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_第1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_第2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_第3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_第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0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

该物体

[态度责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1.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学生]1.手电筒、镜子等2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一)给光源分类

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

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出示烛光、萤火虫、烟火、雷电图片

提问: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光源的概念;强调其

特征:能自己发光。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人造光

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

出示图片:玻璃幕墙、月光及其倒影

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

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

都不是光源

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蜡烛发光过程:点燃蜡烛,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2.活动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

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目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触碰电池的另一

极,观察细铁丝发光的现象

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纽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用手触碰。本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

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能量表现形式,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四、课外拓展:夜视仪原理材料准备:夜视仪

1

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

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

并看清目标

使学生知道夜视仪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知道夜视仪也需要

光,只是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呈现在屏幕上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2.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科学思维]

能通过生活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

[探究实践]

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安装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态度责任]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设计实验,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仪器、线香、火柴、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

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一)寻找光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点

出示图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云隙、汽车远光灯、打开的激光灯

提问: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图片,共同特点是都能看见光

束,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

(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方法一:

1.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2.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

现象

方法二:

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2

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在排队中,怎样能判断队伍是否排齐?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

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对比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

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的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三)制作一个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

1.科学阅读: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

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

传播

2.做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和蜡烛

(2)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3)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4)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

像为止。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

实验装置,通过操作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

四、课外拓展:直线传播的运用1.思考:人类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做哪些事?

2.讨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揭示哪些奥秘

培养的学生对于光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3.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

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

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

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

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

反射光的特点。

【主要概念】

3

【教学目标】

1.通过打靶游戏,观察并描述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

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

分享与合作。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打靶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

[难点]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

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课为笫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强光手电筒、铁架台、画架、大标靶、课件。

[学生]小镜子、小黑板、粉笔、黑板擦、手电筒、白屏(KT板)、五种身边的物体、五块记

录卡(KT板)、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3分钟)

1.出示情境、聚焦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前几天,李老师去逛公园,看到

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拍下了一张照片。你们看,这个叔叔在干嘛呀?你能解释一下吗?

2.学生回答。(预设:阳光照这个板上,可以照得阿姨史亮。因为光照到板子上后,板子可

以反光。)

3.教师谈话:也就是说这块板子可以反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光

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二、通过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

活动一:打靶游戏(13分钟)

1.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挑战一下,好吗?

2.学生回答。(预设:好)

3.游戏要求:(老师打开一个强光手电筒)你们看,这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墙上还有你们每个

小组的标靶(指给学生看)。现在啊,不能移动手电筒,利用一个小镜子,你能把光射到你们小组

的标靶里去吗?

4.学生回答。(预设:能)

5.操作要求:待会呢,教室的四个角落一共有四个手电筒,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束光,小

组合作,要求每个人都把光射到自己小组的标靶里。能成功吗?

6.学生回答。(预设:能)

7.记录要求:如果小组全部成功了就举手告诉老师,然后回到座位上,把你们刚才做的用示

意图画下来(小黑板),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准备在全班交流分享。

8.学生分组实验、画图、讨论。

9.学生大组分享。(预设学生说到反射、光线改变方向等关键词)。

10.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同学们的解释,我们发现,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

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打靶游戏”是个有趣的聚焦活动,也具有挑战性,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游

戏后进行画图、讨论和交流解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19分钟)

1.提问:刚才啊,我们发现镜子可以反射光,那其它的物体也能反射光吗?

2.选择实验对象:请你仔到观察一下周围,你想检验一下教室里的哪个物体?每个小组讨论

一下,从身边选择五种不同材料做的物体,分别写在五张小卡片上。提醒你哦,表面太小的物体

就不要选了,因为待会你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

4

3.学生小组讨论并写卡片。

4.谈话: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五种物体?

5.学生回答。(预设:桌面、地面、玻璃、水池、水龙头、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笔袋、

尺子、门、门把手、瓷狡、墙面、黑板、黑板边框等。)

6.实验设计:怎么检验它们能不能反射光呢?怎么判断它们的反光效果好不好呢?老师给你

们提供一个手电筒、一个白屏,想一想这个实验怎么做呢?

