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7800字】_第1页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7800字】_第2页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7800字】_第3页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7800字】_第4页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7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X中学为个案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与文献综述(国外、国内)(可加页)(一)选题依据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弗鲁登柏格提出,它特指长期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在压力之下,无法得到有效的压力舒解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疲惫感、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的丧失、对待旁人的冷漠态度等一系列身心耗竭的亚健康状态。此概念的提出很快就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召开的专门讨论与研究以职业倦怠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以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热议便不曾停止。与此同时,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促使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对职业倦怠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等理论的探索之中。自弗鲁登柏格在1976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至20世纪80年代,不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已经延伸到了教育行业。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师管理协会经过多方调查发现,在众多的职业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与职业倦怠的程度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护士和公务员。教师由于其工作的长期特殊性,因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群,在当时的美国,已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面临职业倦怠的困扰。到了90年代中叶,教师职业倦怠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所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波及到了更多的人群。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法伯提出,当时有近两成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并且有将近四成的教师对工作表示出了积极性消退、工作缺乏热情等感受。教师一旦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便会对工作、生活产生持续不断的消极影响,因为职业倦怠不是一个即刻就会出现的反应,它是一个逐渐加快的呈现出发展阶段的过程。职业倦怠为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当前的职业压力与困扰,如果不能给予适当的干预,将会变成影响其专业化的发展和整个职业生涯。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群体的特点是个体差异大,发展变化快,可塑性强,但是也极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吸引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在学生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之快速,社会多元化,激烈的竞争,多变的市场,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社会的变化始终影响着教育事业,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教师面对社会的过高期望、家长的嘱托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极易受到职业倦怠的侵害。这既是对教师本身的挑战,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冲击,理应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本研究以济南市X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职业倦怠的特点,找出职业倦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并从教师个人、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对预防和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出对策与建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1)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描述Cherniss认为从事公共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压力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社会环境的改变;第二是来自与工作对象打交道时需要提供给对方帮助的服务。尤其是第二种影响因素,极易使人产生压力与倦怠并且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职业作为公共事务工作的典型代表,必须使其获得在复杂的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帮助。耶鲁大学的学者Samson指出“职业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他认为二战以后,像教师这种以助人为目的的工作更多强调专业性,从而使教师确实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性,但是随着对其标准的不断升级,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即这种专业性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由此极易导致教师形成职业倦怠的情况。特别是当政府的政策对教师的干预程度与形式都增加时,倦怠情况则会更加严重。尽管许多学者对职业倦怠从多种角度作了描述,但还是没有针对教师这个专门的职业岗位,仍是将其放在公共事业与助人类的工作之中。(2)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Doman指出,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决定因素。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群分为社会、组织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而组织方面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大因素群,在众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就隶属于组织方面的因素。此外,组织因素还包括沉重的工作负荷、压抑的工作环境与缺乏公平性的决策等因素。Leithwood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个体、组织系统和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而来自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存在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个方面是三个因素之中最重要的。Bryen则认为是教师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或者家庭状况、学生情况等综合因素对教师形成职业倦怠产生了影响。学者Dunham与Black都提出,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Dunham指出,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在带来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频繁的周期性测验不仅使学生产生压力,也引发了教师由于疲于应对考试所带来的职业倦怠;Black的研究则显示,在英国,课程改革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发了教师的角色混乱,教师一方面要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努力使学生通过考核,由此陷入了角色的混乱,引发了职业倦怠。(3)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类型研究美国心理学家Farber提出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不同的表现。精疲力竭型:这种类型的教师通常的表现出无欲无求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提不起精神,也不再对工作中的提升做出期待,以达到“不付出就不会失望”的心理平衡。他们认为即使更加倍的工作也无法换来心仪的结果,行动得不到应有的回馈。这种精疲力竭不仅在心理上,在身体上也有所表现。因此这种表现类型教师的职业倦怠从出现开始便不会轻易消失,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被大大削弱。狂热投入型:这种表现类型的教师最初往往对工作抱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带着强烈的工作热情投入其中,但是由于种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热情与积极性一再被削弱。很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的动摇,甚至丧失。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自负的情绪,认为其他人的成功是得益于运气的来临,而自己的困顿是能力与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赏识。能力富余型:这种表现类型的教师通常精力充沛,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的代表。自己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他们感到失落,长此以往,产生了对工作的倦怠、敷衍情绪,也是选择跳槽的最多类型。2.国内研究综述(1)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刘维良从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不能应对超过对本身能力的工作要求时形成的身体与心理耗竭的状态;汪鹤飞从教师职业倦怠表现的角度提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在强大的工作压力和紧迫的工作环境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情绪紧张,身心俱疲,反应速度变差的一种状态;强晓华、王守恒从教师职业生涯的角度提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与发展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紧张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一种心理现象。