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中职】将进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校本课程-【中职】将进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校本课程-【中职】将进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校本课程-【中职】将进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校本课程-【中职】将进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

课题将进酒授课人课型新授

1.知识目标:掌握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分析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拓展对比,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3.德育目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用心声感受诗人的感情和心声,

目标学习诗人的乐观自信,豪放旷达,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念。

分析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拓展对比,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分析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将进酒

@李@

欢乐狂放

板书设计

悲伤,怀才不遇愁

本课时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

教材分析诵读”部分的《将进酒》。高中语文新课标尤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

习,本诗内容适合学生深入学习,有助于他们培养道德情操,厚实人文底蕴。

学生为舞蹈专业,他们精力花在专业上多,文化较为薄弱。基于学生实

际情况,教学上我采取务实教学策略,本节课力求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吟咏

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并能树立

学情分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

解决的放手,较难解决的点拨,努力通过诵读赏析帮助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

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诗歌史上描写饮酒的诗歌可谓不胜枚举。对于诗人来说,酒既

是遣兴之物,又是增兴之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历代诗酒结合最有导入环节约2分

名的篇章——李白的《将进酒》,一起来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钟。

的风采!

(板书:将进酒李白)

PPT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分析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

拓展对比,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学习诗歌的最好办法是吟咏诵读。通过吟诵,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

的音乐美和节奏美,才能用我们的感情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感情和心声。

一、诵读通其韵

“诵读”有三个栗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1.要求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在

字音和词义仍有疑问、把握不准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多媒体展示生字和词语。请学生注音、解释。师生共同纠正。“诵读”环节约

PPT:注音。10分钟。

将(qidng)进酒金樽(zUn)烹(pGng)羊

岑(cen)夫子钟鼓馔(zhuan)玉宴平乐(16)

恣(z।)欢谑(xue)千金裘(qiu)何为(w6i)言少钱

PPT:解释词语。

将进酒:得意:会须:馔玉:寂寞:

恣欢谑:径须:五花马:千金裘:将出:

4.问题:在哪喝?与谁喝?在何情况下喝?

明确:朋友元丹丘家里。与元丹丘、岑勋,加上李白共3人。

42岁入京,44岁“赐金放还”后,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怀才不遇,

距今已8年。

5.指名一位同学读一遍全诗。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

以从读音、节奏、感情把握等方面来考虑。

读后点评。在点评互动中,调动学生有感情地吟诵。

最后共同总结、归纳吟咏技巧。

明确: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可以表现抑扬顿挫。

③重音。体现情感、观点的字词用重音方式加以突出、强化。让感

情表达更为充沛。如悲白发的“悲

④语调。豪迈的气势用升调,如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悲

伤情感用降调。

⑤语速。应该如何把握?整首诗都一个速度吗?

感情激动、开心,语速快一些。感情低沉、悲哀,语速慢一些。

长句慢一些,短句快一些。

6.带着这些技巧,全班齐读诗歌。

二、品读感其人

《百家讲坛》,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

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

合作探究(一):让我们深入文本,分组讨论,一起去品味,看看你

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表述你的见解:

PPT:

透过(诗句),我读到了一位.(情感)的李白。“品读”环节约

♦诗句如何体现情感?(手法)20分钟。

♦如何吟咏?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小组汇报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明确:如

①透过开头“君不见”四句,读到了一位感慨时光流逝、悲伤无奈

的李白。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板书:

②透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读到了一位悲伤、欢乐、

“洒脱欢乐”的李白。直抒胸臆。愤激、狂放

③透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我读到了一位

乐观自信的李白。直抒胸臆。

④透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我读到了一位怀才不

遇、寂寞无奈的李白。

分析过程中的教师进行吟咏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应该读得高亢一些,“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该读得低沉一点。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要把这种“得意、欢乐”的

感觉读出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重读“必有用”“还复来”,

把“乐观自信”读出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读“不足贵”“醉”“不愿

“岑夫子”那几句是劝酒,要快一点。三字短句时,意味着节奏要

加快,同时语气上要亲切一些。等等。

合作探究(二):诗歌最后以“愁”结尾,李白说“与尔同销万古愁

讨论一下,你认为他“愁”什么?这种愁为什么又会是“万古愁”呢?

汇报交流前,教师引导:“知人才能论世,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

PPT展示李白(701-762)主要经历:

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板书:

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李白感叹“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娘妒杀人!”怀才不遇、

52岁写《将进酒》万古愁

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

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

62岁卒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明确:“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

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是有才之士的悲凉无奈;还有对怀才不

遇的愤懑。但这种愤恨因为对象是统治者,爆发出来也没用——说不出

的痛最痛,压抑着的愤恨最愤恨。

师总结。

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读到了一个悲伤无奈、乐观旷达的李白,也

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积极

用世的李白。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

兼备,这是矛盾的李白,也是最真性情的李白!