7.小组讨论并汇报。

(预设:用手电筒照物体,把白屏放在旁边,看白屏亮不亮。教师追问:具体怎么做?要求

学生演示并提示学生,手电筒可以稍微倾斜,白屏竖直放在旁边。

教师提问:我们要比较五种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它们放置的距离有没有要求?预设:手电

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差不多的,物体离白屏的距离也应该差不多。

教师提问:看到什么现象,就证明它可以反射光?预设:白屏上亮了。

教师提问:怎么判断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预设:越亮越好。)

8.明确判断标准并提出实验要求:好的,按照大家的说法,我们就这样来判断一一如果白屏

上变亮了,就证明这个物体可以反射光。白屏上的亮度越亮,就证明这个物体的反光效果越好。

待会做完了以后,请你们把这五种物体按照反光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进行排序,做好全班交流的

准备。

9.小组实验、讨论并排序。

10.学生大组分享:你们是怎么排序的呀?带着你们的卡片来讲一讲。

(预设反光效果好的,排在每个组第一物体可能有:水龙头、门把手、瓷砖、黑板边框、玻

璃等。预设排在最后的物体可能有: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等。)

11.教师小结:是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板书)。

12.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往左移),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差的

物体(往右移),请你们比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共同特征?

13.小组讨论并回答。(预设: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比较光滑和平整)

14.教师小结: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15.谈话:你们知道吗,当我们把物体的表面打磨的光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用来照镜

子啦。在中国的古时候啊,人们就把铜打磨的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用铜镜来照镜子。我们一起来

看一看。

16.学生观看铜镜的图片。

17.谈话:现在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表面非常光滑的镜子,用它

们来照镜子,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看哦。

18.提问: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地方啊,还有月球。你现在知道,月光是从哪儿来的吗?

19.学生回答。(预设:太阳光照射到了月球.匕月球反射了太阳光到地球。)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选择物体,利用教师提供的手电筒和白屏自主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

行排序、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几乎每种物体都会发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

面,反射效果越好。

三、通过学习潜望镜和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5分钟)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其实啊,光的反射现象特别好玩,我们可以

用反射的现象来做一个小玩具。李老师今天教你们两种方法,你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回

去做一个万花筒或者做一个潜望镜。

2.谈话:下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万花筒和潜望镜怎么做?要用到哪些材料?

3.学生观看视频。

4.课后制作要求:看看,这是做万花筒和潜望镜用到的材料,课后,请用你灵巧的双手做一

个万花筒或者潜望镜,请你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光线是怎么传播的?下节课带到教室里,我们来

一起来进行交流C

[设计意图]观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将探究延伸

至课外,并为下一节课玩镜子的活动做铺垫。

5

4.七色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科学思维]

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态度责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

[教师]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

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一起认识光。1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你们还看到过其他什么颜色的光?激发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探索:制造“彩虹”(预设10分钟)

(一)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

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

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指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

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

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

研讨:分解白光(预设20分钟)

(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L科学阅读:七色光

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

成的

(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

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

光斑的颜色

(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6

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

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

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

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一一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

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

变化特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

四、课外拓展:白光的组成给我们的启示1.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光十色的光很漂亮,你们知道它

们也是由白光分解而来的吗?

2.屏幕里的彩色影像是怎么来的?拓展孩子实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热传导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

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

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

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热传导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学生]1.记录单2.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

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

7

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

(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

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

熨斗:发热板衣服

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

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

(2)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老师出示金属板,启发学生如何做实验:1、热源摆放是否随意,有几种摆放方法。2、实验中要

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热传递到了何处?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怎么避免呢?

请大家讨论之后,说说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另一侧,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

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

你们猜•猜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请大家领取实验器材,认真仔细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纸上

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汇报结论,总结结论

(3)思考:图中,玻璃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

体,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此活动由两部分

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热的现象,理,比较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认识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

三、课外拓展:反射的应用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开

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

五、整理

老师箱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6.热对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热对流概念及其特点;2.了解走马灯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探究实践]

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8

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

结论

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并完成探究

[态度责任]

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热对流的特征,知道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和液体的热传递中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观察热对流的实验,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

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火柴、小铁盘、香、玻璃罩等

[学生]L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点燃一支香并观察2.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红色热水放进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红色液体有没有运动,怎样运动的呢?

红色液体是热水,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下面我们就•起来

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类处理.)

出示烧杯、水、木屑、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材

接下来,我们给冷水进行加热,同学们猜猜看木屑是做什么用的?

猜猜看当我们给水加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谁能说一说?

