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_第1页
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_第2页
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_第3页
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_第4页
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池行业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方案TOC\o"1-2"\h\u17861第1章新能源概述 411371.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427861.2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4288301.3新能源储能技术的重要性 521227第2章电池储能技术基础 5136862.1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5260392.2常见电池类型及其特点 5124772.3电池功能评价参数 620989第3章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6261633.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612463.1.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634363.1.2锂离子电池结构 689003.2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 7326793.2.1正极材料 7216123.2.2负极材料 733903.2.3电解质与隔膜 743733.3锂离子电池的功能优化与安全性提升 7162833.3.1材料改性 7304913.3.2结构优化 7296573.3.3安全性提升 737283.3.4智能化管理 723426第4章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7280584.1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871634.1.1工作原理 8134544.1.2特点 8191084.2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 8184714.2.1正极材料 8129874.2.2负极材料 887884.2.3电解质与隔膜 8316114.3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857284.3.1研究进展 8143544.3.2应用进展 92957第5章铅酸电池储能技术 9308135.1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923905.1.1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 9267775.1.2铅酸电池的结构 928075.2铅酸电池的关键材料与功能改进 9162205.2.1关键材料 9317165.2.2功能改进 9298445.3铅酸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应用 1034205.3.1电动车辆 10208435.3.2光伏储能 10218235.3.3风能储能 10102885.3.4电网调峰 10268205.3.5离网电源 1015554第6章铁锂电池储能技术 10311816.1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10268896.1.1工作原理 10296736.1.2特点 1198596.2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 11159316.2.1正极材料 11115036.2.2负极材料 11127796.2.3电解质 1160456.2.4隔膜 1142986.3铁锂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应用 11199466.3.1电动汽车 11261816.3.2储能电站 1243366.3.3通信基站 12196896.3.4家用储能系统 12244436.3.5其他应用 129472第7章新型电池储能技术 12109317.1全固态电池 12279137.1.1概述 12269177.1.2材料体系 12130947.1.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2171717.2水系电池 1237577.2.1概述 12107967.2.2电极材料 13193227.2.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3297.3空气电池 13319367.3.1概述 13191017.3.2电极材料与结构 1370147.3.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310462第8章新能源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 13133568.1储能系统概述 1375668.2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与组件 1431258.3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案例 1466018.3.1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1458008.3.2风电场储能应用 14226958.3.3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储能应用 14113948.3.4独立微网储能应用 1422617第9章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安全与环保 14163379.1储能系统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14258269.1.1安全风险分析 14199529.1.1.1电池热失控 1425519.1.1.2电池内部短路 14124139.1.1.3水电解及气体产生 14114069.1.1.4火灾与爆炸风险 15110369.1.2防范措施 15210219.1.2.1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 15174849.1.2.2预防性安全监测 1527149.1.2.3紧急响应机制 15107049.1.2.4安全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15234849.2储能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1596009.2.1环境影响分析 15161449.2.1.1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1534509.2.1.2电池材料开采与生产的环境影响 1545719.2.1.3废弃电池处理问题 15130709.2.2环保措施 1532969.2.2.1绿色电池设计与制造 15117409.2.2.2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15193299.2.2.3环保法规与标准制定 1533169.2.2.4提高电池循环利用率 15258239.3储能系统的回收与再利用 1515409.3.1回收技术概述 15283749.3.1.1物理回收法 15150549.3.1.2化学回收法 15169119.3.1.3生物回收法 15121599.3.2电池回收流程与规范 15203579.3.2.1回收流程设计 1583569.3.2.2回收过程中的环保要求 1569459.3.2.3回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 1576269.3.3再利用途径与应用案例 15195569.3.3.1二次电池应用 15138319.3.3.2电池材料再利用 1533849.3.3.3能量存储系统以外的应用摸索 1511785第10章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875910.1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161314810.1.1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 16920010.1.2储能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及效率持续提升 162431510.1.3储能成本逐渐降低,推动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16677010.1.4深度融合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实现能源互补与优化 161061510.2政策与市场环境对储能技术发展的影响 162524710.2.1国家政策对新能源储能技术的支持与引导 161771010.2.2储能市场逐渐成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 162902110.2.3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 161418810.2.4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与挑战 162940310.3未来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方向 16395110.3.1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储能技术的研发 16972510.3.2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62115310.3.3储能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16722810.3.4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161216510.3.5多元化应用场景下的储能技术适应性研究 161876810.3.6环保型、可回收储能技术的发展 162180010.3.7储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摸索 16第1章新能源概述1.