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真题试卷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真题试卷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真题试卷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真题试卷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真题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题;共60

分)

1.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个环状碳分子G8中共含有18个()

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

2.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取氧化钠:2NaNO3+10Na=6Na2(D+N2个,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NaNS属于氧化物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均)保持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2020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B.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C.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4.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好感受器玲体温调节中枢好效应器少调节活动Xo

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A.皮肤血管收缩B.汗液分泌增加C.浑身肌肉颤抖D.适当增添衣裤

5.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50NB.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nm

C.一个成年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lOOOPaD.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3m/s

6.用显微镜观察经染色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因分析不吻合的一项是()

选项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

A视野中没有细胞未在口腔内壁刮取细胞

B视野中无光斑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C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细胞数量太多

D视野中的细胞往左移动观察者将装片往右移动

A.AB.BC.CD.D

7.小金在野外观察到4株植物PQR和S,并设计如图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分辨这些植物。若上述4株

植物中有一株植物是桃树,则它是(

1a有叶-:-2

1b无叶--P

2荀花

粉-3

a,

无花

2b粉-Q

种子

被R

3a包

种子

3b包S

A.PB.QC.RD.S

8.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有利于关节的灵活运动

B.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

C.肺泡外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呼吸时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肾小管外有毛细血管网,有利于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吸收回血液

9.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D.青藏高原是由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10.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

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11.有外形相同的两根钢条M、N,按图甲、图乙两种方式接触时,它们之间都有较大吸引力。则下列推断

正确的是()

甲乙

A.M无磁性、N无磁性B.M无磁性、N有磁性C.M有磁性、N无磁性D.M有磁性、N有磁性

12.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3.小金在配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温度/℃水的质量/克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1010040120.9

②6010040140

A.1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1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B.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

15.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

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内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16.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操作

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钵制取氧气后,回收其中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直接加热蒸发

的二氧化镒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用带火星的木条伸人到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收集满

C鉴别盐酸和硫酸取样后滴加氯化钢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D比较铜和银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产

生气泡的快慢

A.AB.BC.CD.D

17.图甲表示家庭电路的一部分图乙、图丙表示测电笔握笔方法,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画龈丁金

甲乙丙

A.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率的仪器B,断路器应该安装在Q处而不是P处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窗管会发光D.使用测电笔时,图乙的方法错误而图丙的方法正确

18.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某海边城市陆地与海面之间空气流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

动方向)合理的是()

H一-近海面

陆地海水海水

至二高空

W4B二

一/近海面III

C.D二g近海面

陆地海水陆地海水

19.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加一定量的

加一定量的

一稀盐酸碳酸钠溶液

将实验①②试管

6中所得混合物倒

6

入同一沽净的烧

杯中,最终得到

2mL饱和2mL饱和

无色澄清溶液

才石灰水Yfi灰水

①③

A.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B.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D.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b和NaCI

20.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

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对应的是()

A.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B.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D.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共6题;共26分)

21.历史上蘑菇等真菌曾被归于植物界,后来由于其在营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被单独归为

真菌界。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

(1)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

芽体

解体

(2)真菌与绿色植物在营养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乏..(填写细胞结构)。

(3)根据上述材料可初步推测,真菌与..(选填"植物"或"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22.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光黑、光十取出境负*脱色

小产>

2~3检测是者产生淀粒

光展r光:取出金色藻脱色

----------------►

2~3小时}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

金鱼藻叶片变蓝色?(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23.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gH3)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

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

24.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

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Oc=C>©O•

反应前反应后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

式_______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③”“O”“■”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

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25.如图一只瓶子,内装一些铁屑。我们既可以通过振荡,也可以通过加热,使铁屑的温度升高,内能增

大。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来看,前者是通过方法,后者是通过方法来增大铁屑的

内能。如果你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仅凭铁屑温度的改变能否确定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铁屑的

内能?(选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

26.连接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M两端的轻质细绳分别绕过定滑轮与A、B相连,细绳恰好水平,如图所示,

