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育才高级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袁立成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试卷妥善保管,待老师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节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有()A.“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B.“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观”是一种表现为虽然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但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有()A.材料一中“乐感文化”三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B.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D.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有()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C.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C3.A4.①“乐生”的生命精神:曾点说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跳舞唱歌,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②“乐群”的生存智慧: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这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5.不矛盾。①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而“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错,错解文意。据材料一第三段“‘乐群’的生存智慧……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分析,“乐群”并不轻视个人奋斗。B.“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错,范围扩大且强加因果。据材料一第二段“‘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慎终,追远”,而“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选项说法少了“人伦日用”限定语,范围发生变化;另外,“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只和“慎终,追远”构成因果关系,不和选项中“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构成因果关系。C.“坚信……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据材料一第四段中“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分析,可见,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材料二……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错,材料二着重论述的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忧乐圆融一体的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相伴。体现的是幽居独处的清寂恬淡,与“乐感文化”精神内涵无关。B.句意: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壮志也永不止息。体现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C.句意: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D.句意:我试问:“岭南生活条件应该是很艰苦的吧?”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该项体现乐观豁达的精神。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结合文中例子“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比较分析,曾点的回答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生”的生命精神;(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写曾点要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青少年同游;结合“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分析,他与他人同游表明这是他们精神上的相互扶持,是人际和谐的体现。故“曾点气象”体现出了“乐感文化”中“乐群”的生存智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相关内容,从两者的侧重点和关系等分析不矛盾的原因。(1)二者侧重点不同,不构成矛盾关系根据“‘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分析,“乐感文化”强调面对现实要“乐生”“乐群”“乐观”,是诗性智慧;根据“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分析,“忧患意识”则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需要在现实中居安思危,是道德意识。(2)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根据“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分析,得道之乐,正是修德之忧,所以源于儒家之乐的“乐感文化”同“忧患意识”是统一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朋友圈刘梦琳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待、殴打动物致死,结果让人心寒!”