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操作指南_第1页
会计基础操作指南_第2页
会计基础操作指南_第3页
会计基础操作指南_第4页
会计基础操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基础操作指南TOC\o"1-2"\h\u2941第一章基础概念与原则 32511.1会计基本概念 3176821.1.1财务会计报告 3266311.1.2财务要素 3232141.1.3会计科目 3134621.1.4会计分录 410161.2会计基本假设 4262291.2.1持续经营假设 4218251.2.2会计分期假设 4280361.2.3权责发生制假设 4165021.2.4历史成本假设 4223651.3会计基本原则 4313961.3.1真实性原则 4213221.3.2相关性原则 4211411.3.3可靠性原则 417791.3.4一致性原则 4105681.3.5重要性原则 5167441.3.6审慎性原则 5863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5182802.1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 588802.1.1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528512.1.2会计科目的分类 5208872.2会计账户的设置与运用 6293822.2.1会计账户的设置原则 655762.2.2会计账户的运用 611399第三章记账方法与技巧 6283273.1借贷记账法 6174353.2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790793.3记账技巧与注意事项 73245第四章财务报表编制 820104.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8194174.1.1资产类项目的编制 844714.1.2负债类项目的编制 8136264.1.3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的编制 8122354.2利润表的编制 98934.2.1收入类项目的编制 980374.2.2费用类项目的编制 990004.2.3利润类项目的编制 10317744.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0175194.3.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0128204.3.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1053214.3.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1011117第五章存货管理与核算 1197695.1存货的确认与计量 11187275.2存货的核算方法 11309845.3存货的盘点与调整 1126501第六章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管理 1219486.1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核算 12294076.1.1应收账款的概念与分类 12255876.1.2应收账款的核算方法 12306756.1.3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 12183836.2应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 13128496.2.1应付账款的概念与分类 13113826.2.2应付账款的核算方法 13307456.2.3应付账款的管理措施 13291306.3坏账损失的核算 1328446.3.1坏账损失的概念与分类 1359936.3.2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1426469第七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 14244987.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4105537.1.1固定资产的确认 14132627.1.2固定资产的计量 1490287.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 1464537.2.1固定资产的折旧 14216527.2.2固定资产的减值 15195397.3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590117.3.1无形资产的确认 15289697.3.2无形资产的计量 1510426第八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 1546398.1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1521348.1.1负债的定义与分类 1598398.1.2负债的确认条件 16169158.1.3负债的计量 16258028.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16218698.2.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与分类 1631028.2.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16218748.2.3所有者权益的计量 16234698.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披露 16253478.3.1负债的披露 16319658.3.2所有者权益的披露 1626091第九章成本核算与管理 17297899.1成本的分类与计量 17255769.1.1成本的分类 1775699.1.2成本的计量 1733019.2成本核算方法 1726749.2.1分步法 1835549.2.2作业成本法 18131139.2.3标准成本法 1821599.2.4目标成本法 18318859.3成本分析与控制 18150089.3.1成本分析 1841179.3.2成本控制 18984第十章会计监督与审计 19885710.1会计监督的作用与内容 19535910.1.1会计监督的作用 192356610.1.2会计监督的内容 192008910.2审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93105610.2.1审计的基本概念 19977710.2.2审计的方法 201544210.3审计程序与审计报告的撰写 202991010.3.1审计程序 20998510.3.2审计报告的撰写 20第一章基础概念与原则1.1会计基本概念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旨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记录、计算、分析和报告。以下为会计基本概念的阐述:1.1.1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载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些报告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1.2财务要素财务要素是构成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财务要素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1.1.3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归集的基础,是会计分录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会计科目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1.1.4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方法,包括借贷方向、金额和日期等。会计分录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1.2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2.1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假定企业将无限期地持续经营,以便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1.2.2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企业将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期反映。1.2.3权责发生制假设权责发生制假设是指企业应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确认收入和费用,而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1.2.4历史成本假设历史成本假设是指企业在计量资产和负债时,以购入或发生时的实际成本为依据。1.3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原则是指导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3.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3.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1.3.3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真实、可靠,不受主观臆断的影响。1.3.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应当保持前后一致,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有效比较。1.3.5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突出重要事项,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化处理。1.3.6审慎性原则审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报告过程中,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2.1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科目是会计系统中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和报告的基本项目。