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与作物栽培作业指导书TOC\o"1-2"\h\u852第一章农业技术概述 35751.1农业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3220131.2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4189291.3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15992第二章种植资源与作物种类 4219922.1种植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4158672.2主要作物种类及其特点 546852.3作物品种选育与推广 626793第三章土壤与肥料 6165883.1土壤性质与改良 6264173.1.1土壤概述 6261793.1.2土壤性质 6220763.1.3土壤改良 7130433.2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 7313213.2.1肥料概述 785063.2.2有机肥料 7133893.2.3无机肥料 7100163.2.4生物肥料 7166293.2.5肥料施用技术 7310333.3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 7269043.3.1土壤养分概述 745213.3.2土壤养分监测 8104563.3.3平衡施肥 81110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 8214154.1作物生长周期与栽培要点 8126774.1.1水稻 884254.1.2小麦 9129144.1.3玉米 9119504.2作物种植模式与轮作制度 9306314.2.1作物种植模式 9130924.2.2轮作制度 1038754.3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068354.3.1农业防治 10308584.3.2生物防治 10327374.3.3化学防治 10245624.3.4物理防治 104977第五章耕作与灌溉 1071825.1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 10323455.1.1耕作制度的概述 10293835.1.2土壤管理的主要内容 11216315.1.3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的关系 11326425.2灌溉技术与水资源利用 1198305.2.1灌溉技术的概述 11124495.2.2水资源利用的原则 11289735.2.3灌溉技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 11158745.3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 11265065.3.1节水灌溉的概述 11185705.3.2水肥一体化的概述 1191355.3.3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的关系 124867第六章种子处理与播种 1244036.1种子处理技术 1217396.1.1清洁处理 1260136.1.2浸种消毒 1228606.1.3种子包衣 1241576.1.4种子催芽 12113566.2播种方法与播种期 12130496.2.1播种方法 12141846.2.2播种期 1396576.3种子质量检验与种子包衣 13231986.3.1种子质量检验 1392986.3.2种子包衣 135689第七章作物生长调控 13314697.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3264447.1.1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13137377.1.2调节植物生长方向 13100637.1.3控制作物生长发育 14139797.2作物营养诊断与调控 14114397.2.1作物营养诊断 14113797.2.2作物营养调控 14238977.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14305997.3.1调整播期和种植密度 14107707.3.2水分调控 14143677.3.3光照调控 14251157.3.4温度调控 14225797.3.5病虫害防治 152166第八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133048.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15247688.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245578.2.1农业废弃物处理 15224078.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64608.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6190588.3.1生态农业建设 1612918.3.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65838第九章农业气象与灾害防御 16304149.1农业气象条件与作物生长 16187299.1.1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693349.1.2农业气象条件的优化措施 17243599.2农业灾害类型与防御措施 17159299.2.1农业灾害类型 17216969.2.2农业灾害防御措施 1747099.3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应对 18165029.3.1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183109.3.2农业气象灾害应对 187758第十章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181034710.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81013410.1.1国家级推广机构 181958410.1.2省级推广机构 181784310.1.3市级推广机构 192987610.1.4县级推广机构 192472210.1.5乡镇推广机构 19621410.2农业技术培训与普及 19344110.2.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培训体系 192830010.2.2制定培训内容 19232810.2.3创新培训方式 191659310.2.4强化培训师资 1919010.2.5落实培训政策 192153610.3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20183410.3.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02928610.3.2促进产学研结合 201634310.3.3建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20551310.3.4加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202255110.3.5完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机制 20第一章农业技术概述1.1农业技术的定义与分类农业技术,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作物高效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农业技术主要包括作物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根据农业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作物栽培技术:包括作物品种选育、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技术。2)土壤改良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施肥、土壤调理等环节的技术。3)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的技术。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等方面的技术。5)农业生物技术:包括植物育种、生物防治、生物肥料等方面的技术。1.2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农业阶段:这一阶段以手工劳动和自然农法为主,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生产水平较低。2)近代农业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化学肥料、农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3)现代农业阶段:20世纪中后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技术具有高科技、高效益、环保等特点。1.3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下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技术研发:科研单位、高校等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技术不断创新。3)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4)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金融支持等服务。5)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二章种植资源与作物种类2.1种植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种植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中可用于种植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种植资源的分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这些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2)社会资源:包括农业技术、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资料、政策法规等。