当A重3N,B重5N时,M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滑轮摩擦不计,此时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o当B刚触地时,若AM都不会与滑轮相碰,M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共6题;共42分)

27.为探究酸性环境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请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实验器

材:试管、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5%HCI溶液、量筒、温度计、烧杯碘液、蒸储水、滴管、酒精灯、

三角架、石棉网、火柴、记号笔、计时器

(1)该实验的原理是①:②碘液能使淀粉变蓝。

(2)设计该实验的主要步骤(可用文字、表或图简要表述)。

(3)预期本实验的结果是

28.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产物检验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按图不在各装置中添加药品;

步骤2:缓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种无色溶液,溶质为HCOOH)与浓硫酸在80c水浴的条件下制

^w2so4

备一氧化碳(反应原理:HCOOHTCO个+H2。);

加热

步骤3: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后再点燃酒精灯,当W型管右侧弯管处的氧化铁全部

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2分钟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撤去酒精灯和盛热水的烧杯,用磁铁吸引黑色物质至W型管左侧弯管处进行固体产物的检验。

(D进行气密性检查时,可在万用瓶中盛适量水,然后推注射器活塞,当观察到.(填写现象),说

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点燃酒精灯前,需要"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的原因是

(3)步骤3后,W型管左侧弯管处为反应后得到的稀硫酸,若固体产物全部是铁,步骤4中能观察到的

现象是________

29.一种制备氢氧化镁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MgCb和NaOH按恰好完全反应的比例加料

(l)写出步骤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x=________

(3)过滤得到的粗产品还要经过洗涤,洗涤时主要除去的杂质是..

(4)上述流程中若用下列物质代替氢氧化钠,也能制得氢氧化镁的是

①盐酸②氯化钙③氨水④碗酸镁

30.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研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与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之间的关系。已知电

源电压恒为3V,定值电阻%的阻值为3Q,滑动变阻器N上标有"2A5Q"字样。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56

电流表示数/A0.380.430.500.600.75①

电压浅示数/V1.861.711.501.200.750.00

变阻器电功率/W0.710.740.750.720.560.00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题纸上完成图乙的电路连接

(2)表中第6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表中数据①是

(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此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随着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的规律是

31.用力将端面已锂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

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

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

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选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

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2.为了解决人们在野外生活和工作时的饮水问题,小金开展了便携式野外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

(1)(一)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其中箭头表示预设的水流方向)

加/K装置(活济宅)

⑴为了确保水流按预设方向,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需要安装单向阀,单向阀类似于人体心脏中心房和心

室之间的(填写结构名称)。

⑵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金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三种滤料的用途如表所示,则

滤料甲、乙、丙分别为(按序填写编号)

滤料编号用途

①去除水中的泥沙、岫浮物等大颗粒污染物

②去除大分子有机物、近金属高子和细菌等

去除残留的细菌、小分子有机物、

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等

⑶为了使净水器出水快,需要通过加压装置吸水和压水。下列设计中手柄均可带动活塞做直线往复运

动,其中能达到人推拉手柄省力这一目的的是(选填字母)

(2)小金按其设计方案完成了净水器的制作,并对净水器的净水500,效果进行检测已知随着滤料内污染

物增加净水流速会降低,当其低于250mL/mn时,需对滤料进行处理。图乙为净水器对三种地表水体

进行净水实验,得到的净水流速随净水量变化的图像据此判断,在不处理滤料的情况下,此净水器

(选填"能或"不能")从以上三种地表水体中获取30L净水。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共5题;共32分)

33.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9V,灯泡L规格为"6V3W"。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工作。求

LS

——

(1)电阻R的阻值。

(2)灯泡工作5分钟消耗的电能及电阻R产生的热量。

34.杆秤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小金尝试做了如图所示的杆秤。在秤盘上不放重物时,将秤坨

移至。点提纽处,杆秤恰好水平平衡,于是小金将此处标为0刻度。当秤盘上放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

