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_第1页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_第2页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_第3页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_第4页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

DCB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T/DCBXXXX—XXXX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

GeneralGuidelineforNon-AlkalineZinc-ManganeseDioxideBatteryProducts

CarbonFootprintAssessment

(征求意见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04-28)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  发布

T/DCBXXXX—XXXX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原则、目标和范围、系统边

界、数据收集与处理、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及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估,也适用于该产品部分

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025-2009环境标志和声明Ⅲ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

GB/T24040-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24044-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

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与通报要求及指南(Greenhousegases-Carbon

footprintofproducts–RequirementsandGuidelinesforquantification)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non-alkalinezincmanganesedioxidebattery

含非碱性水溶液电解质,负极为锌或锌合金,正极材料为二氧化锰,且设计为不可充电的电池。

注:包含糊式电池(paste-linedcell)和纸板电池(paper-linedcell)等。

[来源:,和]

3.2

IEC60050-4824-164-17

放电量serviceoutput

电池在规定的放电条件下的放电时间、容量或能量输出。

[来源:GB/T8897.2—2021,3.1.8]

3.3

产品碳足迹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CFP)

产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表示为CO2当量并基于使用气候变化单一影

响类别的生命周期评估。

[来源::,]

3.4

ISO140672018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GHG)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或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且波

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1

T/DCBXXXX—XXXX

注:一般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

六类。

[来源::,]

3.5

ISO140672018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

比较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的辐射强度的单位。

注:二氧化碳当量是用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其全球增温潜势值计算的。

[来源::,]

3.6

ISO140672018

全球增温潜势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

根据温室气体的辐射特性,当前大气中给定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在选定时间内的排放水平,测量其

脉冲辐射强度,相对于二氧化碳(CO2)的系数。

[来源::,]

3.7

ISO140672018

温室气体排放量greenhousegasemission

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3.4)的量。

[来源::,]

3.8

ISO140672018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greenhousegasemissionfactor

与温室气体排放活动数据相关的系数。

[来源::,]

3.9

ISO140672018

初级数据primarydata

通过直接测量或基于直接测量的计算获得的过程或活动的量化值。

注:初级数据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或温室气体清除系数和/或温室气体活动数据。

[来源::,]

3.10

ISO140672018

次级数据secondarydata

除初级数据之外的来源数据。

注:这些来源可以包含数据库和经主管部门验证的已发表的文献。

[来源::,]

3.11

ISO140672018

产品种类productcategory

具有同等功能的产品群组。

[来源:,]

3.12

GB/T24025-20093.12

生命周期lifecycle

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来源:,]

3.13

GB/T24044-20083.1

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

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来源:,]

GB/T24044-20083.22

T/DCBXXXX—XXXX

3.14

分配allocation

将过程或产品系统中的输入和输出流划分到所研究的产品系统以及一个或更多的其他产品系统中。

[来源:,]

3.15

GB/T24044-20083.17

取舍准则cut-offcriteria

对与单元过程或产品系统相关的物质或能量流的数量或环境影响重要性程度是否被排除在评价范

围之外所做出的规定。

[来源:,]

3.16

GB/T24044-20083.18

功能单位functionalunit

用来作为基准单位的量化的产品系统性能。

[来源:,]

3.17

GB/T24044-20083.20

基准流referenceflow

在给定产品系统中,为实现一个功能单位的功能所需的过程输出量。

[来源:,]

3.18

GB/T24044-20083.29

系统边界systemboundary

通过一组准则确定哪些单元过程属于产品系统的一部分。

[来源:,]

3.19

GB/T24044-20083.32

活动水平数据activitydata

导致了某种温室气体排放的人为活动量,例如各种燃料的消耗量、原料的使用量、产品产量、外

购电力量、外购蒸汽量等。

4原则

4.1总体要求

本文件遵守GB/T24040-2008和GB/T24044-2008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以评价非碱性锌-二氧化

锰电池产品碳足迹。产品的碳足迹评价边界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了确保产品碳足迹评价基于相同的思