题目配图是一只在铁丝网里的羊,郑主任还在链接上方加了文字:“呼吁严惩!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生存权!有尊严!”在朋友圈坐览众生相的胡忠铭,对郑美琪这条“朋友圈”秀的读后感,哑然失笑。胡忠铭倒不是个冷血的人。他惜老怜贫,对所有动物,包括鱼虫鼠蚁,均抱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胡忠铭对报道中那些受虐待的动物充满了深切的同情,然而,一旦关闭网页,残忍的事实就和显示的像素一起,神奇地瞬间消失了。胡忠铭的注意力只盘桓在郑美琪那十几个字的评论和那个微信头像上,这才是胡忠铭关心的身边事、周围人。胡忠铭笑的,除了郑美琪激烈的措辞,还有与郑美琪完全不相符的正义感、爱心范儿,还是那句话:缺什么秀什么。郑主任的可笑,在于她日常是个心地狠辣的唯权力论者。而在网络世界,她又企图扮演胸怀大爱、众生平等的达观女性。胡忠铭除了日常体验郑美琪对办公室的冷漠统治,还曾亲眼看见郑美琪一脚踹飞一只流浪狗的狠状。郑美琪踹狗,发生在单位停车场。交流中心的地上车位数量有限,仅限领导停车,郑美琪将将过领导线,给她的车位在离办公楼最远的位置,而且还被一棵树占了一个角,车很容易被粗糙的树皮刮到车漆。可常年穿高跟鞋的郑美琪还是坚持把车停在专属于自己的地上车位,因为这是待遇。胡忠铭清楚地记得郑美琪踹狗那一天是星期二。每个星期二下午三点,九个部门的负责人要集中开会,到整个交流中心第一号人物高主任办公室去汇报工作。因此,这一天部门里都是鸡飞狗跳的状态,是两百多名职员的黑色工作日。处于亢奋中的郑美琪会在这一天上午把自己部门办公室里十几口人轮番叫进去问话,对前一天每个人交上去的工作周报进行梳理或是质疑,直到下午盘问结束,郑美琪开始闭门准备汇报的说辞。郑美琪去高主任办公室的时候,照例衣着光鲜,宝石蓝的套裙下配着同色缎面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踩出一串脆响。谁知提着劲儿去的郑美琪,泄了气儿回来。不用看人,光听高跟鞋落地的声音就知道了。郑美琪回了自己的办公室,立刻唤王小胖进去,门还没关上,郑美琪疾风骤雨的咆哮便充盈在半边楼里。胡忠铭桌上弹簧玩偶的头都在簌簌弹动。胡忠铭和同事们这时都舒了口气,雷都已经劈下来了,劈的又不是自己,于是相视耸肩撇嘴做惊愕表情。这天下班,上了趟厕所的胡忠铭落了单,等电梯到一楼,门一开,对面电梯里走出来的,赫然是铁青着脸的主任大人。胡忠铭紧张地叫了声“郑主任”。郑美琪像是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径直往大门外走。等郑美琪走到了自己的车位旁。没承想,那双闪耀着娇贵光芒的高跟鞋画风突变,其中一只以凌厉的姿势飞踹出去,迅猛地落到了那只总在院儿里溜达的褐色的长毛流浪狗脑袋上。不长眼的狗,显然没有料到它正在撒尿占领的这个轮胎,属于穿高跟鞋的气急败坏的女人。这只狗几乎天天在这里撒一泡尿,可今天它被踢得闷哼一声飞将出去。跟着一块儿弹射出去的,还有郑美琪脚上的那只高跟鞋,它在空中翻转了两个跟斗,仿佛全方位展示美丽的光泽一般,一头扎进了树坑里。这番变故,如电光石火,胡忠铭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来不及思忖,紧跑几步上去树坑里捡郑美琪的鞋。树坑里淤着的泥水,已浸染了鞋面和一侧的鞋帮。胡忠铭捏着后跟把鞋子从泥水中提出来时都觉得肉疼。他把鞋子送到郑美琪面前,此时,作为女人和部门主任的郑美琪,狼狈而气恼,她从胡忠铭手中一把拽过鞋子,扬手丢进车里,跟着一屁股坐进去,摔上门打着火,一把方向盘,车子向前一蹿,迅疾地开出大门扬长而去。车位边上的树没法儿躲闪,只能硬生生地让车屁股蹭过去,朱红的车漆,像血一样嵌进了树干里。经过这么一场事故,胡忠铭觉得自己和郑美琪之间,有了点儿私密的不为外人道的共同经历。他有意与郑美琪共处一个空间,企望得到一两句意在言外的话、一个半个默契于心的眼神。可郑美琪一如既往一视同仁地冷着脸,公事公办,彻底无视他,甚至胡忠铭还有被她践踏的感觉。原因是胡忠铭提交的周报里,把重要项目的合作方名字写错了,项目进展完全复制了前一周的内容,只改动的两个数字中的一个还是错的。指出这些错误时,郑美琪就粗暴地把报告摔在了胡忠铭面前的桌子上,冷冷地吐出几个字:“重做,一个小时后给我!”这之后,胡忠铭便格外照顾起那只被郑美琪踢飞过的流浪狗。他常常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剩点儿鸡蛋肉骨头什么的,拿到院子里四处找狗,还给它起个名字叫大毛。大毛很快就和胡忠铭熟了。胡忠铭常对大毛嘟囔着,是对“那个恶毒的踹狗的女人”的鄙薄跟嘲笑,而狗也会在胡忠铭嘀咕时汪汪叫几声。可这一人一犬的莫逆友情没能持续多久,因为大毛忽然就不见了,守大门的保安说:“领导说不卫生,有安全隐患”。天气渐冷,偶尔想狗,胡忠铭还会有些气恼和担心。他觉得不该只是自己默默承受,应该让周围的人知道,更应该让郑美琪知道。他策划发朋友圈,拍一张流浪狗的照片,配上一两句话。照片拍得很顺利,落叶和枯树的背景下,一只瘦而脏的流浪狗夹着尾巴在墙根处张望。狗的神态抓得挺好,绝佳地呈现了丧家之犬的悲催,胡忠铭配图的文字,很费了番周折。他先是写:“大毛,寒冬将至,今安在?曾经与你莫逆相连,相处甚欢。倏忽不见,寒风中,道声珍重,望能再见!”想想不妥,于是又写:“今天很冷,路遇流浪狗,真是担心,这个寒冬,它们过得去吗?”又想,还是来直接的:“曾经喂养过一只流浪狗,它的样子跟今天路遇的这只有点儿像。天寒地冻,被驱赶到街头的它,不知能否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在审读了多遍后,终于在地铁口,在凛冽的西北风中,胡忠铭点下了那个绿色的“发表”键,并点击显示了自己发言的所在位置。(节选自《朋友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美琪发朋友圈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人设,想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B.胡忠铭发朋友圈叨念流浪狗貌似怜悯狗,实则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矫情。C.郑美琪恼火自己用鞋砸狗的场景被下属看到,她在日后的工作中给胡忠铭穿了小鞋。D.小说中人们关心身边人的朋友圈,更喜欢去分析单位领导和同事们言行背后藏着的深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事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胡忠铭对流浪狗示好的做法迥异于之前郑美琪对狗的残暴,反映了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B.小说对郑美琪的刻画采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位雷厉风行、冷酷果断的职场女强人形象。C.