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Loremipsumdolorsitamet过基础教材必备知识精练过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构建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3年30考过基础教材必备知识精练知识点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2024甘肃靖远一中期末]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显示,其拥有的一块两千亩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关于粮食种植的部分工序往往有发“工银”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D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化C.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材料中文献出处为万历年间松江府某地主的日记,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雇工经营”“发‘工银’”可知,雇工与地主之间更多是一种以货币为工资的雇佣关系,而非传统租佃关系,这种情况下,农民相对自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排除A项;据材料只能看出出现雇工经营的方式,“有了质的变化”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租佃制下有新的经济因素在发展,而非单纯强调租佃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2.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同时向江南地区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C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

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C.形成一定的生产分工格局

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解析】由材料“植棉区”“棉布生产区”“输入棉布”“输出棉花”可知,明清时期棉花和棉布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和需求,在区域间流通,这体现了植棉和纺织棉布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新生产关系”是指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表现为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A项;经济发展不平衡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棉纺织领域,D项不能得出,排除。3.成书于明代中期的一本小说中提到,北宋时期,一位商人派仆人到京城办事,路费是二十两银子;商人家的伙计,每月工钱是二两银子;教弹唱的乐师,每月工钱五两银子;剃头匠给商人篦头、按摩、挖耳,给小公子理发,手工费五两银子。上述材料说明(

)AA.明代中后期白银已经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B.作为支付手段,白银体现了较好的储藏价值C.粮食作物产量提高,铜钱大量兑换成了白银D.北宋商业繁荣发展,需要白银充当流通货币【解析】据材料,该小说描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创作于明代中期,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结算的现象。结合所学,明代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所以该小说实际反映的是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白银,故选A项,排除D项。B项中“储藏价值”与材料表述无关;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C项。知识点2思想领域的变化4.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年)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之务,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他的这些主张(

)BA.是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开端的主要标志B.体现出寻找社会变革方案的改良意识C.引领了思想界的社会转型浪潮D.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根源【解析】龚自珍是鸦片战争前经世致用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分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的根源,提出改革主张,体现出社会改良的意识,B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主张没有体现出“社会转型”色彩,排除C项;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体制,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记述出处“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理者存乎欲者也”,人欲“生于血气”,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绪言》A.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巩固

B.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C.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与推崇

D.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回归5.改编题下表所示为明清之际学者王夫之和戴震的有关言论(部分)。可见,两人的主张(

)B【解析】根据材料,王夫之和戴震对“人欲”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人欲”与“天理”不可分离,应该承认“人欲”的合理地位,这体现的是对人的个体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中二人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继承,“继承与巩固”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阶级的态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体现在思想上即重视“人”的个体价值,故材料体现了新时代下对儒学的发展,回归先秦儒家思想无从体现,D项错误。6.明代吴中才子祝允明曰:“言学则指程朱为道统,语诗则奉杜甫为宗师,谈书则曰苏、黄……凡厥数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若在胎而生知……可胜笑哉,可胜叹哉!”由此可知,祝允明(

)CA.崇尚唐宋文化

B.讲求学术传承

C.主张个性解放

D.批判传统伦理【解析】根据材料中“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可胜笑哉,可胜叹哉”可知,祝允明批判将传统思想、文化全盘继承、生搬硬套的现象,认为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创新,故选C项。由“可胜笑哉,可胜叹哉”可知,A、B项错误;祝允明批判的是社会中思想文化的固化,排除D项。知识点3小说、戏曲、科技7.有研究指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的食材几乎都是稻米、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B.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C.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D.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吴承恩的小说中,不同地区人们吃的饭菜都是相似的几种,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表明在他眼中,各地的人们都与他有着类似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吴承恩所处的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故C项正确。玄奘西游,所经过的地区有我国西北、中亚等,西北以面食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影响周边国家,B项排除。D项表述绝对,排除。8.杨家将的故事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民间演义小说中则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这反映出当时小说(

)DA.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

B.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C.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