路和方法,遵循以下原则。

4.2相关性

数据和方法的选择适合于产品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

4.3完整性

产品碳足迹评价应包括对产品碳足迹或产品的部分碳足迹有实质性贡献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

清除。

4.4一致性

3

T/DCBXXXX—XXXX

在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应采用相同的假设、方法和数据,以得到与目标和范围相一致的结

论。

4.5统一性

选取已经得到国际认可并用于产品种类的方法、标准和指导文件,以提高任何特定产品种类的产品

之间碳足迹的可比性。

4.6准确性

确保产品碳足迹和产品的部分碳足迹量化和通报是准确的,可核查的、相关的,并尽可能减少偏差

及不确定性。

4.7透明性

所有相关问题都在公开、全面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呈现中得到解决和记录。披露任何相关假设,并适

当引用了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清楚地解释任何估计并避免偏差,以便碳足迹研究报告代表它声

称代表的内容。

5目标和范围

5.1概述

量化产品生命周期或选定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计算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对全

球变暖的潜在贡献。同时,本文件还为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和降低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技术依据

和支持。

5.2目标产品

本文件针对的目标产品是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生产及使用配件应符合于现行标准要求。

每项产品的碳足迹报告应只针对同一企业在同一产地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并确保用户可以从碳

足迹和产品标识中识别上述信息。

对于同一企业不同规格的产品、或统一(同一)规格但不同产地的产品,应分别核算碳足迹。

5.3核算范围

产品碳足迹核算范围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各项:

——产品范围:明确产品名称、型号、功能、功能单位和系统边界。

——时间范围:选择核算碳足迹有代表性的时间段。

——温室气体范围: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

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类。

注:在实际计算产品碳足迹时,因未预见到的局限性、制约或额外情况,可对评价内容和范围做出调整。应记录这

些修改并解释。

5.4功能单位和基准流

5.4.1功能单位

功能单位定义为“电池在使用寿命内提供的总能量的1瓦时(Wh),以Wh为单位”。

总能量是通过放电量检测获得的,检测以约5mA恒电流放电,每天放电12小时,终止电压0.9V。

4

T/DCBXXXX—XXXX

5.4.2基准流

基准流是实现规定功能所需的电池质量,即电池在其使用寿命期间提供1Wh电能所需的电池数量

(以质量或块计)。

制造商为量化碳足迹而收集的所有定量输入和输出数据均应相对于基准流进行计算。

6系统边界

6.1系统边界设定

本文件界定的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的系统边界,可分为下列两种形式:

a)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从摇篮到坟墓”)

b)包括整个开采提取、生产和运输过程,直到产品离开工厂大门(“从摇篮到大门”)

图1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示意图

注:本文件重点关注产品,因此以下活动不允许包括在产品碳足迹的范围内:制造生产设备、建筑、基础设施和基

建物资,人员的商务旅行,人员的上下班通勤,以及研究和开发活动。

6.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6.2.1概述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包含原材料的获取与加工、产品制造、分销、使用、废弃处置等阶段,以及各阶

段之间的运输。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示意见图1。

6.2.2原材料的获取与加工

5

T/DCBXXXX—XXXX

电池原材料的获取与加工阶段始于从自然界提取材料或从回收过程中回收资源,并在电池原材料到

达电池生产工厂时结束。

原材料获取与加工阶段的流程包括:

a)采矿和冶炼:锌、锰等原材料的采矿和冶炼过程;

b)电池原辅料的预加工;

c)运输:运到生产设施,以及再提取和与加工设施内部的运输。

应包含符合取舍准则要求的所有单元过程。若使用的原材料为回收产品,应以回收原材料的碳足迹

计算。

6.2.3产品制造阶段

生产制造阶段从原材料进入工厂开始,到产品离开工厂时终止。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生产阶段包括但不限于:

——正极的制造、负极的制造;

——电解液的配置;

——隔膜的生产;

——零配件的生产;

——电池的装配;

——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的处理;

——产品包装等;