杨秀玉、杨秀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压力和困难不能妥善应对的一种情况。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上的长期倦怠、人格的解体和低成就感的一种消极的、累及身心及工作各方面的状态,给教师个人及学生、学校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曾玲娟,伍新春指出,尽管教师职业倦怠目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研究者们已经形成了关于它的几个共识:第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破解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其二,教师职业倦怠通常都伴随着情感、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的衰竭情况;第三,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形成的。工作的压力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编制研究王国香、伍新春提出Maslach等人编制的EBI问卷尽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某些具体的题目,仍需结合实际情况。因此他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的具体情况修编了EBI问卷。该问卷延用了EBI问卷的三个维度,确定了情绪衰竭维度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的维度,并且证实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的关系。王芳和许燕也是在Maslach的EBI问卷基础上,仍以三维理论为依据,以全国为取样范围,以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问卷保留了EBI问卷的12个题目,增加了10个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新题目。(3)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当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强晓华、王守恒认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三种:工作绩效低下,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自知的在无形中使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由积极变为消极;认知出现偏差,则表现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认知能力的减弱;身心疲惫不堪,即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会导致生理上的疲惫。他们还指出,造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综合形成的。黄志坚从全面报酬的视角,提出在高职院校教师中实施全面报酬战略能有效舒缓其职业倦怠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各有侧重,对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程度不同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情绪衰竭严重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其发展性需求、个人提升方面的报酬实施,体现出不同的着力点。周丽娟,陈新提出与本科学校的教师相比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呈现出了更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尤其是专任教师的低成就感现象明显,这和高职院校的扩招政策密切相关,自主招生比例大于高考招生比例,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专任教师感到无成就感,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陆勇认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关怀机制,社会的认可等外部因素,青年教师的个人努力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关键点,解决自我角色矛盾与冲突要在调整好心态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升自我。包辉煌、鄂世举等人通过对十所中职学校的85名入职在5年以内的新手教师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新手教师们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但是如果不加干预将会有加重的趋势。并且新手教师相比于成熟型教师在职业倦怠的特征上表现为去个性化程度较重,而人口学因素、收入因素等与成熟型教师职业倦怠形成联系紧密的因素则对新手型教师的影响并不显著。二、论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与价值(可加页)(一)基本内容本文以济南市X中学为对象进行研究,深入学习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该学校以及该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1)职业倦怠的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概念、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理论。(2)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该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为该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提供充分数据准备。(3)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成因分析。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多层次剖析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4)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经过前期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针对该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提出对策,从教师个人、学校与社会这三个层面提出改善性建议。(二)论文结构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2.2国内研究现状1.3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3.1主要研究内容1.3.2研究方法2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概念及理论2.1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概念2.1.1职业倦怠的概念2.1.2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2.1.3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2.2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理论2.2.1需求层次理论2.2.2工作匹配理论2.2.3心理契约理论2.2.4激励理论3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3.1学校概况3.2教师职业倦怠调查3.2.1调查设计3.2.2调查结果3.3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表现3.3.1工作热情缺乏3.3.2职业成就感低3.3.3人际关系冷漠3.3.4评聘压力增大4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成因4.1教师层面的原因4.1.1职业特点4.1.2发展机会4.1.3工作压力4.1.4职业规划4.1.5人职不匹配4.2组织管理的原因4.2.1学校管理4.2.2学校考评4.2.3教师成长4.3环境层面的原因4.3.1工作强度4.3.2家庭期望4.3.3社会地位5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5.1鼓励教师自助5.2完善学校管理5.3调控社会环境6结论与展望6.1结论6.2展望(三)论文价值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国内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高职院校,而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还很缺乏。中学阶段作为小到高的斜街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生理都在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同时这一阶段学生还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这个阶段时期的教师面临着的压力也是无比巨大的,也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以济南市X中学为例,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分析,深入找出职业教师倦怠的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这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能提供很高的研究价值。三、研究方法、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分析(可加页)研究方法、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研究开展的基础,在研究国内外职业倦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参阅教师职业倦怠的资料,仔细参考国内已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献,在理论基础上对该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把握。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定量研究法方重要自访法,本文对济南市X中学的职业倦怠进行调查,采用问卷法的方式量化济南市X中学的职业倦怠程度、以及受到何种因素影响,为后续的研究结论提供量化基础。3.深度访谈法对济南市X中学个别教师开展一对一访谈,通过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了解济南市X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对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对本研究形成资料支撑。四、研究基础、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参考文献(可加页)(一)研究基础、仪器设备、实验条件(1)在学校图书馆中有良好的资料库,如CNKI、万方、维普等期刊、杂志,网络配套资源健全,拥有全文数据库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英文期刊诸如ABI/INFORM等,还有SCI、SSCI、EI等数据库检索系统,能够根据研究需要便捷地搜索和下载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中英文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详尽的理论资源。