D.凸显道德教化和市民趣味【解析】

.A项说法与民间演义小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长篇化”,排除B项;杨家将的故事以忠勇报国为主线,排除C项。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3年30考过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构建1.清朝前期,本山米(扬州西郊盛产)质量优于江米(湖北、四川等地盛产),“扬(州)城大户食米鬻于市,不曰‘买米’,而曰‘挑米’”。故此,西郊一带居人以田为业,颇多巨富,甚至有“小扬州”之称。据此可推知当时(

)BA.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供应地B.扬州地区城市与农村经济联系密切C.长途贩运贸易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D.白银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媒介【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当时扬州西郊农民所种稻米深受城内居民欢迎,米销量好,西郊种田之人颇多巨富,体现出城乡经济联系之密切,B项正确。仅从扬州西郊大米销量好,不能得出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供应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扬州与扬州西郊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距较近,不能反映长途贩运的状况,排除C项;白银成为媒介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联,排除D项。2.[2024重庆强基联盟联考]以下是明清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表。据此可知,此时(

)粮田数(万市亩)平均亩产(市斤)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扣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人均粮食数(市斤)万历时66

075256808458乾隆中93

250310791441嘉庆中94

461319474121C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农民赋役负担越发沉重C.社会转型动力受阻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下降【解析】从表格数据变化趋势来看,粮田数量和平均亩产数在逐渐增多,但是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和扣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人均粮食数却在减少,特别是乾隆中期后,尽管平均亩产量有所上升,但人均粮食数量下降明显。结合所学,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人口大量增长,增长幅度抵消了耕地和粮田增加带来的粮食增产幅度。据“扣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人均粮食数”不断减少可知,这不利于农业的商品化,会给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C项正确,排除A项;清代摊丁入亩,赋役负担并非材料中人均粮食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平均亩产量持续上升,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排除D项。3.[2024湖南长沙一模]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总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工兴则挟佣以争工,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

)A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治安问题日趋严重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解析】根据“工兴则挟佣以争工,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可知,景德镇陶瓷生产行业中出现雇佣生产方式,工人“工兴”而来、“工毕”而散,反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A项正确;“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会导致治安问题出现,但材料主旨为雇佣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瓷器需求,排除C项;明朝依然重农抑商且具有效果,排除D项。4.[2024河南博爱一中月考]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

)支出项目金额(千文)占收入比(%)占支出比(%)工程尾款1

363.88916.619.7资产添置2

495.72930.536.1日常开支3

046.29237.244.1合计6

905.9184.3100存留1

281.79815.7—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A.会馆兼具一定的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亳州江宁会馆不仅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工程尾款),同时还肩负着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开展娱乐活动(祀神演戏),甚至将亡故于外的商人遗体运送回乡的职责,这体现了江宁会馆兼具自治(资产添置、日常开支)和互助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宁会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会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属性,但无法得出江宁会馆是由固定行业组织和维持运转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经济实力强盛,但材料未涉及江宁商人的政治实力,排除D项。5.[2024重庆月考]明初整肃驿站秩序,要求“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严惩“擅自乘驿传船马”者;永乐以后,“民信局”出现,主要解决商人的货物运输、资金汇兑以及民营信件递送业务。清朝,“民信局”已覆盖国内各大商埠,甚至进入澳大利亚和檀香山。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A.经贸发展刺激民用邮递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C.统一的国内市场正在形成

D.外贸政策逐渐宽松【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的邮递业务,由仅限于军国重要事务发展到民营邮递服务遍及全国甚至走出国门;结合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服务的兴起和繁荣,A项正确;民营邮递服务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升,排除B项;统一的国内市场在秦汉时期已形成,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外贸政策逐渐收紧,排除D项。6.[2024广东阳江期末]明清时期,专门总结商业运作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商书广为刊刻,如《士商要览》《士商类要》《商贾便览》。这些商书把经商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为经商的父兄购进作为教育子弟之用,成为商人子弟的必读教本。这反映了(

