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实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实力训练第28页
1.(2024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接着沿用“二十等爵”制,但依据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对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第(1)问,依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依据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第(2)问,依据材料“嘉奖军功”,可知“二十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依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制的作用;依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等。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气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五等爵”制的作用。2.(2024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同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实行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很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护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峻威逼。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斗争”。斗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成功而结束。武士阶级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斗争”中取胜的意义。参考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气,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缘由: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化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的变更。第(1)问求答项为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和缘由。材料未涉及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的状况,须要运用所学学问回答,后期状况则须要提取材料信息:中下级武士的地位渐渐下降,最终灭亡。第(2)问涉及“西南斗争”,依据材料进行理解,即明治政府镇压武士阶级的斗争,其意义应从明治政府和武士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分析。3.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确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实行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敬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簇新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参考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复原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第(1)问,留意限定词:汉化改革,故不能回答全部改革内容;“胡乐、胡舞”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第(2)问,干脆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即可。第(3)问,留意回答的角度是“社会发展”“主动作用”,须要结合所学学问回答。4.(2024课标全国Ⅲ,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见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同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探讨”,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康有为从主见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参考答案:(1)削减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相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留意维护皇帝权威;确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主见的变更。第(1)问,依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削减变法阻力、自身相识的转变等结论;依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的结论。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明确制度局的职权地位、官员产生方式、议事程序等内容,进而对应得出制度局是变法的核心机构、留意维护皇帝的权威、确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特点的结论。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的改土归流(引者注:废除少数民族首领担当土司的制度,由中心派流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自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即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依据内地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委派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统治。军事上解除了土司的土兵,清廷另派军队到土司原来的管辖区驻扎。经济上由中心政府统一丈量土地,然后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目的及其举措。(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改土归流所产生的主动影响。参考答案:(1)目的:加强中心集权。举措:政治上,废除土司,委派流官,仿照内地建立行政制度;军事上,解除土司的兵权,中心干脆派兵驻扎;经济上,重新丈量土地,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2)主动影响:加强了中心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宏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全部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四周,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店员一边念着声明,发觉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子还要担当两年的义务,生气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依据材料,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看法?为什么会这样?(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看法一:喜悦(欢迎);缘由: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看法二:生气(反对);缘由:农奴对原来的主子仍要担当两年的义务。(2)赞同。理由:“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供应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不赞同。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解析:第(1)问,依据第一段材料“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可总结出喜悦的看法,缘由从文件的主动作用方面回答;依据其次段材料“生气地大叫”可总结出生气的看法,缘由依据材料“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子还要担当两年的义务”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要说明看法,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说明理由即可;赞同可从“解放宣言”解放农奴、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不赞同可从“解放宣言”的局限性进行回答。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明治维新初期,变更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珍贵资金,而且损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振动。……后来在闻名高校教授、小说家夏目漱石的提倡下,转而实行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汲取的“少弃多采主义”的原则。材料二19世纪70年头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1)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少弃多采主义”原则的。(2)结合所学学问,简要指出这些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主动作用。参考答案:(1)“少弃”:在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实行君主立宪,确立近代天皇政治体制。“多采”:在经济上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行“殖产兴业”;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2)主动作用:使日本变更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实现了国家富强,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转而实行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汲取的‘少弃多采主义’的原则”,可知“少弃多采主义”是指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尽量汲取西方文化;“少弃”方面可回答日本明治维新中保留传统文化的措施,如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文化上持续忠君思想;“多采”方面可回答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如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第(2)问依据所学学问,回答明治维新的主动影响即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气调查探讨,提出工资改革看法。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确定,其中提出尤其要变更脑力劳动者酬劳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心确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凹凸、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变更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心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心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公司股转让合同样本
- oa采购合同样本
- 企业工程管理咨询合同样本
- 中介场地出租合同样本
- 买棉花合同标准文本
- 个人加工单人吊篮合同样本
- 修复破损合同样本
- 上海纯电车租车合同样本
- 书 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从能查合同样本
- 2025年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合作合同模板
- 学校保洁方案
- 罗明亮小数的意义课件
- 2025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总部招聘笔试考点考试题库答案及解析
- 2025高职单招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 胰岛素泵护理管理规范
- 硅pu球场施工方案
- 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流程研究
- 9.1.1 西亚 第1课时 课件 七年级地理下册 人教版
- 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托管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