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李玉婉审题人:傅小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年20期)材料二: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些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正是中华文脉之所在。中华文艺史上,凡是在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中华文脉的汩汩清流。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天问》的求索精神,司马迁的惩恶扬善,李白的激浊扬清,杜甫的博施众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都是五千年中华文脉澎湃向前时的激响。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崇德尚善的中华文脉,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审美教化的传统。音乐批评方面,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诗歌批评方面,主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绘画批评方面,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书法批评方面,主张“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与圣同功,参神并运”;戏曲批评方面,强调“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场,男男妇妇、善善恶恶,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等等。中华文艺思想史上,诸如此类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演绎了中华文脉向上向善的恢宏乐章。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艺思想的灵与魂。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不过百余字,却描绘出了莲花“中通外直”之形、“香远益清”之味、“出淤泥而不染”之洁、“濯清涟而不妖”之贞。同时,作者还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君子品格。作品简洁凝练,格调清新,形神兼具,寄托遥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感召力。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选取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意象:黄河奔腾、珠峰耸立、长城蜿蜒、青松挺劲、红日喷薄、白雪皑皑……整幅画卷大气磅礴,视野纵横万里,既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表达了对新中国勃勃生机的深情礼赞。这种以意象、意境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好地呈现了中华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有风范。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浸润,才形成了中华文艺与众不同的风骨、趣味与审美传统。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之间呈现出相互生发、相互映照、相互绾结的逻辑关系,始终保持着融通契合的双向运动。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对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的培育与反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自觉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摘编自党圣元《传统文艺思想与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中华民族要想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需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B.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是因为韩愈文章能够“载道”,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坚定道路自信等至关重要。D.“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是“实”“流”,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是“树”“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B.外国人也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寻找素材和灵感,这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启示我们要文化自信。C.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D.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那些共同演绎中华文脉向上向善恢宏乐章的作品,就是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很好例证。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中华审美风范”的一项是()A.油画作品一般都注重光影效果和立体感,画面逼真而细腻。B.水墨画讲究笔墨情趣和意境营造,画面简洁,又富有内涵。C.流行音乐追求节奏明快和旋律流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D.古典音乐注重和声和复调的运用,结构严谨,且音韵深远。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排比和引用,请以第一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论证中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巴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那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文本二: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B.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用史厚重感。C.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D.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B.《荷塘月色》侧重对荷塘景色的描绘,以描写见长;文本一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叙述、议论见胜。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D.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8.文章中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9.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惑甚矣!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闻,不显为显。故《礼》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徵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材料二: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悌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长形立而名之A曰长B短形立而名之C曰短D非长E短之名先立F而长G短之形从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一个“乐”用法不同。B.其,也许、大概,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思相同。C.虚,虚浮、不真实的,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虚”意思及用法相同。D.让,推辞、辞让,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与实,就如同形与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立名才能够随之而来,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B.徐干认为求取名声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均是采用了偏离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为君子所不齿。C.颜之推认为,有了清廉的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D.显贵之人贪名不足,试图以巧伪的手段搏取名声,结果弄巧成拙,这与伯石以及王莽的情况相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14.