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_第1页
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_第2页
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_第3页
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_第4页
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方案TOC\o"1-2"\h\u19283第1章智能煤矿概述 3251691.1煤矿智能化发展背景 3265521.2智能煤矿的定义与特征 3288171.3智能煤矿发展趋势 425161第2章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487132.1煤矿安全生产主要问题 4140792.2煤矿类型及原因 56782.3现有安全生产措施及不足 510892第3章智能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6212483.1智能化安全生产技术框架 6304943.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6308493.2.1系统构成 662893.2.2监测参数 6172523.3煤矿应急救援关键技术 6314463.3.1预警与报警技术 6250693.3.2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 694263.3.3逃生与救援通道技术 6210823.3.4应急通信与指挥技术 728253.3.5应急预案与演练技术 729015第4章无人化开采技术与装备 7206874.1无人化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7289144.2无人化开采关键技术 7132714.2.1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 793244.2.2数据通信技术 7320824.2.3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 7121224.2.4智能控制技术 8279104.3无人化开采装备及其应用 8232744.3.1智能化采煤机 8302004.3.2自动化输送设备 8108344.3.3无人化辅助设备 886154.3.4地面控制中心 820399第5章矿井通风与除尘技术 8219975.1矿井通风系统优化 8278715.1.1通风系统设计原则 8232865.1.2通风系统优化方法 9102635.2除尘技术及其应用 9107435.2.1除尘技术概述 967245.2.2除尘技术的应用 947395.3智能通风与除尘系统 934605.3.1智能通风系统 9296225.3.2智能除尘系统 929742第6章矿井水害防治技术 10285596.1矿井水害类型及成因 1013426.1.1地表水害 10292266.1.2地下水害 1043996.1.3采空区积水 10296256.1.4冲积层水害 10313586.2矿井水害防治技术 10213656.2.1地表水防治 11223816.2.2地下水防治 11232586.2.3采空区积水防治 11119736.2.4冲积层水防治 11132826.3智能化水害监测与预警 1139966.3.1水位监测 11128456.3.2水质监测 1111386.3.3数据分析与预警 1136236.3.4远程监控与指挥 119257第7章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12273157.1矿井火灾类型及原因 12224207.1.1瓦斯火灾 122317.1.2粉尘火灾 12247607.1.3溜煤火灾 12273497.1.4电气火灾 12227817.2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1234517.2.1瓦斯防治 12178737.2.2粉尘防治 13254207.2.3溜煤火灾防治 1380887.2.4电气火灾防治 13132987.3智能化火灾监测与预警 13176227.3.1瓦斯监测与预警 13274547.3.2粉尘监测与预警 13255967.3.3溜煤火灾监测与预警 1341827.3.4电气火灾监测与预警 1330777第8章资源回收与利用 14101538.1矿井煤炭资源回收技术 1467208.1.1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现状 14238578.1.2矿井煤炭资源回收技术改进 14112438.1.3智能化技术在矿井煤炭资源回收中的应用 145178.2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 14240818.2.1矿井共伴生资源类型与特点 14325928.2.2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14189688.2.3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 14128378.3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4258598.3.1矿井废弃物种类与危害 14324558.3.2矿井废弃物处理技术 14178.3.3矿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80318.3.4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政策及标准 1427429第9章智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1544069.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5121709.1.1组织架构 15237889.1.2制度制定与落实 15199289.1.3安全监控与预警 1564749.1.4应急救援 1559.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15178099.2.1矿井环境标准化 15186579.2.2设备设施标准化 15162629.2.3作业过程标准化 1593589.3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15313599.3.1培训体系建设 1624929.3.2培训内容 1621159.3.3培训效果评估 16106659.3.4安全文化建设 1618809第10章智能煤矿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16337910.1智能煤矿发展前景 16280510.2政策与产业支持 162445710.3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的对策与建议 17第1章智能煤矿概述1.1煤矿智能化发展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全球工业生产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煤炭行业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安全与效率的提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煤矿智能化发展成为我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国家政策亦明确提出要推进煤炭行业智能化改造,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优化资源配置。1.2智能煤矿的定义与特征智能煤矿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与高效协同的一种新型煤矿生产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1)数据驱动:智能煤矿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与处理,为煤矿生产与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煤矿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降低人工干预程度,提高生产效率。(3)安全可靠: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煤矿生产环境、设备状态、人员位置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保证煤矿安全生产。(4)绿色环保:智能煤矿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1.3智能煤矿发展趋势(1)生产智能化:未来煤矿生产将实现从采掘、运输到洗选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安全监管信息化: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实现对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等各类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提高安全监管水平。