时,秤坨移到处,恰好能使杆秤水平平衡测得

B0A=5cm,OB=10cmc

(1)计算秤能的质量

(2)小金在B处标的刻度应为kg„若图中0C=20B,则C处的刻度应为Kg

(3)当秤盘上放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时,若换用一个质量更大的秤坨,移动秤花使杆秤再次水平平衡

时,其读数《选填或">")2kg,由此可知一杆杆秤不能随意更换秤花

35.如图甲、乙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高为30cm的柱形容器,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金属块(重

120N、高20cm底面积lOOcrr?)分别置于柱形容器底部。其中,乙图的金属块与容器底部之间用少量蜡

密封(不计蜡的质量)。取g=10N/kg

■A7N

01►h/cm

(1)计算甲图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乙图中,向容器内加水至液面高度为10cm,求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取大气压强p=1.0xl()5pa)

(3)若向甲图中容器内加水,画出从开始加水至容器装满水的过程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压力F随容器中

液面高度h变化的图像(需标注相应的数据)。

36.氢气的储存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X是一种储存氢气的材料,取11.2gX在。2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

8.0gCuO>8.0gMgO

(1)上述燃烧过程中消耗。2的质量为克。

(2)通过计算求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计算过程)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燃(一类

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

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03紫里02+0;而氯氟煌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

T-

原子(CI),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I+03-CIO+5;CIO+O~>CI+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

破坏1X105个臭氧分子。

①氯氟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作用.

②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

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2)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

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①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

A.呼吸道疾病B.血液传染病C.糖尿病

②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

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并阐述理由。

■45

以40g

M35g

W30-

23

cx.o?0N4H0MM(NM)S

日脚

^

2

2

1

日脚(月•日)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答案】A

【解析】【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个环状碳分子Ci8中共含有18个碳原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o

2.【答案】B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4)注意分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

【解答】A.反应物NaN6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制2)保持,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肯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在钠单质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Na2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D错误。

故选Bo

3.【答案】D

【解析】【分析】1、"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进行防

护;

3、疫苗,能够使人体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是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

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

【解答】A、"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可有效预防"新冠肺炎",B错误;

C、疫苗通过对健康人群注射,使人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确诊病例属传染源,对其进行医学隔离可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属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

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

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

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

温。

【解答】由题意可知,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

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所以B汗液分泌增加正

确,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1)估测中学生的体重,然后根据6=巾8计算它的重力;

(2)估测科学课本的厚度,然后确定纸的页数,最后根据一张纸的厚度=课本厚度+页数的一半计算一张

纸的厚度;

(3)估测人的体重和双脚的着地面积,根据公式p=g计算压强;

(4)一般步行的速度大约为l.lm/so

【解答】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50kg,那么他的重力为:G=mg=50kgxl0N/kg=500N,故A错误;

B.科学课本188页,厚度大约9毫米,那么一张纸的厚度约:^5«0.097mm=9.7x104nm,故B

2

错误;

C.成年人的体重大约80kg,那么对地面的压力为:F=G=mg=80kgxl0N/kg=800N,脚掌的面积大约

200cm2,因此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p=£==2X”,Pa,故C错误;

3N小UUXN:X°J:.U二TIT-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l.lm/s,那么1.3m/s在正常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分析】1、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时,可在口腔内侧壁上刮取细胞;

2、对光操作时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通过调节光圈大小反光镜的角度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盖玻片时如有气泡产生,在显微镜中可看到许多黑色的圆圈;

4、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物体的移动与像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解答】A、视野中没有细胞,可能的原因是未在口腔内壁刮取细胞,现象与原因吻合,A错误;

B、视野中无光斑可能的原因是物镜未对准通光孔,现象与原因吻合,B错误;

C、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可能的原因细胞数量太多是错误的,黑色圆圈主要是一些气泡,现象与原

因不吻合,C正确;

D、视野中的细胞往左移动,是指像往左移,物体装片的移动方向与之相反,应该是往右移动,现象

与原因吻合,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分析】检索表分类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表。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