老师把大家的说法进行了总结,实验步骤可以这样安排:

实验步骤:1、把木屑放入水中

2、用泗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在水中的现象是这样的,那么在空中又会是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热在空气中的

传递”

出示器材:固定好的香、玻璃罩

说明一下:香燃烧后会产生热的空气并且伴随着烟

当我们把玻璃罩罩在香上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

下面我们来亲自实验一下

实验步骤:

1、固定一支香,点燃

2、用玻璃罩倒扣住

3、观察香烟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回想这两个实验,请大家找出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9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三、拓展与应用跑马灯又叫走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属于灯笼的一种。是传

统特色手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在过去,跑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

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

的寓意。跑马灯属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走马灯是怎么制作的

制作步骤: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2、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3、在杯底穿一根绳,用牙签固定

4、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固定

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学会了怎么做,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吗?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

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7.热辐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

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3.知道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思维]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

[探究实践]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

验方案

[态度责任]

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热辐射现象以及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制作太阳能灶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

[学生]1.回忆在烈日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2.记录单等

10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

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

二、探究新知

(1)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太阳灶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等形式获取热量,对食物进行加热,进行炊事烹

饪食物的装置。它不烧任何燃料、没有任何污染

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些材料:纸板、锡纸、剪刀、透明塑料管、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

同学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些材料怎样才制作太阳灶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制作过程:

1、用纸板做一个支架

2、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

3、将玻璃管灌满水,固定在支架上,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在使用热熔胶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太阳灶做好之后,大家可以在课后亲自使用试试看

使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加热快慢的问题

(3)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如果要热量快速积聚起来,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减慢热

量散失。2、加快热量产生

具体可以怎样做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回答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保温层减慢热量散失。还可以改变储水管颜色、尽量保证锡纸平整

度及调整反光角度等等方式实现

(4)类似太阳灶这样加热的产品,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烤箱、电烙铁、热水壶、加热器、太

阳能热水器等等。你能说出它们都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吗?它们是如何传热的?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待会小组代表汇报

汇报交流,老师揭晓答案

(5)同学们的答案存在一些分歧,这其中有因为大家观察的对象不同

请看这两幅图:小男孩烤火炉取暖,这其中包含了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你知道吗?

三种方式都有

厨师做菜这幅图中也是包括了三种方式,你能找到它们吗?

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

在。

三、拓展与应用请大家找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各不同,但热量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传递效果是一样的。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8.物体的传热本领

11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物体导热性能不同,比较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将材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

途相联系

[科学思维]

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悟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

事实,经历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传热快慢。能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

[态度责任]

界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怎样设计实验,以便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分组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金属棒,黄油,酒精灯,保温材料

[学生]1.走进厨房,亲自帮爸妈做饭菜2.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做过饭菜吗?

厨房间里有什么厨具和餐具?

这些厨具是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吗?为什么在手握的地方用塑料或者木头做成呢?

二、探究新知

(1)这里有一些不同材料做成的勺子,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同学们,请你回想生活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

(2)今天我们就利用5种不同材料的条形棒才研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问题

这些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

同学们,请你做出自己的初步判断,给它们排个序,把你的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根据现有的材料和探究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实验过程呢?

请大家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实验步骤:

1、用黄油分别在5种材料上粘一颗珠子,粘珠子的位置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要一致.

2、把5种材料棒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3、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

汇报实验现象。交流总结

像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

热的不良导体

(3)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呢?

请大家说说理由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我们再来体验一些生活中的情况,感受热的传递快慢不同

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面的感觉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判断,然后说一下理由。可以小组体验后交流讨论一下

这些厨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现在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了吗?

农民伯伯为了让禾苗早日发芽成长,在气温低时候会在地表铺上一层塑料膜。现在的房子在建

造时也要在外面加装岩棉板

12

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吗?

二、拓展与应用(二)拓展与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设计制作保温

盒吧。材料任意选择,但请注意节约成本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可以选择制作

学生选择材料制作

交流分享成果和设计意图

小组之间互相点评

亲自测试保温效果,并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9.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科学思维]

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探究实践]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一一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一一当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马拉雅山上

怎么会出现

13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

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

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

内部的奥秘

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

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

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知道了地球表

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

3.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4.全班交流

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26页卜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球表面的地形

特点

’6.教师小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形态多

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

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山地、盆地、

丘陵的主要特点

3.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组图片以及

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

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2.出示课本27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

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材

料动手制作

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

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

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

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纽制作的立体

模型。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

和海洋,陆地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这些陆

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培

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14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10.火山与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知道导致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探究实践]

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火山喷发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准备】

[教师]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

带来了三张图片(教材中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前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

考,图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

2.追问:三张图片都是火山正在喷发的过程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别着急,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或许可以帮助

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

4.看完视频,我们发现: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

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

5.根据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已有经验,相信大家对火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各小组画

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时间6分钟

要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

(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

(3)小组内进行汇报

小组讨论、画思维导图

6.小组汇报

7.小结:(教材提示)火山喷发前会有火山灰冒出来,污染空气;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ill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

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

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15

火山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

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

巨大灾难。

二、探究新知

1.刚才小组汇报时,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导图中间圈里是空白的,请各小组在圈里画一画火山

的内部构造,并讨论火山为什么会喷发。时间5分钟

2.小组汇报

3.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科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4.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此场面十分壮

观,既然没办法实地观察,那么想不想自己做个火山?

