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2600字_第1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2600字_第2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26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综述目录TOC\o"1-2"\h\u17047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综述 158541.1声誉效应 1133131.2博弈论基础及分类 189291.3风险管理理论 21.1声誉效应声誉效应基于信用,信用与一般商品在流通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1998),“信用”作为一种“获得信任的资本”(吴晶妹,2016),与传统生产要素共同参与资源的配置。制度经济学认为,信用可以克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互相背叛,可以缓解“囚徒困境”,并提出了基于声誉机制和重复博弈的合作机制。从声誉机制方面来看,每个主体在合作时都面临着被对方出卖的风险,但若自己首先不诚信,就暴露了自己的特征和本性,进而无法实现长期的合作关系,损失的是合作收益,此时各方都致力于声誉的建立和维护才是最优选择(张维迎,2001);只有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声誉的价值,因为在长期合作中通过重复多次交易可以显示出交易者们的各自的声誉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Milgrom,1990);长期合作中体现出的声誉可以避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Fudenberg,1987),如果双方在交易中只考虑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就会损失掉声誉的价值,降低双方的合作收益(Tadelis,1999),短期合作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会直接导致合作的终止(张雷,2018)。从重复博弈方面来看,如果交易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交易终止的概率足够小,交易各方的未来预期收益足够稳定,人们倾向于追求未来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会放弃短期机会主义行为,更容易建立起信用(David,1986)。在单次博弈中,在一次合作达成后就终止后续的合作,会导致合作双方追求违约的收益,选择违约行为的概率较大,从而产生“囚徒困境”,单次博弈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声誉的约束作用(苟兴朝,2018),声誉只有在重复博弈和违约惩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价值。从合作机制的演进方面来看,信用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易各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达成信任;第二阶段则根据此前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相应的策略;第三阶段,不需要强制性约束便可形成稳定的信用关系,并演化出社会普遍遵循的信用文化和价值观(Lewicki,1995)。1.2博弈论基础及分类目前博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项风险研究中,包括工程项目风险(陈旭,2020)、政府招标采购信誉风险(葛琳琳,2008;方伟,2013)、并购定价风险(胥朝阳,2005)、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风险(李妍,2017;敖慧,2019;周香连,2020;孟惊雷,2019等)、BOT(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融资风险(宋金波,2010;孙敬萍,2017)等。博弈理论在研究风险方面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对项目参与方之间的相互博弈来确定风险分担的过程和结果,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出发,在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中实现项目的需求(孙敬萍,2017),从而得出使各方都满意的风险分担比例。博弈论发展至今有着多元化的分类标准,比如博弈逻辑基础的不同、参与者博弈目标的不同、参与者掌握信息程度的不同以及参与者行动顺序的不同等。传统博弈要求参与者满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而演化博弈考虑了参与者的非理性情况;静态博弈指的是参与者的行动顺序与结果无关,参与方同时行动,无法参考对方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者的行动顺序会影响结果,分为先动者和后动者,后动者可以根据先动者的行为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静态博弈模型适用于企业、合作社和各种组织机构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存在着上市公司之间是否披露自己真实会计信息的博弈,上市公司内部大股东和小股东是否实施监督的博弈,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是否合作的博弈等;对于合作社而言,存在着农户与合作社之间是否合作的博弈,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之间是否合作的博弈,合作社与当地政府监管部门是否实施监督的博弈;动态博弈模型适用于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业主、监理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博弈行为,美元与欧元汇率战略之间的博弈,突发事件主客体之间的博弈,不同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策略的博弈等。目前,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在合作社各参与方之间风险分担的研究鲜有报导,因此,本研究以合作社信用合作风险因素分析为基础,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分析合作社与农户社员之间的静态与动态博弈过程,建立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风险分担方案和共担风险分担比例决策模型,以期对优化农村合作社信用合作提供理论指导。1.3风险管理理论风险指的是收益和亏损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识别、分析和控制风险。常见的风险控制的方法包括规避、转移和分担。风险规避指的是源头上把风险规避掉,风险转移指的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把风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分担指的是无法规避转移的风险只能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从风险分担的本质来看,风险分担是指通过把整合的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合理配置,将资源转移配置到生产效率高、收益高的部门,将风险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地分担,从而实现总体收益的最大化。高风险往往与高收益是并存的,当行为主体有能力和意愿承担风险,可通过承担较多的风险以获得较高的效益;当行为主体没有能力和意愿承担风险,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风险合理转移,从而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从风险分担的原则来看,谁有能力控制风险谁分担,谁分担谁受益(刘新平,2006);根据风险是否可控,可以把信用合作的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合作社发展水平、内部治理结构、贷款流程规范性、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农户违约为可控风险,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和地方金融环境为不可控风险。目前对于合作社信用合作风险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风险评价和风险分担,对风险评价的研究包括构建合作社信用合作风险评价阶梯层级结构的指标体系,对风险分担的研究包括风险分担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中合作社信用合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被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于清源,2019),或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王璐,2017;程竞,2014),或目标层、风险主体指标层、风险评级指标层(赵美娟,2018)。常用的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有AHP层次分析法(韩丽洁,2015)、专家打分法、信息量权数法(韩柠霜,2018)、熵值法(韩柠霜,2018)和模糊数学法(孟楠,2017)。对于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Logistic模型(陈丽,2018)、Probit模型和Fisher判别模型(卢美英,2017)等。合作社信用合作的风险是影响农户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风险分担比例决定着信用合作双方的整体收益。常用的风险分担分析方法有问卷调查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