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学案(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学案(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学案(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学案(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学案(含答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任务群三文言文阅读

——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

题型分析真题展示题型特点

试题来源语料来源考查要点

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这种传记均

出自“正史”,文字量600字左右,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

2021•八省

联考《汉书•霍光传》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

简答L阅读这种传记,要根据其写人叙事的特点,建立规范意识,

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快速读嚏,整体把握。

2.内容概括、文言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文言文翻

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是高频考点。

其一,文言断句题。在断句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

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

的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其二,文化常识题。对古代史书中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

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不断积累古代的文化常识;

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积累更多的文化常识,并检验自己掌握的文

化常识的准确性。

其三,概括分析题。解答此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题文对

照”的策略,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其信息源头,尤其要重视细节之

处的仔细对比,看有没有曲解文意。

其四,文言翻译题。要“字字落实”,翻译后检查,一个字一个

字地对照原句,检查是否有丢落现象,看直译是否对应原词。

其五,文言简答题。对于这类题,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

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

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

2020•新高

考I卷《明史•左光斗传》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

翻译、简答

2020•新高

考n卷《明史•海瑞传》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

简答

2020•山东

新高考适

应性考试《史记•萧相国世家》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

翻译、简答

2020•海南

新高考适

应性考试

(一)文段的特点

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籍贯、

长相,有时还交代其祖上(或家族)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

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或科举)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

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传主的结局、生前

和死后的封赏等。

高考所选传记,其传主都是历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无论哪类

人物,其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二)读文的技巧

第一步,理清大意

1.关注开头,初识传主;关注出处,快速形成对相关知识的“唤

醒”

开头段落都要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

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科举等;关注出处,了解传主生活的朝代,

便于理解文中文化名词(如官职)等的含义。

2.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

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

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学

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

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

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二而

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

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

“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第二步,借题破解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

来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且四个选项中有三

个选项是对文意正确的理解和概括,就算另一个选项错误也仅仅是某

个细节表述错误而非全错,所以,在读文时,我们可借助概括分析题

的四个选项来理解文意。其做法是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

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

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文言文阅读解题3步骤

——细读题目、细读选项、细致查对

第一步,细读题目

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弄清题目要求,准确把握题目设问的意图

和重点,看清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是理解意义和用法,还是理解句

式。

第二步,细读选项

命题人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常将测试点放在容易

被学生以今释古的实词上,或者在分析综合题的选项中采用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夸大事实、偷换概念、正误相杂等方法制造错误,这就要

求学生认真分析,避开这些陷阱。

第三步,细致查对

解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对照题中内容,认真

比较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只有这样,解题的正确率才有保证。

(2020•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取中者统称进士)。(授予)(中书省下有中书侍郎为副职,中书舍人为

骨干官员,负责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选拔

授予)(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巡视中城。(收捕)(惩

治)(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强悍、强

暴)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

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震动)(惊悚)。】【(离

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J《琵琶行》: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J)(管理)屯田,因(分条)(呈上)(三种凭

借)十四(建议),(作名词,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悉允(施行)。

水利大兴,北人(才)知(种植)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京城人)

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字短语,所处的地方)皆稻,(兴修)水田(益处)

也。”(太监,封建时代的宦官)刘朝称(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

《陈情表》“当侍东宫”)令旨,索(国戚)(废弃的庄田)。光斗不启封

还之,曰:“尺土皆(臣子对诸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有,今日(怎么)