(2)在学校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各项专业课程,已经具备了完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3)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自身努力,严格按照论文写作阶段计划执行,不断修改和完善文章的内容,确保文章的写作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二)参考文献[1]金硕.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3,45(01):102-106+112.[2]陈国民,祝怀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表征、问题归因与破解之道[J].中小学校长,2022(12):62-65.[3]AlamosPilar,CorbinCatherineM.,KlotzMadeline,LowensteinAmyE.,DownerJasonT.,BrownJoshuaL..Bidirectionalassociationsamongteachers'burnoutandclassroomrelationalclimateacrossanacademicyear[J].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2022,95.[4]翁蕾.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J].现代教学,2022(21):76-77.[5]王迎,林连冬.工作压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6):105-113.[6]曾玲娟,江丽晶.职业高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05):40-50.[7]AlzahmiEbtesamA.,BelbaseShashidhar,AlHosaniMohamed.TeacherBurnoutandCollegialityattheWorkplace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ntheArabGulfRegion[J].EducationSciences,2022,12(10).[8]邬余俊,杨绍祥.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化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20):69-72.[9]TianYe,GuoYungui.HowDoes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RelieveTeacherBurnout:TheRoleofSelf-EfficacyandEmotionalIntelligence.[J].Psychologicalreports,2022.[10]贾轶.安徽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分析——基于安徽省12所高职院校问卷调查[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16-22+31.[11]TingyiLou,YangLu,PeiranYang.Teachers'BurnoutandPrimarySchoolsforMigrantChildren[J].InternationalJournalofLearningandTeaching,2022,8(3).[12]RăducuCameliaMădălina,StănculescuElena.Personalityandsocio-demographicvariablesinteacherburnoutduringtheCOVID-19pandemic:alatentprofileanalysis[J].ScientificReports,2022,12(1).[13]杨秀玉.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与破解之道:教师韧性的视角[J].中国教师,2022(08):19-23.[14]徐云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J].中国教师,2022(08):24-27.[15]邵光华,周煜,周眉含.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启示[J].教育探索,2022(06):88-93.[16]GómezDomínguezValentina,NavarroMateuDiego,PradoGascóVicenteJavier,GómezDomínguezTeresa.HowMuchDoWeCareaboutTeacherBurnoutduringthePandemic:ABibliometric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22,19(12).[17]胡丽文.南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18]石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缓解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22.[19]梁馨兰.延安市小学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与破解路径研究[D].延安大学,2022.[20]张欢.江西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2.[21]罗荣锋.A民办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改善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22]何珊珊.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措施[J].黑龙江科学,2022,13(09):76-77.[23]邱俊杰,何吴明,王馥芸,郑剑虹.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基于优势分析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22(05):88-96.[24]李悦旻,王彦堃,李国瑞.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08):8-11.[25]TikkanenLotta,HaverinenKaisa,PyhältöKirsi,PietarinenJanne,SoiniTiina.DifferencesinTeacherBurnoutBetweenSchools:ExploringtheEffectofProactiveStrategiesonBurnoutTrajectories[J].FrontiersinEducation,2022.[26]王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出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3):43-44.[27]钱伟钧.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2):89-94.[28]武传洁.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究[J].教书育人,2022(07):45-46.[29]贾轶,许雪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以C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01):131-136.[30]黄禄娟.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02):63-65.[31]WeißenfelsMarie,KloppEric,PerelsFranziska.ChangesinTeacherBurnoutandSelf-EfficacyDuringtheCOVID-19Pandemic:Interrelationsande-LearningVariablesRelatedtoChange[J].FrontiersinEducation,2022.[32]KwokKuenTsang,YixuanDu,YuanTeng.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teacherburnout,andpsychologicalempowerment:Amediationanalysis[J].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2022,50(1).[33]CeceValérian,GuilletDescasEmma,LentillonKaestnerVanessa.Thelongitudinaltrajectoriesofteacherburnoutandvigouracrossthescholaryear:Thepredictiveroleofemotionalintelligence[J].PsychologyintheSchools,2021,59(3).[34]GenoudPhilippeA.,WarouxElisabethL..TheImpactofNegativeAffectivityonTeacherBurnout[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21,18(24).[35]杨俊龙.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36]刘廷廷.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标准研究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21):148-150.[37]A.DexterCasey,WallMarnie.Reflectivefunctioningandteacherburnout:themediatingroleofself-efficacy[J].ReflectivePractice,2021,22(6).[38]FerreiraPauladaCosta,BarrosAlexandra,PereiraNádia,MarquesPintoAlexandra,VeigaSimãoAnaMargarida.HowPresenteeismShapedTeacherBurnoutinCyberbullyingAmongStudent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1,12.[39]王秀芝,田玉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1:350-353.[40]PietarinenJanne,PyhältöKirsi,HaverinenKaisa,LeskinenEsko,SoiniTiina.Isindividual-andschool-levelteacherburnoutreducedbyproactivestrateg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chool&EducationalPsychology,2021,9(4).[41]HansonJosef.Research-to-Resource:ConfrontingandOvercomingMusicTeacherBurnout[J].Update:ApplicationsofResearchinMusicEducation,2021,40(1).[42]MulyaniSri,SalamehAnasA.,KomariahAan,TimoshinAnton,HashimNikAlifAmriNik,FauziahR.SitiPupu,MulyaningsihMulyaningsih,AhmadIsrar,UldinSajidMohy.EmotionalRegulationasaRemedyforTeacherBurnoutinSpecialSchools:EvaluatingSchoolClimate,Teacher’sWork-LifeBalanceandChildrenBehavior[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1,12.[43]VanDroogenbroeckFilip,SpruytBram,QuittreValérie,LafontaineDominique.DoestheSch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