索表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再根据另

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好像二歧式分枝一样,如此,逐级

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解答】通过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对桃树进行检索,首先桃树是有叶的,选择的是la,对应到检索目录2,

然后桃花是有花粉的,对应到2a,对应检索目录3,同时桃树是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种子是有

果皮包被的,对应检索目录3a,则检索到的是R,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解析】【分析】1、关节软骨的作用:一、表面光滑,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二、软骨有减缓运动时的

冲击的作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吸收的主要原因是:一、环形皱裳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

收面积大大增加;二、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三、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是主

要的消化器官:是因为它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能对糖类、蛋白质、脂肪进行消化。

3、肺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

弹性;

4、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部分地或全部地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解答】A、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有利于关节的灵活运动,说法正确,A错误;

B、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主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不是有利于物质的消化,说法错

误,B正确;

C、肺泡外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呼吸时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使肺泡有弹性有利于换气,说

法正确,C错误;

D、肾小管外有毛细血管网,有利于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吸收回血液,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边界是中洋脊、转换断层、俯

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对流,板块在中洋脊分离、扩张,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减:全球被

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变形在其边缘部分。

[解答]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错误,是对岩石圈而不是对陆地,A错误;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错误,主要在板块的边缘而不是中央,B错误;

C、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说法正确,C正确;

D、青娥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错误,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而形成的,D错

、口

联。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分析】(1)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由于硫酸钙几乎不溶于水,所以会沉积在大理

石上,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判断;

(3)根据火焰的熄灭方向可以确定二氧化碳的运动方向,据此确定密度大小;

(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解答】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沉积在容器底部,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正确不合题

意;

D.蜡烛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分析】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而中间磁性最弱,据此判断。

【解答】无论M是否有磁性,它的中间位置几乎都没有磁性,用N的一端靠近M的中间,二者相互吸引,

那么只能说明N是磁体有磁性;同理,能够说明M是磁体有磁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

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解答】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规律可知,a是北回归线,A错误;

B、当直射点在①时一,太阳直射北回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说法正确,B正确;

C、当太阳直射赤道b线时,全球昼夜平分,一年中杭州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C错误;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分析】(I)根据①确定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而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注意能够根据②的数据确定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硝酸钾;

(3)根据黑|x100%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溶液质量

(4)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A.根据①可知,硝酸钾溶解的质量为:120.9g-100g=20.9g,因此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

酸钾20.9g,因此此时它的溶解度为20.9g,故A错误;

B.根据②中数据可知,此时硝酸钾全部溶解,没有任何信息能够说明此时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

因此无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了,根据鬻100%可知,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加热前变大了,故C错误;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溶质的质量会由40g变为20.9g,根据粤粤x100%可知,溶液的溶质

溶液质量

质量分数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惯性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使运动状态不变,物体也有惯性,故A错误;

B.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运动速度无关,故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故C错误;

D.物体受力或不受力时都具有惯性,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分析判断。

【解答】A.当被拍物体在甲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正确,

B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古C错误;

当被观察物体在丙区域内时,此时物距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

(2)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判断;

(3)注意硫酸电贝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判断。

【解答】A.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可以溶于水,而二氧化锦不溶于水,为了回收二氧化

镒,可以将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过滤即可,故A错误;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应该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处,观察木

条是否复燃即可,故B错误;

C.氯化钢不与盐酸反应,但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钢白色沉淀,据此可以鉴别盐酸和硫酸,故C正

确;

D.铜和银都排在氢的后面,因此都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电能表的用途分析;

(2)断路器应该装在家庭电路的火线上;

(3)一般情况下,测电笔只有接触火线或与火线连通的位置才会发光;

(4)使用测电笔时•,测电笔的尾部必须与人体接触才能正常工作。

【解答】A.电能表是用来测定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故A错误;

B.根据甲图可知,P点在火线上,因此断路器应该接在P处,故B错误;