)BA.营商环境宽松影响择业观念

B.商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加深C.技术进步助推商书大量刊刻

D.商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书籍广泛出版和流传,被商人家庭作为教育下一代的教本使用,表明商业活动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经验传承,而是开始注重经验的条理化、系统化,并上升为可学习和传授的理论知识。这种情况说明了商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加深,商人需要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B项正确;材料中只讲述了商人群体,未涉及其他社会群体,看不出社会中择业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印刷技术进步,排除C项;据商书广为刊刻和经商理论总结不能得出商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7.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记载的作为“正贡”的贡品,日本仅有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中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物品达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

)BA.政府执行海禁政策不力

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C.朝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解析】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据材料,在明代的中日贸易中,日本输入中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但《明会典》中记载的“正贡”贡品只有20种,由“有贡就有市”可知其他物品是通过非官方贸易进入中国的,中日民间贸易繁荣,B项正确。“海禁”政策主要是限制海外贸易,材料主要讲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关系,排除A项;“推动经济发展”不能得出,排除C项;“有贡就有市”意即朝贡贸易促进民间贸易,不能体现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D项。8.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

)CA.缓和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

B.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C.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

D.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解析】由材料可知,王阳明的弟子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广泛讲学传道,这推动了儒学思想在平民阶层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心学理论的宣传缓和了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儒家学说从创立时期就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程朱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9.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BA.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儒学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思想界出现了一系列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表明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随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虽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出现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并没有突破传统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故D项错误。10.[2024辽宁沈阳一模]清代,关公戏在宫廷和民间的舞台上纷纷热闹上演。宫廷大戏《鼎峙春秋》10本240出中,关公戏就有55出,涉及的剧目有《兰契投桃园结义》《挂印封金寻旧主》《赴单刀鲁肃消魂》等,民间剧目更是繁多。这说明关公戏(

)BA.促成了教化思想体系形成B.蕴含着统治者与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C.成为国家治理的有力工具D.成为民众价值判断的标准和理论依据【解析】关公戏在清代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说明它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和喜爱,也受到民众的欢迎。据《兰契投桃园结义》《挂印封金寻旧主》《赴单刀鲁肃消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公戏通常围绕关公的忠、义、勇形象展开,这些品质符合统治阶层推崇的理念,同时也是普通民众所敬仰和追求的价值观。因此,关公戏的普及反映了统治者和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B项正确;关公戏的流行有助于推动儒家教化思想的普及,但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关公戏在宫廷和民间广受欢迎,主要是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并非发挥了治理国家的作用,国家治理包括法律、政策、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排除C项;D项说法夸大,民众价值判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11.[2024中原名校精英赛]在《三国演义》《牡丹亭》、“三言二拍”等小说面前,不仅台阁体诗、茶陵诗派、唐宋散文早已黯淡无光,即便是公安派这种富于革新气息的文学流派亦相形见绌。这反映出明代(

)AA.社会阶层变动影响文学创作

B.高雅和世俗文化无法共存C.世俗文化开始成为时代主流

D.文化专制主义束缚革新意识【解析】由材料可知,明代小说渐成文坛主流,与其相比,诗歌、散文等则“相形见绌”。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适应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小说发展起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主流风格适应社会阶层变动,并非世俗文化取代高雅文化,二者共存,排除B项;C项是表象,无法反映材料实质,排除;材料未体现文化专制主义,排除D项。12.[2024吉林梅河口五中开学考试]1708年,康熙命西方传教士们与满汉官员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CA.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时人的领土主权意识C.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应对英国的殖民扩张【解析】据材料,《皇舆全览图》属于奉旨绘制的地图,康熙皇帝启用西方传教士和满汉官员,采用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实地测绘而成。详尽的地图,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管理和了解广阔领土,这对于中央集权的维护、赋税征收、国防部署以及交通网络的规划等都有重要作用,C项正确;这次测绘有西方传教士参加并采用先进测绘技术,体现了清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但清朝实行保守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皇舆全览图》的主要使用者是统治者,作用于国土管理、军事、航海等方面,所以只能说明清统治者主权领土意识增强,排除B项;英国侵华是在近代,排除D项。13.新情境·“服妖”(14分)[2024天津静海区一中月考]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出处内容《礼记·深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象征公正无私;背缝垂直,象征着正直。《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明代的“服妖”服饰现象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代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整理自赵梦菲《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