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8页(共48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16小题)1.(2020春•兴庆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2022春•翠屏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别州民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裳(注)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注)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一诗赞美召伯。据说周朝召伯南巡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在一甘棠树下办公。后以“甘棠”来称颂官吏的政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任时,父老准备筵席,拦路相送。B.诗歌前四句写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内心对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谓情真意切。C.第三联描绘了因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农民遭遇饥荒的现实情况。D.诗人临走时,还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当地的干旱灾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3.(2023春•梅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④,日暮聊为梁父吟⑤。[注释]①本诗作于764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②玉垒:山名。③西山寇盗: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④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⑤《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是反衬手法。B.颔联写锦江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起灭正像古今世势变幻,形成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莫相侵”是对敌人的警告,义正辞严,浩气凛然。D.这首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来天地”和“变古今”气势浩大,颈联“终”和“莫”则在痛苦中透出坚定的信念。(2)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2024春•新邵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汨汨,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2)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5.(2024春•任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渔家傲欧阳修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①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处用“红粉”代指美女。②九门:指都城的城门,依照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料涂墙,故称“丹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暖日迟迟花袅袅”交代了时间,描绘了春暖花开之景,为青年男女出游赏花做铺垫。B.词的上片描写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游人开怀畅饮的场景,也暗写了词人的人生感怀。C.帝王所居禁城的滴漏声和击鼓报时的钟声,“催”着日出日落,“催”字运用了拟人手法。D.词上片笔调轻快,下片则显得沉重,上下两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2)“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传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2024春•鲤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白马杜甫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岳阳楼》首联今昔对照,写早年耳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B.《登岳阳楼》一诗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壮阔浩荡,为抒情蓄势。C.《白马》首联中“空”字,与颔联中“可怜”“今谁见”相呼应,暗示白马主人可能在战争中遭遇不测。D.《白马》一诗构思巧妙,通过一匹受伤的白马引出人物,实则写战争;诗歌以虚写结尾,意味深远。(2)两首诗末句都写到了诗人之“涕”,请简析诗人流“涕”原因的异同。7.(2024春•武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2)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8.(2024春•枣强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干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②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鲜明地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2)“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9.(2024春•纳雍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新柳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注:金穗,指柳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紧扣标题,摹绘特定时间背景下的景物,为之后抒发情感做铺垫。B.第六句将“雨”和“柳”这两个意象交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清新的气氛。C.尾联写离别的无奈,“多”表明离别境况无法逃避,“杀”突出了离愁之深。D.本诗由物感怀,借助“柳”这意象及折柳送别的传统,表达了心中的情感。(2)本诗包含了多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0.(2021春•南安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11.(2024春•临汾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行路难朱庆馀[注]世事浇浮后,艰难向此生。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德丧淳风尽,年荒蔓草盈。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朱庆馀:唐朝中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诗第一、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生活艰辛的感受,诗人认为,社会变迁导致人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B.朱诗第五、六句运用借代手法描绘了社会现状,道德沦丧,年景荒芜;第七、八句以山下的路为象征,表现了整个社会的困境。C.李诗开头四句写朋友为诗人设宴饯行,通过“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情感。D.李诗中“行路难,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前行道路的艰难,又一语双关,突出诗人前途的艰难。(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点。12.(2024春•北海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③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种柑橘千株,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用“新”字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点出了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B.颔联的对仗是反对,既显形式对称,又做到了内容上的直陈其义,表达了诗人心交古贤、不慕荣利的情怀。C.