对于汲汲求名者,两则材料给了哪些劝诫?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草书屏风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疑问起笔,惊喜之态溢于言外,紧接着诗人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可知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画面,将“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古朴的“寒山秋涧”图。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对作品展开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以独特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自然流畅。16.《书论选读》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深刻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简要赏析诗歌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述怀素作品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课上,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待小错误要防微杜渐,不要过分沉迷享乐。(2)小慧和家人傍晚漫步到江边,看到月光泼洒江面,流水环绕花丛。她欣喜地对家人说:“这不就是古诗《春江花月夜》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3)唐代诗人描摹乐声时,常常假托自然界中的声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飞禽之声写乐师演奏之音。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网络影视的发展A,踊现出《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爆款剧集。目前网剧呈现两大趋式:一是(①),如《边水往事》只有21集,《新生》仅有10集;二是微短剧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卫视或长视频平台享有专区,实现大屏展播,而且摧生了长剧短剧化、长短联动的态势。从快进、倍速播放再到刷短视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短化的审美消费B。微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增长和传播,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微短剧体量小、成本低、制作快,短叙事更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快节奏的视听消费习惯,更方便快捷;其二,微短剧满足了(②)。微短剧自带网文基因和各种流行“梗”,通过强剧情、多反转直击观众的爽点和痛点,更擅长“埋钩子”“吊胃口”,为观众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更“止渴”更“解馋”。不过,当下微短剧也面临着尴尬局面:虽然市场火爆,成功出海,被各行各业蹭流量,但也屡屡受到口诛笔伐,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文化部门也不得不多次发布监管提示,对其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引导创作,如遏制“霸总”等题材或套路的泛滥,加强“片名”审核等,借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爆款”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热词 B.佳酿 C.潮牌 D.爆表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品”和“产品”仅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天差地别。请分析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李玉婉审题人:傅小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4年20期)材料二: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些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正是中华文脉之所在。中华文艺史上,凡是在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中华文脉的汩汩清流。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天问》的求索精神,司马迁的惩恶扬善,李白的激浊扬清,杜甫的博施众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都是五千年中华文脉澎湃向前时的激响。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崇德尚善的中华文脉,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审美教化的传统。音乐批评方面,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诗歌批评方面,主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绘画批评方面,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书法批评方面,主张“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与圣同功,参神并运”;戏曲批评方面,强调“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场,男男妇妇、善善恶恶,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等等。中华文艺思想史上,诸如此类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演绎了中华文脉向上向善的恢宏乐章。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艺思想的灵与魂。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不过百余字,却描绘出了莲花“中通外直”之形、“香远益清”之味、“出淤泥而不染”之洁、“濯清涟而不妖”之贞。同时,作者还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君子品格。作品简洁凝练,格调清新,形神兼具,寄托遥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感召力。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选取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意象:黄河奔腾、珠峰耸立、长城蜿蜒、青松挺劲、红日喷薄、白雪皑皑……整幅画卷大气磅礴,视野纵横万里,既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表达了对新中国勃勃生机的深情礼赞。这种以意象、意境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好地呈现了中华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有风范。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浸润,才形成了中华文艺与众不同的风骨、趣味与审美传统。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之间呈现出相互生发、相互映照、相互绾结的逻辑关系,始终保持着融通契合的双向运动。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对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的培育与反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自觉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摘编自党圣元《传统文艺思想与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中华民族要想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需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B.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是因为韩愈文章能够“载道”,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坚定道路自信等至关重要。D.“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艺创作、中华文艺思想是“实”“流”,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是“树”“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B.外国人也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寻找素材和灵感,这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启示我们要文化自信。C.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D.