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与执行手册TOC\o"1-2"\h\u9678第一章引言 3210691.1标准化生产背景 388371.2标准化生产意义 3175861.3标准化生产目标 410719第二章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4191112.1标准化体系构建 474462.1.1明确标准化体系目标 4221172.1.2制定标准化体系框架 4276052.1.3建立标准化体系运行机制 5117372.2标准制定与修订 5198432.2.1标准制定原则 5141652.2.2标准制定程序 5290892.2.3标准修订机制 594422.3标准实施与监督 5185282.3.1监管 6151262.3.2企业自律 6196082.3.3社会监督 66036第三章生产环境标准化 6170953.1土壤管理 6155283.1.1土壤质量监测 6155583.1.2土壤改良 647603.1.3土壤保护 6287503.1.4土壤污染防控 7216623.2水资源管理 778143.2.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7201463.2.2水资源保护 7320543.2.3水资源合理利用 7149763.2.4水资源监测与预警 7220963.3生产设施与设备 7156863.3.1设施建设 7309493.3.2设备选型与采购 7218713.3.3设备维护与管理 8119853.3.4设备更新与淘汰 815900第四章种植标准化 8175584.1种子选择与处理 8163914.2栽植技术 8238734.3病虫害防治 8251844.4采收与储存 923120第五章养殖标准化 9172905.1品种选择与繁育 981775.1.1品种选择 9248135.1.2品种繁育 9205.2饲养管理 936425.2.1饲养环境 9110435.2.2饲料管理 1081395.2.3养殖密度 10151955.3疾病预防与控制 10105025.3.1疾病预防 10225595.3.2疾病控制 10304535.4产品加工与储存 1063365.4.1产品加工 10287775.4.2产品储存 1119075第六章农药与化肥使用标准化 1141926.1农药使用规范 1171616.1.1选药原则 1152646.1.2使用剂量 11327316.1.3使用方法 1123626.1.4使用时机 11276596.1.5使用间隔 11257876.2化肥使用规范 11321136.2.1选择原则 11144476.2.2使用量 1240306.2.3使用方法 12271096.2.4使用时机 1241996.2.5使用间隔 12159866.3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 12200476.3.1检测方法 1252876.3.2检测频率 12215066.3.3检测指标 12169546.3.4检测结果处理 122150第七章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控 136027.1检测方法与设备 13292577.1.1检测方法 13326517.1.2检测设备 1374957.2检测流程与要求 1375487.2.1检测流程 13211997.2.2检测要求 1326787.3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13123647.3.1监控体系构成 1475087.3.2监控体系运行 1411213第八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4276838.1农业废弃物分类 14252358.2处理技术与方法 14104578.3资源化利用途径 1510611第九章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与推广 15319509.1培训内容与方法 15217489.1.1培训内容 1584019.1.2培训方法 1680649.2推广策略 1679529.2.1制定推广计划 1615909.2.2建立推广组织 16218149.2.3开展技术培训 16309939.2.4加强宣传引导 16164809.2.5建立激励机制 17249629.3培训效果评估 17107179.3.1评估指标 17232229.3.2评估方法 1717113第十章农业标准化生产评价与改进 17437510.1评价体系构建 172825010.2评价方法与指标 181095510.3改进措施与策略 18第一章引言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介绍标准化生产的背景、意义及目标,为后续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与执行手册提供基础。1.1标准化生产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种子、肥料、农药、栽培技术、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2标准化生产意义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生产,可以保证农产品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保障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有利于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兽药残留,降低食品安全风险。(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生产注重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平衡。(4)提高农业效益。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5)提升农业品牌形象。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3标准化生产目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制定农业标准、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等。(2)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生产,使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3)保障食品安全。保证农产品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符合食品安全标准。(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5)提高农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第二章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2.1标准化体系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标准化体系的构建。2.1.1明确标准化体系目标标准化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即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安全可控。2.1.2制定标准化体系框架标准化体系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标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等;(2)管理标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环境保护等;(3)服务标准: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培训等。2.1.3建立标准化体系运行机制标准化体系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2)技术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3)市场驱动:发挥市场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导向作用,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2.2标准制定与修订标准制定与修订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2.2.1标准制定原则标准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保证标准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农业生产实际;(2)前瞻性:充分考虑农业发展趋势,保证标准具有长期适用性;(3)协调性:协调各方利益,保证标准制定与修订过程的公平、公正。2.2.2标准制定程序标准制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与论证:对农业生产现状、技术需求等进行调研,明确标准制定方向;(2)编写与审查:组织专家编写标准草案,进行技术审查;(3)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保证标准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4)发布与实施:正式发布标准,并组织培训、宣传和实施。2.2.3标准修订机制标准修订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评估:对现有标准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2)及时修订: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及时修订相关标准;(3)持续改进:通过标准修订,不断优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2.3标准实施与监督标准实施与监督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2.3.1监管应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3)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2.3.2企业自律农业企业应加强自律,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符合标准化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3)定期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自检。2.3.3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包括:(1)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监督;(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第三章生产环境标准化3.1土壤管理3.1.1土壤质量监测为保证土壤质量,应定期开展土壤质量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活性等。监测频率应依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当地环境条件确定。3.1.2土壤改良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例如,酸性土壤可采取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等方法进行中和;贫瘠土壤可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1.3土壤保护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沙漠化等。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持水土流失;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碱化。3.1.4土壤污染防控加强土壤污染防控,保证农产品安全。对可能引起土壤污染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监管,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同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降低农产品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3.2水资源管理3.2.