合理设置和分类会计科目,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2.1.1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系统性原则:会计科目应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3)适应性原则:会计科目应适应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会计制度要求。(4)稳定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2.1.2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类:(1)资产类科目: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2)负债类科目:反映企业负债的科目,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4)成本类科目: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5)损益类科目:反映企业收入、费用和其他损益的科目,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2.2会计账户的设置与运用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用于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和报告的载体。合理设置和运用会计账户,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2.2.1会计账户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会计账户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完整性原则:会计账户应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3)适应性原则:会计账户设置应适应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会计制度要求。(4)灵活性原则:会计账户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调整和优化。2.2.2会计账户的运用(1)账户结构:会计账户分为借方和贷方,分别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加和减少。(2)账户登记: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按照会计凭证的内容,将经济业务登记在相应的账户中。(3)账户汇总: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汇总,反映在会计报表中。(4)账户核对:定期对会计账户进行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5)账户调整: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账户进行调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6)账户分析:对会计账户的余额和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章记账方法与技巧3.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其核心原则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在此方法中,每一笔经济业务都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保证会计等式的平衡。具体操作如下:(1)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借方记录时,金额应记在账户的左侧。(2)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或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贷方记录时,金额应记在账户的右侧。(3)会计分录:将经济业务按照借贷方向进行记录,形成会计分录。会计分录包括借方账户、贷方账户及相应的金额。3.2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重要依据。以下是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流程:(1)填制记账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凭证内容应完整,包括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科目名称、金额等。(2)准确性:凭证内容应准确无误,保证金额、科目、摘要等信息正确。(3)规范性:凭证格式应规范,字迹清晰,符合会计规定。(4)及时性:凭证应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填制。(2)审核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核凭证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及时性。(2)审核凭证是否与实际经济业务相符。(3)审核凭证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和制度。(4)审核凭证金额是否正确,借贷方向是否正确。3.3记账技巧与注意事项为保证记账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以下是一些记账技巧与注意事项:(1)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等基本概念,为记账工作奠定基础。(2)熟悉会计软件操作:熟练使用会计软件,提高记账效率。(3)做好凭证整理:将原始凭证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便于查找和核对。(4)注意凭证编号:保证凭证编号的连续性,便于查阅和核对。(5)定期进行账务核对:对账务进行定期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6)保持凭证整洁:保持凭证整洁,避免污损、涂抹等影响凭证美观和使用。(7)遵循内部控制制度: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防止舞弊和错误发生。(8)及时反馈问题:发觉记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寻求解决办法。第四章财务报表编制4.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重要报表,主要展示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分布情况。以下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时间:资产负债表通常按照月度、季度或年度进行编制。(2)收集数据:根据企业会计账簿中的数据,整理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3)编制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据填入相应栏目。(4)核对数据:在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需对各项数据进行核对,保证准确无误。4.1.1资产类项目的编制资产类项目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2)长期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3)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土地、机器设备等。(4)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5)其他资产:包括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等。4.1.2负债类项目的编制负债类项目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费等。(2)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4.1.3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的编制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实收资本: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出资。(2)资本公积:反映企业因非经营性活动产生的资本公积。(3)盈余公积:反映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4)未分配利润:反映企业尚未分配的净利润。4.2利润表的编制利润表是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经营成果的重要报表,主要展示企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情况。以下是利润表的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时间:利润表通常按照月度、季度或年度进行编制。(2)收集数据:根据企业会计账簿中的数据,整理出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3)编制利润表:按照利润表的格式,将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据填入相应栏目。(4)核对数据:在完成利润表编制后,需对各项数据进行核对,保证准确无误。4.2.1收入类项目的编制收入类项目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营业收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投资收益:反映企业投资所获得的收益。(3)营业外收入:反映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4.2.2费用类项目的编制费用类项目包括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营业成本: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2)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3)销售费用: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4)管理费用: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经营活动发生的费用。