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那些共同演绎中华文脉向上向善恢宏乐章的作品,就是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很好例证。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中华审美风范”的一项是()A.油画作品一般都注重光影效果和立体感,画面逼真而细腻。B.水墨画讲究笔墨情趣和意境营造,画面简洁,又富有内涵。C.流行音乐追求节奏明快和旋律流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D.古典音乐注重和声和复调的运用,结构严谨,且音韵深远。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排比和引用,请以第一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论证中的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答案】1.B2.C3.B4.①排比:第一段在列举中华文脉对中华文艺创作的影响时,使用了排比句式,如列举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等,使论述更加全面、有力,同时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②引用:引用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的诗句,既写出了中华文脉对作家、艺术家的影响,论述更加具体,同时又富有文采和感染力。5.①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文艺创作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③文艺创作要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中华文艺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强调了真善美的追求、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材料一从文艺的永恒价值出发,指出文艺作品应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紧密联系。材料二则展现了中华文脉的历史积淀和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创作与中华文脉的相互滋养关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错。根据“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可知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韩愈以“道”振兴了文章(“文以载道”),而非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C.“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错。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中华文脉“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审美教化的传统”,而非整个“中华文艺思想”。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提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言简意赅、形神兼备”。A.油画通常更注重真实再现,而不是含蓄的意境。B.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注重通过简练的笔墨营造深远意境(如留白、意象表达),并常以自然景物隐喻精神追求(如梅、兰、竹、菊象征高洁品格),完全契合上述特征。C.流行音乐可能更偏向于现代和西方的影响,不太符合传统的中华美学精神。D.西方古典音乐更偏向西方或现代艺术风格。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排比。作者以“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天问》的求索精神,司马迁的惩恶扬善,李白的激浊扬清,杜甫的博施众济”等六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列举了中华文脉对中华文艺创作的影响,涵盖抗争、民本、求索、道德等多重精神维度,全面展现中华文脉的思想内核,形成排山倒海的语势。②引用的论证效果。文中引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诗句,凸显中华文脉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同时将抽象的“文脉影响”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经典,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富有文采和感染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由此可知,文艺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②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材料二第三段提到“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由此可知,文艺创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涵养审美价值。③材料一第四段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可知,文艺创作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巴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那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文本二: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黄澍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澍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B.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的沧桑变化,增添了用史厚重感。C.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D.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B.《荷塘月色》侧重对荷塘景色的描绘,以描写见长;文本一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叙述、议论见胜。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D.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8.文章中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9.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答案】6.C7.C8.①增加亲切感,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②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便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9.①表明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紧密相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暗示作者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追求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重访清华园荷塘,再现朱自清《荷塘月色》足迹,描绘了夜晚荷塘的静谧美景以及带给作者的思索与情感共鸣。作者以自然景物描写和对朱自清的怀念,深刻探讨了个人操守与民族气节,呼吁现代人在文明发展中不忘初心,保持清白品质。文本通过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荷塘的历史厚重感,结合个人化的深情告白,传达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敬仰。【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错误。文章中有对荷塘月色的动人描述,有对朱自清先生高尚品格的由衷赞扬,有对现代人、现代文明的深沉思考,全文并非“感伤的基调”。B.“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错误。作者是有意识地回应《荷塘月色》,是向经典作品致敬。D.“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结尾“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有对故人深切的怀念,也由此引发作者对做人的思考,没有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错误。