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指的是在自然界中可以持续循环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它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相比,具有清洁、可再生、低碳排放等特点。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太阳能:通过太阳光能直接或间接转换为可利用能源的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等。(2)风能: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3)水能:包括传统的水力发电和海洋能(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利用。(4)生物质能:通过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如生物燃料、生物质发电等,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5)地热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进行发电或供暖。(6)氢能:通过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将氢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1.2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传统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扶持: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光伏扶持政策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2)市场规模:我国新能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之一。(3)技术进步: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光伏、风电等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4)环境改善: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3新能源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新能源储能技术是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衡供需: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平衡电力供需,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电网稳定性:新能源储能技术有助于平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促进新能源消纳:储能技术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促进新能源的跨区域消纳。(4)降低成本:储能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发电的成本逐渐降低,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环保效益:新能源储能技术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第2章电池储能技术基础2.1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分类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正负极之间的电子转移产生电流。电池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根据电池的活性物质种类、电解质性质及结构特点,可将电池分为以下几类: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电解电容器。2.2常见电池类型及其特点(1)原电池:原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如碱性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等。其特点为电压稳定、使用方便,但储存能量较低,不适用于大规模储能。(2)蓄电池: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反复充放电的电池,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其特点为储能容量较高,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和动力电源应用。(3)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以氢气、甲醇等燃料和氧气为原料,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其优点为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但成本较高,储存和运输条件较为苛刻。(4)电解电容器:电解电容器是一种电容量较大的电容器,具有快速充放电、循环寿命长等特点,但电压较低,通常用于辅助电源和储能系统的滤波环节。2.3电池功能评价参数电池功能评价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电动势(开路电压):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表示电池在非工作状态下的电压。(2)额定容量:电池在标准条件下能释放出的电量,通常以安时(Ah)为单位。(3)能量密度:单位体积或质量的电池能存储的能量,以瓦时/升(Wh/L)或瓦时/千克(Wh/kg)表示。(4)功率密度:电池在短时间内能输出或输入的功率,以瓦/升(W/L)或瓦/千克(W/kg)表示。(5)循环寿命:电池在一定的充放电条件下,能够完成充放电循环的次数。(6)自放电率:电池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内部原因导致容量损失的速度。(7)内阻:电池内部由于电子、离子传输引起的电阻,影响电池的输出功能。(8)安全功能:电池在正常使用及异常情况下,对人身和设备安全的保障能力。第3章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3.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储能技术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轻便、充放电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正负极材料之间的锂离子嵌入与脱嵌过程。3.1.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材料释放锂离子,通过电解质传递到负极材料,并嵌入到负极的晶格中。放电过程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嵌,返回正极。这一过程伴电子从外部电路流动,从而完成电能的储存与释放。3.1.2锂离子电池结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集流体等部分组成。正极和负极分别由不同的活性物质和导电剂组成,电解质通常为含锂盐的有机溶液,隔膜为多孔聚合物,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3.2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3.2.1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功能的关键因素,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不同正极材料具有不同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特点。3.2.2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硅基材料、硬碳等。石墨因具有稳定的嵌锂功能和较低的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但硅基材料等新型负极材料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具有较大潜力。3.2.3电解质与隔膜电解质对电池功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等。隔膜则需具备良好的离子透过性和机械强度,以保证电池的安全运行。3.3锂离子电池的功能优化与安全性提升3.3.1材料改性通过对正负极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掺杂等改性方法,可以优化材料的电化学功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3.3.2结构优化优化电池结构设计,如采用三维导电网络、纳米材料等,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功能和循环寿命。