5.下面就让我们来模拟火山喷发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

分别是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等

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并讨论土豆泥、番茄酱和酒精灯分别模

拟什么

6.小组汇报: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7.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8.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教师归纳,温馨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先把放好土豆泥和番茄酱的铁盒放到三脚架上,再点酒精灯

(2)重点观察土豆泥和番茄耨前后的变化,边观察边填写记录单

(3)实验过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铁盒,以免烫伤!

(4)实验完成后,取出酒精灯熄灭,其余装置不要触碰,静置放凉

9.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10.小组汇报

实验现象: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酱沸腾并

向外溢出;

11.教师提问:番茄普•将要喷发时有什么现象?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请你想一想如果遇到了火山喷发,你将如何应对?课后可以将你

收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小报,与同学交流,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的小专家。培养的学生

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11.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6

[科学观念]

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科学思维]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探究实践]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揭题板书

二、探究新知

K-)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

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

原因:⑴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⑵12千米,岩层己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

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

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

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年,科学家莫霍洛维奇

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

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

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

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

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谈话:这二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

2.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3.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式,钻到哪一个圈层了?

17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词卡片。请大家阅读

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片

3.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地震

f地壳运动

缓慢的板块移动

4.教师补充: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史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

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谈话:地核与地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一一岩浆

泡沫块一一地球板块

4.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

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分工:1号负责酒精灯,2号负责淀粉糊,3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号戴手套整理器材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四、认识海陆变化

(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

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板块在缓慢地移动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可是在20世纪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

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

(二)大陆漂移:板块分离

谈话:看来和你们的猜想是•样的,喜马拉雅山是•个证据,还有别的吗?

出示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学生说说发现,介绍自己知道的“大陆漂移”学说。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资料学习、模拟实验、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了地球内

部的构造及特点。学到这,你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建构模型的方法,

进行研究。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18

12.地表雕刻师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乐于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

[科学思维]

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外部自然力量的作用,了解“模拟”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一粒沙子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沙、塑料盘等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之前我们已经对地球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地球的表面也有各种不同形态,形成绝美的

风景(展示地球风景的视频)

问:地球上有哪些形态?

2.师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这颗蓝色星球如一颗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一般,在宇宙

中独自美丽

3.纵观整个地球的亿万年历史,这些风景一成不变吗?

二、探究新知

二、交流分类

师:找一找,加些力量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图片展示)

师:这些力量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都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你能根据他们的来源分分类吗?

三、模拟活动

师:内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变化我们之前己经了解了一些,外部力量能有哪些影响呢?

1.观察水对地表的影响

对比1984年到2014年崇明岛的变化

(观察水对岩石和河岸的磨蚀作用。上游下游中游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分析,发现水的冲刷、搬运、打磨、溶蚀等作用

2.讲解李四光与大石头的故事

3.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师:没有水的干旱地,岩石就不发生变化吗?

小结女王石、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女王头”具有雍容尊贵的形态,是台湾野柳地质公园

的象征。地质学家认为,女王头的年龄不到4000岁,请你猜测女王头的结局会如何?

19

小结:风对岩石有搬运、打磨的作用

4.山顶上的岩石碎屑从何而来?岩石中间的裂缝也是风的作用吗?接下来请尝试完成一组模拟

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小结:温度让岩石碎裂

自然界里没有酒精灯怎么办?一一太阳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1.图片演示讲解沙子形成的过程

2.改变地表的内外部力量,包括温度、风、冰川等等,这些都是地表的雕刻师。你还知道有哪些

力量在改变地球的表面?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3.云和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20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一一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

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水在向然界的循环,

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

二、探究新知

(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

1.观察图片,出示课本38页的图片

2.你发现了什么?

(三)模拟实验:人造雾

1.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制造雾

2.阅读课本39页文字,仔纣观察图片,提问,人造雾需要什么材料?

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4.制造方法:

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杏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5.分析实验步骤

①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7.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成果

①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

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

②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8.实验总结

(1)在羲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

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

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

形成的条件之一

(3)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