小说对黑色星期二的场面描写一方面凸显了郑美琪的精干形象,另一方面也渲染了紧张、压抑的环境氛围,体现了员工职场求生的不易。D.“朱红的车漆,像血一样嵌进了树干里。”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既写出了郑美琪气急败坏开车导致的后果,也表明了职场形象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8.小说中三处加点的“高跟鞋”,分别有什么作用?9.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答案】6.C7.D8.①第一处,表明人物身份,“高跟鞋”是职场女性的标配。②第二处,“高跟鞋”敲击地面声音与前面不同,暗示情节发生了变化。③第三处,“高跟鞋砸狗却弄污了鞋”这一情节具有讽刺意味。展示了人物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9.①“朋友圈”本是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存在地,更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拉近了关系,方便了交流。②小说中的“朋友圈”,实则是一个用来嘲讽、审视他人,同时也不忘标榜自己,甚至是达成自己一定目的的场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她在日后的工作中给胡忠铭穿了小鞋”说法错误,原文为“原因是胡忠铭提交的周报里,把重要项目的合作方名字写错了,项目进展完全复制了前一周的内容,只改动的两个数字中的一个还是错的。指出这些错误时,郑美琪就粗暴地把报告摔在了胡忠铭面前的桌子上,冷冷地吐出几个字:‘重做,一个小时后给我’”,并没有给胡忠铭穿小鞋,而是公事公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也表明了职场形象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为“作为女人和部门主任的郑美琪,狼狈而气恼,她从胡忠铭手中一把拽过鞋子,扬手丢进车里,跟着一屁股坐进去,摔上门打着火,一把方向盘,车子向前一蹿,迅疾地开出大门扬长而去。车位边上的树没法儿躲闪,只能硬生生地让车屁股蹭过去,朱红的车漆,像血一样嵌进了树干里”,主要是描述郑美琪气急败坏开车导致的后果,没法得出职场形象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观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词语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可常年穿高跟鞋的郑美琪还是坚持把车停在专属于自己的地上车位,因为这是待遇”,“高跟鞋”作为职场女性的标配,意在表明人物身份。第二处,“郑美琪去高主任办公室的时候,照例衣着光鲜,宝石蓝的套裙下配着同色缎面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踩出一串脆响。谁知提着劲儿去的郑关琪,泄了气儿回来。不用看人,光听高跟鞋落地的声音就知道了”,“高跟鞋”敲击地面声音与前面不同,暗示情节发生了变化,由提着劲儿去变成泄了气儿回来,为后文“郑美琪回了自己的办公室,立刻唤王小胖进去,门还没关上,郑美琪疾风骤雨的咆哮便充盈在半边楼里”的疾风骤雨作铺垫。第三处,“没承想,那双闪耀着娇贵光芒的高跟鞋画风突变,其中一只以凌厉的姿势飞踹出去,迅猛地落到了那只总在院儿里溜达的褐色的长毛流浪狗脑袋上。不长眼的狗,显然没有料到它正在撒尿占领的这个轮胎,属于穿高跟鞋的气急败坏的女人”“跟着一块儿弹射出去的,还有郑美琪脚上的那只高跟鞋,它在空中翻转了两个跟斗,仿佛全方位展示美丽的光泽一般,一头扎进了树坑里”“树坑里淤着的泥水,已浸染了鞋面和一侧的鞋帮”,郑美琪用高跟鞋砸狗,却弄污了鞋,这一情节具有讽刺意味。也展示了人物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胡忠铭的注意力只盘桓在郑美琪那十几个字的评论和那个微信头像上,这才是胡忠铭关心的身边事、周围人”,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朋友圈”本是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存在地,更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拉近了关系,方便了交流。“在朋友圈坐览众生相的胡忠铭,对郑美琪这条‘朋友圈’秀的读后感,哑然失笑”“胡忠铭笑的,除了郑美琪激烈的措辞,还有与郑美琪完全不相符的正义感、爱心范儿,还是那句话:缺什么秀什么。郑主任的可笑,在于她日常是个心地狠辣的唯权力论者。而在网络世界,她又企图扮演胸怀大爱、众生平等的达观女性”“他策划发朋友圈,拍一张流浪狗的照片,配上一两句话”“又想,还是来直接的:‘曾经喂养过一只流浪狗,它的样子跟今天路遇的这只有点儿像。天寒地冻,被驱赶到街头的它,不知能否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在审读了多遍后,终于在地铁口,在凛冽的西北风中,胡忠铭点下了那个绿色的‘发表’键,并点击显示了自己发言的所在位置”,胡忠铭在朋友圈坐览众生相,嘲笑郑美琪缺什么秀什么,而自己也精心设计朋友圈,可见小说中的“朋友圈”,实则是一个用来嘲讽、审视他人,同时也不忘标榜自己,甚至是达成自己一定目的的场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D.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12.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B.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4.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答案】10.C11.D12.A13.(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解析】【导语】甲文《烛之武退秦师》通过烛之武的机智言辞,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与智慧。乙文《东莱〈左传〉博议》则从利害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秦穆公退兵的深层原因,强调了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生动细节,又提供了深刻的政治分析,共同揭示了古代国际关系的现实与策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应各自独立,“相”后面不应停顿,而应在其前面停顿,排除AB;“厚”后面不应停顿,应在“也”后断开,表示判断,排除A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不敢来麻烦他。