3.3.3安全性提升通过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材料、改进电池结构设计以及加入安全保护装置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的热失控风险,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3.3.4智能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有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第4章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4.1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4.1.1工作原理钠离子电池是基于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可逆嵌入与脱嵌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设备。在放电过程中,钠离子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材料中;充电过程中,钠离子从正极脱嵌,返回负极。这一过程伴电子从外部电路流动,从而完成电能的储存与释放。4.1.2特点钠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点:钠资源丰富,原料易得,成本较低;钠离子电池的电压平台略低于锂离子电池,但其能量密度仍具有较大潜力;钠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体积形变较小,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钠离子电池对环境友好,具有较好的安全功能。4.2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4.2.1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包括层状氧化物、隧道状氧化物、尖晶石型氧化物等。这些材料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高的钠离子扩散速率,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倍率功能和循环稳定性。4.2.2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金属合金、氧化物等。其中,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良好的钠离子扩散功能,是应用较广的负极材料。4.2.3电解质与隔膜钠离子电池电解质主要包括有机电解液、离子液体电解液和无机固体电解质。隔膜主要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钠离子通过。隔膜材料主要有聚烯烃类、纤维素类等。4.3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4.3.1研究进展钠离子电池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正负极材料方面,研究者通过结构调控、表面修饰等手段,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功能。在电解质方面,新型电解液体系及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电池组装工艺和结构优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关注。4.3.2应用进展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钠离子电池已成功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同时钠离子电池在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存储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技术的不断进步,钠离子电池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第5章铅酸电池储能技术5.1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铅酸电池作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新能源储能技术,其工作原理与结构在本节中将进行详细阐述。铅酸电池主要依靠电化学反应进行能量存储与释放,其正极采用氧化铅(PbO2),负极采用海绵状铅(Pb),电解液为硫酸(H2SO4)溶液。5.1.1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铅酸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正极的氧化铅被还原成二氧化铅,负极的海绵状铅被氧化成铅酸,同时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增加;在放电过程中,正极的二氧化铅被氧化成氧化铅,负极的铅酸被还原成海绵状铅,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降低。5.1.2铅酸电池的结构铅酸电池主要由正极板、负极板、隔膜、电解液、电池壳、极柱等部分组成。正负极板由活性物质、导电剂和基板组成,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板,防止短路,同时允许离子通过。5.2铅酸电池的关键材料与功能改进5.2.1关键材料铅酸电池的关键材料包括活性物质、导电剂、隔膜、电解液等。活性物质是决定电池功能的核心部分,包括正极的氧化铅和负极的海绵状铅;导电剂用于提高活性物质的导电性;隔膜选用具有良好离子传输功能和机械强度的材料;电解液为硫酸溶液,影响电池的放电功能和循环寿命。5.2.2功能改进为提高铅酸电池的功能,研究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优化活性物质:通过改进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形貌和微观结构,提高其电化学功能。(2)改善导电剂:选择或研制新型导电剂,提高活性物质的导电性,降低内阻。(3)优化隔膜:选用具有高离子传输功能和良好机械强度的隔膜材料,提高电池功能。(4)调整电解液:通过调整电解液的浓度、添加添加剂等方法,改善电池的放电功能和循环寿命。5.3铅酸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应用铅酸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5.3.1电动车辆铅酸电池作为电动车辆的主要动力源,具有成熟的技术、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低速电动车等领域。5.3.2光伏储能铅酸电池在光伏储能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平衡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提高光伏发电的利用率。5.3.3风能储能风能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铅酸电池在风能储能系统中可以储存多余的电能,实现能量的平滑输出。5.3.4电网调峰铅酸电池在电网调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应对电网负荷的波动,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5.3.5离网电源在偏远地区、户外作业等离网环境中,铅酸电池作为储能设备,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铅酸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其功能和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第6章铁锂电池储能技术6.1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6.1.1工作原理铁锂电池(LithiumIronPhosphateBattery,简称LFP电池)是一种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其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到负极中;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则从负极脱嵌,返回正极。6.1.2特点铁锂电池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安全功能高:磷酸铁锂材料热稳定性好,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易发生热失控现象,有效降低电池爆炸和起火的风险。(2)循环寿命长:铁锂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可达5000次以上,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锂离子电池。(3)能量密度较高:虽然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钴酸锂等材料,但仍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能满足大部分新能源储能应用的需求。