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_第1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_第2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_第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_第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确凿、菜畦、桑葚"等。准确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趣事,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景物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现主题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情感。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2.教学难点领会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成长的感悟,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4.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音乐,如《童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提问学生:"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童年的趣事,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快乐。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看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历,感受他独特的童年生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本文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全文被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这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维度地展现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教师出示生字词,进行讲解。生字: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攒(cuán)成、敛(liǎn)在、人迹罕(hǎn)至、秕(bǐ)谷、系(jì)绳、拗(ǎo)过去、锡箔(bó)、倜傥(tìtǎng)、淋(lín)漓、盔(kuī)甲、叵(pǒ)测、嗫嚅(nièrú)、蹑(niè)手蹑脚词语:确凿:确实。菜畦:菜地。桑葚:桑树的果实。轻捷:轻快敏捷。油蛉:一种昆虫。斑蝥:一种昆虫。攒成:凑在一起。敛在:收拢聚集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秕谷:籽粒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系绳:打结、拴绳子。拗过去:扳过去。锡箔:上面涂着一层薄锡的纸。倜傥:洒脱,不拘束。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服装。叵测:不可推测。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3.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文围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写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24段):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充满了生机与欢乐;三味书屋则是作者接受教育、开启心智的地方,有着严肃而又不乏趣味的学习氛围。

(四)精读百草园部分(15分钟)1.学生默读18段,思考:百草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百草园的?2.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景物描写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味觉:又酸又甜的桑椹。触觉: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活动描写: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3.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句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提问:这段话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段话从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味觉(又酸又甜的桑椹)等多个角度,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百草园景色的美丽和充满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百草园的趣事做了铺垫。4.分析百草园中的活动描写:提问:作者描写这些活动,表现了儿童怎样的天性?明确: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的天性。

(五)精读三味书屋部分(15分钟)1.学生默读924段,思考: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是怎样的?2.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学习生活行礼:向孔子和先生行礼,表现出对知识和师长的尊重。读书:大声朗读,摇头晃脑,表现出认真学习的态度。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先生耐心解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知识的追求。课间:到后园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表现出儿童的天性未泯。作者情感:既写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严肃、枯燥,也表现了其中蕴含的乐趣,对三味书屋既有敬畏之情,又有怀念之感。3.重点分析文中描写寿镜吾先生的句子:"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提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通过外貌描写和作者的评价,表现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位和蔼、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4.分析"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这段话。提问:这体现了三味书屋怎样的氛围?明确:既写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严肃,又表现出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的活泼好动,体现了一种张弛有度的氛围。

(六)分析对比手法(10分钟)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语句,如"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虽然比较枯燥,但也有一些乐趣"。2.提问: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3.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对比,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生活的严肃枯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不同生活阶段的感受,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变化。

(七)主题探讨(5分钟)1.提问: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题?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知识的热爱,同时也揭示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八)拓展延伸(5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中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或一件事,与作者的童年经历进行对比。2.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九)课堂小结(3分钟)1.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2.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比手法等。3.强调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

(十)布置作业(2分钟)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2.以"我的童年乐园"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