——产品制造过程所涉及的各类设施的运行、形成的任何副产品的处理也包括在这一阶段。

6.2.4分销阶段

分销阶段从最终产品离开工厂开始,到消费者得到产品结束。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在分销阶段主要指:电池通过运输到达销售点。

6.2.5使用阶段

使用阶段从消费者开始使用产品到产品失去使用价值结束。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是一次电池,无法通过充电实现复用。电池正常使用的过程中,化学能转

化成电能,对环境几乎没有直接污染,不产生任何排放,此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为0。

6.2.6废弃处置阶段

废弃处置阶段从废电池收集开始,到产品回归到自然界或再次利用。该阶段主要考虑对产品和产品

包装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

所有废弃与处置阶段的相关假设均应:

——基于可获取的信息;

——基于当前技术;

——处置方式应符合当地的废弃物处置条例;

——在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报告中记录。

废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处理按标准填埋,不进行任何材料回收。

6.3取舍准则/截止标准

原则上核算选取的系统边界中的所有排放都应列入碳足迹核算,但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投入,应

规范数据的取舍准则。对于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应设定以下取舍准则:

6

T/DCBXXXX—XXXX

——预估各单元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低于产品生命周期1%的单元过程,可以排除在系统边

界外;

——排除的单元过程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总和不超过3%,应对排除的单元过程进行说明。

7数据收集与处理

7.1一般规定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碳足迹评价应包括系统边界内所有单元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

数据获取应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原始凭证,保持其可追溯性,便于核查。现场数

据应收集产品功能单元统计期内的生产数据。

7.2数据收集步骤

根据既定系统边界,收集计算碳足迹所需的两类数据:活动水平数据与排放因子数据。按生命周期

评价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可分为初级数据和次级数据。数据可通过测量、计算或估算获得,用于量化单元

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数据收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并在完成数据收集与评估过程后存档;

b)绘制流程图。流程图应包含所定义的各个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中包含的输入输出流、从清

单中排除的任何过程;

c)根据流程图中的单元过程,制作数据采集表,进行数据收集,数据采集表参考附录B;

d)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原始凭证,保持其可追溯性,便于核查。物料消

耗、能源消耗在共生产品之间的分配根据(7.4)的要求进行。

7.3数据质量要求

7.3.1初级数据(现场数据)

初级数据包括电池生产阶段的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以及运输等清单数据,应从组织

所拥有、运行或控制的过程中收集。初级数据的质量要求如下;

a)代表性:初级数据应为企业最近全年(自然年)的生产统计数据。

b)完整性:初级数据应该完整覆盖本文件中确定的所有需要企业填报的生产现场数据。

c)准确性:

初级数据中的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数据应该来自实际生产统计记录;

环境排放数据优先选择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也可以由排污因子或物料平衡公式计算获

得;

所有初级数据均应转换为单位产品。

d)一致性:企业现场数据收集时,应保持相同的数据来源,统一口径、处理规则等。

注:产品碳足迹特定于在指定生产地点生产的电池型号,因此不允许对生产相同电池型号的不同工厂收集

的数据进行采样。

7.3.2次级数据(背景数据)

若无法获得初级数据时,使用次级数据。次级数据的质量要求如下:

代表性:

a)

7

T/DCBXXXX—XXXX

次级数据应优先企业原料供应商提供的符合GB/T24044文件要求的,经第三方独立验证

的上游产品LCA报告数据作为次级数据;

其次选择代表中国国内平均生产水平的公开LCA数据,数据的参考年限应优先选择近年数

据;

在没有符合要求的中国国内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国外同类技术数据作为次级数据。

完整性:产品上下游过程均需提供完整的次级数据。

一致性:所有被选择的次级数据应完整覆盖本文件确定的温室气体影响。

b)

7.3.3c)数据质量评价

本文件采用数据质量评级(DQR)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该数据评价指标有3个:技术代表性(TeR)、

地理代表性(GeR)和时间代表性(TiR),并用5级分制以计算每个数据的得分,来判断数据质量。(见

表1)

)·················································(1)