敢(私自)(授予)「阉人愤而(离开)。】【杨涟(弹劾)魏忠贤,光斗(参

与)其谋,又(和)攀龙共(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忠贤(以及)其

(党羽)咸怒。(等到)忠贤(驱逐)南星攀龙大中(依次)将(轮到)涟光斗

光斗愤甚(起草)(奏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打算)十一月二

日(呈上)之先(遣送)(妻子儿女)南还忠贤(侦察得知),(提前)二日

(借用,利用)会推事与涟(一起)削籍。(小人们)恨不(停止),(又)(陷

害)文言(名词作动词,入狱),(把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遣)(使

者)(前往)(逮捕)。父老子弟(围着)马首号哭,声震(省略“于”)原

野,(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代锦衣卫校尉,清代步军

衙门番役等。明张淳《五人墓碑记》:“堤骗按剑而前。)亦为(流泪)。

(到)则(被下狱)(审讯)。许显纯(诬陷)(省略“他”)以(接受)杨镐、

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招认),(不久)恐(因为)不承(被动句,被酷刑

毙命),(希望)下(古代掌司法刑狱的官署;指司法官吏),得(稍稍)

缓死为后(谋划)。(众人)(都)自(诬枉)(服罪),光斗(犯贪污罪;判

贪污罪)二万。忠贤(于是,就)(假托帝王诏命),仍令显纯五日一(指

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不(交

付)法司,诸人(才)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判断句),与定兴鹿正(因

为)光斗(介宾结构后置),倡议(集资,凑钱),诸生争(响应)之。得(定

语后置),(打算)(替)(交纳),(缓解)其(官司),而光斗与涟已同日(被

动句,被狱卒害死),(当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

斗(死后),赃犹(未结束)。忠贤令(明清巡疣和巡按的合称)严追,(捆

缚)其(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十四人。长兄光霁(介词,因,因为,由于,

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累死,母(因为)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通

“促”,赶快,从速)之,(因此)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无标志被动句,

被杀后),赠光斗(石都御史为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职官。明代左

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都察院长官,且均为正二品,下有左、右副都

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为御史。清代前期

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而以右都御史、

右副都御史为外省总督、巡抚之加衔,乾隆十三年停佥都御史衔。御

史主要任务为巡抚全国各地,御史还可以直接向皇上上书),录(他的)

一子Q(之后),再赠(太子少保,为东官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大

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

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分别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

是一个荣誉称号。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福王时,追(死

后追加谥号)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理清大意

1.关注开头,关注出处

用双横线画出左光斗的名字、籍贯;出处为《明史•左光斗传》。

2.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

厘清人物生平事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传主:左光斗

主要经历:(万历三十五年)①进士f除②中书舍人f选授③御史

f出④理屯田一(五年七月二十六日)⑤为酷刑所毙f赠⑥右都御史、

太子少保一(福王时)追谥⑦忠毅。

主要事迹:

①左光斗收捕吏部凶悍作恶的官吏,整个京城震动。

②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上疏建议,皇上全部应允,水

利大兴。

③左光斗拒绝宦官刘朝索要供外戚聚居的土地。

④左光斗遭到魏忠贤的迫害,被捕入狱,并被拷打而死。

⑤左光斗直到魏忠贤被诛,才受到追赠。

第二步,借题破解

用【】标明第三题各选项所在位置,进行对照比较。

①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

人,辇下震悚。(对应第3题A项)

②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

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

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腕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

日:“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对应第3题B

项)

③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

暨其党咸怒。……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

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对应第3题C项)

④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c长

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

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

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对应第3题D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

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

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

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

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解析“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

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

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

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

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

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

继续追逼。

解析C项,“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

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于对皇帝的敬

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

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

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

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

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腕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

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

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

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诛连,母亲、

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

赠,谥为忠毅。

解析D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

法有误。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

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

诸人家族尽破”,开始时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最终左光斗

家破人亡。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死为后图。

译文: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

破。

译文:

解析本题关键点有:(1)“承二招认;“已而”,不久、继而;

“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

“缓二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2)“犹”,副词,还、仍

然;“以”,动词,认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

催促;“破”,破亡C

答案(1)杨涟等人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

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

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

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然后,阅读翻译原文,

勾画关键语句。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

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

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

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

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

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

舍人。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

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上疏共陈述三因十四条建议,

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因而水利大兴,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