诗人由眼前幼小的柑树想象它开花结实,颈联“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怜”之深可见望之切。D.全诗通过种柑树这件事,反映了诗人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虽语调平缓,但言淡意远,韵味深厚。(2)清代何焯称本诗尾句“正见北归无复望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3.(2024春•鹿邑县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周紫芝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坐》前两句展现了一幅空阔的画面:长空中鸟儿高飞,一片白云越飘越远。B.《独坐》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对敬亭山的喜爱:我们相互对视,谁也不讨厌谁。C.《席上》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梦里朱颜换”一句起到了承转和过渡的作用。D.《席上》下阙并未直接抒情,而是用“岭头云”“孤雁”等比喻性意象借景抒情。(2)两首诗词中都使用了“孤云”这个意象,借助“孤云”的同一个特点,却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14.(2024春•内蒙古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浪淘沙令•伊吕①两衰翁王安石②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注]①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②王安石写这首词时,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A.起首两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统领全词,上阕主要写伊尹、吕尚两人的前半生,即所谓的“穷”,下阕主要写两人的“通”。B.“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假设的语气暗含了词人对古时士人的命运的惋惜之情,因为他们是“老了”的被埋没的英雄。C.“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点明了君臣相逢具有偶然性,旨在说明历史上贤臣只能偶遇明主才能有所作为,不禁让人感喟万千。D.伊尹、吕尚有真本领,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是真正的人才,他们的功业至今无人超越,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15.(2024春•肇东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万里瞿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万里”开篇,极言空间之寥廓、邈远,将诗歌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中。B.首联中的“六上弦”与最后一句中的“夜久”相呼应,体现诗人望月时间之久。C.“时时”“故故”相对,都是时常、常常的意思,月光常常照亮暗室,洒满蓝天。D.“风襟静”与乌鹊南飞视听结合,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乌鹊久久盘旋。(2)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16.(2024春•开平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注】漫:空,徒劳。(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诗歌阅读(共16小题)1.(2020春•兴庆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故选D。(2)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至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答案:(1)D(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译文:晴日山中的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从沙滩上腾空而去。骤然惊知春天已经来到眼前,询问什么时候,能逐渐地进入深山?鲜花碧草,舒卷开合,天公以最大的粉饰力装点着争艳斗华的春天。那千丝万缕的田头道旁的杨柳,嫩条渐抽渐长便可藏遮栖鸦。可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装饰华美的游船向着京城──汴京进发。是酒宴已残,兴尽人散?还是愁那江风阵阵总是无休止地拍打翻卷着船头的旗尾,夕潮也汹涌而起溅湿了头上的乌纱?夜晚悬在江空上一弯弦月,乘坐的般只也慢慢巾近港湾驿站、泊入芦苇深处。沉怨无法排遣,面对着闪烁的银灯,一次次地把灯花剔下。赏析:这是一首歌咏山水风光兼抒发离情的长调。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一开始便以曲笔点写春的消息,“暖回雁翼”的“回”字含使动意味,大雁是候鸟,春暧北去,秋寒南归,这温暖的使鸿雁结队北飞的气息,自然便是春天带来的。“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三句承前而起,下面几句则是从想象中回转,写眼前的初春景色。“渐渐可藏鸦”之句并无华丽词藻,但却极富想象,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并非真有藏鸦,而是“可”藏鸦。该句不仅使人读后如睹其景,而且似乎也使不讨人喜爱的乌鸦因为沾染到春天的气息,变得美丽。下片是对着面前的景事,抒发淡淡的闲情。起始便是一个嗟叹句“堪嗟”,接下去“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三句,仿佛是写词人正置身画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向着京城──汴京进发。“长安日下”一词是暗用前人句典,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唐王朝的都城在长安;古人将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比作中天之日,所以“日下”也指君王所居之处京都。不过此处“指长安日下”句,则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使用的是代称手法。“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句首的“愁”字与前面阕首的“堪嗟”二字相呼应因。“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仔细品味,这“愁”字的落脚便在“初弦月”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悲欢。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入眠的情况。词的上片,写景体物精细宛转,色泽鲜明,境界清新;下片叙事言情,疏宕宛转,细密圆美,情真意切。整首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了词人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衷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孤愤之情。2.(2022春•翠屏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别州民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裳(注)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注)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一诗赞美召伯。据说周朝召伯南巡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在一甘棠树下办公。后以“甘棠”来称颂官吏的政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联写诗人离任时,父老准备筵席,拦路相送。B.诗歌前四句写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内心对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谓情真意切。C.第三联描绘了因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农民遭遇饥荒的现实情况。D.诗人临走时,还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当地的干旱灾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分析能力,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解答】(1)D.“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分析错误。诗人临走时,只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干旱灾荒,体现了诗人心有余但力不足的无奈,也能体现诗人对当地百姓的爱护。