(𝑇�+𝑇�+���

𝐷�=3

表1DQR数据质量评级

质量评价TiRTeRGeR

碳足迹的参考年份在使用的次级数据所涉及的技术与数据集范围内的技建模过程与数据集为同一个

1

数据集的有效期内。术完全相同。国家。

碳足迹的参考年份不超过使用的次级所涉及的技术包含在数据集范围内建模过程与数据集为同一个

2数据数据集有效期的2年。的技术组合中。地理区域。(例如,欧洲、亚

洲、北美、非洲)。

碳足迹的参考年份不超过使用的次级所涉及的技术仅部分包含在数据集数据集覆盖了多个地理区域,

3

数据数据集有效期的3年的范围内。建模过程发生在这些区域中。

碳足迹的参考年份不超过使用的次级所涉及的技术与数据集范围内的技建模过程发生在一个不属于

数据数据集有效期的4年术相似(即技术代理)。数据集所覆盖地理区域的国

4

家,但根据专家判断,估计有

足够的相似性。

碳足迹的参考年份超过使用的次级数所涉及的技术与数据集范围内的技建模过程发生在一个不属于

5据数据集有效期的4年术不同。数据集所覆盖地理区域的国

家。

注:“数据集”是指包含特定产品或其他参考(如流程)的生命周期信息的文档或文件,涵盖其描述性元数据和定

量生命周期清单(“生命周期清单”)结果数据集或其碳足迹(“生命周期影响评估”)结果数据集。

7.4分配原则

分配应满足GB/T24040-2008及GB/T24044-2008的相关要求。一个单元过程分配的输入输出综

合应与其分配前的输入输出相等。

注1:对于辅助性过程或污水/废物处理过程,分配应基于产量(如产品重量或产品数量)。

注2:若所评价的电池原材料和其它产品一起被运输,则应基于产品重量或体积来对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

分配。

注3:应识别回收材料的输入,以及废弃与处置阶段进行回收的材料。

注4:同一规格的产品,如果采用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原料种类和供应商有差异,在进行数据的调查时原则上

8

T/DCBXXXX—XXXX

应按比例进行分配。

8产品碳足迹核算

8.1概述

电池的碳足迹核算方法采用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方法中的“气候变化”计算。结果作为特征结果提供,

不进行归一化和加权。

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计算应基于工厂生产特定电池型号所使用的物料清单、能源和辅助材料。收集活

动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排放因子后,使用指定的公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以千克二氧化碳当量(kgCO2e)

为单位,采用最新的IPCC100年全球增温潜势值(GWP100)。

表2用于计算产品碳足迹概况的影响类别列表

影响类别指标单位使用的方法

辐射强迫作为全球增温潜势年基线模型

气候变化

()(基于)

2IPCC100

100kgCOe

8.2核算方法GWPIPCC2021

8.2.1一般规定

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要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量以及从大气中清除的量。应使用下列方法

计算产品的碳足迹:

a)将每个功能单位系统边界内每个活动的排放数据与清除数据确定为初级数据或次级数据,排

放为正值,清除为负值;

b)用活动数据乘以各活动相应的排放因子,从而将初级数据和次级数据换算成排放量或清除量

数据;

c)用各排放量或清除量乘以相应的全球增温潜势值(GWP100),将排放量与清除量数据换算为二

氧化碳当量数据;

d)将所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排放量与清除量数据相加,得到每个功能单

位以二氧化碳当量标识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数据(正值或负值)。

8.2.2计算公式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二氧化碳当量的计算见式(2),各阶段不同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公式见

附录C。

·······································

阶段(2)

��=1��100

式中:�=(AD×EF×GWP)

阶段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第种排放源温室X气体活动数据单位,根据具体排放源确定;kgCOe

第种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单位与活动数据单位相匹配;

���---------i,

全球增温潜势值数值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𝐸�---------i,

𝐺�100------,IPCC

9

T/DCBXXXX—XXXX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等于边界内各生命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计算见式(3):