(3)设备自动化:煤矿设备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减少人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安全。(4)资源回收高效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5)产业协同发展:智能煤矿将与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融合,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第2章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2.1煤矿安全生产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安全生产意识不足。部分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2)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一些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安全生产条件较差。(3)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高。部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安全管理水平较低。(4)煤矿生产技术落后。我国煤矿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部分矿井采煤工艺和设备陈旧,安全生产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大。(5)煤矿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技术培训不到位,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引发安全。2.2煤矿类型及原因煤矿类型主要包括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顶板、水害、火灾、运输等。以下是各类的主要原因:(1)瓦斯爆炸:矿井通风不良、瓦斯积聚、火源失控等。(2)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压力增大、开采强度过高等。(3)顶板:顶板管理不善、支架设置不合理、开采顺序不当等。(4)水害: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防治水措施不力、矿井排水设施不完善等。(5)火灾:电气设备老化、电缆损坏、火源管理不善等。(6)运输:运输设备故障、运输管理不规范、职工操作失误等。2.3现有安全生产措施及不足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国家和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2)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设施设备。(3)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4)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煤矿生产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效率。(5)加强职工培训。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减少操作失误。但是现有安全生产措施仍存在以下不足:(1)安全生产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存在违规生产现象。(2)安全投入不足,部分煤矿安全设施设备仍然存在隐患。(3)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4)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部分矿井仍采用落后生产工艺。(5)职工培训力度不够,部分职工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第3章智能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3.1智能化安全生产技术框架为了提高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智能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决策支持与执行、安全评估与反馈。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预警与控制。3.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3.2.1系统构成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地面监控系统、井下班组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及传感器等部分。地面监控系统负责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班组监控系统实现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时定位与监测,通信系统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传感器则用于感知煤矿环境参数。3.2.2监测参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监测以下参数:(1)环境参数:包括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以及温度、湿度、风速等。(2)设备运行参数:包括矿井提升机、通风机、排水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3)作业人员参数:包括作业人员的位置、生理参数、作业状态等。3.3煤矿应急救援关键技术3.3.1预警与报警技术预警与报警技术是煤矿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判断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指导作业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通知相关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3.2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主要依赖于井下传感器、通信系统及定位系统。在发生时,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遇险人员的位置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3.3.3逃生与救援通道技术为提高遇险人员的逃生几率,煤矿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中包含了逃生与救援通道技术。主要包括:(1)逃生通道:合理设置逃生通道,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能够迅速撤离。(2)救援通道:在矿井内设置救援通道,便于救援人员快速进入现场进行救援。3.3.4应急通信与指挥技术建立应急通信与指挥系统,实现现场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保证应急救援指令的快速传递和执行。3.3.5应急预案与演练技术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通过演练,不断优化应急预案,保证在实际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第4章无人化开采技术与装备4.1无人化开采技术发展现状现代煤炭行业对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无人化开采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无人化开采技术主要依赖于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等手段,已在不同煤矿企业得到实际应用。