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烛之武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封”,使……成为边境;“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2)“惟”,只;“退”,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移”,改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利益。②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参考译文: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从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①西邻的老妇常来杜甫在夔州的草堂前打枣。后杜甫把草堂让给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②征求:征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诗人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说起,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家老妇人打枣,现身说法,意在启发吴郎。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C.颈联写吴郎修篱笆防备邻居打枣是由于生活窘迫,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16.请结合全诗概括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答案】15.C16.①无儿女赡养(无依无靠);②官府的剥削(繁重的赋税);③长期的战乱。【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说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是委婉的劝告。并不是表达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可见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是无儿女赡养。“已诉征求贫到骨”写了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正思戎马泪盈巾”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__”。(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古人往往借此传达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可使足民②.以俟君子③.谨庠序之教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其间旦暮闻何物⑥.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俟、庠序、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主要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逃回中国的故事。据传,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就存在藏品流失问题,但馆方一直①。近期,国人对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关注度极高,而《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②。就像有网友评论的“没人能心情平静地走出大英博物馆”那样,也没有人在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后能够③。国宝流落海外,已历多个春秋。不畏艰难也要返回故乡的“小玉壶”深深撼动着每一位观看视频的中国人的内心。不仅这部短剧让人看到了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而且让人看到了网络传媒的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春秋”和文中加点的“春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B.几度风雨,几多春秋。C.春秋笔法,微言大义。D.您方今春秋几何?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秘而不宣/讳莫如深/闪烁其词②适逢其会/恰逢其时/适逢其时③气定神闲/心如止水/心平气和19.B20.这部短剧不仅让人看到了网络传媒的力量,而且让人看到了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面的“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就存在藏品流失问题,但馆方一直”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表示态度的成语,表现“馆方”隐瞒事实、不承认事实或不公布事实。故可填“秘而不宣”或“讳莫如深”“闪烁其词”。秘而不宣: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讳莫如深(讳:隐瞒、避讳)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今泛指隐瞒得很深,唯恐暴露。闪烁其词指不肯透露真相或有意回避要害问题。②处,根据前文,当“国人对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关注度极高”的时候,正好《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可填表示恰好遇到时机的成语,故可填“适逢其会”或“恰逢其时”“适逢其时”。适逢其会:恰好碰上那个时机、机会。恰逢其时:恰恰遇到这个时候。适逢其时: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③处,前面是并列分句,“也没有”表示前后分句情况相似,所以横线处填的词语与上文“心情平静”意思接近。可填“气定神闲”或“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元气充足稳定,魂儿也仍在原处闲暇着,形容一种悠然自在镇定的心境与状态。