················

原材料的获取与加工产品制造阶段分销阶段使用阶段废弃处置阶段(3)

式中:𝐸�=�+�+�+�+�

产品碳足迹,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CF原P材--料--的--获--取与加工原材料生产加工排放的温室气k体gC,O单e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kgCOe

产品制造阶段电池制造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kgCOe

分销阶段电池分销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kgCOe

使用阶段电池使用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kgCOe

废弃物处置阶段电池废弃处置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kgCOe

9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

9.1一般规定

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和结论应是完整的、正确的、不带偏向性的记录在研究报告中。应透明地、详

细地阐述评价结果、数据、方法、假设和局限性,以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产品碳足迹结果。产品碳足

迹评价报告模板见附录A。

9.2报告内容

产品碳足迹报告的类型和格式应在产品碳足迹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定义阶段确定,以及证明产品碳足

迹评价符合本文件中的要求。

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公司相关说明;

——产品描述;

——功能单元;

——系统边界;

——分配原则(适用时);

——数据收集及计算;

——使用阶段及废弃与处置阶段的情景假设;

——生命周期解释结果及局限性结论等。

9.3评价结果有效期

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三年,若该产品碳足迹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则原评价结果

即时失效,并应重新进行该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a)临时非计划变更:如果该产品生命周期的意外变化导致产品碳足迹增加超过10%,且此情况超

过三个月,则应对该产品相关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重新评估。

10

T/DCBXXXX—XXXX

b)计划变更:如果该产品生命周期计划内变化导致产品碳足迹增加超过5%。且此情况持续超过

三个月,则应对该产品相关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重新评估。

9.4保密性

用于核算碳足迹的资料,可能会包含生产者生产活动的机密信息。各利益相关方所提供的信息具有

被保护的权力,因此,利益相关方应商定适宜法律工具以确保相互之间交流信息的保密性。

11

T/DCB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模板

产品名称:

委托单位名称:

评价报告编号:

评价依据:

评价结论:

公司(填写产品生产者的全名)生产提供的(填写所评价的产品名称),

从XXXX(填写某生命/周期阶段)到(填写某生命周期阶段)的生

命周期碳足迹为。

2

kgCOe

批准人:

(签名)

评价机构:

(盖章)

批准日期:

12

T/DCBXXXX—XXXX

一、基本信息

产品基本信息

1.1

产品名称

产品规格

产品型号

产品功能

产品工艺流程图

制造商基本信息

1.2

公司名称

公司简介

公司地址

公司网址

联系人基本信息

1.3

联系人

电话

Email

13

T/DCBXXXX—XXXX

二、产品碳足迹评价目标和范围

目的

2.1

功能单位

2.2

评价边界范围

产品范围:本报告的核算对象为公司生产的型号为的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

2.3

时间范围:本报告选取年作为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核算期。

XXXXXXX-

温室气体范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

20XX

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2)七类。42

(CO)(CH)(NO)(HFCs)(PFCs)

本报告对6非碱性锌二氧化锰3电池碳足迹的计算涵盖了从到(填

(SF)NF

写某生命周期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

系统边界示意图如下:

数据取舍准则

2.4

数据质量要求

2.5

三、清单分析

概述

3.1原材料获取及生产

该产品原材料数据来源于产品物料清单,产品物料清单表信息数据是由企业工程师根据非碱性锌二

3.1.1

氧化锰电池实际生产过程汇总而得。上游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数据采用数据库中的

数据。

XXX

产品制造

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数据是根据企业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数据采集得。

3.1.2

14

T/DCBXXXX—XXXX

分销

产品分销阶段主要涉及产品运输过程排放,数据可从产品运输距离统计表获得。

3.1.3

产品使用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为辅助使用的产品,不消耗能源。

3.1.4

生命末期

生命末期考虑产品在废弃阶段处理使用的能资源消耗,该部分数据结合情况和数据库中的

3.1.5

数据。

XXXXXX

活动数据收集结果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的部件名称、材料组成、质量及质量百分比信息如下表所示:

