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考试版)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考试版)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考试版)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考试版)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考试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届高三(天津版)第一次模拟评估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礼记》中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就反映了我们的先民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周易》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与“自强”思想就表现了对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的充分尊重与发挥,(

)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它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

),壮怀激越,无畏进取。《论语》有云:“刚毅木讷近仁。”孟子把“刚健”思想(

)为种“大丈夫”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在躬行实践并“游于艺”中获得身心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走进民族精神天地,饱汲精神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取材于光明网李明泉《儒家现实主义精神》)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驳斥

前赴后继

衍化 B.驳斥

前仆后继

演化C.痛斥

前赴后继

演化 D.痛斥

前仆后继

衍化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B.虽然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多悲剧,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虽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D.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虽多悲剧,但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出于《礼记》。B.《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与《孟子》《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六艺”,还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D.孟子,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认为人皆有“四心”,其主张与荀子的注重后天学习的观点不同。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曾几何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还被视为结婚三大件。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保有量上升,汽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大众主流出行方式,但近些年,“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大众骑行热潮复苏。图表1:2022年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出行方式及2021—2022年不同骑龄的骑行爱好者比例数据显示,30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是许多骑行爱好者的典型特征,从性别比例看,骑行领域依然是男性用户占据压倒性的绝大多数,但女性用户占比也在逐年增长,目前占比超过4.9%,而在2019年之前,女性车友的占比是3.82%。骑行的功能性强,不仅可以是代步工具,也可以锻炼身体、保护环境。虽然很多人是因为通勤需求接触到骑行,但在大多数骑行爱好者心目中,锻炼身体是喜欢骑行的第一因素。图表2:骑行爱好者参与骑行的目的身处都市丛林,骑行会带来一种放空感,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带来愉悦感,还能从心理层面拉近与城市的距离,领略城市文化,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余,建立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归属感。多伦多一项持续26年的理论研究显示,骑行不仅可以缓解心理疾病,而且定期骑行也可以降低患上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心脏的整体功能。除了有益身心健康,骑行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意义,年轻人在运动过程中追求健康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三合一,依托社交平台分享内容构建新图层,寻找志同道合的“骑友”。(摘编自陈华罗《从什么时候开始,骑自行车也开始堵车了?》)材料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事实上,对公众来说,骑行可能是一个爱好、一项运动;可能是一次对郊野的探索,是一场对夏日微风的追逐;也可能是一次繁忙工作后的短暂逃离。车轮不止,就有无数种可能性,而城市骑行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事情。随着社会对“双碳”目标的认识和理解的逐渐加强,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当下城市交通压力,已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择。根据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此前发表的研究数据,如果地球上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1.6公里,全球每年或许能减少4.14亿吨碳排放;如果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2.6公里,全球每年或许能减少6.86亿吨碳排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代替自行车,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城市留给骑行的空间也随之收紧。比如,一些城市以机动车为主的道路规划对于骑行者并不友好,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对骑行造成障碍。自行车在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里慢慢消失。简而言之,一座城市是否给骑行留下足够的空间,主要体现在“路权”、路况等方面。某种程度上,骑行是否自由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因此,倡导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的理念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能够完善自行车路网,形成安全、连续、舒适的骑行环境,事实上,不断提升的骑行体验本身就是“户外广告”,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加入骑行,持续放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效应。对此,生态环境部宣教领域的专家贾峰深有感触,他去过很多国家,在和不同城市的市长交流骑行环境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是自行车道路设计最友好的国家,北京是道路设计最漂亮的城市。“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其实早有预案,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规划者在北京率先建设了‘三块板’道路,中间一块板(块)给汽车,两侧板(块)给自行车,自行车和机动车之间用绿化带隔开,这个道路体制影响了国内很多城市,是很宝贵的遗产。”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全球的城市是相互学习的。在骑行环境打造上,业界经常提到的是“西边有巴黎,东边有北京”。与此同时,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专门的骑行精品线路,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便捷的条件。贾峰指出,为推动城市绿色休闲空间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在道路资源分配上可向自行车适当倾斜,营造骑行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地铁修建一公里要十个亿,修建一段骑行路100万就是天花板了。”“如果城市出现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导致公共交通工具停摆,那我们只能靠走路和骑自行车了。”杨新苗表示,骑行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品质,也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韧性。在城市与自然中惬意穿行,“骑行热”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出游新风尚,也是当下人人践行低碳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只要出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动派。(摘编自李权云《超1亿人经常性骑行,你的城市骑行自由吗?》)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2年骑自行车成为国内消费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次是乘坐公共交通。B.骑行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运动,目前中国有超过一亿人参与自行车运动。C.自行车曾是中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机动车取代。D.以机动车为主的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会缩小骑行空间,阻碍骑行自由。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骑龄未满1年的骑友从2021年的5.88%增长至2022年的11.33%,这意味着有更多新手玩家加入骑行队伍。B.研究表明。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创造减碳效应,这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也可以缓解当下城市交通压力。C.九成以上的骑行爱好者参与骑行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只有一成多的骑手是为了参加比赛。D.在目前的骑行领域,30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的男性用户占了绝大多数,但女性用户也在逐年增长。6.2022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支持把自行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手段”的决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为响应该决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3分)A.做好骑行推广工作,普及骑行相关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骑行的好处。B.倡导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的理念。C.不断提升人们的骑行体验,让人获得骑行自由。D.完善相关政策,营造骑行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①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晋将谢玄相拒