这些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种植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资源数量:评价各种资源的数量,以确定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2)资源质量:评价资源的质量,如土地的肥力、水资源的清洁程度等,以判断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资源分布:分析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4)资源利用效益: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2主要作物种类及其特点我国农业种植作物种类繁多,根据其主要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这些作物具有较高的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来源。(2)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等。这些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农业产值贡献较大。(3)蔬菜作物:包括大白菜、番茄、黄瓜、茄子等。这些作物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4)果树作物:包括苹果、梨、柑橘、葡萄等。这些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各类作物具有以下特点:(1)粮食作物:适应性强,耐旱耐寒,产量稳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市场波动敏感,需要加强市场预测和调控。(3)蔬菜作物:生长周期短,品种繁多,需求量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4)果树作物:投资周期长,产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有良好的保护作用。2.3作物品种选育与推广作物品种选育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作物品种选育的主要任务包括:(1)提高产量:通过选育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品质:通过选育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增强抗病性:通过选育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4)适应生态环境:通过选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提高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作物品种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推广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性: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2)安全性:保证推广的品种符合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3)效益性:注重品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可持续性:推广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品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土壤与肥料3.1土壤性质与改良3.1.1土壤概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土壤具有肥力、水分、空气、热量等多种功能,对作物生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解土壤性质,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3.1.2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盐分、有机质含量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生物组成。3.1.3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使之适应作物生长需求。常见土壤改良方法有:(1)深翻改土:通过深翻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2)客土改良:采用客土替换或混合,改善土壤质地。(3)施用土壤改良剂:如石灰、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4)生物改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改善土壤性质。3.2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3.2.1肥料概述肥料是补充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的农业物资。肥料种类繁多,根据其来源和成分,可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3.2.2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绿肥、堆肥等。有机肥料具有养分全面、肥效持久、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3.2.3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无机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特点。3.2.4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活性微生物的肥料,如根瘤菌肥料、菌肥等。生物肥料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3.2.5肥料施用技术肥料施用技术包括施肥方法、施肥时期、施肥量等。合理施用肥料,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土施肥: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用量。(2)因作物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量。(3)科学配肥:采用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4)精准施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肥料施用的精确控制。3.3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3.3.1土壤养分概述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土壤养分管理是指合理调控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布,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3.2土壤养分监测土壤养分监测是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平衡施肥的重要手段。监测方法包括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等。3.3.3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搭配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的施肥技术。平衡施肥应遵循以下原则:(1)氮、磷、钾平衡:根据作物需求,保持氮、磷、钾养分平衡。(2)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注意补充中微量元素,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有机与无机肥料平衡:采用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4)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平衡: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4.1作物生长周期与栽培要点作物生长周期是指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了解作物的生长周期,对于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以下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介绍其生长周期与栽培要点。4.1.1水稻水稻生长周期可分为播种、移栽、拔节、抽穗、乳熟和成熟等阶段。栽培要点如下:(1)播种:选择优质种子,进行种子处理,保证发芽率。(2)移栽: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3)拔节: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生长。(4)抽穗:保持充足的水分,防止干旱。(5)乳熟:注意防治病虫害,提高结实率。(6)成熟:适时收获,防止籽粒脱落。4.1.2小麦小麦生长周期可分为播种、出苗、分蘖、拔节、抽穗、乳熟和成熟等阶段。栽培要点如下:(1)播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保证播种质量。(2)出苗:加强水分管理,促进根系生长。(3)分蘖:适时追肥,提高分蘖成穗率。(4)拔节: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倒伏。(5)抽穗:保持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6)乳熟:注意防治病虫害,提高籽粒饱满度。(7)成熟:适时收获,防止籽粒脱落。4.1.3玉米玉米生长周期可分为播种、出苗、拔节、抽雄、吐丝、灌浆和成熟等阶段。栽培要点如下:(1)播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保证播种质量。(2)出苗:加强水分管理,促进根系生长。(3)拔节:适时追肥,促进植株生长。(4)抽雄:保持充足的水分,提高雄穗发育。(5)吐丝: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雌穗结实率。(6)灌浆:保持充足的水分,提高籽粒饱满度。(7)成熟:适时收获,防止籽粒脱落。4.2作物种植模式与轮作制度作物种植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和布局的合理安排。合理的作物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病虫害发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作物种植模式与轮作制度。4.2.1作物种植模式(1)间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共同生长。(2)混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混合种植。