3.2

表-A.1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部件名称、材料组成、质量及质量百分比

编号部件名称数量质量(kg)质量比例(%)

1电解锰

2天然锰

3乙炔黑

4氧化锌

5氯化锌

6氯化铵

7盐酸

8锌

9碳棒

10密封圈

11沥青

12密封胶

13浆层纸

14底垫圈

15压粉垫圈

16PVC套管

17顶盖

18顶垫圈

19假底

20底垫圈

21铁壳

22标贴

23油墨

24彩盒

25收缩膜

26纸箱

27预计用水量:XXXm³/a

15

T/DCBXXXX—XXXX

28预计用电量:XXX万kWh/a

排放因子来源

3.3

四、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每功能单位的产品从到(填写某生命阶段)的生命周期碳足迹为

。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表所示。

2

kgCOe表A.2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生命周期排A.2放清单说明

生命周期阶段碳足迹(kgCO2e)占比(%)

原材料获取与加工

产品制造

分销阶段

使用阶段

废弃处置阶段

总计

五、评价结果解释

结论

总结碳足迹评价报告的主要结论;

5.1

提出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的环境改进建议,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针对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

假设和局限性

5.2

数据质量评估

5.3

六、报告管理及保存

16

T/DCBXXXX—XXXX

七、参考文献

八、支持性文件

---报告结束――-

17

T/DCB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

数据收集表格

现场数据收集表见表B.1。

表B.1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现场数据收集表

收集时间制表人

产品名称

产品说明及用途

功能单位

生产基地名称

生产基地地址

原材料输入

运输方式(公

原料类型单位数量路、铁路、海运输距离数据来源

运)

原料消耗表、财务报表

原材料运输清单

能源与燃料输入

能源类型单位数量数据来源

能源平衡表、电力缴费通知单、外购热力结算表

水资源输入

水资源类型单位数量数据来源

输出

种类单位数量去向或用途

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

产品运输距离统计表

废气

排放废水

固废废弃物出货单

18

T/DCBXXXX—XXXX

附录C

(资料性)

不同来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C.1外购原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

计算非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原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见式(C.1)。

计算公式

1)·····································

原材料(C.1)

式中:�,�=(���×EF�×GWP100)

原材料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不---同---原料类型i;kgCOe

原材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千克原材料(原材料);

�----------

原材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克原材料(原材

���-------iikgi

料);2

𝐸�--------iikgCOe/kg

全球增温潜势值,数值参照提供的数据。

i

活100动数据的获取

GWP--------IPCC

生产每块电池使用原材料的量,以电池生产厂家提供的生产数据清单为准。

2)

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

由于原料涉及种类过多,本文件暂不提供原料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原料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根据实际

3)

情况选取适合的数据。

C.2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计算各阶段之间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见式(C.2)。运输排放应包括与从源头到运输点的整个

运输过程相关的排放。

计算公式

1)··································

运输阶段(C.2)

iii100

式中:�=(D×M×EF×GWP)

运输阶段各阶段之间运输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2

�--两---地---之间的运输距离,单位为千米();kgCOe

运输的原材料产品废弃电池的重量,单位为吨()

��---------km

��---------采用运输方式/的排放/因子,单位i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t吨千米运输方式(运输

方式);2

𝐸�--------kgCOe/tkm

全球增温潜势值,数值参照提供的数据;

活100动数据的获取

GWP----------IPCC

19

2)

T/DCBXXXX—XXXX

距离可根据地图确定。

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

运输类型排放因子根据实际运输情况选取,可参考附录E,表E.2。

3)

C.3电力、热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计算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见式(C.3)。

计算公式

1)···································

电力购入电力电力(C.3)

,100

式中:�=��×𝐸×𝐺�

电力核算期内使用电力排放的温室气体,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核算期内购入电力,单位为兆瓦时();2

E购入-,--电-力---kgCOe

电力消耗的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

AD电力-------MWh

全球增温潜势值,数值参照提供的数据。2

EF-----------tCO/MWh

100

GWP----------IPCC

计算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见式(C.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