故选:D。(2)“者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写自己离别的时候百姓都来送别,体现了诗人受民爱戴;“甘裳无一树,那得泪潸然“,使用典故,来谦称自己毫无政绩,体现了诗人爱民如子,离任时仍心怀愧疚;“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四句写百姓的困苦,离别之时只能留下一湖之水,希望能够救助他们。这体现了诗人希望救民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答案:(1)D(2)爱民如子,离任时仍心怀愧疚,心忧百姓;受民爱戴;希望救民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译文: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不禁潸然泪下。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救救干旱的灾荒。赏析:本诗写白居易离开任职多年的杭州去洛阳时,杭州父老拦路送别的情景。首联“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写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百姓自发为诗人送别,说明诗人在任时深受百姓爱戴。颔联“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写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不禁潸然泪下。越是如此的表现,越说明诗人爱民如子。颈联“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写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表现作者对赋税繁重的痛恨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尾联“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写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尾联表现诗人想救百姓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深深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3.(2023春•梅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①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④,日暮聊为梁父吟⑤。[注释]①本诗作于764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②玉垒:山名。③西山寇盗: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④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⑤《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是反衬手法。B.颔联写锦江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起灭正像古今世势变幻,形成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莫相侵”是对敌人的警告,义正辞严,浩气凛然。D.这首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来天地”和“变古今”气势浩大,颈联“终”和“莫”则在痛苦中透出坚定的信念。(2)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错误,北极,象征大唐政权。故选:C。(2)“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概括出了国家遭受的灾难,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再加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此句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此句既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人而伤心;也有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报国无门,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答案:(1)C(2)①客居他乡,漂泊孤苦。诗人流离他乡、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见繁花,叫人更加黯然心伤。②战乱仍频,忧国忧民。“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写出大唐帝国本应气运久远,却遭到敌寇侵扰。③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国昏君刘禅竟也配和诸葛亮一样专居祠庙,诗人纵然有诸葛亮之贤,也是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赏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4.(2024春•新邵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汨汨,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2)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答案】(1)C(2)①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②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③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④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诗歌大意,结合选项的解释分析判断作答。(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根据注释和诗歌本身的大体内容,参照选择项的解说思考作答。【解答】(1)C.“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错,颈联前句“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故选C。(2)首联写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导致生灵涂炭,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颔联写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写送友人探亲,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颈联的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后句表现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答案:(1)C(2)①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②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③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④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译文: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赏析: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5.(2024春•任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渔家傲欧阳修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①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处用“红粉”代指美女。②九门:指都城的城门,依照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料涂墙,故称“丹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暖日迟迟花袅袅”交代了时间,描绘了春暖花开之景,为青年男女出游赏花做铺垫。B.词的上片描写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游人开怀畅饮的场景,也暗写了词人的人生感怀。C.帝王所居禁城的滴漏声和击鼓报时的钟声,“催”着日出日落,“催”字运用了拟人手法。D.词上片笔调轻快,下片则显得沉重,上下两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2)“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传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案】(1)D(2)①慨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②劝诫那些在京城为名利奔波的“行人”要珍惜美好时光。