拒:对峙 B.君远涉吾境

远:遥远C.慕容垂独全

全:保持完整 D.相去二十里

去:距离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可战于险阻之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众因乱而不能止

因人之力而敝之C.斯亦相变之法乎

知来者之可追D.坚以千余骑赴之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B.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C.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D.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10.两则材料中都能证明苻坚之类无“术”的一组是(3分)①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②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③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④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⑤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⑥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之所以下令后退,并不完全是因为轻视敌人而是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谋算。B.在李卫公看来,淝水战中的谢玄还不足以论兵法,他能胜利是因为对手做的更不好。C.秦军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说父亲杀掉苻坚,但未成功,是因为此时秦溃不成军。D.唐太宗与李卫公讨论兵法之时,李靖正反对比、有理有据的分析令太宗十分赞同信服。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13.材料一、二对淝水之战苻坚失利原因的分析是否相同?简述理由。(3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塞垣行【唐】崔融①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②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注】①崔融:初唐诗人。一说此诗是另一位初唐诗人崔湜所作。②沍(hù)阴:阴冷之气,凝聚不散。(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属于边塞诗,首句“溟海”指沙漠,意同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瀚海”。B.诗中所描写的战争只是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大军从隐蔽的山道偷袭敌军的营寨。C.诗中景物描写具有烘托作用,如十月初冬雨雪纷纷,渐渐变暗的天色更添战后幽静阴寒。D.全诗既有边塞苦寒之景又有诗人的雄心壮志,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格调和初唐的奋发气概。(2)本诗涉及多个典故,请举出两例。(2分)(3)请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3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2)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不曾赂秦,而最终灭亡的原因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是秦灭亡的原因。从这些论述中都可以感受到古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3)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2024年《故宫日历》就选用了93件故宫馆藏龙文物的图片作为插图。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高中古诗文中多有出现,比如“,”等。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远在眼前韩小蕙①太姥山,雄卧于中国东南大陆最顶端处,属福建省福鼎市,因太姥娘娘而得名。传说当年太姥娘娘带着村姑们种蓼蓝、植白茶,富邦强民。闽人感念其恩泽,将蓝姑奉为太姥娘娘,各种祭拜、大礼、奉祀连绵数千年。历代不乏歌颂功德的诗文,如孟丰敏《太姥娘娘赋》:“夫何太姥之庄兮,澹娴兮若云海之丰盈。披虹霓之玉颜,莹莹兮若琼瑜之秀嫣……”②是了,赋之美,将太姥娘娘描绘成衣袂飘飘的仙女。然则事实是,太姥娘娘乃筚路蓝缕的开闽先民代表,克服艰险、开垦荒岭,种蓼蓝,植白茶,越过千条闵水,飞跃万重闽山,助力华夏“黍、稷、麦、菽、稻”的五谷丰登,将中华农耕文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③我来到太姥跟前,虔敬地看着她的手掌,那上面似满是一条条血痕,层层叠叠的老茧下面,露出星辰一样密布的血泡。