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言小题1.下列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此外,古代的学校还有太学、书院等。B.冠礼,嘉礼的一种,古代男子二十岁时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其举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C.“晋侯”“秦伯”中的“侯”与“伯”都是爵位,按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古代室内座次,坐北朝南是最尊之位,其次坐西朝东,再其次是坐南朝北,最卑之位是坐东朝西的席位。2.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罗复斗帐”中“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称为“斗帐”;“箱帘六七十”中的“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中的“纨素”,洁白精致的绢;珰,耳坠。“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床”这里指供人睡卧的器具。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十九为下九,这一天,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3.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A.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B.《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离情别意。鲍照所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今存最早的此类题材作品。C.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经下令制造铜鼎“无射”。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基本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同为豪放派的代表。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怀古”就是题目。D.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用典故,旨意朦胧,需读者去体味。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即羊、猪各一头。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校尉羽书飞瀚海”诗句中的“羽书”即是此意。C.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夜半、鸡鸣、平旦、隅中、黄昏等都是十二时辰的名称。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因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等基本相同。6.请选出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

)A.太长卿:掌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成为古代名士住处的代称。C.仲秋:秋季第二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孟为本季节第一个月,仲为本季节第二个月,季为本季节第三个月。如孟春,仲夏,季秋。D.谥号:对已死的官员或著名文士,皇帝朝廷可依据其生前事迹品行赠官、赠谥,褒扬其功绩品行。谥号也有恶谥,如秦桧谥号谬丑。也有亲朋好友给的“私谥”,如陶渊明被朋友谥为“靖节”。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楚辞》是西汉刘向辑录的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B.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C.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词人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D.《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B.“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C.“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为“隐士”的代称。D.“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详。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D.“孝廉”是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1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11.文化常识判断(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12.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13.下面文段中有文化常识错误,请找出五处并改正。年龄不同,喜欢的味道不同,喜欢的文字也大不相同:年轻时,喜欢淋漓酣畅的文字,如虎啸深山的磅礴之音,①最爱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皇祖母对小玄烨说的那句:“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唯我独尊,记住孙儿,雄心的一半是忍耐!”②钦慕《水浒传》里的武松,绰号“玉麒麟”武艺高强、棒棍天下无双。③步入中年,对岁月有了深情眷恋,更懂得李密的《陈情表》、鲍照的《行路难》里杂陈的人生况味。④从自号少陵野老的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也读出了至情至性之生命本色。③暮年,在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洞察人生的经验教训,才感悟到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实录”精神写尽各阶层人物,才是平淡且百味的人生。14.古代文化及文学常识。(1)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

。(2)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言其典型人物形象群中有三绝,即

的“奸绝”、

的“义绝”、

的“智绝”。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是《史记》中关于帝王的传记,记叙兴废存亡等历史大事件,是显示帝王乃天下本统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同时,“本纪”还是全书的总纲,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将项羽列入“本纪”,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二是司马迁推崇其人格。B.“十二时”是古代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C.封禅之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者为《管子·封禅篇》。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汉武帝。D.“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题材称为“骚体”。18.下列选项中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为干支纪年,根据这种纪年法,我们可推断出永和十年为甲寅年。B.“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古人常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所以农历九月又被称为季秋。C.“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束发”,古人指男子十五岁;“弱冠”,古人指男子二十岁。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神游物外》中的“朝菌不知晦朔”,“晦”指月初那一天。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其散文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文学成就尤居先秦诸子之冠,堪称浪漫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C.钱锺书著有小说《人·兽·鬼》《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他学贯中西,《谈中国诗》一文即以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论述中国诗的早熟、简短、意韵悠远、笔力清淡和词气安和等特点。D.莱蒙托夫的《帆》中的帆即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象征着诗人不甘平庸、奋勇前进和渴望斗争的精神。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2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陶潜,字渊明,东晋末年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B.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的代表作有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骈文《滕王阁序》。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中的“孟尝”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孟尝君田文。他因事被齐湣王猜疑,虽然贤能却不得不赋闲在家。D.《逍遥游》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2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23.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六经。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孟子》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B.《礼记》一直从属于《大学》,为西汉时的官员、学者、礼学家戴圣所编。朱熹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C.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D.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分为赋、比、兴。C.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间。D.“六艺”