③抒发了词人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突出词人的矛盾心理”错,词上、下片有对比,但没有表现词人的矛盾心理。词上片写青年男女春天踏青时开怀畅饮、享受人生的情景,表现了词人的向往之意,自然引出下片词人慨叹人生易老,进而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故选D。(2)要理解“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长安城”这个特定的地点。面对长安城里人“扰扰”的情景,词人就劝“行人莫羡长安道”,可见长安城并不是容易安生之地,人们在京城里得为名利奔波;这也暗示了词人对这种生活的不满与厌倦。而这些都是由上片青年男女的欢乐场景引发的。为此,考生可以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作答。答案:(1)D(2)①慨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②劝诫那些在京城为名利奔波的“行人”要珍惜美好时光。③抒发了词人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译文: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但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赏析:欧阳修现存的词作中,《渔家傲》多达47首,可见他对北宋民间流行的这一新腔有着特殊爱好,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此词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快乐与浪漫。“暖日”写春天来了,白天更长了,花儿绽放了。在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季节,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其实花儿美,人儿也美,只是“花不能言”,只好任凭人们品评,只能绽开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此时游春的人们正值青春少年,面对春花绽放的大好时光,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句,既是词人对当时春游畅饮场面的描写,也是词人的人生感怀。人生当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花开年少,不要辜负了似锦年华。下片则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繁华纷扰及人生易老之叹。“车马”二句笔锋一转,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欧阳修久居京城,繁华上面涌动着的名利之争让词人不禁生出如此感慨。而此时,词人听着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的声音,让词人深刻体会到时间在无情流逝,伤时伤逝之感油然而生。“长安城里人先老”,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这一深沉的慨叹,包含着对那些为名为利在京城奔波的“行人”的劝诫,也饱含着这位几经宦海沉浮,如今身居高位却中年白发体衰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语言晓畅,上下两片对比鲜明,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刻板而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6.(2024春•鲤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白马杜甫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登岳阳楼》首联今昔对照,写早年耳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B.《登岳阳楼》一诗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壮阔浩荡,为抒情蓄势。C.《白马》首联中“空”字,与颔联中“可怜”“今谁见”相呼应,暗示白马主人可能在战争中遭遇不测。D.《白马》一诗构思巧妙,通过一匹受伤的白马引出人物,实则写战争;诗歌以虚写结尾,意味深远。(2)两首诗末句都写到了诗人之“涕”,请简析诗人流“涕”原因的异同。【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诗歌以虚写结尾,意味深远”错,文章以“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结尾,是实写,直接表达悲伤之情。故选D。(2)同:《登岳阳楼》:结合原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诗人此时心中想的仍然是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靠着窗户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涕泗流”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而落泪。《白马》:结合原文“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可知,有匹白马从东北方向来到这里,鞍上无人,身上却贯穿着两只长箭。可怜那骑马的人呀,一身英雄之气,现在谁又能看见。最近,军中主将被人杀害,他是在半夜里死于军中叛乱。“涕如霰”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生而落泪。异:《登岳阳楼》:结合原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亲友没有音信,自己晚境凄凉,只能孤舟相伴,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作者不禁老泪纵横。诗人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白马》结合原文“丧乱死多门,呜呼涕如霰”可知,战乱期间,人们死法不一,想到这儿,我一边哀叹,一边泪下如霰。作者避臧玠之乱南下衡阳途中见到战乱中战死者,用诗歌记其事以哀之。“涕如霰”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无奈。答案:(1)D(2)同:均有为家国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多艰的悲痛而落泪。异:①《登岳阳楼》诗是因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景凄凉而落泪。②《白马》诗是为战死沙场的将士感到悲伤而落泪。《登岳阳楼》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赏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7.(2024春•武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2)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错,此处以鲍叔喻指斛斯融,表达了诗人自叹有负于知交之意。故选C。(2)“哀人亦复自哀”指在哀悼他人的同时也在哀伤自己。诗歌标题为“过故斛斯校书庄”结合注释可知,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怅,借此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诗歌前两联为借景抒情,通过燕鸥飞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没,友人故居无人打理,呈现出断桥缺板,卧柳自生枝的荒凉破败景象,充分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友人逝去的伤感之情。“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几句,写自己与朋友是难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鲍叔那样可以拔擢管仲,有负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难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独凄苦之情。“白首泪双垂”,有为自己年迈岁暮而伤感的情怀。答案:(1)C(2)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8.(2024春•枣强县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干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②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题目鲜明地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2)“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D(2)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异:①本诗诗人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内心愁绪。