文本一是散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你”反复出现,增加亲切感,你活出了尊严,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营造了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②“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采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形式,仿佛朱自清先生就在对面、便于情感的交流,亲切自然,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英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更能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表层、深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来分析概括。①题目表层含义:“又见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为“荷塘月色”,“又见”表明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②题目深层义:“又见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说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读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并且感触颇深,又来到了当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发,可见该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③题目与主旨(思想感情)的关系:由“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句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暗示作者、我们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惑甚矣!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闻,不显为显。故《礼》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徵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材料二: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悌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长形立而名之A曰长B短形立而名之C曰短D非长E短之名先立F而长G短之形从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一个“乐”用法不同。B.其,也许、大概,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思相同。C.虚,虚浮、不真实的,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虚”意思及用法相同。D.让,推辞、辞让,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与实,就如同形与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立名才能够随之而来,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B.徐干认为求取名声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均是采用了偏离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为君子所不齿。C.颜之推认为,有了清廉的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D.显贵之人贪名不足,试图以巧伪的手段搏取名声,结果弄巧成拙,这与伯石以及王莽的情况相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14.对于汲汲求名者,两则材料给了哪些劝诫?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君子的道虽然隐晦,但日益彰显;小人的道虽然看似明显,但日益消亡。(2)现在(有人)不注重修养身心却想在世上求得美好的名声,就好像容貌很丑陋却在镜子里要求出现美丽的影子一样。14.①要先立实,实立名才能随之而来,不要只追求名而忽视实。②追求名声不能采用不正当、偏离正道的方式。③不要做伪善、伪名之事,要保持内心真诚。④通过修身慎行来立名,不追求浮华虚名。【解析】【导语】这两则文言文分别出自徐干的《中论》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都探讨了名与实的关系。徐干强调名从实立,批评追求虚名的行为,认为君子应内心坚定,不为外物所动。颜之推通过比喻指出不修身而求名的荒谬,强调德艺与名声的联系,批判虚伪求名的行为。两者都劝诫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反对追逐虚名,强调名实相符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长的形状确立了,就给它命名叫“长”;短的形状确立了,就给它命名叫“短”。并不是“长”“短”的名称先确立,然后“长”“短”的形状才跟从它。“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结构一致,意思相似,表意完整,分别独立成句,在BD处断开;“长短之名先立”中“长短之名”作主语,“立”作谓语,结构完整,句意清晰,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意动用法,以……为乐/动词,快乐。句意:外物不能扰乱就会独自以自己所遵循的道为乐。/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B.正确。句意:大概就在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大概都出于这吧?C.错误。意思及用法不同,形容词,虚浮、不真实的/名词,太空。句意:求取浮华的虚浮的名声。/多么辽阔呀,就像凌空乘风而行。D.正确。句意:伯石辞让卿的册封。/做大事不必注意小的细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辞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了清廉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错误。“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意思是有的人有了清名却贪财,有了信誉却失信,颜之推列举这些是为了表达有了清廉的名声和显耀的信誉后,仍需保持诚实和信守承诺;而非有了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信誉之后就不要许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暗然”,隐晦深远;“彰”,彰明;“的然”,明显;“亡”,消亡。(2)“令”,美好;“求令名于世”“责妍影于镜”,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名于世求令名”“于镜责妍影”;“责”,要求;“妍”,美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注重实际:“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可见要先立实,实立名才能随之而来,不要本末倒置,只追求名而忽视实。②正途求名:追求名声应以修身为本,不能采用不正当的、偏离正道的方式,如“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可见少求多、迟求速、无求有等行为不可取。③真诚为本:“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或虚伪造作,不要做伪善、伪名之事,不要以虚假的手段来获取名声,最后落得“以一伪丧百诚者”,要一直内心真诚。④注重修身:通过修身慎行来立名,忘名者要体道合德,立名者要注重自身修养;如果“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因此不要窃名,不要厚貌深奸,追求浮华虚名。参考译文:材料一:名,是用来给事物的实际情况命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名称才随之而来,而不是名称先确立然后实际情况才跟从它。所以长的形状确立了,然后给它命名叫“长”;短的形状确立了,然后给它命名叫“短”。不是“长”“短”的名称先确立,然后“长”“短”的形状才跟从它。孔子所看重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名称,看重名称正是为了看重实际情况。名称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就如同万物与时节的关联。万物在春天开花,在夏天展叶,在秋天凋零,在冬天结果,这是不用做什么而自然形成的。如果强行去改变它,就会伤害它的本性。名也是如此,所以虚假的名称都是会对事物造成伤害的。人们只知道名是好的,却不知道虚假地制造好的名称其实是不好的,糊涂得很啊!求取名声有三种:原本拥有的少却想求取很多,原本进展迟缓却想快速获得,原本没有却想拥有。这三种情况如果不采取不正当、隐蔽的手段,不偏离正道,就无法实现。本来这就不是君子所能做的事情。君子能够成就自己的内心,内心成就了就会内心安定,内心安定了外物就不能扰乱,外物不能扰乱就会独自以自己所遵循的道为乐,独自以自己所遵循的道为乐就不把听闻当作听闻,不把显扬当作显扬。所以《礼记》上说:“君子所遵循的道,表面隐晦却日益彰明;小人所遵循的道,外表显著却日益消亡。”君子所遵循的道,平淡却不会让人厌烦,简约却有文采,温和且有条理,知道远是由近开始的,知道风气的来源,知道细微之处会变得显著,可以凭借这些进入道德的境界了。君子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吧。