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25.下列选项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所著《孟子》一书,原来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B.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其所著《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经、史、子、集中属于“子”。C.大夫,古代官职登记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而诸侯虽为分封地的国君,按照礼数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就是掌管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官员。2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B.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C.《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D.《礼记》《论语》《孟子》属于经,《春秋》《左传》属于史部。《老子》《庄子》属于子部,《诗经》属于集部。2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B.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C.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D.《左传》: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2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家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B.“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2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四公子,指齐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孟尝君。B.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C.相坐,即连坐,指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30.下列各项中,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性格特征的经典形象。B.《茶馆》是一部堪称当代话剧典范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老舍。除《茶馆》外,老舍还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等代表作品。C.《陈情表》中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句子,其中“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这与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不同。D.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中写到“吾妻来归”,“归”在古代可指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归宁”则指女子出嫁。31.下列各项文化常识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南北朝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B.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姜夔并称“宋四家”。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D.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3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昏”“人定”和“鸡鸣”三个词在古代均表示夜晚的时段,三者依次相当于常用的一更、三更和四更。B.“楚辞”是指运用具有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体由屈原创造,而后西汉刘向编辑完成《楚辞》。C.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其在格式上有严格规定,在押韵方面来说,每联尾字韵脚一般只能是一声或二声。D.“三书六礼”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氓》与《孔雀东南飞》中均有体现“纳采”的习俗。3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臣孝廉,举臣秀才:孝廉与秀才都是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科目。察孝廉是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举秀才是参加秀才科举考试。秀才至明清则专称府、州、县学校生员。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为男孩满15岁,为成童之年;女子15岁则为成年,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称“及笄”。C.陛,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下的台阶。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就请在陛下的人转达,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殿下,则是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癸丑则是以干支纪年。古代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等。3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卿不欲降”中,“子卿”是称呼苏武的字,这是李陵出于对苏武的礼貌和尊敬。古人称谓有很多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称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爵名、籍贯、郡望等,“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就是白居易以爵名称呼自己。B.“天汉元年”,“天汉”是汉武帝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如皇帝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C.汉中:位于陕西省,古称梁州、南郑、天汉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D.“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蛮”指南方的少数民族,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民族。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B.“孝廉”是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3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B.“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3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久为传诵的作品。B.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他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C.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家弟家妹。D.天干地支纪年以立春为起点,立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38.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仲秋”指农历八月。B.禊事,古代风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祷消灾。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C.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除”表示罢官。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央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3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明清则称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C.“孝廉”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D.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五个月)、小功服(九个月)的亲族。4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古人于阴历三月上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沐浴,祓除不祥。B.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与“不图子自归”中“归”同义。C.秀才,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与隋唐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以议为主,表达臣子对君主的规劝和建议。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的总称,又称“六曹”,隶属于中书省。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42.下列对课内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②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古时代指中国。秦国主要地处兖州。③太史公曰,司马迁担任太史令,在《史记》常用“太史公曰”对所述人物、事件等评论对象发表议论,褒贬臧否,以事明理,成一家之言。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⑤敲扑,是古代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⑥战国四公子是: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田文。⑦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连衡”;秦国采用的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叫“合纵”。⑧《过秦论》中,“叩关”的“关”,指函谷关;“因河为池”的“河”,指黄河;“山东”的山,是指崤山。A.①③⑤⑧