无人化开采技术有效提高了煤炭生产效率,降低了矿难发生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4.2无人化开采关键技术4.2.1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是无人化开采的基础,主要包括矿井环境监测、设备状态监测和煤炭资源探测等。通过安装在矿井内的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矿井环境的实时感知,为无人化开采提供准确数据支持。4.2.2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在无人化开采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负责将矿井内各种设备、传感器等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目前数据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其中无线通信技术在矿井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4.2.3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是无人化开采设备在矿井内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该技术通过矿井地形地貌、设备状态、煤炭资源分布等数据,为开采设备最优路径,实现高效、安全的开采作业。4.2.4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无人化开采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对开采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自动控制等功能。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开采设备的高精度控制,提高煤炭生产效率,降低风险。4.3无人化开采装备及其应用4.3.1智能化采煤机智能化采煤机是无人化开采的核心装备,具备远程控制、自动切割、自适应调节等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智能化采煤机可根据矿井环境及煤炭资源分布,自动调整切割参数,实现高效、安全的煤炭开采。4.3.2自动化输送设备自动化输送设备主要包括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负责将煤炭从采煤工作面输送到地面。自动化输送设备具有故障自检、远程控制等功能,有效降低了矿井内运输的发生。4.3.3无人化辅助设备无人化辅助设备包括矿井环境监测设备、无人机、智能等,主要负责矿井环境监测、设备维护、安全救援等工作。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为无人化开采提供了有力保障。4.3.4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是无人化开采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对矿井内所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通过地面控制中心,可实现远程操控开采设备,保证矿井内安全生产。第5章矿井通风与除尘技术5.1矿井通风系统优化5.1.1通风系统设计原则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通风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高效、节能的原则,结合矿井生产规模、煤层赋存条件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合理确定通风网络、通风方式及通风设备。5.1.2通风系统优化方法(1)通风网络优化:采用矿井通风模拟软件,对矿井通风网络进行模拟分析,优化通风路线,降低通风阻力,提高通风效率。(2)通风方式优化:根据矿井生产需求,合理选择压入式、抽出式或混合式通风方式,提高通风效果。(3)通风设备选型与布置:选用高效、低噪音的通风设备,合理布置通风设备,降低通风能耗。5.2除尘技术及其应用5.2.1除尘技术概述除尘技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降低粉尘污染、保障矿工健康的重要手段。常见的除尘技术包括湿式除尘、干式除尘、过滤式除尘等。5.2.2除尘技术的应用(1)湿式除尘:在矿井入口、工作面等产尘点设置喷雾装置,利用水雾捕尘,降低粉尘浓度。(2)干式除尘:采用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设备,对矿井空气中的粉尘进行分离,达到除尘目的。(3)过滤式除尘:利用过滤材料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过滤,适用于局部通风除尘。5.3智能通风与除尘系统5.3.1智能通风系统(1)通风参数监测:采用传感器对矿井通风参数(如风量、风速、风压等)进行实时监测,为通风系统调控提供数据支持。(2)通风设备自动调控:根据矿井通风需求,实现通风设备的自动调节,保证通风系统稳定、高效运行。(3)通风故障诊断与预警:通过数据分析,对通风系统故障进行诊断和预警,提高通风系统的安全功能。5.3.2智能除尘系统(1)粉尘浓度监测:采用高精度粉尘传感器,实时监测矿井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为除尘系统调控提供依据。(2)除尘设备自动调控:根据粉尘浓度变化,自动调节除尘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节能降耗。(3)除尘系统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除尘设备的布局和运行参数,提高除尘效率。通过本章对矿井通风与除尘技术的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智能煤矿安全生产与资源回收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第6章矿井水害防治技术6.1矿井水害类型及成因矿井水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矿井水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6.1.1地表水害地表水害主要是由于煤矿周边地表水体渗透、降雨、融雪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引发矿井水害。6.1.2地下水害地下水害是指地下水沿煤层、岩层、断层等地质结构渗透至矿井,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加。6.1.3采空区积水采空区积水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顶板、底板岩石的断裂和破碎,形成连通的空隙,使得地下水沿这些空隙汇集于采空区。6.1.4冲积层水害冲积层水害是指地表水体通过冲积层渗透至矿井,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加。矿井水害的成因主要包括:(1)地质构造条件:如断层、裂隙、岩溶等地质结构,为地下水渗透提供了通道。(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水径流、含水层的分布等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水害的发生产生影响。(3)煤矿开采活动: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导致矿井水害发生。6.2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2.1地表水防治(1)修建截排水沟:在矿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降低地表水渗透至矿井的风险。(2)植被恢复:对矿区周边的裸露地表进行植被恢复,减少地表水径流。6.2.2地下水防治(1)地下水降水:采用井点降水、深井降水等方法,降低地下水水位。(2)注浆堵水:对矿井涌水点进行注浆封堵,减少地下水渗透。6.2.3采空区积水防治(1)采空区疏干:通过钻孔、井巷等手段,将采空区积水排放至地面。(2)采空区隔离:在采空区周边进行注浆封堵,防止地下水进入采空区。6.2.4冲积层水防治(1)冲积层降水:采用井点降水等方法,降低冲积层水位。(2)冲积层隔离:在冲积层与煤层之间设置隔离层,防止冲积层水渗透至矿井。6.3智能化水害监测与预警为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效果,实现矿井安全生产,智能化水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应运而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6.3.1水位监测利用水位传感器、遥测设备等,实时监测矿井涌水量、地下水水位等数据,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依据。