(3)套作:在同一块土地上,前后茬作物交替种植。4.2.2轮作制度(1)粮食作物轮作: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等。(2)经济作物轮作: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3)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小麦棉花、水稻油菜等。4.3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4.3.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2)合理轮作:避免在同一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施肥、灌溉,提高作物抗病能力。4.3.2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害虫数量。(2)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病毒等,防治病虫害。4.3.3化学防治(1)种子处理: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防止病虫害的发生。(2)喷雾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喷雾化学药剂,控制病情发展。(3)土壤处理:在作物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化学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4.3.4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灯光诱杀害虫。(2)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色板诱杀害虫。(3)防虫网:在作物生长期间,使用防虫网防止害虫侵入。第五章耕作与灌溉5.1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5.1.1耕作制度的概述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不同作物、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的总称。耕作制度的核心是土壤管理,旨在调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5.1.2土壤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壤管理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土壤保护三个方面。土壤改良是指采取工程、生物和化学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培肥是指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化肥等手段,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土壤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沙化、盐碱化等。5.1.3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的关系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密切相关。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有效地调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保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同时良好的土壤管理措施可以促进耕作制度的实施,提高耕作效果。5.2灌溉技术与水资源利用5.2.1灌溉技术的概述灌溉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水源输送到田间,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技术。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水源选择、输水渠道、田间灌溉方法和灌溉制度等方面。5.2.2水资源利用的原则水资源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兼顾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充分利用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2.3灌溉技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灌溉技术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科学的水资源利用可以保障灌溉技术的顺利实施,提高灌溉效果。5.3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5.3.1节水灌溉的概述节水灌溉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5.3.2水肥一体化的概述水肥一体化是指将灌溉与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5.3.3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的关系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的。节水灌溉为水肥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水分环境,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六章种子处理与播种6.1种子处理技术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清洁处理在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清洁处理,去除杂质和病残体,以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常用的方法有筛选、风选、水选等。6.1.2浸种消毒浸种消毒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常用的消毒剂有石灰水、高锰酸钾、硫酸铜等。浸种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具体视消毒剂种类而定。6.1.3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指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保护性的薄膜,以减少病原菌侵害和害虫危害,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作物生长势。常用的包衣材料有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等。6.1.4种子催芽种子催芽是指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使种子在短时间内快速发芽。催芽过程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供应。6.2播种方法与播种期6.2.1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主要有条播、点播、撒播等。(1)条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预先准备好的播种沟内,然后覆土镇压。适用于大多数作物。(2)点播: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将种子播在土壤中。适用于大型种子或需精确控制播种密度的作物。(3)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覆土镇压。适用于小粒种子或需要快速覆盖地表的作物。6.2.2播种期播种期是指适宜播种的时间。播种期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播种期分为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6.3种子质量检验与种子包衣6.3.1种子质量检验种子质量检验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纯度检验:检查种子中杂质和病残体的含量。(2)发芽率检验:检测种子的发芽能力。(3)水分检验:测定种子的含水量。(4)病虫害检验:检查种子是否携带病虫害。6.3.2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指在种子表面涂覆一层保护性的薄膜,以提高种子质量和促进作物生长。种子包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干法包衣:将包衣材料与种子混合,使种子表面均匀附着包衣材料。(2)湿法包衣:将包衣材料配成悬浮液,然后将种子浸泡在其中,使种子表面均匀附着包衣材料。(3)静电包衣:利用静电作用,使包衣材料均匀地吸附在种子表面。第七章作物生长调控7.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它能够有效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长调控中的应用:7.1.1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例如,赤霉素(GA3)可以促进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子萌发,提高发芽速度和发芽率。7.1.2调节植物生长方向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改变植物生长方向,使作物植株形态更符合生产需求。例如,生长素类物质可以促使植物向光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7.1.3控制作物生长发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实现作物成熟期和生育期的调整。如矮壮素、多效唑等物质可以延缓作物生长发育,使作物成熟期推迟,延长生育期。7.2作物营养诊断与调控作物营养诊断与调控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作物营养诊断与调控的主要内容:7.2.1作物营养诊断通过土壤、植株和叶片等样品的分析,了解作物的营养状况,为调控作物营养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土壤养分测定、植株养分分析、叶片光谱分析等方法。7.2.2作物营养调控根据作物营养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使作物营养平衡,提高产量和品质。主要包括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手段。