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道稻草为何物,如今所处的

地方都是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好处啊!"阉人刘朝称东宫有旨,索

要供外戚聚居的土地。光斗没有将意旨拆封并还给刘朝,说:“天下

每一尺土地都归殿下所有,今日怎敢私自授予J阉人愤然离开。杨

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

赃,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

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

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

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

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

派差役前往建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

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

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

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

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

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

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供气

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肝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

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

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

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

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

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

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

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

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再次追赠

左光斗为太子少保c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

建议用时教学目标-学科素养

1课时第1课时学习整体阅读文言文的技巧1.语言积累

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

2.分析整体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一、课前十分钟(教师灵活使用,可打印,可直接投影使用)

《明史•左光斗传》知识点反馈练习

1.除()中书舍人

2选授()御史

3.辇下()震悚

4.出()理屯田

5.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6.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7.今日安()敢私受

8.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

9.忠贤暨其党()咸怒

10.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11.忠贤洞知()

12.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13.群小恨不已()

14.复构()文言狱

15.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16.忠贤乃矫旨()

17.系其群从()十四人

18.长兄光霁坐()累死

19.疏陈趣()之

20.忠贤既诛()

答案1.授予2.选拔授予3.京都4.离京为官,外放,外迁

5.种植6.不久7.怎么8.揭发9.党羽10.打算11.侦察得

知12.通“借”,利用13.停止14.陷害15.谋划16.假托帝王

诏命17.指堂兄弟及诸子侄18.介词,因,因为,由于,为着19.

通“促”,赶快,从速20.无标志被动句,被杀后

二、适时补充

很多同学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

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

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

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1.建立正确的阅读观一一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

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

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

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

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

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

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

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

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2.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①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

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

人何时何官职何事”等内容。

②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

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

容提要。

③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

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

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

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

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④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

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

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⑤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

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

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第一步:粗读一一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一一明事知人辨理。

①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

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

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

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

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

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②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

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

间。

③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

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

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任务组十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任务一文言实词

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

微镜头•大讲堂

微点1一词多义

微点细评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

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

都会大大增强。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二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

“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

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

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

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

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

“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微点小练

1.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变得锐利,变得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块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有利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格利的形势

⑤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并序》)利润

2.道

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名词,路,道路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动词,说,讲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道理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名词,主张,思想,

学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正确的方法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

⑦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名词,道义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名词,风尚

微点解读

解答一词多义“2方法”

——巧借本义、紧扣语境

1.巧借本义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

本义项,寻求众多项之间的关联。

2.紧扣语境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往往

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

语。

微点通关

(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骆秉章,原名俊,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①,选庶吉士②,

授编修。迁御史,稽③察银库,却④陋规,严检阅。吏不便⑤其所为,

欲崎敞⑥去⑦之,会发其奸⑧,不得逞。二十三年,银库亏帑⑨事发,

坐失察,褫⑩职,罚分赔。及谶?定,宣宗知秉章独特正无私,特旨

以庶子用。寻?丁母忧?,服阕?,补?右庶子,先后命赴山东、河南、

江苏按事。二十八年,擢?侍讲学士。出为湖北按察使,迁贵州布政

使,调云南。三十年,擢湖南巡抚。

(节选自《清史稿•骆秉章传》)

【知识点助记】

①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举人

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进士。②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

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出来的有潜质者

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内

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③稽:考核;核查。④却:除;去。⑤不便:

意动用法,认为……不便。⑥崎敞:侧齿咬噬,引申为毁伤、龊酷、

倾轧。⑦去:使动用法,使离职。⑧奸:奸计。⑨帑:古代指收藏钱

财的府库或钱财。⑩褫:革除。?盗:审判定案。?寻:不久。?丁母

忧:遭逢母亲丧事。?服阕:守丧期满除服。?补:官有缺位,选员补

充。?擢:拔官,提升官职。

解释语段中加点的实词,并分析其在其他句子中的含义。

⑴发

⑵坐

⑶按

⑷出

答案(1)①揭露;揭发②放出,射出③打开④派遣

(2)①因……犯罪,触犯法律②因为;由于③守,防守④

定罪,论罪

(3)①巡视②用手向下压或热③控制;抑止

④考察,考验,审查

(4)①调出京城任职②出现;显露③高出;超出④生产的

东西

【参考译文】

骆秉章,原名骆俊,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

吉士,被授为编修。(后)升任御史,核实督察户部银库,摒弃陋规,

并严格进行检查。官员们认为这样对他们的行为造成不便,于是想要

设计陷害来使他离去,不久揭发了他们的奸计,使那些官员的奸计不

能得逞。(道光)二十三年,银库亏空财物的事被揭发,(骆秉章)因犯

失察罪,被革去官职,判罚分担赔偿损失。等到案件判定时,道光帝

知道只有骆秉章持正无私,所以特下旨留用为庶子。不久遭遇母亲的

丧事,守丧期满后,填补右庶子的空缺,先后前往山东、河南、江苏

巡视。(道光)二十八年,升任侍讲学士。出京担任湖北按察使,升任

贵州布政使,调任云南。(道光)三十年,升任湖南巡抚。

史传类高频词26类

一一2021届名校试题知识点总结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通“疲”,

疲劳。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一》: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基砧。)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耳: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鄙:

见识短浅。)

4.豪:卓越的人或强横的人。

如欧阳修《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卓越的人,豪杰)

如《后汉书•酷吏传》:所居郡,必夷其豪。(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鳗(g6ng)、耿(介)、厚、(仁)矜、慰(qu

6)、刚、毅、恺(kdi)悌、鲤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i

ng)、诈、谄(chdn)、W(ju6)

1.(geng):直爽,正直。骨鳗: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i)传》:鳗言直议,无所回隐。(回隐:回

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五蠹(cR)》: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

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蠹:蠹虫,咬器物的

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虽有:即使有。勿怪:不足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木强:性格质直

倔强。)

4.矜、仁矜:矜,慎重,庄重;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que):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朕闻法正则民意,罪当则民从。

6.刚: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

7.毅:意志坚定,果断。

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宽广。)

8.恺(kdi)悌:亦作“岂弟”,或作“恺弟”。平易近人。

如《后汉书•贾逵传》:性恺悌。

9.鳗切:刚正率直。

如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弹劾中黄门,鳗切无所避。

10.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如《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奸:邪恶,狡诈。

如《商君书•农战》:不可巧取(官爵),则奸不生。奸不生,则

主不惑。

12.佞(ning):善辩,巧言谄媚。

如《论衡•答佞》:矣何必为佞,以取富贵。

13.诈:欺骗c

如《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14.谄(chin):巴结,奉承。

如《荀子•修身》:谄谀我者,吾贼也。(谀:阿谀奉承。)

15.ig(jue):欺诈,玩弄手段。

如《论语•宪问》:齐桓公正而不橘。

补充:

勤:努力,尽力。“勤王",为王事辛劳。

恭: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孤高,不趋时。

切:恳切,率直。介: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矜: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贪、淫、靡

1.行: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如《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3.节:气节,节操。

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时穷:困难的时候。)

4.清(廉):清正廉洁。

如《东观汉记•周泽传》: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

嘉其清廉。

5.贪:贪婪。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

6.淫:荒淫。

7.靡:奢侈,浪费。

六、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1.恭:恭敬,谦逊有礼。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年老,素恭谨。(相国:官名,指

萧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义词。“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

着重在内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睹:

看见。)

4.尊:尊重。

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

七、表受到诬陷的:中、谱(z©n)、诬

1.中(zhb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如《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

2.谐(zOn):说坏话诬陷别人。

如《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谐,君子不用。(残贼:残害。加

累:以罪恶加害别人。)

