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衡水一本通_第1页
语文-文言文-衡水一本通_第2页
语文-文言文-衡水一本通_第3页
语文-文言文-衡水一本通_第4页
语文-文言文-衡水一本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高分手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

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行的120个常见文言实(3)一词多义(4)通假字

能力层级:B级词各种意义和用法。(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安被储本鄱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古今异义占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化情况示例

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一表皮)

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一战

词义

争)

扩大

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

用,不真)

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

词义

人;今:岳父)

缩小

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

词义转移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

监狱)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

感情色彩变化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

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古义例句今义

志记载志怪者也。志句、志气

之到……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吃饱的样子腹犹果然。不出所料

虽然即使如此虽然,犹有未树也。连词

恶何,疑问代词彼且恶乎待哉。恶劣、凶恶

无名忘记功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人知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

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意义例句

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日。(《中山狼传》)

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1.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说举例注意点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

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木字读音相差

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通假字。(“亡”同“无”)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

几个意义,后为区别,(“莫”同"暮”)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

另造i个新字(今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暮”。

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授”)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象蛇一样)

例中,“圜,志,虏”木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沌门

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志”、“虏获”。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泰,为天下笑。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过秦论》)(如客人)

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

①汝幸而尊我。(《与妻书》)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②吩不胜怒,呼之。(《黔之赤》)难点探析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调结构形式完全相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命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壮号哭,老人儿唾。《史记•循吏列传》

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小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儿啼哭”显然不对。

专耶?《捕蛇者说》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分析句法关系,主

②未卷,寻病终。《桃花源汜》要从两方面着眼: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也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

向。《狼》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啼”,“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

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

2.名词用作状语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语动词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

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

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文意来判断了。如: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术坐于南。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

边)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

②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

①叩石垦康,萼备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月箕畚)(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时间名词用丁•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的时间。

①嫂超行旬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

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②吾从而呼之。(《师说》)(以……为师)

①啰而往,琴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宜赋》)(以……

在傍晚)为鉴)

②千荏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形容词活用

毁》)(时时)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

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

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①日版仲永环谒于之人。(《伤仲永》)(每天)①少学而本遗,吾木见其明也。(《师说》)(小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艺赋算二。(《捕蛇的方面、大的方面)

者说》)(每年)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集。

③而乡邻之生目蹙。(《捕蛇者说》)(一天比(《出师表》)(忠良诚实的人)

一天地)③将军身被戮执(《陈涉世家》)(坚固的铠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甲、锐利的武器)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

①闭之,则有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有刻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穆之。《核舟记》(在①山手石,寸土。(《登泰山记》)(有很多、

右边、在左边)缺少)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痛恨、因……

(在外边)而痛苦)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向上)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交好)

3.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运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形容词带卜.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

旦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或事物。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用骨也。(《中山狼传》)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使……

(使……复活、使……长肉)遭受痛苦、使……贫困)

②元济干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②青海长云睁■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雪夜入蔡州》)(使……下来)(使……灰暗)

③尊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使……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灭族)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4.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①当亦不栖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福也。(《与妻书》)(以……为快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水》〉(把……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以...

当作宾客)为耻)

☆动词活用(使……跟从)

1.动词活用为名词④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使……吃)

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3.动词作状语

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录毕,本送之。(《送东阳马生后》)(跑着)

①吾封不亦精乎?(《卖油翁》)(射箭的技术)忽呼求之。(《伤仲永》)(哭着)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数词的活用

(代兵)数词•般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

③弹其地之省,通共庐之个。(《捕蛇者说》)①“平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

(匕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一'‘'孰能一之?'"(《梁惠王上》)

④追之逐北。(《过秦论》)(逃跑的军队)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2.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上几例中的“一”、“二三”均为数词,这里活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用为动词,意为“统一”、“数次改变”。

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难点探析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使动”和“意动”都是词的活用,二者结构相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使……似,但有区别,表现在以下两点上:

挨成)(1)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如“使动”的词,对宾

②广故数言欲亡,态冬尉,(《陈涉世家》)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变为什么”的意义;而

(使....愤怒)用如“意动”的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感到)它怎

③明月别枝羊鹊,清风半夜当蝉。(《西江月》)样”,或者“把它当成(看作)什么”的意义。如:

(使....受惊、使....鸣叫)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④辱幽壑之潜蛟,落孤舟之楚妇。(《赤壁赋》)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使……起舞、使……哭泣)例中“利其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利”,形容词用作“意动”:例“活之”是“使之(他)

晋侯”赵盾酒。(《左传》)(使……喝)活”的意思,“活”用作“使动”。

难点探析(2)表现的主客观不同。“使用”必须是主语使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卜与使动用法没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这是•种客观的变化,

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意动”的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人或事发生变化,

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只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因而“使动”的主语可以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是人或物,而“意动”的主语一般只能指人。如:

(《捕蛇者说》)使……活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春风”使江南岸发生

(使……学习)了变化(绿),因而“绿”用作“使劲”。再如前例中

③沛公旦口勺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

因而“利其然也”的“利”是意动用法。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

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

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六)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为代词,“于”是介词。②穆公访诸蹇叔.(《峭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为代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不”为否定副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

哪里”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1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焉”是语气词。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①居心叵测(成语)

②马岱日:“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而己”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

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旧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

束缚之意。类似从“回”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又一次",而是“第二次”0

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徐)劭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高

考江苏卷第11题B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高考全国卷

题干貂作“强迫”显然也是堡文生义,由上文不第11题C项)

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

故事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

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结构入手分析。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

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师表》)

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

虏”、“货赂”.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致。(《晏子治东阿》)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

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

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

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

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夫的前面”。

女也不爽,士式其行。(《氓》)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

危乎高哉!(《蜀道难》)动词?

亡去不义。(《鸿门宴》)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太后》)

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

坐.,。“亡”有,,跳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郝》)

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

等。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韩就遂投城遁走(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一为:介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故见,词;“为之”+名词f为:动词。

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成破之",再联想到成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祥的词语,联想初高个实诃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展考虑,从声旁或

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

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⑩表主管的:知、典、主。

苏卷:“下车”,即官吏到任.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

现代汉语。“新用事”,刚刚执政。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摄”,掌管政务。

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文

乏、疲惫”。根据前后义,“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迁九江太守。”

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擢”,遑拔,“武帝闻其能,擢为宜城太守。”

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杈力。因此要考“拜”,授给官职,“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

不休,土民罢弊。”《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蹑跻”,越级升官,"(高)俅以幸臣躅跻显位,败

而咬其骨。”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左迁”。降职,贬官,”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郡司马。”

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谪”,贬官或被贬,“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免”,撤职,“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

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广国为丞相。”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黜”,废去,贬退,”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所黜。”

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贬”,降职,"(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疏”,被疏远,“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徙”,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绍圣初,予(苏

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辙)以罪滴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以官职的任免为例:“移”。也大都表平调,“授狭城尉。天圣中,移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渥池尉。”

进、称、补、作、表、为、就。“署”•代理.哲任,“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

②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原学书记。”

③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行”,代理官职,”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

④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军。”

⑤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讪(黜)。“加”,表示兼职,“加银青光禄大夫”(有银章青

⑥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躅。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⑦表恢复的:复、还。“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

⑧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察”是考察和

⑨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推荐,意思比较接近。

“官”是做官,“之官粤西”就是“到粤西做官”。身体回家去,使骸骨得以归葬其乡土。如全国卷I《汉

“宦于洛阳”就是“在洛阳做官”7书•疏广传》,“广遂上书乞骸骨.”我国古代京城的官

“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