(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材料二: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求取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上等德行的人已经忘掉了名声,中等德行的人努力树立名声,下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可以体察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的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这就是他们用不着去求取名声的原因;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慎重对待自己的行动,常常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现,这就是他们对名声不会谦让的原因;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这就是他们不会得到好名声的原因。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后,就把金钱财宝弄来装入腰包;在信誉显扬之后,就不再去信守诺言,不知道后面的矛戟,在捣毁前面的盾牌啊!虑子贱说过:“在这件事上做得真诚,就给另件事树立了榜样。”人的虚实真伪本于内心,但不能不从他的形迹中显露出来,只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罢了。一旦通过考察来鉴别,那么奸巧伪诈的人就不如笨拙诚实的人,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春秋时代的伯石曾经三次推却卿的册封,汉朝的王莽也曾一再辞谢大司马的任命,在那个时候,他们都自以为事情做得机巧缜密。后人把他俩的言行记载下来,留传万代,让人读后为之毛骨悚然。最近有位大官,以孝顺闻名,在居丧时,他悲伤异常超过了丧礼的要求,其孝心可说是超乎常人了。但他曾经在居丧期间,用巴豆涂抹脸部,从而使脸上长出了疮疤,以此表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他身边的童仆,却没有遮盖这件事,反而使得外人对他在居处饮食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不相信了。因一件虚假的事情使一百件诚实的事情失去别人的信任,这就是贪求名声不停止的缘故啊。(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草书屏风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疑问起笔,惊喜之态溢于言外,紧接着诗人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可知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画面,将“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古朴的“寒山秋涧”图。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对作品展开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以独特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自然流畅。16.《书论选读》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深刻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简要赏析诗歌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述怀素作品的。【答案】15.C16.①颈联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竖和弧钩的笔画,形象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画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③尾联采用虚写的手法。诗人想象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想象奇特,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动。【解析】【导语】这首题画诗以屏风草书为审美对象,通过三重艺术手法展现怀素书艺:首以“尘色染”反衬墨韵淋漓,次以“怪石奔秋涧”的动感意象拟其笔势,末借“字字成龙”的奇幻想象升华境界。全诗将视觉形象转化为诗意语言,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书法神韵的文学再创造,堪称“以诗论艺”的典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构成一幅古朴的‘寒山秋涧’图”错误。本诗题目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可见不是写景,是以比喻修辞,写草书的特点。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画,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画比作正在向秋涧奔走的怪石,把竖和弧钩比作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形象生动,体现其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形象表现了其书法作品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其中的“奔”“挂”两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挂”字,充分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笔画之间蕴藏的生动气韵。此外,形容词“怪”也独具特色,“怪”字突出怀素草书书写运笔的与众不同,极富个性魅力。③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是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由此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这两句诗歌作者没有再直接对书法作品进行写实描写,而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以神奇的想象结尾,想象奇特,突出书法作品笔走龙蛇的草书特点,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课上,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待小的错误要防微杜渐,不要过分沉迷享乐。(2)小慧和家人傍晚漫步到江边,看到月光泼洒江面,流水环绕花丛。她欣喜地对家人说:“这不就是古诗《春江花月夜》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3)唐代诗人描摹乐声时,常常假托自然界中的声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飞禽之声写乐师演奏之音。【答案】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祸”“宛转”“甸”“霰”“莺”“幽咽”。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网络影视的发展A,踊现出《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爆款剧集。目前网剧呈现两大趋式:一是(①),如《边水往事》只有21集,《新生》仅有10集;二是微短剧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卫视或长视频平台享有专区,实现大屏展播,而且摧生了长剧短剧化、长短联动的态势。从快进、倍速播放再到刷短视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短化的审美消费B。微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增长和传播,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微短剧体量小、成本低、制作快,短叙事更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快节奏的视听消费习惯,更方便快捷;其二,微短剧满足了(②)。微短剧自带网文基因和各种流行“梗”,通过强剧情、多反转直击观众的爽点和痛点,更擅长“埋钩子”“吊胃口”,为观众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更“止渴”更“解馋”。不过,当下微短剧也面临着尴尬局面:虽然市场火爆,成功出海,被各行各业蹭流量,但也屡屡受到口诛笔伐,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文化部门也不得不多次发布监管提示,对其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引导创作,如遏制“霸总”等题材或套路的泛滥,加强“片名”审核等,借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爆款”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热词 B.佳酿 C.潮牌 D.爆表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品”和“产品”仅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天差地别。请分析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D19.“踊现”改为“涌现”;“趋式”改为“趋势”;“摧生”改为“催生”。20.A.如火如荼B.应运而生21.①凸显本质差异:“作品”蕴含创作者的心血,体现艺术审美;“产品”更强调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②强化情感态度:表达了对“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