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60.30CCSZ775301IDB5301/T118—202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设计水量 4.1污水量 4.2合流水量 5建设需求复核 5.1一般要求 5.2建设内容 6污水收集模式 6.1一般要求 6.2村庄类别划分 6.3排水体制 6.4收集方式 7收集系统建设 7.1一般要求 7.2敷设方式 7.3收集系统构成 7.4管道和沟渠 7.5检查井 7.6化粪池 7.7格栅 7.8隔油池 7.9排水泵站 7.10污水接入 附录A(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类别划分 附录B(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 B.1纳管方式 B.2集中收集方式 B.3分散收集方式 附录C(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 C.1重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 C.2压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 C.3重力流排水的合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 DB5301/T118—2024C.4压力流排水的合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 附录D(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接入要求 D.1庭院污水接入 D.2庭院外污水接入 DB5301/T11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艳、邵智、支国强、杨健、赵德霜、何佳、王燕萍、吴艳林、李昕悦、熊健、段玲玲、赵敏、孙晓能、李龙。1DB5301/T118—2024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滇池流域农村区域生活污水收集技术的设计水量、建设需求复核、污水收集模式、收集系统建设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滇池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221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2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标准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24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5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DB53/T168云南省用水定额DB53/T116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村生活污水ruraldomesticsewage冲厕、炊事、洗涤、沐浴等农村居民生活活动,以及农村公共设施排水、农家乐等场所产生的污[来源:DB53/T1163—2023,3.1]3.2黑水blackwater指农村居民冲厕产生的高浓度生活污水。[来源: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南(2023年)]2DB5301/T118—20243.3灰水greywater指除冲厕用水以外的炊事、洗涤、沐浴、农村公共设施和农家乐等排出的污水。[来源: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南(2023年)]3.4污水收集系统ruralsewagecollectionsystem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输送的管道(沟)及附属设施,如户内管、庭院污水收集池、入户支管、村级干管、化粪池、检查井、沉泥井和泵站等。[来源:DB53/T1163—2023,3.3]3.5排水体制seweragesystem在一个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3.6合流制combinedsystem用同一管道(沟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3.7截流倍数interceptionratio合流制排水系统在降雨时被截流的雨水径流量与平均旱流污水量的比值。3.8分流制separatesystem用不同管道(沟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3.9重力流排水Gravityflowdrainage不对排水进行增压,利用流体所受重力流动,由高位向低位排水的排水方式。3.10压力流排水Pressureflowdrainage无法利用流体所受重力流动,需对排水进行增压(通过水泵增压以克服地势条件或管道过长的排水方式。3.11村庄污水接入率Villagesewageaccessrate污水收集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或资源化利用处置设施)的农户、公共设施、农家乐等排水户的数量占村庄排水户总数量的比例。4设计水量4.1污水量4.1.1农村生活污水排水量应根据实地调查确定,实地调查排水量时,应根据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用水现状、厕所改造模式等划分区域,在每个区域选择典型村庄的代表性农户。污水排水量实地调查执行HJ91.1、HJ493、HJ494、HJ495的规定。4.1.2当实地调查数据难以获取时,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污水量:3DB5301/T118—2024式中:Q——污水排放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3/d);q——人均日生活用水定额,单位为升每人每天[L/(人·天n——用水人数,单位为人;K——排放系数。4.1.3农村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定额和排放系数,可按照DB53/T1163的相关规定和给出的方法取值。4.1.4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入渗地下水量应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和管渠性质,经测算分析后确定。4.1.5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村庄,排水量取值方法可按照GB50014的相关规定执行。4.2合流水量4.2.1合流水量的计算,执行GB50014的相关规定。