3.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如《宋史•秦桧传》:其顽钝无耻者,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

为功。

八、表赞扬的:多、嘉、誉、与、许、叹

1.多:称赞。

如《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嘉:赞美,嘉奖。

如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誉:称赞,赞美。

如《庄子•盗趾》: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4.与:赞许。

如《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5.许:赞许,赞同。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

毅,时人莫之许也C

6.叹:赞叹,赞许。

如《三国志•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权:孙权c齐

肃:整齐严肃。)

九、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怨、患、疾

1.恶(w€i):讨厌,不喜欢。

如《大学》:故好而知其恶(省),恶(w€i)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厌:讨厌,厌恶。

如《史记•主父偃传》:诸公宾客多厌之。

3.憎:恨,厌恶。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4.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如茅盾《雨天杂写之一》:秦始与汉武并称,而今褒汉武而贬秦

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记•秦本纪》:缪(mi6。)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恶,讨厌,厌恶。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公患之,使短鹿贼之。

7.疾:恨,憎恶。

如《宋史•樊知古传》:吾疾贫富不均。

十、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过:责备。

如《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责:责备,责罚。

如《史记•殷本纪》:悔过自责。

3.咎:责怪,责备。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

4.诛:责备,谴责。

如李陵《答苏武书》: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5.让:责备,责怪。

如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

6.谴:责备。

如《战国策•东周策》:太卜谴之曰。

7.尤:指责,归罪。

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责。

如《三国志•魏书•傅嘏(gh)传》: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容:宽容,容忍。

如《史记•汲黯传》:不能容人之过。

2.贷:宽恕,宽容。

如《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

3.恕:宽恕,原谅。

如《战国策•赵策四》: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郑也,故

愿望见太后。

4.宽:宽宏,度量大。

如《汉书•吴王刘潺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横:

蛮横,残暴。)

十二、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乐:快乐,高兴。

如《论语•学而》:毛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欣(然):喜悦,高兴。然,……的样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乃:于是、然

后。)

3.悦(说):高兴,愉快。

如《史记•吴超传》:吴起不悦。

4.欢

十三、表哀怒的:怒、愤、忿恚(hui)、涕泣、切厉、罹(1I).

诟、恼

1.怒:生气,愤怒。

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愤:愤怒。

如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

3.忿恚(hui):恼怒,发怒。

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副词,故

意。忿恚:使……发怒,恼怒。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泪。

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

泣。

5.切厉:严厉。

如《后汉书•窦武传》:武每数切厉相戎,犹不觉悟。(戒:告诫,

警告。)

6.罹(1i):忧患,苦难。

如《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叱。

7.诟:怒骂,辱骂。

如《左传♦哀公八年》:曹人诟之。(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8.恼

十四、表说话的: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

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后写作“,咨”)

1.谓:告诉,对……说。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日。

2.诏:告诉,告诫。

如《庄子•盗跖》: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3.诰gdo:告诉。

如《尚书•太年下》:伊尹申诰于王。(伊尹:人名。申:再,重。)

4.告:告诉。

如《庄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日。(固:本来。)

注意:告,诰,诏。“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

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诒”或“诏秦以后“诏”

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

时用。

5.敕:告诫,嘱咐。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精悍:

精锐强劲。)

6.白:告诉,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7.陈:陈述。

如《史记•韩非传》: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8.对:回答,应答。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赵惠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9.语(yCi):告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弗:不。)

10.谕:告诉,使人知道。

如《汉书•张骞传》: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致:送达。赐:

赏赐的财物。指:通“旨”,意图。)

11.喻:告诉,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

注意:谕,喻。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

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12.晓:告知c

如《汉书•元后传》:未晓大将军。

13.辩:辩论,申辩。

如《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巳也。

14.问:询问,与“答”相对。

如《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

15.谢:道歉;推辞;辞别;告诉。

如《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