纵观《将进酒》全诗,诗人的感情由“人生短暂”的“悲伤”,转到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乐”,转到''怀才不遇”的“愤激”,转到“呼

儿将出换美酒”反客为主的“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照应诗歌开篇。

结构大起大落,诗情忽合忽张,纵横搀阖,气象万千。

(板书:狂放万古愁)(画出情感曲线)

欢乐狂放

悲伤怀才不遇万古愁

教师深情示范吟诵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三、比读悟其情

合作探究(三):试比较《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三

首诗中诗人饮酒的态度及感情的发展变化。

PPT:出示《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及写作背景。

(-)

李白素有远大抱负,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时,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

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

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比读”环节约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10分钟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二)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他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

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被逼出京后,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李白深感仕路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像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一)《南陵》表现了诗人的激情洋溢,很高兴。“高歌取醉欲

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句能体现他饮酒的态度,表现他人生态度的

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学生齐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

(二)《行路难》有点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一句体现饮酒态度,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

达了诗人的自信。

(学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三)《将进酒》,作者被“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时喝酒就

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了,感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小结:从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

一位感情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

酒成就了“诗仙”李白。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

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活得

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

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

四、合诵达其神

让我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感受“诗仙”之才情,“酒

仙”之豁达!

(学生全体起立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将进酒》。

2.预习《春江花月夜》,熟读诗歌。

从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一位感情

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

“诗仙”李白。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

小结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活得坦荡。借

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

化忧愤为豪放!

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将进酒》。

作业2.预习《春江花月夜》,熟读诗歌。

课后记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高二年级(2019级)舞蹈班,学生为舞蹈专业。

学生从高一起开始使用人教版本新课标普高《语文》教材,经过一年

多的学习,他们在道德情操和人文底蕴上都已有较大提升。但古诗文

学习对他们来说仍较有难度,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文字艰涩,难以

理解;二是难点较多,难以掌握;三是历史久远,难以领悟。

舞蹈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生单纯学习文化课而言,他们有两

项学习任务。首先要拿出一大半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训练

专业能力;剩下的另一少半时间则用来学习文化课。精力花在专业上

多,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上我采取务实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

要求不面面俱到,不过分拔高,而是适当放低要求降低难度,放慢上

课步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最最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本节课力

求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吟咏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并能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始终把学生置于

“主体”地位,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解决的放手,较难解决的点拨,

努力通过诵读赏析帮助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尊重学情,着眼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不断

思考并分析学生思维的“坎”究竟在哪里,进而想办法帮助学生迈过

这道坎。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发现学生阅读本诗的障碍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1、重点词语、特殊诗句的理解。

2、诗歌较长,很多学生读诗遍数少,对诗歌情感理解不深刻。

3、对诗歌中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感到困惑。

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备课时我从“中国诗歌史上描写饮酒的

诗歌多”谈起,引出“李白的《将进酒》历代诗酒结合最有名的篇章”,

然后通过“在哪喝?与谁喝?在何情况下喝?”几个小问题激发学生

兴趣,通过“透过(诗句),我读到了一位(情感)

的李白”这个主问题提纲挈领串连起全诗,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环节,

对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内心世界和形象特点。

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解决的放手,

较难解决的点拨,努力通过诵读赏析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和鉴赏能

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诵读,高

声读诗,方能推敲激昂之势;二想象,我国民间戏台上有副对联,“三

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诗歌欣赏须想象;三移情,在鉴

赏诗人形象时,移情能使鉴赏者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有诗云,“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效果分析

新课标关于诗歌教学强调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

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事实上,在理

解中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学

习的基本规律,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鉴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

务。

本课根据诗歌特点确定“诵读一品读一比读”的教学思路,既清

晰简单,又层层深入,符合诗歌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一、课堂反馈。课堂上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

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和评价,或者顺势引导,把问题的解决引向

深入。

二、课堂气氛。课堂秩序活而不乱,秩序井然。有热烈的讨论,

有深沉的思考,有思想的碰撞,有深情的朗诵,有教师激情的评说。

这节课“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和规律的总

结,重点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内容手法感情),

分析了解读诗歌意境的几种方法,例如比兴、夸张、直抒胸臆等艺术

表现手法的作用。

三、学生状态。学生上课听讲认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

论,大胆发言,朗诵诗歌能放得开,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学习效果。整堂课教师特别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