4.2.2合流制管道(沟渠)的截流倍数,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设计水量、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水文、气候、排放区域大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取值应不小于2。5建设需求复核5.1一般要求5.1.1村庄污水收集系统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对工程实施区域内所有自然村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或完善需求开展复核调查,针对有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或完善需求的村庄统一开展规划设计。5.1.2已完成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但村庄污水接入率小于85%,或管道(沟渠)及附属构筑物存在损坏情况的自然村,均应对污水收集系统进行提升改造。5.2建设内容5.2.1应根据自然村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覆盖情况和运行情况,以及拆迁或改造计划等因素,确定建设5.2.2存在故障或损坏的村庄污水收集系统,应视损坏程度,选择系统修复或系统重建路径开展设计,并根据经济性、可靠性、技术可行性比选结果,确定建设内容。6污水收集模式6.1一般要求村庄污水收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村庄类别,结合村庄规划、卫生防护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等因素确定。6.2村庄类别划分应根据自然村的地理位置、住户聚集程度、地形地貌、市政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覆盖情况、环境敏感程度、排水去向等因素,从收集条件和区位敏感程度两个维度,对自然村进行类别划分。a)收集条件分为纳管型村、集中收集型村、分散收集型村三个类别。收集条件类别划分执行附录A中A.1的规定。4DB5301/T118—2024b)区位敏感程度分为核心区村、缓冲区村、其它村三个类别。区位敏感程度类别划分执行附录A中的A.2的规定。6.3排水体制6.3.1新建村庄、传统村庄改造和具备条件的村庄,应优先采用雨污分流制。6.3.2区位敏感程度划分为核心区村、缓冲区村的村庄,或收集条件划分为纳管型村的村庄,应优先采用雨污分流制。6.3.3不具备条件的其它敏感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6.4收集方式纳管方式按照附录B中的B.1给出的布局,集中收集方式按照附录B中的B.2给出的布局,分散收集方式按照附录B中的B.3给出的布局。7收集系统建设7.1一般要求7.1.1村庄污水收集系统应根据区域水污染防治要求、施工条件、建设成本和村庄污水收集系统运维管理难度等开展设计,核心区村和缓冲区村,应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并充分考虑污水收集系统容错率、可靠性、耐久性。7.1.2村庄室内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执行GB50015的规定。室外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执行GB50014、DB53/T1163的规定。泵站设计,执行GB50014、GB50268的规定。7.1.3村庄污水收集工程的设计村庄污水接入率应不小于85%,具备污水全部接入条件的自然村应按100%的村庄污水接入率开展设计。7.1.4村庄污水收集系统施工,执行GB50141的规定。7.1.5排入污水收集系统的村庄生活污水水质,应符合GB/T31962的相关规定。7.2敷设方式应优先采用重力流排水敷设布置村庄污水收集系统,当污水收集系统不能实现全程重力自流时,可在需要提升的部位建设泵井或泵站等污水提升设施。7.3收集系统构成7.3.1采用重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见附录C中C.1给出的布局。7.3.2采用压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见附录C中C.2给出的布局。7.3.3采用重力流排水的合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见附录C中C.3给出的布局。7.3.4采用压力流排水的合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见附录C中C.4给出的布局。7.4管道和沟渠7.4.1庭院内排水管道可采用聚乙烯管(PE)、硬聚氯乙烯塑料管(PVC-U)。7.4.2庭院外排水管道可采用混凝土管、高强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HDPE)、硬聚氯乙烯塑料管(PVC-U)、钢管,采用明敷方式时不应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管(PVC-U)。7.4.3埋地塑料排水管材质、壁厚、环刚度,应符合GB/T20221的相关要求。7.4.4压力管道可采用球墨铸铁管、钢管、聚乙烯管(PE)。5DB5301/T118—20247.4.5村庄污水收集沟渠不应采用明渠,应采用可移动的预制盖板等进行覆盖,避免较大的路面垃圾、尘土进入。7.4.6村庄污水收集管道(沟渠)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应按表1取值。表1村庄污水收集管道(沟渠)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7.4.7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设计,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设计,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2取值。表2村庄污水收集管道(沟渠)最大设计充满度7.4.8管道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应设置跌水井。7.4.9管道和沟渠开挖,应充分考虑周边房屋结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等因素,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或避让措施,避免因开挖施工造成房屋沉降、倒塌,地下管线损坏。7.4.10截污管道需跨越河道、沟渠时,应设置倒虹管或桥管,避免影响行洪安全,桥管高度应高于跨越河道、沟渠的设计洪水位。7.4.11不具备埋设截污管道条件的临河(渠)区域,可安装挂壁管道截流住户污水,挂壁管道安装位置应根据河(渠)行洪水位、管道布置标高需求等因素确定,尽可能降低洪水对管道冲击的影响。