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在62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书愤》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境设置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陆游因积极主张

抗金

,受到

主和派

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

日常生活

的清新之作,比如《游山西村》。走近作者·定向自学陆游(1125—1210),南宋

诗人。字

务观

,号

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因积极主张

抗金

,受到

主和派

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

日常生活

的清新之作,比如《游山西村》。走近作者·定向自学陆游(1125—1210),南宋

诗人。字

务观

,号

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古典诗歌学法指导一读标题二读作者三读注释四读题材五读意象五读三写写什么(内容、意象、意境)怎么写(手法、技巧)为何写(情感、效果)古典诗歌读懂会答书愤所“书”何事?为何而“愤”?如何抒“愤”?

动词,写,抒发。

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题目解读书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要求:1.读准字音和句读。2.初步把握情感。一读

读准诗句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二读

读懂诗意☛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诸葛亮和《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诗句诵读须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应重读;“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诵读提示:读出“愤”情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三读

赏读诗句所“书”何事?所“愤”之一:世事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愤”报国无门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道出了多少心酸与坎坷。思考:因何而“愤”?所“愤”之二:空自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壮志难酬

这里运用了一个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空:白白地,徒劳地,陆游虽自许为堪当抗金御敌的大将,但最终没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所“愤”之三:鬓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po!

“长城万里知谁许,看镜空悲两鬓霜”——《休日留园中至暮耐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收复无望诸葛亮坚持北伐,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国家(愤)自身(悲愤)国土沦陷年老体衰朝政(忧愤)奸臣当道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思考:因何而“愤”?三读

赏读诗句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愤赏析诗歌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审美情趣。列锦“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思考:作者如何书“愤”?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第一、使诗词的意境更鲜明

列锦语句中每个名词代表一种事物,体现一幅画面。

列锦的句子,就如把一幅幅单一的小画组成一幅综合性的大画,因而内容丰富,艺术境界色彩鲜明。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寓情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知识链接第二、使诗词的叙事更简远。

如:《书愤》作者这是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几个基本的要素:主体——楼船、铁马;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虚实相生赏析诗歌如何抒“愤”?虚写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实写虚,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实写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用典赏析诗歌如何抒“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用典赏析诗歌如何抒“愤”?定义: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过去有关的人、事、地、物、神话等史实或文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现实生活中事、物、人等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用典常见的有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类型:“用典”可分为“直用”、“反用”、“借用”和“活用”。(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二)“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三)“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四)“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用典知识链接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经常会看见诸葛亮,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1.《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2.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1.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2.《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直抒胸臆,道出辛酸与坎坷。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以此自勉。思考:作者如何书“愤”?赏读诗句对比。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二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是用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虚实相生知识拓展课堂总结

浩气存天地,丹心思报国。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课堂小结·反馈固学拓展延伸: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吾辈之幸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时代在变,赤子之心不变。当今时代,我们仍需要传承陆游以及无数如他一样的爱国志士们的精神,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精彩人生,书写新的奇迹!正如范仲淹所说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用行动为爱国做出最好的诠释!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情境式默写(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在《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展现壮阔的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慨悲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情景默写·反馈固学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_________________”(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乃“____________________”(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愤无人领军)。早岁那知世事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情景默写·反馈固学理解性默写1.《书愤》中的“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书愤》中,“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书愤》中“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4.《书愤》中“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B.诗的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句“塞上长城”,从大处、远处写,写理想、是实写;下句“镜中衰鬓”,从近处、细处描写,写现实是虚写。C.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领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D.尾联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B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这两次战都发生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