(4)环境友好:铁锂电池不含钴、锰等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友好,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2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6.2.1正极材料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具有稳定的橄榄石晶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功能和循环稳定性。6.2.2负极材料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其具有较好的嵌锂功能和导电性,能够提高电池的倍率功能。6.2.3电解质电解质是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传导锂离子。常用的电解质材料为有机溶剂和锂盐,如六氟磷酸锂、碳酸丙烯酯等。6.2.4隔膜隔膜是铁锂电池中起到隔离正负极材料,防止短路的重要组件。常用的隔膜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等。6.3铁锂电池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应用6.3.1电动汽车铁锂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安全功能高、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6.3.2储能电站铁锂电池在储能电站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其具有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有助于提高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促进新能源的消纳。6.3.3通信基站铁锂电池在通信基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异的循环功能和稳定的电压输出,能够满足通信基站对备用电源的要求。6.3.4家用储能系统家用储能系统是铁锂电池的另一个应用领域。通过将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与铁锂电池储能相结合,实现家庭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6.3.5其他应用铁锂电池在移动电源、无人机、电动工具等众多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铁锂电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第7章新型电池储能技术7.1全固态电池7.1.1概述全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储能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功能以及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成为当前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7.1.2材料体系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正极材料主要有锂金属氧化物、锂硫化物等,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锂金属等,固态电解质主要有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7.1.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全固态电池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界面问题、固体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锂枝晶的生长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优化材料结构、表面修饰、界面改性等。7.2水系电池7.2.1概述水系电池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安全功能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新型电极材料的研发,水系电池的功能得到了显著提高。7.2.2电极材料水系电池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升电池功能。7.2.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水系电池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现象、循环寿命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电解液配方、电池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7.3空气电池7.3.1概述空气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原料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空气电池可分为锌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等。7.3.2电极材料与结构空气电池的电极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电极(如锌、锂等)和空气电极。空气电极通常采用多孔结构,以提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电池功能。7.3.3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空气电池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空气电极的稳定性、氧气的还原与氧化反应效率、电池循环寿命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通过材料改性、结构优化、催化剂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摸索。本章对全固态电池、水系电池和空气电池这三种新型电池储能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材料体系、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为新能源储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第8章新能源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8.1储能系统概述本节主要介绍新能源储能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作用。阐述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定义,明确其在能源转换与储存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介绍储能系统的分类,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及电磁储能等,并对各类储能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需求及发展趋势。8.2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与组件本节重点介绍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与组件,包括电池系统、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EMS)等。详细阐述电池系统的类型、功能指标及工作原理,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介绍逆变器的功能、结构及关键技术,包括双向逆变器、多功能逆变器等。分析能量管理系统的作用,以及其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与优化策略。8.3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案例本节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与效果。以下为部分案例介绍:8.3.1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介绍一个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利用储能系统解决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高光伏发电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8.3.2风电场储能应用分析一个风电场储能应用案例,通过储能系统实现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平滑、提高电网接入能力,并降低因风速波动导致的发电量损失。8.3.3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储能应用介绍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中的应用,通过储能系统实现电网与电动汽车间的能量互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8.3.4独立微网储能应用分析独立微网储能应用案例,通过储能系统实现微网的稳定运行、优化能源结构,并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以上案例,展示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本章节旨在为新能源储能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