②李清照因国家破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错。诗歌尾联在于表现诗人被贬,远离故乡千里之外,又恰逢寒食节气,这一腔愁绪无法向谁人诉说,这主要是要表现诗人满怀的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思乡”只是其中一种情感,说是“主旨”欠妥。故选D。(2)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本诗“天寒酒薄难成醉”,“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并非酒味胆,而是诗人满腔苦闷无处诉说,只能借酒浇愁,结果越是想要赶快喝醉摆脱这痛苦,越是无法沉醉,故而说“酒薄”。李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在这种乍暖还寒天气里无法成眠,于是想要喝点酒来消除心中苦闷,没想到这淡酒无法抵御晚来寒风,吹得人心头一片凄凉。其实并非酒淡,乃是词人心头的愁绪太多、太重。异:①本诗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颔联更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种种凄清的风物,诗人政治失意的凄黯心境即由此隐然透露。“天寒”两句表达薄酒难以消愁,登高望远只是徒增忧闷的苦况。可见诗人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内心愁绪。②李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李清照因国家破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答案:(1)D(2)同:两首诗歌的情感倾向相同,都是表达伤感、愁苦之情。异:①本诗诗人借酒抒发的是个人因遭贬谪远离故土而引发的内心愁绪。②李清照因国家破亡、丈夫病死而引发愁苦、凄凉之感,于是词人饮酒驱愁。译文: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赏析: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颔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9.(2024春•纳雍县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新柳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注:金穗,指柳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前四句诗紧扣标题,摹绘特定时间背景下的景物,为之后抒发情感做铺垫。B.第六句将“雨”和“柳”这两个意象交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清新的气氛。C.尾联写离别的无奈,“多”表明离别境况无法逃避,“杀”突出了离愁之深。D.本诗由物感怀,借助“柳”这意象及折柳送别的传统,表达了心中的情感。(2)本诗包含了多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B(2)①首联侧面烘托新柳的柔美可爱,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②颔联作者把自己比作那“未覆长堤”的新柳,无法和“上苑的金穗”相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③最后两联重点人们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东门门外大多是将要离别的人,抒发了惜别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B.“烘托出一种清新的气氛”错误。此处联系上句“几处伤心怀远路”可知,此处是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故选:B。(2)首联“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意思是新柳没有力量在风中摇曳,早上的颜色更加嫩绿,这细小的身腰是如此的美丽以至于引来人们的嫉妒,致使人们争相前来观赏。“无力”将新柳拟人化,突显其柔弱,“摇”表现微风下新柳的风姿。“看来频”指新柳惹人频来欣赏,侧面烘托新柳的柔美可爱,表达了诗人对新柳的喜爱。颔联“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意思是时间很短绿荫还没有覆盖住长堤的河水,人家作为金黄的嫩柳丝就在皇家园林喜迎春天了。此处影射有些人如新柳能够占有富贵的春色,自己却失意离别与春色无缘。作者把自己比作那“未覆长堤”的新柳,无法和“上苑的金穗”相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最后两联“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这两联写伤心的人们思念着路途遥远的亲人,柳丝和着泪雨伴着轻尘。东门霸桥旁看多了离别,那些朝暮在一起的亲人一脸的愁容,此处抒发了惜别之情。答案:(1)B(2)①首联侧面烘托新柳的柔美可爱,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②颔联作者把自己比作那“未覆长堤”的新柳,无法和“上苑的金穗”相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③最后两联重点人们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东门门外大多是将要离别的人,抒发了惜别之情。译文:没有力量在风中摇曳早上的颜色更奇新,细小的身腰怎么能嫉妒来看的人频频而多呢?时间很短绿荫还没有覆盖住长堤的河水,人家作为金黄的嫩柳丝就在皇家园林喜迎春天了。这儿几处伤心人们思念行途遥远的路人,一枝和着泪雨伴送着行走的路尘。长安东门霸桥多离别,愁死了朝朝暮暮都曾经在一起的亲人。10.(2021春•南安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南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1)D.“彻底解脱”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2)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本题,“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通过“亭”“水”“天”“沙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前一句“寒光亭下水连天”是静景,属于整体描绘,后一句“飞起沙鸥一片”是动景,属于具体描写。答案:(1)D(2)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的生气画面;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佁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译文: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赏析: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11.(2024春•临汾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行路难朱庆馀[注]世事浇浮后,艰难向此生。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德丧淳风尽,年荒蔓草盈。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朱庆馀:唐朝中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朱诗第一、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生活艰辛的感受,诗人认为,社会变迁导致人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B.朱诗第五、六句运用借代手法描绘了社会现状,道德沦丧,年景荒芜;第七、八句以山下的路为象征,表现了整个社会的困境。C.李诗开头四句写朋友为诗人设宴饯行,通过“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情感。D.李诗中“行路难,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前行道路的艰难,又一语双关,突出诗人前途的艰难。(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点。【答案】(1)B(2)相同点:①两首诗都表达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困苦;②都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不同点:①朱诗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道德沦丧,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心不足的深深忧虑;②李白的诗情感更为激昂和豪迈,他在诗中展现了无畏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