(5)财务费用:反映企业为筹集资金发生的费用。4.2.3利润类项目的编制利润类项目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营业利润:反映企业主营业务利润。(2)利润总额:反映企业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之差。(3)净利润:反映企业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4.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重要报表,主要展示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以下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时间:现金流量表通常按照月度、季度或年度进行编制。(2)收集数据:根据企业会计账簿中的数据,整理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金额。(3)编制现金流量表:按照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将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据填入相应栏目。(4)核对数据:在完成现金流量表编制后,需对各项数据进行核对,保证准确无误。4.3.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现金收入: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2)现金支出:反映企业因购买商品、支付工资、支付税费等经营活动所支付的现金。4.3.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现金收入:反映企业因收回投资、取得投资收益等投资活动所取得的现金。(2)现金支出:反映企业因购买投资、支付投资款等投资活动所支付的现金。4.3.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编制时,应按照以下步骤:(1)现金收入:反映企业因吸收投资、取得借款等筹资活动所取得的现金。(2)现金支出:反映企业因偿还债务、支付股利等筹资活动所支付的现金。第五章存货管理与核算5.1存货的确认与计量存货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存货的确认需满足以下条件:(1)存货拥有所有权,即企业对存货具有控制权;(2)存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存货的计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始计量:存货的初始计量应以成本为基础,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用等;(2)后续计量:存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即存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其可变现净值;(3)减值处理: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2存货的核算方法存货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先进先出法(FIFO):先进先出法是指假设最先购入的存货最先销售,以此来计算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方法;(2)后进先出法(LIFO):后进先出法是指假设最后购入的存货最先销售,以此来计算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方法;(3)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指将存货的总成本除以存货的数量,计算出单位成本,再根据销售数量计算销售成本的方法;(4)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是指根据存货的个别成本计算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核算方法,并保持一致性。5.3存货的盘点与调整存货的盘点是企业定期对存货进行清查、核实的过程,旨在保证存货数量的准确性。存货盘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盘点计划:明确盘点时间、地点、范围等;(2)实施盘点: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记录存货数量、品种、状态等;(3)分析差异:将盘点结果与账面记录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原因;(4)调整账目:根据盘点结果调整存货账目,保证账实相符。存货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存货数量调整:因盘点差异、损坏、丢失等原因导致的存货数量变化;(2)存货价值调整:因存货跌价、损坏等原因导致的存货价值变化;(3)存货结构调整:企业根据经营策略调整存货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存货管理与核算工作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重视存货的确认、计量、核算和盘点工作,保证存货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第六章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管理6.1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核算6.1.1应收账款的概念与分类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尚未收到的款项。按照性质,应收账款可分为以下几类:(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账款;(2)预付账款,即预先支付的款项;(3)应收利息,即因债券投资、贷款等产生的应收利息;(4)其他应收账款,如应收租金、应收赔偿款等。6.1.2应收账款的核算方法(1)直接核算法:直接将应收账款作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同时在利润表中确认收入。(2)转账核算法:将应收账款转入其他资产,如应收利息、应收租金等,以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款项。(3)坏账准备法:在确认应收账款时,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6.1.3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1)制定完善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2)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提高回款率;(3)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审查,调整信用额度;(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6.2应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6.2.1应付账款的概念与分类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尚未支付的款项。按照性质,应付账款可分为以下几类:(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形成的应付账款;(2)预付账款,即预先支付的款项;(3)应付利息,即因债券投资、贷款等产生的应付利息;(4)其他应付账款,如应付租金、应付赔偿款等。6.2.2应付账款的核算方法(1)直接核算法:直接将应付账款作为一项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同时在利润表中确认费用。(2)转账核算法:将应付账款转入其他负债,如应付利息、应付租金等,以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款项。(3)预提费用法:在确认应付账款时,计提一定比例的预提费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支出。6.2.3应付账款的管理措施(1)制定合理的采购政策,对供应商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2)加强应付账款的支付,保证企业信誉;(3)定期对供应商进行信用审查,调整信用额度;(4)建立应付账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6.3坏账损失的核算6.3.1坏账损失的概念与分类坏账损失是指企业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造成的损失。按照性质,坏账损失可分为以下几类:(1)信用损失:因客户信用状况恶化,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违约损失:因合同违约,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3)法律诉讼损失:因法律纠纷,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6.3.2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1)直接冲销法:将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冲销,同时确认坏账损失。(2)坏账准备法:在确认应收账款时,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冲减坏账准备。(3)转账法:将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转入其他资产,如应收利息、应收租金等,以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款项。(4)预提费用法:在确认应收账款时,计提一定比例的预提费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冲减预提费用。