认知角度出发,设计问题、组织导学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解题课文题目“将进酒”是“请喝酒”的意思后,教师马上提出

来三个小问题:“在哪喝?与谁喝?在何情况下喝?”(在朋友元丹丘

家里,与元丹丘、岑勋,加上李白共3人饮酒)。简单的几个小问题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关注到了“谁是主人”“谁

是客人”这个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李白后面的“狂放”情感时豁然开

朗。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积极思索,在讨论中李白的情感变化逐

渐清晰,教师通过板书描绘出李白“悲伤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一万古

愁”的情感变化轨迹,使学生们直观明了地领悟到全诗结构大起大

落,诗情忽合忽张。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

诗词诵读”部分里的名篇。高中语文新课标尤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学习,强调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积累阅读经验,培养民族

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自豪感,增强

文化自信,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诗内容适合学生深

入学习,有助于他们培养道德情操,厚实人文底蕴。

中国诗歌史上描写饮酒的诗歌可谓不胜枚举,对于诗人来说,酒

既是遣兴之物,又是增兴之媒。李白的《将进酒》是历代诗酒结合最

有名的篇章,李白写这首时52岁,自从44岁从京城长安被“赐金放

还”后再没有被朝廷征召,一直怀才不遇。因此在与友人岑勋,元丹

丘登高宴饮时,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由此产生了《将进酒》

这首诗。

诗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古来圣贤皆

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诗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

我其谁的自信;而“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

不愿醒”等语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黄

河奔流入海的宏大空间,无疑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古来圣贤皆寂寞”

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本文虽是一篇古诗,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

教师的指导下较好掌握;本诗学习的要点是要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

结合作者生平身世,理解其复杂情感,通过反复诵读,细心体会诗人

豪迈激昂的笔调,感受他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因此“反复诵读,分析诗人形象,体味诗人复杂情感”是本课的

学习重点。

新课标关于诗歌教学强调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

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事实上,在理

解中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学

习的基本规律,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鉴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

务。本课根据诗歌特点确定教学思路,先诵读,后品读,再进行比读

拓展,既清晰简单,又层层深入,符合诗歌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认

知特点。

本课讲授一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分别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通过诵读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分析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

拓展对比,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德育目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用心感受诗人的感情和

声,学习诗人的乐观自信,豪放旷达,坚定“天生我

材必

有用”的信念。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形象,体味作者复杂情感;拓展对比,领略

歌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梳理

诗中情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2.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诵读中感悟。

评测练习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的练习题。

(一)注音

PPT:注音

将(qidng)进酒金樽(zun)烹(peng)羊

岑(cCn)夫子钟鼓馔(zhuGn)玉宴平乐()

恣(zi)欢谑(xuG)千金裘(qiu)何为(w^i)言少钱

(二)释义

PPT:解释词语

将进酒:得意:会须:钟鼓馔玉:寂寞:

恣欢谑:径须:五花马:千金裘:将出:

多媒体展示生字和词语。请学生注音、解释。师生共同纠正。

二、问题:在哪喝?与谁喝?在何情况下喝?

明确:朋友元丹丘家里。与元丹丘、岑勋,加上李白共3人。

42岁入京,44岁“赐金放还”后,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怀才

不遇,距今已8年。

三、问题:透过(诗句),我读到了一位(情感)的李

白。

诗句如何体现情感?(手法)

如何吟咏?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明确:李白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轨迹,“悲伤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

一万古愁”。如图所示:

将进酒

李白

酒仙诗仙

四、当堂检测(分两层次)

(一)★★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二)★★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

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

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

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

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三)★★★这首诗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试作分析。

明确:

(一)C“斗酒”意为“一斗酒”,“斗”为量词。

(二)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意为“劝酒歌”。不是李白

创制的。

(三)《将进酒》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

《将进酒》的主旨是表达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和对封建权贵、功名利禄的蔑视。

分析:

1.这句的翻译是“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

不复清醒”。

2.写作背景: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

(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

三人登高宴饮,当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人

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

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3.“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

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

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

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材,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

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

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

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

才说“但愿长醉不愿醒”了。

《将进酒》教学反思

一、诵读与鉴赏相结合,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通过“诵读一品读一比读”三步读诗法,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贯

穿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诵读教学”“鉴赏教学”“情感教学”“拓

展教学”等古典诗歌教学理念,其中“诵读教学”贯穿始终。

这节课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和规律的总结,重点教给了学生鉴赏

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内容手法感情),分析了解读诗歌意境的几

种方法,例如比兴、夸张、直抒胸臆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

这节课的最后又通过对比鉴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深

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个体思

考、讨论、质疑等方式,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