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专用)_第1页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专用)_第2页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专用)_第3页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专用)_第4页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程标准导航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高考导向——2021年高考考点

类型2021年知识点政治天津卷明朝初年一省制与废宰相湖北卷明朝法律制度的律例和编全国甲卷明朝的科举制度湖南卷清朝的民族交融北京卷汉、唐、宋、清时期的中央官制经济河北卷明朝大运河与区域间长途贩运海南卷清朝全盛时期农业的发展与隐藏的危机江苏卷清朝商业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江苏卷明朝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湖北卷清朝水利设施的修建浙江卷1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福建卷清朝高产作物的引进与传播北京卷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与制瓷业的发展山东卷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出版业的发展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01目录CONTENT0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02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阶段特征两宋时期阶段特征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废丞相,设内阁;内阁专权;宦官专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奏折制度;厂卫制度】中央集权【三司,督抚,省府县;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台湾,西藏,新疆,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科道监察体系;考核制度:考满和考察,京察和大计;赋税制度: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法律上的律例合编;教化:乡约与法律合流,地方官吏推动,宣讲内容为法律内容,逐渐带有强制力。经济农业:高产作物引进,提高粮食产量【社会稳定;赋税制度成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土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手工业:在部分地区的一些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会馆】;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阶段特征两宋时期阶段特征思想思想文化控制严密,王阳明心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对比】,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文学艺术科技文学艺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明清小说和戏曲【传奇、昆曲、京剧,徽汉合流,同光十三绝】取得重要成就。科技: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霞客,地理和地质学。对外关系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冲击,海禁与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中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阶段特征辽夏金元特征政治辽与北宋对峙,长时间和平,通使、贸易。南北面官制度。澶渊之盟。金与南宋对峙,迁都燕京,沿袭唐朝制度,保留猛安谋克。蒙古灭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东亚、西亚、东欧。忽必烈继位,兴建大都,后定国号为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一省制;行省制,宣政院,西域,澎湖巡检司;蒙古传统官员选拔方式,恢复科举制,但录取人数有限,比例不高;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经济元朝发行法定的纸币,后期通货膨胀;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棉花种植与棉纺织技术和工具的改进;元朝进入彩瓷时期;文学科技元曲,元杂剧;郭守敬,简仪,《授时历》;王祯,《农书》民族关系辽、西夏、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01-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空观念下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

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后期虽然取得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披红)虽然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拓展补充

角度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侍从顾问任免皇帝大臣商议,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决策权行政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于制度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权力来自皇帝支持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制约皇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对比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

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在明朝后期获得了协助甚至代替皇帝披红的权利,负责提督东长,控制锦衣卫,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官署名,明朝设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掌印太监权势最大,其次为秉笔太监。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继位,代为皇帝“批红”,执掌盖印,司礼监地位逐渐抬升,一定程度也在制约内阁权力,加强皇权专制,但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拓展补充

【厂卫制度】1.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官署名。性质:初为皇帝侍卫,后为特务机构;目的:诛杀功臣,监视百官和缉捕叛逆;作用: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2.厂: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性质:皇帝直属,太监主管,特务机构;作用:监视群臣和缉捕叛逆、有权施刑等。3.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绝地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真题试炼

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真题试炼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真题试炼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真题试炼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郑和下西洋

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洋海外,先后七次出海,访问了30多个多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目的: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给明朝带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拓展补充

朝贡贸易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时间: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马关条约》)目的:不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奇珍异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评价: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计经济效益赏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后因国力衰退而中止。海禁政策

直接原因:日本倭寇对东部沿海的骚扰,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猖獗,造成巨大破坏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戚继光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葡萄牙分别占据台湾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退出台湾。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鞑靼与瓦剌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明朝重新修筑长城,防御瓦剌和鞑靼南下。明中期两次突破长城,包围北京。瓦剌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藏族地区在明朝成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清易代

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02-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清朝的政治制度

1、军机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要军国大事康熙,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奏笔录。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奏折制度康雍乾时期形成奏折制度。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文字狱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制造文字狱。真题试炼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疆域的奠定与边疆地区的管理

1、东北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2、北部蒙古地区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清军入关前,收降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格尔部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准格尔部彻底击败。后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反清,很快被平定。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疆域的奠定与边疆地区的管理

西藏地区清初,册封达拉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2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清朝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疆域的奠定与边疆地区的管理

西南地区与改土归流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地方长官。虽然形式上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具有一定割据性。雍正时,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疆域的奠定与边疆地区的管理

内地分设18省,分设总督、巡抚,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真题试炼

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冰嬉图》(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史实,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运动(“冰嬉”)。这项“冰嬉”运动延续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经成了民间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八旗官兵主要由满、汉、蒙三个民族构成,多民族共同参与该运动,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C正确;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A排除;嬉戏图不属于军事训练,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军事训练废弛,排除B;生活奢靡与滑冰活动无关,排除D。清朝的统治危机

1、内部阶级矛盾激化清初人口膨胀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农民起义屡屡爆发2、外部落后世界潮流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多大对华贸易。清朝起初开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由广州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禁止民间贸易。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0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清时期的农业

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高产作物输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广泛种植。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真题试炼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盾缓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真题试炼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有学者认为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真题试炼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拓展补充

【从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制度等角度考虑】资本方面:商人和工场主将资金投资土地,不用于扩大再生产市场: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技术:中国古代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政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制度: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1、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纺织业的松江镇;制瓷业的景德镇;冶铁业的佛山;转运码头汉口;丝织业的盛泽镇等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3、白银货币化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4、商帮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晋商等【会馆】局限全社会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真题试炼

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真题试炼

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真题试炼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把握理的方法陆九渊,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蔽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用良知支配自己的实践强调了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思想文化:程朱理学走向僵化,文化专制禁锢士人思想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2、李贽的思想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人人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不反孔子,不反儒学,反教条)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每个人都可以顺应自然,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否认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童心说,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真题试炼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B【解析】从题意可知,这符合李贽“离经叛道”的特点,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B正确;李贽虽然衣着上有儒佛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他融合儒学和佛学,故A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中李贽虽狂狷但并不能体现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错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3、黄宗羲的思想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宣称皇帝乃天下之大害;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纲常伦纪;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重要的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非取决于学校)4、王夫之的思想著作:《船山遗书》提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理在气中”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5、顾炎武的思想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社会责任感;(面对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求学应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提倡经世致用。真题试炼

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真题试炼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真题试炼

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由此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即宇宙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着的,故D正确;“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错误;“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思想,故B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格拉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拓展补充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没有发展为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政治封建专制高度强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封建专制相对较弱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阶级工商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化程朱理学走向僵化,文化专制禁锢士人思想传统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文化专制抑制进步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产生近代科学拓展补充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启蒙思想内容差异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早期民主色彩,但没有跳出明君的统治模式,没有新的制度设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专制,构建了整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了完整理论体系性质属于儒学范畴,本质仍旧是地主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差异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主导地位;对后来的民主运动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为欧美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提供理论基础,对世界革命运动也发生重要影响相同都是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都主张政治上兴民权文学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