第七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7.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7.1.1固定资产的确认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固定资产的确认需满足以下条件:(1)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7.1.2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1)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安装费等。(2)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折旧、减值和期末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减值将在下节详细阐述。7.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7.2.1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systematic分摊。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等。(1)直线法: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计算公式为: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按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分摊。计算公式为: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总工作量。(3)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按照剩余使用年限的加权平均进行分摊。计算公式为: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年数总和。7.2.2固定资产的减值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可收回金额是指固定资产的净处置收入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的较高者。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减值迹象,应当计提减值准备。7.3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7.3.1无形资产的确认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无形的、非货币性的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需满足以下条件:(1)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7.3.2无形资产的计量无形资产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1)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直接费用等。(2)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和减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指将无形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寿命内systematic分摊。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与固定资产类似。第八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8.1负债的确认与计量8.1.1负债的定义与分类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负债根据其偿还期限,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等。8.1.2负债的确认条件负债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2)负债的履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负债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8.1.3负债的计量负债的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具体计量方法应根据负债的性质、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8.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8.2.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与分类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8.2.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2)所有者权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8.2.3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具体计量方法应根据所有者权益的性质、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8.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披露8.3.1负债的披露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负债的以下信息:(1)负债的种类、金额和期限;(2)负债的计量方法;(3)负债的变动情况;(4)对负债的预计偿还情况。8.3.2所有者权益的披露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所有者权益的以下信息:(1)所有者权益的种类、金额和变动情况;(2)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方法;(3)对所有者权益的重大变动事项进行说明。企业在披露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则,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九章成本核算与管理9.1成本的分类与计量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耗费。正确理解成本的分类与计量,对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9.1.1成本的分类成本按照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成本:指可以直接归属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2)间接成本: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进行分摊,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3)固定成本: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4)变动成本:指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燃料等。9.1.2成本的计量成本计量是指对企业发生的成本进行度量和计算。成本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实际成本法: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计算,反映企业实际成本水平。(2)标准成本法: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对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成本差异。(3)目标成本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设定成本控制目标,对实际成本进行控制。9.2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是对企业成本进行计算、分析、控制和监督的过程。以下几种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9.2.1分步法分步法是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按照各阶段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适用于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种类较多的企业。9.2.2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生产活动划分为若干个作业,按照作业成本进行核算。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9.2.3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大、成本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9.2.4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设定成本控制目标,对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适用于市场竞争激烈、成本控制要求较高的企业。9.3成本分析与控制成本分析与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分析成本变化,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9.3.1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成本结构分析:分析企业成本构成,了解各成本项目所占比例,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2)成本变动分析:分析成本随产量、价格等因素的变化情况,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3)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