C.测电笔在插座接地孔检测时,窗管不会发光,故C错误;

D.根据乙丙两图可知,丙图中测电笔的尾部与人体接触,因此图丙正确,而图乙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A

【解析】【分析】1、陆地的砂石与海洋中的海水比热容不同,在相同太阳光的照射下热量吸收相同,但

温度变化不同,一般是比热容大的升温慢,比热容小的升温快。所以在同一时刻的海洋和陆地的温度是

不同的,温度高的气体向上运动下面形成低气压区,温度低的气体向下运动下面形成高压区。在水平方

向上气体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据此可分析此题。

【解答】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由于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大气往上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

压。在同纬度的海洋面上由于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在近洋面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所以

在近地面形成由海洋流向陆地的气流,在高空将形成的由陆地流向海洋上空的气流,A图形符合,所以A

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分析】(1)实验②中有沉淀碳酸钙产生,而③中混合后,沉淀碳酸钙消失了,据此分析①中

的剩余;

(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物分析;

(3)注意原来的白色沉淀消失了;

(4)根据三个反应中的现象判断最终溶液中的溶质种类。

【解答】A.实验②中有沉淀碳酸钙产生,而③中混合后,沉淀碳酸钙消失了,肯定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

应了,因此实验①中剩余的是稀盐酸,故A错误;

B.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没有气体生成,故B错误;

C.在实验③中,原来的碳酸钙沉淀消失了,现象非常明显,故C错误;

D.在实验③中,肯定有实验①的反应产物CaCb:由于①中剩余了稀盐酸,因此②中的反应产物先与

稀盐酸反应生成NaCI,然后沉淀碳酸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I、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所得溶液中一定

含有NaCI和CaCIz,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解析】【分析】1、机械运动可依据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3、按水存在的位置分可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4、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的分类依据是是否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解答】A、依据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将其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标准与结果对应,A正确;

B、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错误,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是组成

物质的种类•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也可以组成混合物,B错误:

C、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错误,可分为咸水和淡水,C错误;

D、依据受精过程是否在体内进行,将动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错误,可分为体外受精

和体内受精两类,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21•【答案】(1)出芽繁殖;异养

(2)叶绿体

(3)动物

【解析】【分析】1、酹母菌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酵母菌是直菌主要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存,属于异

养型生物;

2、绿色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得出其相似度,从而可以推断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解答】(1)图中的酵母菌从母体中长出一个芽体,成熟后脱落形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从同化作用的角度看,酵母菌主要依靠现成有机物生活所以是异养。

(2)真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

填叶绿体。

(3)由题中信息“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可知,基因相

似度大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近,所以真菌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故答案为:(1)出芽繁殖;异养(2)叶绿体(3)动物

22.【答案】(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

(4)氧气(或。2)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中对实验组中变量的控制可确定实验的目的;

2、在煮沸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跑出,立即加盖就是为了防止气体再次进入影响实验;

3、暗处理的目的是将植物中的有机物耗尽,所以经暗处理的植物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

4、绿色植物的光照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解答】(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

对光合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

溶解的气体,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处理后的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色;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应该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故答案为:(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溶于水(3)不能(4)氧气(或。2)

23.【答案】(1)化学

(2)氢、氧元素(或H,0)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1)A的成分为Cg%,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因此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步骤①的转化属

于化学变化;

(2)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可知,乙醇由C、H和。三种元素组成;和乙烯的化学式C2H4对比可知,

反应前后碳原子的个数相同,因此B中肯定不含碳元素。由于B含有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它所含的元素肯定是氢、氧元素。

24.【答案】(1)Fe+CuSO4=FeSO4+Cu

(2)Fe2+

【解析】【分析】(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反应前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C「*和SO’?一,反应后除了+和S(V-,还有新生成的2价铁离

子。

【解答】(1)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2)若"漫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

则表示Fe2+o

25.【答案】做功;热传递;不能;做功与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解析】【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而热传递

的本质是内能的转移;

(2)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