6.3.2水质监测通过水质监测设备,对矿井水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矿井水的水质变化,预防水害发生。6.3.3数据分析与预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矿井水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水害预警模型,提前发觉水害隐患,指导矿井水害防治工作。6.3.4远程监控与指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矿井水害防治情况,实现远程指挥和调度,提高矿井水害应急响应能力。第7章矿井火灾防治技术7.1矿井火灾类型及原因矿井火灾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对矿工生命安全和矿产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矿井火灾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7.1.1瓦斯火灾瓦斯火灾是由于矿井内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引发的火灾。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7.1.2粉尘火灾粉尘火灾是指矿井内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源引发的火灾。粉尘主要包括煤尘、岩尘等。7.1.3溜煤火灾溜煤火灾是指矿井内煤炭自燃引发的火灾。煤炭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自燃。7.1.4电气火灾电气火灾是由于矿井内电气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原因引发的火灾。矿井火灾原因主要包括:(1)矿井通风不良,导致瓦斯、粉尘浓度超标;(2)煤炭自燃;(3)电气设备故障;(4)火源管理不善,如吸烟、明火作业等;(5)安全意识不强,违反操作规程。7.2矿井火灾防治技术矿井火灾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瓦斯防治(1)加强通风,降低瓦斯浓度;(2)采用瓦斯抽采技术,减少矿井内瓦斯含量;(3)设置瓦斯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瓦斯浓度;(4)严格执行瓦斯防治规定,防止瓦斯积聚。7.2.2粉尘防治(1)加强通风,降低粉尘浓度;(2)采用湿式作业、喷雾降尘等技术,减少粉尘产生;(3)设置粉尘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粉尘浓度;(4)加强个体防护,提高矿工防尘意识。7.2.3溜煤火灾防治(1)加强煤炭运输管理,防止煤炭长时间堆放;(2)定期检查煤炭堆放区域,发觉自燃迹象及时处理;(3)采用煤炭自燃预防技术,如喷浆、注氮等。7.2.4电气火灾防治(1)选用矿用电气设备,提高设备安全功能;(2)加强电气设备维护、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定,防止电气火灾发生。7.3智能化火灾监测与预警为实现矿井火灾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智能化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应运而生。主要内容包括:7.3.1瓦斯监测与预警采用分布式光纤瓦斯监测系统,实现矿井内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测,并通过预警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7.3.2粉尘监测与预警利用激光粉尘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矿井内粉尘浓度,并通过预警系统进行预警。7.3.3溜煤火灾监测与预警采用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对煤炭堆放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发觉自燃迹象及时预警。7.3.4电气火灾监测与预警利用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预警。通过智能化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实现对矿井火灾的及时发觉、及时处理,有效降低矿井火灾的发生概率,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矿产资源安全。第8章资源回收与利用8.1矿井煤炭资源回收技术8.1.1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的技术水平、存在的问题以及煤炭资源回收率。8.1.2矿井煤炭资源回收技术改进介绍矿井煤炭资源回收技术的改进措施,包括采煤工艺优化、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炭储存与运输环节改进等。8.1.3智能化技术在矿井煤炭资源回收中的应用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矿井煤炭资源回收中的具体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8.2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8.2.1矿井共伴生资源类型与特点分析矿井共伴生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利用价值。8.2.2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介绍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包括矿物加工、化学提取、生物技术等。8.2.3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列举国内外矿井共伴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8.3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8.3.1矿井废弃物种类与危害概述矿井废弃物的种类、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8.3.2矿井废弃物处理技术介绍矿井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8.3.3矿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讨矿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如土地复垦、建筑材料制备、能源回收等。8.3.4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政策及标准分析我国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为矿井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提供依据。第9章智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9.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本节主要从组织架构、制度制定与落实、安全监控与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智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9.1.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及监督工作。9.1.2制度制定与落实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保证各项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形成长效机制。9.1.3安全监控与预警利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提前发觉并预警安全隐患,保证生产安全。9.1.4应急救援制定煤矿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9.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本节从矿井环境、设备设施、作业过程等方面,推进智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9.2.1矿井环境标准化优化矿井通风、排水、照明等系统,保证矿井环境满足安全生产要求。9.2.2设备设施标准化加强煤矿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