心如止水: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已历多个春秋”中的“春秋”指“一年,四季”。A.“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写春秋”是对历史的比喻,意味着通过自己的行动和牺牲来记录和贡献于历史。“春秋”是古编年史的通称。B.“几度春秋”中的“春秋”指春季和秋季,泛指四季、一年。C.“春秋笔法”中的“春秋”指鲁国史书《春秋》。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D.“春秋几何”中的“春秋”指年龄。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位置不当,可调整到主语“这部短剧”后面。第二处,不合逻辑,“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内容上前后应该形成递进,可把“让人看到了网络传媒的力量”与“让人看到了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位置对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①_________。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②_________,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③_________。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前三段的主要内容。【答案】21.①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②创新是为了提升;③传承就失去未来。22.①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的。②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③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前文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可知此处描述对象为“中医药”,结合“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与后文“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的描述,此处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命运,故可填“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第二空处,前文说“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由“;”可知,此处和前文是并列关系,结合后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可知此处是在谈“创新”,故可填“创新是为了提升”。第三空处,前文说“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由“;”可知,此处和前文是并列关系,结合前一句话“没有创新”,可知此处论述的是“传承”,故可填“传承就失去未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段,关键语句为“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谈的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故可总结为“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段,段首开门见山总结段意“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因为要用判断句概括主要内容,故可总结为“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第三段,段首开门见山总结段意“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段尾接着总结“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故可总结为“守正创新,就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四、写作(60分)23.根据要求作文。《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的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节联欢活动策划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 AGCAVC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7s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应用题训练含答案
- 汕头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2024-2025学年中考压轴卷: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西安美术学院《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管理人员怎么写
- 苏州大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美丽中国是我家》 课件
- GB/T 91-2000开口销
- 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发热待查临床路径
- 《图像传感器》课件讲课稿
- 九年级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质量分析析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 眩晕-前庭神经炎课件
- 【16G101】钢筋平法图集三维速查2020 88P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
- 消防应急组织架构图
- TJSTJXH 6-20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管片预制及拼装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