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开展水资源调查与评估,了解水资源分布、水量、水质等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2.2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保护,设立保护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证水质达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3.2.3水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灌溉制度,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调整作物布局,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加强水资源调配,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3.2.4水资源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与预警体系,对水量、水质、水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水资源安全。3.3生产设施与设备3.3.1设施建设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规划生产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产品储藏设施等。设施建设应遵循环保、节能、高效的原则,保证生产顺利进行。3.3.2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设备。设备选型应考虑功能、质量、价格等因素,保证设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设备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设备质量。3.3.3设备维护与管理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具体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设备,发觉问题及时维修;建立健全设备档案,记录设备使用、维修等情况;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3.3.4设备更新与淘汰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淘汰老旧设备。更新设备应考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淘汰设备应合理处理,避免资源浪费。第四章种植标准化4.1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选择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环节,对于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具有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标准化流程进行种子选择与处理:(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抗逆性、高产稳产和优质性状的品种。(2)种子质量检测:对选购的种子进行质量检测,保证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3)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催芽等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速度。4.2栽植技术栽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栽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为标准化栽植技术:(1)土地准备:对土地进行深耕、平整,保证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2)栽植时间: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适宜的栽植时间。(3)栽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条件和肥水管理水平,合理确定栽植密度。(4)栽植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栽植,保证栽植质量。4.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环,标准化病虫害防治措施如下:(1)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间作、清除病残体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4)病虫害监测: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并处理病虫害。4.4采收与储存采收与储存是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标准化采收与储存措施:(1)采收时间:根据作物成熟度和市场需求,确定最适宜的采收时间。(2)采收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采收,保证农产品品质。(3)采后处理: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减少损失。(4)储存条件:根据农产品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宜的储存方法,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第五章养殖标准化5.1品种选择与繁育5.1.1品种选择养殖标准化生产中,品种选择是关键环节。应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繁殖率高的优良品种。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等因素。5.1.2品种繁育品种繁育是保障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应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包括种源引进、种群更新、遗传资源保护和繁育技术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种源引进与筛选,保证优良品种的纯度和质量。(2)开展种群更新,提高种群遗传多样性。(3)加强遗传资源保护,防止品种退化。(4)推广先进的繁育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和后代质量。5.2饲养管理5.2.1饲养环境饲养环境对养殖标准化生产。应保证饲养环境清洁、通风、光照充足,并根据不同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5.2.2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应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饲料转化率。具体措施如下:(1)选用优质饲料原料,保证饲料质量。(2)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调整饲料配方。(3)加强饲料储存管理,防止饲料变质。(4)定期检查饲料质量,保证饲料安全。5.2.3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影响养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特性和饲养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的养殖密度都会影响养殖效益。5.3疾病预防与控制5.3.1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养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力。(2)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滋生。(3)及时接种疫苗,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4)定期检查养殖对象健康状况,及时发觉异常。5.3.2疾病控制一旦发觉疾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隔离病患,防止疾病传播。(2)及时诊断,明确病因。(3)选用敏感药物,合理治疗。(4)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病患恢复。5.4产品加工与储存5.4.1产品加工产品加工是养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先进的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效率。(2)制定科学的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3)加强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防止污染。(4)对加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5.4.2产品储存产品储存是保障养殖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储存设施,保证储存环境安全。(2)制定合理的储存方法,延长产品保质期。(3)定期检查储存产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4)加强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防止污染。第六章农药与化肥使用标准化6.1农药使用规范6.1.1选药原则农药使用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优先选择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作物种类、防治对象、农药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6.1.2使用剂量农药使用剂量应根据农药产品标签上的推荐用量或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进行。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以免造成药害或农药残留。6.1.3使用方法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雾、喷粉、泼浇、撒施等。应根据农药性质、防治对象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应保证农药均匀覆盖在作物表面,以提高防治效果。6.1.4使用时机农药使用时机应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生长阶段确定。在防治关键期和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用药,以提高防治效果。6.1.5使用间隔农药使用间隔应根据农药残留期和防治对象的生命周期确定。一般情况下,同一农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不得连续使用,以减少农药残留。6.2化肥使用规范6.2.1选择原则化肥使用应遵循氮、磷、钾平衡施肥的原则,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和目标产量进行合理选择。6.2.2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和目标产量进行计算。不得过量使用化肥,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作物药害。6.2.3使用方法化肥使用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穴施等。应根据化肥性质、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应保证化肥均匀分布,以提高肥料利用率。6.2.4使用时机化肥使用时机应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在作物生长关键期进行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6.2.5使用间隔化肥使用间隔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同一化肥在作物生长周期内不得连续使用,以防止土壤养分失衡。