B.②⑤⑥⑦

C.②④⑦⑧

D.①③④⑥4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旄节,可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B.栘中厩,汉代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为“栘中厩”。C.长君,可以是对他人长兄的尊称;女弟,指弟弟和妹妹。D.上林,古代宫苑,是皇帝游猎的场所,汉时在长安西。4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和猪叫“太牢”,羊叫“少牢”。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C.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4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中的“淮左”指淮水西面。D.“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中“河”指黄河。46.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通侯,指秦汉时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因避汉文帝名讳,改作通侯,又称列侯。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C.《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D.《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4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是妇女们结伴嬉游的日子。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表示月建的地支与表示日辰的地支相合。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49.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东宫,在汉代指长乐宫,为太后所居,因此借指太后。后又是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西宫是国君妃嫔居住的地方。中宫是皇后居所,亦为皇后代称。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子、小君”则常作女子谦称。5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一般情况下改换年号,叫作建元。B.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文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C.古人纪月日,除了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D.楔,一种祭礼,四月五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坐北朝南是最尊之位,其次坐西朝东”说法错误,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应是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故选D。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指供人睡卧的器具”错误,“床”,在这里指古代的坐具。故选B。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无射(yì):钟名,本为音律名。公元前522

年,春秋时周王朝的国君周景王(姬贵)造了一套大型编钟,其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故“无射”是钟而非鼎。故选D。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辛弃疾……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说法错误。苏轼是北宋词人,而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两人并不生活在同一时期。故选B。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说法错误。人定: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故选C。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三径成为古代名士住处的代称”错误。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故选B。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B.“世称‘柳河东’‘柳屯田’”错误,“柳屯田”指柳永,他曾经做过屯田员外郎。故选B。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后为隐士的代称”错误,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不是指“隐士”。故选C。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服丧一年,叫‘功服’”错误,服丧一年应为“期服”。故选B。10.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故选B。11.(1)√

(2)×

(3)√【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第(1)个词“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表述准确,笼统地说就是叔伯兄弟。(2)“天伦之乐”中“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但指的是有血缘关系到至亲,不包括夫妻。(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这个解说正确,重点是雅集宴会,诗歌唱和活动。【点睛】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1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选A。13.①孝庄是谥号删去

②武松改为卢俊义

③《行路难》改为《拟行路难》

④少陵野老改为五柳先生

南宋改为北宋

⑥通史改为断代史【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孝庄是谥号删去,死后才有的,不可能自称。绰号“玉麒麟”、棒棍天下无双的是卢俊义。鲍照的作品是《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共十八首。少陵野老为杜甫自号,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司马光是北宋人;《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14.拜礼

揖礼

曹操

关羽

诸葛亮【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问的是“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和……”,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填空。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有“揖”,即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还有拜,即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言其典型人物形象群中有三绝,即……的‘奸绝’、……的‘义绝’、……的‘智绝’”,然后根据“奸”“义”“智”这三个特点回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智绝”指诸葛亮,能体现其“智”的事件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巧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精通,天文,地理,法律,谋略,政治,水利,奇门遁甲之术等等,几乎无所不能,说他是智绝,不为过也。。“奸绝”是曹操,是三国中最奸诈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义绝”是关羽,字云长,是最讲义气的人,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都能体现他的“义”。1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故选C。1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错误,应该是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错误,“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故选B。1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汉武帝”说法错误,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故选C。1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法错误,应将“晦”“朔”解释互换。“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则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故选C。1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晦’指月初那一天”错误。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故选A。20.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表述错误。散曲或称为“清曲”、“乐府”。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曲。故选B。2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孟尝’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孟尝君田文”错误。孟尝这里指的是东汉人孟尝。孟尝,生卒年不想,字伯周,东汉官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祖先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初仕郡吏,后举茂才。历任徐县令、合浦太守。合浦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渐移他地,他上任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典故珠还合浦、孟守还珠即由于此。深得民心,后人多有纪念。桓帝时,年七十卒于家。故选C。2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错误。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代指成童之年。故选C。2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礼记》一直从属于《大学》”错,《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的,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故选B。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在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分为赋、比、兴”错,应该是手法上分为赋、比、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故选B。25.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五经”错误。《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故选A。2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春秋》《左传》属于史部……《诗经》属于集部”错,《诗经》《春秋》属于经部。故选D。2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纪传体”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故选D。2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应将“五经”改为“四书”。故选C。2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齐国的信陵君……魏国的孟尝君”说法错误,应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故选A。3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归’在古代可指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归宁’则指女子出嫁”错误,“吾妻来归”的意思是: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归:旧时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故选D。3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南北朝文人五言抒情诗”错,应是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B.“姜夔”错,“宋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C.“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错,应是“山北水南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