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练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家,于国人而言不仅是生活单位,更是________之所。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_________。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再先进的通信设备、再清晰的视频画面,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常常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但回到生命的原点,才更能真正回忆起奋斗的目标、珍贵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春节,不仅是短短一周的相聚,更是在新的一年重新出发的起点。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传统文化,无须_________地宣传,也无须_________地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有数据显示,“年俗游”已经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魂牵梦萦心领神会大张旗鼓不厌其烦B.魂不守舍心照不宣大肆渲染不厌其烦C.魂牵梦萦心照不宣大张旗鼓不胜其烦D.魂不守舍心领神会大肆渲染不胜其烦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B.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B.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C.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D.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发现自己、找回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答案】1.A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忧惚、心神不定。后文是“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表达的意思是对家的思念之情,故选“魂牵梦萦”。第二处,“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体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前文是“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但我们国人的体会和情感应该是一样深沉的,应用“心领神会”。第三处,“大张旗鼓”:形容声势和规模很大。“大肆渲染”: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贬义词。此处对象是“传统文化”,故用“大张旗鼓”。第四处,“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此处是说传统文化不需要怎样的诉说,故用“不厌其烦”。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宫廷式春节”的引号作用,表特定称谓。A.“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引号表引用;B.“做”“不做”,引号强调;C.“大师”“发扬国光”,引号讽刺否定;D.“闭关主义”,引号表特定称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使”;二是不合逻辑,“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否定失当,应将“坏事”改为“好事”。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徒手掰药片”“药片捣成粉”“冲剂减一半”……不少父母在给孩子喂药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成人来说,①,但大量常用药说明书并没有注明儿童用量。好一点的情况是按照儿童体重、年龄标明相应剂量范围,而更为普遍的是“儿童用量酌减”或“遵医嘱”,缺少明确的儿童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药品使用说明书“说而不明”的现象,考验了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对家长的药物知识和用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吃药靠掰,用量靠猜”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专用药品短缺。②,很多时候医生们只能选择将成人药物按比例划分出合适的剂量给儿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此产生的用量不清晰、分药不准确等问题,③。近年来,因儿童过量服药而造成药物中毒的事件并不鲜见,凸显出加强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4.①服药剂量会在说明书上清晰标注②为了解决缺药问题③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隐患5.①构成:两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吃药”对应“用量”,“掰”对应“猜”,句末“掰”“猜”都是平声收尾。②表达效果:四字短句结构紧凑,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目前儿童用药剂量模糊不清的问题。【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在说药品说明书对于用药剂量的说明情况,根据前面的“成人”,以及后面的“但”可知,此处与后面“大量常用药说明书并没有注明儿童用量”形成转折,此处是说说明书对于成人用药量的说明有明确的规定,据此可以填“服药剂量会在说明书上清晰标注”;第二空,前面说“儿童专用药品短缺”,后面说“医生们只能选择将成人药物按比例划分出合适的剂量给儿童”,可知医生这么做是没办法,是为了解决儿童缺药的问题,据此可以填写“为了解决缺药问题”;第三空,前面说“由此产生的用量不清晰、分药不准确等问题”,说明这种情况可能对儿童会产生危害;后面说“因儿童过量服药而造成药物中毒的事件并不鲜见”也说明这种用药方法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据此可以填写“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隐患”。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吃药靠掰,用量靠猜”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析构成时可以将两句拆成从构“吃药”和“用量”,“掰”和“猜”两组词语,可以看出结构对仗工整;尾字“掰”“猜”都是平声收尾,音调和谐。效果:都是四字短语,结构紧凑,简洁凝练,言简意赅,形象地写出目前儿童用药剂量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仗的格式有一种整齐之美;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辨识度高,让读者容易记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军中乐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刁斗”是军中用具,铜质,白天可烧饭,夜间用来打更。“设刁斗”是说在夜间军营有巡逻的兵士;“面面”与“深深”相对,呼应“万人守”,烘托出军营戒备森严的战争气氛。B.诗人笔下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狩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C.“更阑酒醒山月落”句,更阑、酒醒、月落,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让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进而能尽得诗歌之意。D.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7.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②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狩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错。“自信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妥,“射麋捕鹿”是将军意志松懈,贪图享乐。