千古蛮荒,沧海桑田,那些一马平川,那些千里良田,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上天入地,那些金融特区,那些水坝电站,那些卫星飞船,那些电脑手机……都是“种”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哦。太姥深深点头,缓缓道:“我虽年老,不能再开路搭桥,但我还能站在这里,给航船做标,为祖国守门。”④曾在这里为中华守大门者,亦多矣!远的不说,自明以来,戍边守疆,抗击倭寇,驱除鞑虏,收复台湾,血战英军,保卫定海,一场场与外敌的殊死鏖战,杀出了太姥山的英雄儿女程伯简、张銮三、陈红花(女)、王建楠,张朝发。陈红花不幸为敌所擒,坚贞不屈,宁拔刀自刎也绝不苟活。张朝发率领几百将士,拼死迎击26艘进犯的英国军舰,虽舰不如夷,炮不如夷,然保家卫国的呐喊声气冲云霄,“只许坚守,不许后退”,直至以身许国,战死疆场!⑤乌云低垂,惊涛拍岸,见证着前人、激励着后辈。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太姥山的子孙们始终追随着前辈先烈的脚步,留下了一个个浴血御敌的身影……⑥“取义成仁,丹心炳照”,这是太姥山后人对先烈的尊奉。大东海滔滔,每当朝阳从东天升起,第一缕阳光都是先照亮这八个大字;太姥山巍巍,每天晚霞告别大地的最后一道霞光,也一定要吻别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不仅高悬在用汉白玉修建起来的英烈义冢上方,亦镌刻在福鼎人民的胸膛上。这是他们最炽烈的情感表达,天天有人来照拂,日日有人来凭吊,逢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更是扶老携幼,呼邻唤友,前来拜谒、祭奠、缅怀、讲述、宣誓,誓要把太姥山的血脉和精神,一代代浇灌、传承下去,这是他们世世代代最要守护的珍宝!⑦有大海就有高山,有武将也一定缺席不了文人。这些人里面,最著名的当属朱熹,这位昔日名震朝野的“帝师”,为避政治迫害与奸臣追杀,一路南奔,栖栖惶惶,直至远遁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大有“举头何处是中华”的无望,人生似乎走进了再也见不到天日的黑洞里。孰料就在那至暗时刻,是太姥山张开了宽阔的双臂,将他迎迓在温暖的怀抱中。湜湜绿水,洗去了蒙在朱子心头的尘垢;绵绵青山,驱逐了压抑在朱子头脑里的忧愤;大海辽远无垠,开阔了朱子处江湖之远的家国胸襟。浪涛声声,鸣镝声声,学子们遽尔聚来的问学声声,重新振作起了朱老夫子的学问境界。伟人之“伟”,并非永远昂首阔步地一往无前,而更在于能在逆境中迅速修复自己的伤楚,重新高昂起不屈的头颅,登高望远,去完成历史托付的重任。朱熹从未想到,自己竟还能在太姥山完成《中庸》一书的重校与注释。还留下了一座石湖书院,泽被远在天边的八闽弟子们,致“理学中的闽派,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前清一代,闽中科甲之盛,敌得过江苏,远超过浙江”(郁达夫语)。⑧是的,至此我方才顿悟,为什么走在太姥山树茂林密的小道上,忽一阵炊烟的背后,就会闪出一座文气森森的汉家寺院。一甩头,猛然间就看见一座熟悉的中华式七级浮屠,高耸在雄崛的山峰之上;而身边触手可抚的,则是一座座由巨型条石、块石、鹅卵石修筑的明清古城堡和炮台,它们的姓氏也都是“中华”“中原”“中国”“华夏”“炎黄”。就连头顶上不时掠过的喜鹊、麻雀、野雉、中华鹇,乃至不知名的各种山雀与飞虫,也似都在叽叽喳喳地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必须缀上一笔的是,“中华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型比野雉大,黄喙,红脸,漆黑披肩发,浑身白羽上有着褐色和黑色的、前卫画家们最爱用的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的条纹,再缀着两条二尺多长的、飘飘逸逸拉风的大翎尾,可真乃“中华神鸟”是也!它一点儿也不怕人,仪态万方地来到我们面前,优雅地食用我们投下的花生米,吃相可圈可点。可见,它是见过大世面的,同时亦能显见太姥山群众对它们是多么的珍爱。⑨这神奇的太姥山!(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有删改)16.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蓼蓝(liào)

奉祀(sì)

戍边守疆(shù)B.虔敬(qián)

义冢(zhǒng)

殊死鏖战(áo)C.炽烈(zhì)

虹霓(ní)

栖栖惶惶(xī)D.衣袂(jué)

拜谒(hè)

遽尔聚来(jù)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盛赞太姥娘娘的恩泽,并以赋为证,但第二段又讲她是开闽先民代表,这在行文上有前后矛盾之嫌。B.文章第3段太姥娘娘的“为祖国守门”的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一系列“为中华守大门”的英雄儿女、太姥子孙的事迹。C.文章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