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后限时集训(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心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始终持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减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心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依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减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心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始终持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依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2.(2024·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心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心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丢失了影响力B.中心集权制度使中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限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心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解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解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解除D项。]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确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记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解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改变对中心集权的改变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解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确定作用,故解除D项。]4.(2024·洛阳一模)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A.中心集权逐步强化 B.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C.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地方割据势力威逼中心B[由材料“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存恤楚众”可知通过分封诸侯王稳定局势,王国的存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故选B项;封国不利于中心集权,故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问题而非社会风俗,故解除C项;材料强调封国的必要性而非其弊端,故解除D项。]5.(2024·郴州一模)为了加强对全国的限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托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改变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心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限制的效果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地方行政区划,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故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客观效果,因此不能体现出与主观愿望相背离,故解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都起到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故解除D项。]6.(2024·黄山一模)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改变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A[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职权进一步扩大,故选A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故解除B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事实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故解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军阀割据的相关内容,故解除D项。]7.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改变()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须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A[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渐渐减弱,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改变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须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8.(2024·襄阳二模)曹魏九品中正制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心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限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心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养人才D.难以实现中心对地方的限制A[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心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和“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表明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心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皇权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且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主动性,故解除B项;“名士大族限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说明选人受到世家大族的限制,故解除C项;材料“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说明肯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心集权,故解除D项。]9.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刚好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刚好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许多A[依据材料“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刚好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刚好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可知,注意农业耕作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故解除B项;通过材料不能反映前代的耕作技术水平,故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时、因地、施肥、选种等农业技术,故解除D项。]10.(2024·常州一模)《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溢。”材料中所述独创()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B.是古代浇灌工具的重大创新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建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A[依据材料“旧时冶作马排……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器用充溢”可以看出水排应当是水力冶铁工具,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冶金工具而非浇灌工具,故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冶金中水排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炉温,是冶金技术的进步,而非冶金材料的新创建,故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冶金领域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用动力的革命,故解除D项。]11.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时常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D[“孙吴政权”本身就是南方政权,故A项错误;“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不属于维护中原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是有利于南方民族融合的,故C项错误;孙权将处于比较原始状态的山越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增加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能够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故D项正确。]12.东晋南朝纸的种类许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B.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C.说明白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依据材料“东晋南朝纸的种类许多……‘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可知纸的种类多,朝廷下令纸作为书写工具,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纸的出产地和生产方式,故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营、私营等信息,故解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故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宜宾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家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溢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酷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中国风”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快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兴起与发展的特点和作用。(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家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由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渐渐南移;由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由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其次小问作用,从国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纺织技艺超群及欧洲人对中国的新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其次小问影响,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还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任答4点即可)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13分)(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超群及欧洲人对中国的新奇。(任答3点即可)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12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探讨方法运用到历史探讨中,从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说明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依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工程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涪陵区涪陵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德化一中、安溪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古代汉语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肝四联制剂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
- 贵州体育职业学院《专项理论与实践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铁路货运站服务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
- 安徽省皖南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试题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新疆理工学院《TeamProject》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医学院《文献检索与研究综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一、渗透作用课件
- 赣价协〔2023〕9号江西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基准价
- DBJ53T-19-2007加芯搅拌桩技术规程
- 职称评定打分细则(学院排名用)
- 检验员基础知识培训.ppt
- 心理治疗师复习
- 液压常用元件符号
- 第十一章 地役权
- 重庆某高速公路合同段分离式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低瓦斯隧道)
- 风机基础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药店聘书样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