6.3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6.3.1检测方法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应采用高效、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操作。6.3.2检测频率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应根据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和农产品上市时间进行。在农产品上市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6.3.3检测指标农药与化肥残留检测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量、化肥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检测指标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6.3.4检测结果处理检测结果显示农药、化肥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包括暂停销售、召回不合格产品等。同时对涉及的生产环节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第七章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控7.1检测方法与设备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与可靠,本节主要阐述检测方法与设备的选择及使用。7.1.1检测方法(1)物理检测方法:包括重量、体积、色泽、形状等外观特征的检测,以及水分、密度、硬度等物理特性的检测。(2)化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用于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物质等。(3)生物检测方法:利用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检测农产品中的微生物、病毒、激素等。7.1.2检测设备(1)物理检测设备:如电子天平、水分测定仪、硬度计等。(2)化学检测设备: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3)生物检测设备:如PCR仪、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7.2检测流程与要求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节规定了检测流程与要求。7.2.1检测流程(1)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对农产品进行随机采样。(2)样品制备:根据检测项目,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3)检测操作:按照检测方法,使用相应设备进行检测。(4)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是否符合标准。(5)结果报告: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7.2.2检测要求(1)人员要求: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2)设备要求:检测设备应定期校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方法要求: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4)环境要求:检测环境应满足相关规范,避免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7.3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控制,本节介绍了质量安全监控体系。7.3.1监控体系构成(1)农产品生产环节:包括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控制。(2)农产品加工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工艺、设备、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3)农产品流通环节:包括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7.3.2监控体系运行(1)制定监控计划: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控计划。(2)实施监控措施:按照监控计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实时监控。(3)信息反馈与处理:对监控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4)持续改进:根据监控结果,不断完善和优化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第八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8.1农业废弃物分类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作物废弃物:包括秸秆、husks、颖壳、藤蔓、根茬等。(2)动物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尸体、毛发、羽毛等。(3)农药废弃物:包括过期、废弃的农药及其包装物。(4)农膜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的塑料薄膜、地膜等。(5)农业加工废弃物:包括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渣等。8.2处理技术与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采取以下处理技术与方法:(1)作物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如打捆、切碎、压缩等;化学处理方法如焚烧、水解等;生物处理方法如堆肥、厌氧发酵等。(2)动物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综合利用。生物处理方法如好氧发酵、厌氧发酵等;化学处理方法如焚烧、消毒等;综合利用如饲料化、肥料化等。(3)农药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回收是指将废弃的农药及其包装物进行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化学分解等;资源化利用如提取有用成分、制备有机肥等。(4)农膜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回收、再生利用和降解处理。回收是指将废弃的农膜进行集中回收;再生利用是将废弃农膜再生为塑料制品;降解处理是采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方法使农膜在自然环境中降解。(5)农业加工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如筛选、破碎等;化学处理方法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生物处理方法如堆肥、厌氧发酵等。8.3资源化利用途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肥料化: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饲料化: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饲料,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业效益。(3)能源化: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4)材料化: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新型材料,如生物质塑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5)工业化: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深加工,制备高附加值产品,如生物质炭、生物活性物质等。(6)环保化:将农业废弃物用于制备环保产品,如生物降解地膜、环保型建筑材料等。第九章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与推广9.1培训内容与方法9.1.1培训内容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意义:使受训者了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内涵、目的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农业标准化体系:介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标准制定与修订程序等。(3)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规范。(4)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涉及生产计划、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要求。(5)农业标准化政策法规:使受训者熟悉我国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法律意识。9.1.2培训方法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受训者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现场教学:组织受训者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增强感性认识。(3)互动交流:开展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的互动交流,促进受训者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4)实操演练:通过模拟实际操作,使受训者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9.2推广策略9.2.1制定推广计划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计划,明确推广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等。9.2.2建立推广组织成立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推广工作。9.2.3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9.2.4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认识度和参与度。9.2.5建立激励机制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激发积极性。9.3培训效果评估9.3.1评估指标培训效果评估应从以下方面进行:(1)培训覆盖率:评估培训对象的数量和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头沟通技巧培训
- 公关活动策划案例整合
- 教育人事政策宣传周活动
- 小学爱国主题教育课件
- 第8章 书籍装帧中的图形设计
- 安全工作布置会
- 小纽扣找家课件数学
-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金太阳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放疗患者的康复护理要点
- 项目验收单标准模板
- 24式太极拳教案(1~4课)
- 小学 三年级 心理健康《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作用》教学设计
- DB12T 1040-2021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范
-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
-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PPT-37张)课件
- G322-1钢筋砼过梁
- 客房控制系统——RCU系统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换证自评报告
- (会议纪要(2011)第29期)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纪要
-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