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2023年新高考全国1卷一、原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二、逐字逐句翻译:材料一:原文: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翻译: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之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被列为受赏的首位。重点字词:“围”,被围困;“于”,在;“出围”,解围;“为”,成为,被列为。原文: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翻译:张孟谈说:“晋阳之战中,高赫没有立下大的功劳,现在却被列为受赏的首位,这是为什么呢?”重点字词:“事”,指战争、事件;“何也”,为什么呢。原文: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翻译:赵襄子说:“晋阳之战的时候,我的国家面临危险,国家(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几乎要灭亡了。我的臣子们没有一个不表现出傲慢轻侮的态度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先奖赏他。”重点字词:“危”,危险;“社稷”,代指国家;“殆”,几乎,将要;“骄侮”,傲慢轻侮;“唯”,只有;“是以”,因此;“先之”,先奖赏他。原文: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翻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赵襄子真是善于奖赏啊!奖赏了一个人,天下做臣子的就没有敢失去礼节的了。”重点字词:“善”,善于;“莫”,没有谁。原文: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翻译: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奖赏。那些善于施行赏罚的人,百官不敢侵犯职权,群臣不敢失去礼节。重点字词:“或”,有人;“侵职”,侵犯职权。原文: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翻译:君主设立了法令,臣子就没有奸诈的心思。像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善于赏罚。重点字词:“设”,设立;“奸诈”,虚伪诡诈。原文: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翻译:赵襄子有君臣之间亲近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然而还是有傲慢轻侮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在惩罚方面有失误。重点字词:“泽”,恩泽;“操”,掌握;“失罚”,在惩罚方面有失误。原文: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翻译:做臣子的,凭借做事有功劳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没有傲慢轻侮的行为,而赵襄子却奖赏他,这是奖赏不当。重点字词:“乘”,凭借;“仅”,仅仅;“失赏”,奖赏不当。原文:故曰:仲尼不知善赏。翻译: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奖赏。材料二:原文: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翻译:有个陈国人叫武臣,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法律,他与孔子的言论不同的地方有很多。我常常探究他的意图并考察他所说的事情,从长远来看,(他的主张)能遏制奸邪鼓励善行,韩非子的观点不一定是错误的,孔子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像韩非子这样的人,也可以算是当代的圣人了。”重点字词:“异”,不同;“纷如”,众多的样子;“探”,探究;“校”,考察;“遏”,遏制;“劝”,鼓励;“得”,正确。原文: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翻译:子鲋说:“现在世上的人谈论高的事物必定用天的顶点来作比喻,谈论低的事物必定用深渊来作比喻。喜欢多事并且牵强附会的人,必定引用经典来自我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抬高自己,想要用这种方法在一群愚昧的人那里取得信任并传播他们的学说。像各位学者的著作,其中的道理都是这样。请让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个方面,希望您能审察它是否真实可信。”重点字词:“极天”,天的顶点;“称”,称呼,比喻;“穿凿”,牵强附会;“自辅”,自我辅助;“援”,援引;“自贤”,抬高自己;“群愚”,一群愚昧的人;“度”,传播;“一隅”,一个方面;“审”,审察。原文: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翻译:武臣说:“好。”子鲋说:“从前赵国、韩国一起吞并了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的时候,先奖赏了无功的近臣然后才奖赏有功的人。韩非的书里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做得好,引用这件事作为立论的根本,然后再责难他,(表面上看)难道不像真的吗?然而实际上是虚假的。”重点字词:“乃者”,从前;“并”,吞并;“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这里指无功的近臣;“善”,认为……好;“张本”,作为伏笔,这里指立论的根本;“诈”,虚假。原文: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翻译:凭什么证明它是这样呢?从前我的先祖父(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到了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攻打郑国,遇到陈恒就撤回来了,这时孔子已经去世十一年了,而晋国的四卿都还在。重点字词:“何以”,凭什么;“明”,证明;“然”,这样;“卒”,去世;“伐”,攻打。原文: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翻译:后来到晋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些时间先后相差很远,而韩非子却这样称述这件事,竟然没有惭愧的意思。重点字词:“乃”,才;“称”,称述;“曾”,竟然;“怍意”,惭愧的意思。原文: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翻译:这就是世上有很多喜欢多事的人(造成的),都不是韩非一个人的过错。所以我因为这个对那些邪说闭口不言,对各位学者的著作充耳不闻已经很久了。重点字词:“是则”,这就是;“非”,韩非;“罪”,过错;“以是”,因为这个;“小道”,这里指邪说;“诸子”,各位学者。原文: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翻译:而你立起一尺长的标杆来测量天,竖起一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被那些小道理蒙蔽而不能领悟大道理,相信虚假的说法而怀疑圣人,这大概不是我所期望的啊。重点字词:“表”,标杆;“度”,测量;“植”,竖起;“矇”,蒙蔽;“诬说”,虚假的说法;“殆”,大概。三、挖空练习答案材料一:襄子(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围(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于晋阳中,出围(解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赵襄子的家臣)为赏首(受赏者中功推第一的人)。张孟谈(人名,赵襄子的家臣)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为什么)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国家危,社稷(指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殆(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轻慢;侮慢)之意者,唯(只有)赫子不失君臣之礼(礼节),是以(因此)先(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之,"仲尼闻之。曰:"善(善于;擅长)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

超越自己的职责侵犯他人职守),群臣不敢失礼。上(君主在上)设(设置)其法,而下(臣子在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像这样),则(那么)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亲近密切)之泽(恩泽),操(掌握;控制)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失去惩罚原则)也。为人臣者,乘(计量;计算,此指谋事)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表转折,却)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曰":“韩子立法,其所以(的原因)异夫子(特指孔子)之论者纷如(众多,纷繁复杂)也。予(我)每(常常)探(探究)其意而校(查对;核计)其事,持久历远(经历久长),遏(阻止)奸劝(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合适,恰当)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谈到最高的事物)必以极天(至天;达于天)为称(称述;称说),言下者(谈到最低的事物)必以深渊为名,好事(爱兴事端;喜欢多事)而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引用)圣以自贤(把自己当作贤人肯定自我),欲以取信(赢得信任)于群愚而度(使效法)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对的)。请(请允许我)说一隅(指一个狭小的地区。也可以指事物的一个方面或片面),而君子审(仔细观察,考察;弄清楚)其信(真实准确)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并(吞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通“嘉”,嘉赏)具臣(1.备位充数之臣。2.泛称为人臣者。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表示赞许)之\引(引用)以张本(原由;依据)\然后(这样以后)难(质问;驳斥)之\岂有不似(不如;比不上)哉?然实(实际上)诈也。何以(以何,凭什么,为什么)明(说明)其然(这样)?昔我先君(称自己的祖先,孔子)以(在

的时候)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这)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才)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竟然)无怍(zuò,惭愧)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一类人),皆非(认为……不对;非难;责怪)之罪;故吾以(认为)是默口(缄口不言)于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塞耳(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量(长短))天,植(竖立;树立)寸指以测渊,朦(迷惘,愚昧)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而不悟(明白;领悟),信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之辞”并不一样)以疑(怀疑)圣,殆(大概)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四、高考真题练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0.CEG

11.B

12.C

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知识点】韩非子(前280-前233)、论说文【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