7.4.12挂壁管道安装使用的支架应具备足够承载力,支架材质应优先选用钢材,管道接头位置应安装支架,支架布置最大间隔距离应不大于2m,排水塑料管道支架布置最大间隔距离应执行GB50242的相关规定,支架承压强度需大于承载管道的满负荷运行状态产生的压力。7.5检查井7.5.1村庄污水收集系统的管道(沟渠)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均应设置检查井。7.5.2应优先采用塑料或钢筋混凝土检查井,不应选用砖砌检查井。7.5.3重力流排水管道(沟渠)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应设置沉泥槽。7.5.4直线管段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应符合CJJ124的相关规定。7.6化粪池7.6.1冲厕污水、散养圈舍粪污冲洗污水等高浓度污水接入污水管道(沟渠)前应设置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再进入收集系统。7.6.2炊事、洗涤、沐浴和农家乐等排出的污水,不应接入化粪池。6DB5301/T118—20247.6.3化粪池应优先采用预制成品,应采用可移动的盖板或井盖,便于化粪池清掏。7.7格栅7.7.1合流管道(沟渠)截流井接口应安装格栅,阻隔大颗粒浮渣或垃圾进入排水主干系统。7.7.2格栅栅条间距应根据截流排水管道(沟渠)上游排水水质确定,净间距可在25mm~40mm之间进行选择,不应大于40mm。7.8隔油池7.8.1村庄内的农家乐等经营性餐饮废水和客堂餐饮废水接入污水管道(沟渠)前应设置隔油池,餐饮废水应经过滤隔渣、油水分离后,再排入污水收集管道(沟渠)。7.8.2隔油池应优先采用成品隔油池。7.9排水泵站7.9.1排水泵站设计应执行GB50265和GB50014的相关规定。7.9.2村庄污水收集系统排水泵站应在保障可靠性基础上精简构筑结构,降低运维难度。7.9.3排水泵站应为单独的建(构)筑物,可优先采用一体化预制泵站。7.10污水接入7.10.1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主(支)管道(沟渠)敷设施工前,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应按清污分流要求对排口性质进行复核。7.10.2村庄污水接入要求执行附录D的规定。7DB5301/T118—2024(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类别划分A.1村庄收集条件类别划分执行表A.1的规定。表A.1村庄收集条件类别划分距离城镇排水系统较近(铺管距离小于3km人口集中,地形条件有利于建设收集管2.距离城镇排水系统较远(铺管距离大于等于3km),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可通过A.2村庄区位敏感程度类别划分执行表A.2的规定。表A.2村庄区位敏感程度类别划分位于滇池生态保护缓冲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或距离滇池湖体500m范围内,污水存距离入湖河道、主要支流沟渠500m范围内或位于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内,污水可直接进入主要入湖河道及其支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自然村(根据地形条件,村注:滇池生态保护缓冲区定义解释来源于《云南省滇池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方案》。8DB5301/T118—2024(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B.1纳管方式村庄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沟渠)收集后直接输送到城镇污水管网的收集方式。图B.1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纳管方式B.2集中收集方式村庄或一定范围内农户的生活污水经管道(沟渠)收集就近接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资源化利用处置设施)的收集方式。图B.2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集中收集方式9DB5301/T118—2024B.3分散收集方式村庄单户或多户的生活污水就地收集进入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资源化利用处置设施)的收集方式。图B.3滇池流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分散收集方式DB5301/T118—2024(规范性)滇池流域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C.1重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构成采用重力流排水的分流制村庄污水收集系统一般由污水主(支)管道,以及检查井等组成。注:本图件反映收集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结合试题答案
- 轻松应对六年级语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 建筑行业工作
- 未来药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展望
- 郑航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行业动态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客户关系管理试题及答案
- 消防长跑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经理选拔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自考汉语言命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音响投标文件
- 内墙乳胶漆外墙真石漆工程施工工艺指引
- 电影音乐欣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
- GB/T 39766-2021人类生物样本库管理规范
- 315食品安全宣传PPT模板
- GB/T 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
- GB 21519-2008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2023年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真题答案无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旅游项目融投资概述
- 全旅馆业前台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