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四句写将军懦弱怕死。“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入夜,军营周围布置了手持刁斗打更巡逻的士卒,将军住的中军大帐有万人守卫,这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很高,暗刺将军的懦弱无能。“面面”与“深深”四字见出将军防范措施无懈可击,为保全自己可谓费尽心机。“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这二句承一、二句,把居于“深深”“帐门”之内的“将军”推出,进一步写他的懦弱怕死。“贵重”一词,语带讥讽。接着,便用“自言虏畏不敢犯”表现将军狡诈虚伪,自欺欺人。他把自己置于严密保护之下,反倒夸口说敌人怕他,不敢来侵犯。其实这不过是为自己的荒淫享乐找一个借口。“射糜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三句便露出其耽于享乐的真相。古人认为畋猎可以申文武之教,而这位将军“射麋捕鹿”只是为了“行酒”。古人认为女乐随军会影响士气,而这位将军却整夜沉醉于酒色之中。饮酒听歌要到夜静更深,为了寻欢作乐赏赐歌儿舞女,不惜挥霍“彩缣百段”。前八句写将军的日常生活,不着一字评论,而其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豪奢无度的情景表露无遗。这位守边将军的军旅生活可谓其乐陶陶,然而战斗在前沿的士兵又是如何?“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他们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可是连救急救危的医药费也无钱支付。“谁知”二句感情强烈,是对不顾士兵死活的宋军高级将领的控诉,是对南宋苟安享乐的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这里,一面是将军的惧敌畏死,一面是士卒的防边血战;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一边是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一边是身负重伤后无钱合药。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官兵之间的矛盾,使全诗的感情基调显得十分沉郁。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不加任何评论的描绘,而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显示着二者间的内在联系。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送走友人后,因内心惆怅郁结,直至三更,难以入眠。B.颔联融情于景,写虫飞、落叶,秋雨连绵,加之梦见友人,可见友情深厚。C.颈联承上启下,报晓的钟声,声声马嘶,把诗人从梦中惊醒,又引出下句“相送”。D.尾联写再次相送,不见友人,只见浮云飘荡,以景作结,更显孤寂、落寞,余韵无穷。9.《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答案】8.B9.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秋雨连绵”错误,“淅沥”句中形容落叶声,不是秋雨。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情感上:《送别》首联上句“昨夜离心正郁陶”直接点明作者的离别忧思之情。“此时梦见西归客”,梦见从西方回来的客人,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披着衣服出来送别朋友,看见天上的行云纵横交错,表达了作者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抒情方式:《送别》“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物,半夜下着白露吹着西风。虫儿在飞,树叶开始凋落,都发出轻微的声音,“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写天亮时传来的钟声和厮叫的马声,表示朋友即将踏上离别的路途。整体上,借景抒情,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别董大》开头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1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2.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雁门太守行唐张祜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轻步行走声。②鱼金:指紫金鱼袋。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答案】10.A11.C12.李贺的诗描写了战场的悲壮、我军将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借助黄金台的典故,表达战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而张祜的诗则描写了自己在古战场所见凄凉之景,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不得归之情,家中亲人思念征人,而征人已“骨成灰”,展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反战情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理解错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可见这里并未体现力量悬殊。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能得到重用的期许。B.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C.无典故。D.运用向秀写的《闻笛赋》与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旧散佚,亲朋凋零,物是人非的感慨。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李贺的诗描写了角声、鼓声,“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前军容,“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战中行动,“塞上胭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等战场悲壮场面,表达了战士们为国效力,奋勇杀敌的决心。张祜的诗则写了倾泻酒水,歃血盟誓,誓死报国,只能寄语后方“少年妻”,前方战事吃紧,凶险异常,少年喋血沙场,前途未卜,“我”只得以“寄语”的形式劝慰“少年妻”。作者通过描绘月光、沙漠、更漏声、酒的凄凉景象,表达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深重苦难,体现作者对将士和百姓的同情,自然也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之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谒孔庙[明]庄昶万里乾坤万水东,偶从庙貌得瞻崇。六经此学千年外,万古心香一瓣中。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何人主静①濂溪②后,不到门墙自圣功。[注]①主静: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②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言天地广阔万里,万川东流入海,就如同“我”前来瞻仰孔庙一般。B.颔联,写六经学问产生于千年之前,千百年来受尊崇,其中也有“我”的一颗虔诚的心。C.尾联,写在主静的濂溪先生之后,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D.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了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无比崇敬之情。14.简要概括颈联的艺术特点。【答案】13.C14.①以“天”比喻孔子;②以“人不夜”,喻指自孔子出现,他的思想照亮后人,使后人不再在黑暗中摸索;③“杏坛”代指孔子的教坛,以“杏长红”,喻指孔子的思想将长久地对后人产生影响。【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错。尾联意为:自濂溪先生周敦颐之后,不习孔子学问,是不可能建立圣功的。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是歌颂孔子对后世的意义。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说法。