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_第1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_第2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_第3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_第4页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击考

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本课近三年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2.要结合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各地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最新发展成果,分析考查对主干知识的运用,在复习中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典例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北京菊儿胡同、客家围龙屋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传统文化的影响(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文化的这种继承性非常稳定和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彰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具有稳定性。但是,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体,文化又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所以,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传统文化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3)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例1](2009·广东高考·改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表明本土文化具有()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特点[课堂笔记]选A不符合实际,B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材料本土文化到新客家文化,说明本土文化具有继承性。D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3.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在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得到发扬,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去粗取精的历史选择过程,现存的文化无一不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①从传统文化的性质上来说,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的精华,也有民族的积垢,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国家兴旺、个人发展。②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说,是否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决定着文化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决定着其是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还是阻碍力量,因此,必须正视传统文化。③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例2](2009·福建高考)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笔记]此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第二,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要将教材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答案](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3)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3.建设“学习型社会”(1)建设“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3)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人类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文化的保存、传递,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在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使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不同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该民族的教育。通过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取其精华。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创新,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例3](2009·广东高考)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课堂笔记]选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能够用博客、BBS等方式传播文化,故直接选A。B介绍的是文化的内容,与题目无关;C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本身错误;D介绍的是先进文化的发展,但博客、BBS等传播的文化不尽是先进文化,故排除。A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4.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在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得到发扬,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区别内涵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的重点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联系(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例4](2009·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课堂笔记]

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抓住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分析材料中的“国际社会”及“先哲古训”,即可分析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增强创新意识。[答案](1)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中发展。(2)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3)在顺应时代要求中创新。(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考查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解析: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不选A。唐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今天引用来告诫官员说明它有现实意义,故选B。C与题意无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所以D错。答案:B2.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种观点说明()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②人们需要把传统文化化做养料吸收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观点④人们需要把外来文化化做养料吸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考查点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解析:材料用形象的说法阐述了我们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阐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题意无关。答案:A3.第十一届全运会火炬的设计紧紧围绕“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赛事主题,火炬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加以提炼,取“如意和谐,吉祥美好”的寓意。和谐而鲜明的设计,强烈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这说明()A.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B.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文化发展必须否定传统文化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解析:“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选B;A、C、D说法均错误,不选。答案:B4.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说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C.生产力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考查点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均是思想运动,故应选A。答案:A5.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看望师生,并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他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因为()①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④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说法错误,④不是大力发展教育的原因,而是如何发展教育,应选B。答案:B6.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考查点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解析:材料中利用两种现象进行对比:一种是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另一种是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通过对比主要告诉我们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因此A说法符合题意。B、C、D虽然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但没有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答案:A7.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年纪念日。来自北京、山东、台湾的一万一千余名师生、学生家长和两岸学者名士汇聚一堂,参加在台湾新竹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是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迁移综合题(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以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点。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传统文化所起的作用。第(2)问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二是发展。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征。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宗同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体现和强化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2)①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②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要坚决反对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创作首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汉字、京剧、红颜色,一看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我们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还有问鼎、陶瓷器、棋盘式的格局、木构架的体系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红颜色、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馆的造型,充分表达了中华的元素。[文化生活角度]提示:(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汉字、京剧、红颜色,还有问鼎、陶瓷器、棋盘式的格局、木构架的体系、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馆的造型,充分表达了中华的元素。(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运用了现代手法并融入了开放、亲民、和谐等时代精神。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先继承,后发展②先发展,后继承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①②观点错误,应排除。答案:C2.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这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