式获得了一种具有固氮功能的细胞器,被称为硝化质体。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贝氏布拉藻属于生产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答案】(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化学(3)互利共生;消费者(4)生产者【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细菌、真菌、动物等。【解答】解:(1)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2)硝化细菌是一种自养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3)种植豆科植物时,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属于消费者。(4)贝氏布拉藻能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贝氏布拉藻属于生产者。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化学(3)互利共生;消费者(4)生产者【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考点卡片1.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④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⑤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命题方向】题型一:样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B、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题型二:取样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解答: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样方法的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汇区一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①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②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②错误;③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错误;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重点考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过程,能注意相关细节,特别是取样的时候,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且样方的大小要相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题型三:标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解答: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解题方法点拨】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2、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知识点的认识】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以细菌为例)﹣﹣数学模型1、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数学表达式和曲线图,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直观.2、建立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建立模型用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修正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思考:a、右图中t1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2时,t2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b、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死亡的个体数,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2、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变化图分析典例1:(2014•宁夏二模)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分析: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其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解答:A、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A错误;B、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有寄主依赖性,没有呈现J型增长,故B错误;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受寄主的影响较大,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故C正确;D、杀虫剂可以选择抗药性基因,而使种群的基因的频率改变,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西花蓟马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分析: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C、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题型二: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典例3: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答: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属于容易题.题型三:种群增长率曲线图分析典例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A、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图,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错误;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t1时刻的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B正确;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K/2,即捕捞至K/2,因此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D、由于增长率大于零,故种群的数量在t1~t2时逐渐增多,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含义种群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当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λ(Nt+1/N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率(dN/Ndt)保持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种群增长速率(dN/dt)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K值(环境容纳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2、捕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注意事项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率)不可盲目减数,以至于获得K/2最大限度利用,维持K/2K(环境最大容纳量)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组成尽量减少幼年个体尽量保护幼体3.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命题方向】题型一:根据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类型典例1:(2013•石家庄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关系中的曲线中,有两种方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解答: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故A正确;B、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图中,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型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综合判断典例2: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解答:A、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会共同争夺有限的水、阳光、矿质营养等,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A正确;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C错误;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分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中的竞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方法点拨】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比较项目范围实例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的比较:(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4.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做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3、现实生态位:由于存在着竞争,一般物种都不能够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现实生态位.4、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当资源的可利用性减少时,一般使生态位宽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应不足的环境中,消费者也被迫摄食少数次等猎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环境中,消费者尽摄食最习惯摄食的少数被食者.5、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通常资源总是有限额,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在向某一地区引进物种时,要考虑与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的问题.外来物种总因数量有限、对环境尚未适应等原因处于竞争的弱势,因此,如与当地物种生态位重叠过大将会导致引种失败.【命题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A、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种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A错误;B、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且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则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C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如果把“生态位”作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幺,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迭,这时就会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5.群落演替的类型【知识点的认识】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命题方向】为研究河流中石块群落的演替情况,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石块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石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该石块群落在120天时演替至顶极状态C.该石块群落0﹣30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该石块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保持不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裸石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B、由图示可知,在前120天内,新增的物种数目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即物种数目在逐渐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种数目为零,故裸石上的物种数量先逐渐增加,之后趋于稳定,但不能说明该石块群落在120天时演替至顶极状态,B错误;C、该石块群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