“自有此天”中的“天”比喻孔子,写出了孔子对人们的重要性;“人不夜”是说人们不用再在黑夜中摸索,把孔子的思想比作照亮人们前路的烛火等光亮,写出孔子思想对后世的伟大意义;“杏坛”,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此句中坛中虽无杏树,然而杏子却长红,以“杏坛”代指孔子的教坛,以“杏长红”,喻指孔子的思想将长久地对后人产生影响。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①何必独沾衣。(注)①《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个世界而悲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涵”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齐山,流露出诗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B.“菊花插满头”的形象,与《红楼梦》中刘姥姥“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异曲同工,表现他们看透世事、放浪沉醉的旷达。C.颈联中诗人是劝客又是劝自己: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感到遗憾。D.齐景公的“牛山沾衣”所包含的情绪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类似,但杜牧此处是说要摆脱那种情绪。16.有人认为此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此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同意:从诗中“尘世难逢开口笑”等句的确可以看出诗人郁积的情绪。诗人与客同病相怜,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但诗中“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凸显一种艰难的旷达。②不同意:诗人不是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也可能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与客”一起登高,有互相劝慰之意。【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异曲同工,表现他们看透世事、放浪沉醉的旷达”说法错误,刘姥姥的行为是装疯卖傻,讨好众人,与此处不同。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同意。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所以“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2)不同意。首联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颈联中,诗人想以酩酊大醉来酬答朋友的情谊,不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伤;尾联用典,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所以诗人不是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是和“客”一起登高,有互相劝慰之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永遇乐·落日熔金①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③,簇带争济楚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在临安度元宵节所作。②次第:顷刻,转眼。③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④簇带争济楚:簇带即密集插戴着的首饰,济楚指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傍晚,意境婉约,色彩绚丽,这正是欢度佳节的大好天气。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视听结合,点出时令是初春,也引出“春意知几许”一问。C.上阕结尾写“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但作者委婉地加以谢绝。D.作者在下阕中将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增加了全词的感染力。18.这首词的下片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7.A18.①对比,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对比中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乱离漂泊的寂寞愁苦之情。②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的语言风格,蕴含着她无限的孤寂悲凉。【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意境婉约”错。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这两句诗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运用对比手法,抒发词人国破家亡后,百无聊赖的凄凉心境。从“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分析,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繁华热闹的故都闲暇游乐的盛况欢乐感情和当前的国破家亡、丧夫失亲、百无聊赖、痛苦憔悴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表现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2)口语与书面语交错融合。“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意为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运用口语,词人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加深内心的痛苦,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于是她选择隔帘从他人的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蕴含着她无限的孤寂悲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20.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19.D20.从意境营造的方法看,本诗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人物因思念而引发的试衫、开镜、妆洗等动作,与燕窥罗幕,蜂上画衣,桃红李艳的明媚春光结合起来描写,将入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部副主任竞聘
-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
- 控烟知识讲座2
- 管理体系审核首次会议
- 给绿植浇水课件
- 2025年中医院护士节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学校本工作方案
- 银行工作方案和支配2025年
- 教师节主题2025年活动方案设计
- 气质形体美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PT课件下载
- 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策略
-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xbrl模板第3号《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
- 工程力学电子教材
- 中国各个省份城市地区区县表格
- 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资格《专业知识》考试题库-水土保持(重点题)
- N1级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钠石灰、硫酸氢钠、硝酸锌、氯化铜、氯化锌)
- GB/T 4513.1-2015不定形耐火材料第1部分:介绍和分类
- 精华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课件
- 电镀及化学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