7.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手段,调整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以下是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的主要内容:7.3.1调整播期和种植密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特性和生产目标,合理调整播期和种植密度,使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与光、温、水等资源相适应。7.3.2水分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适宜,促进作物生长发育。7.3.3光照调控通过调整作物种植方式、行距、株距等,使作物叶片充分接收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7.3.4温度调控通过设施农业、保温覆盖、遮阳等措施,调节作物生长环境温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7.3.5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保证作物生长健康。第八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8.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在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要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8.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8.2.1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1)固体废弃物处理:对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堆肥、发酵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液体废弃物处理:对畜禽粪便等液体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好氧处理等工艺,实现资源化利用。(3)气体废弃物处理:对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温室气体等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8.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1)秸秆利用:将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饲料、肥料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畜禽粪便利用:将畜禽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料、生物气体等,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又可以提供清洁能源。(3)农膜回收利用:对废弃农膜进行回收、清洗、破碎、造粒等处理,重新利用于农业生产。8.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8.3.1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旨在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农业、轮作套作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3.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指采取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1)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梯田、坡改梯、渠道衬砌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2)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水资源安全。(3)生态防护林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第九章农业气象与灾害防御9.1农业气象条件与作物生长9.1.1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农业气象条件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下分别阐述这些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作用:(1)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产量。(2)温度: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但每种作物都有其最适宜生长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3)水分: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4)风: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花粉、调节气温和湿度等方面。适当的风速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风速过大容易导致作物倒伏。9.1.2农业气象条件的优化措施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品种。(2)调整播种时间和方式:适时播种,合理调整播期,使作物生长周期与气候条件相适应。(3)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4)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如薄膜覆盖、滴灌、喷灌等,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减轻气象灾害影响。9.2农业灾害类型与防御措施9.2.1农业灾害类型农业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土壤灾害等。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业灾害类型:(1)旱灾:由于降水不足或分布不均,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影响作物生长。(2)洪涝灾害:由于降水过多,导致农田积水,作物受淹。(3)风雹灾害:强风和冰雹导致作物损伤,甚至死亡。(4)病虫害:病虫害爆发,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5)土壤盐碱化:土壤盐分积累过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9.2.2农业灾害防御措施为减轻农业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应采取以下防御措施:(1)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气象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3)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农民收益。(4)强化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5)改良土壤:采取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环境,减轻土壤灾害。9.3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应对9.3.1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是指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分析和预测,提前发觉可能发生的灾害,并向有关部门和农民发布预警信息。预警内容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等。9.3.2农业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应对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应对措施:(1)灾害应急救助: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抗灾救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灾害特点,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3)采取补救措施:如补种、改种等,尽量挽回灾害损失。(4)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抗灾能力。(5)建立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体育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生产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外国语校2025年初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诸城市桃林镇桃林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十二次重点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诗词与人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隶书理论与技法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考前训练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生态循环种养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抖音员工号申请在职证明参考模板
- 辅导《领导学基础》教学辅导
- 农家乐安全应急预案
-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invt英威腾CHF100A变频器说明书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与答案
- 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民航概论全套课件
- 生物技术概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