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TOC\o"1-2"\h\u22987第1章总则 455121.1绿色建筑定义及目标 4215111.1.1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297811.1.2绿色建筑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115811.2适用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 5280261.2.1本标准规范适用于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56591.2.2本标准规范参照以下文件制定: 515820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5268172.1设计基本要求 5116342.1.1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及地方绿色建筑标准。 5154562.1.2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5121632.1.3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形态等方面的合理性,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功能。 544842.1.4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和材料,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5101672.1.5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595182.2生态环保设计 5201052.2.1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518922.2.2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生态平衡,提高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5121562.2.3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109902.2.4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绿化、水体等生态要素,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 6231302.3节能减排设计 6122922.3.1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降低能耗。 6265382.3.2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106162.3.3绿色建筑设计应利用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降低对机械设备的依赖。 6127302.3.4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6225592.4健康舒适设计 6283842.4.1绿色建筑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6303362.4.2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室内光环境、声环境等因素,提高居住舒适度。 6324842.4.3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布局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161562.4.4绿色建筑设计应关注室内外热环境,降低空调依赖,提高居住舒适性。 63256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室外设计 6270783.1场地规划 6283883.1.1基本原则 62273.1.2场地选址与布局 6174853.1.3绿化配置 7137103.2室外景观设计 7307863.2.1设计原则 7209763.2.2景观元素设计 7286663.2.3景观空间布局 790403.3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7299203.3.1环境设施分类 7168053.3.2设计要求 7190443.3.3环境设施布局 82224第4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849014.1结构选型与材料 8304374.1.1结构选型原则 822344.1.2结构材料选择 8251794.2结构节能设计 868784.2.1节能设计原则 8271954.2.2节能措施 8299894.3结构耐久性设计 8323424.3.1耐久性设计原则 9261504.3.2耐久性措施 924825第5章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9257045.1保温隔热设计 977675.1.1设计原则 910345.1.2设计要求 9143015.2建筑遮阳设计 9203015.2.1设计原则 928645.2.2设计要求 9164195.3高功能门窗设计 10230205.3.1设计原则 10192895.3.2设计要求 10165525.4建筑通风设计 10128425.4.1设计原则 1078805.4.2设计要求 1013615第6章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10159046.1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 10235646.1.1设计原则 10165066.1.2系统设计要求 10243966.2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 11190636.2.1设计原则 11282256.2.2系统设计要求 11241746.3给排水系统设计 1163886.3.1设计原则 11120766.3.2系统设计要求 1198186.4智能化系统设计 11127356.4.1设计原则 1185566.4.2系统设计要求 1111970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12317067.1施工准备与组织 12221987.1.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充分考虑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等。 12234027.1.2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目标和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减排等要求得到有效实施。 12149537.1.3施工现场应合理规划,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材料运输距离,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1239117.1.4施工人员应具备绿色建筑施工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2203657.2施工过程控制 12217067.2.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功能完善和节能环保。 12109707.2.2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记录。 1239697.2.3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1293367.2.4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材料管理,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减少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 12303387.3施工环境保护 121317.3.1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扬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 1223867.3.2施工现场应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分类收集建筑垃圾,保证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和回收利用。 12176387.3.3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植被、水源等自然资源。 12288887.3.4施工单位应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2218297.4施工节能与减排 1235877.4.1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节能措施,如合理配置施工设备、优化施工工艺等,降低施工能耗。 13142917.4.2施工单位应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 13141377.4.3施工现场应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消耗监测和评价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360767.4.4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如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材料利用率等。 1367867.4.5施工单位应积极参与碳交易、碳汇等环保项目,为减排作出贡献。 139199第8章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 1357218.1运营策略与管理制度 1318538.1.1制定绿色建筑运营目标与计划 13162838.1.2建立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制度 1328368.1.3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流程与操作规范 13189108.1.4运营团队培训与考核 13279178.1.5绿色建筑运营持续改进 13233758.2能源管理 13260578.2.1能源消耗监测与统计分析 13288068.2.2高效能源设备选型与配置 1351208.2.3能源系统优化与调控 13225158.2.4能源需求侧管理 13216708.2.5可再生能源利用 13189058.2.6能源计量与评价 1365438.3水资源管理 1322848.3.1水资源消耗监测与统计分析 1366638.3.2节水设备选型与配置 1364128.3.3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13218038.3.4中水回用与污水治理 13175928.3.5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 13235608.3.6水资源计量与评价 13120708.4室内环境质量管理 14188978.4.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14246228.4.2室内温湿度调控 14170698.4.3噪音与振动控制 14246738.4.4照明与采光设计 14219838.4.5室内绿化与生态景观 14284228.4.6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措施 14180168.4.7室内环境质量持续改进与优化 1426835第9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454149.1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14280599.1.1评价标准 14170579.1.2指标体系 1411019.2评价方法与流程 14105609.2.1评价方法 14143209.2.2评价流程 1584419.3认证机构与程序 15157489.3.1认证机构 15235879.3.2认证程序 1529169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51233510.1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 151444610.1.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52072710.1.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61766010.2案例启示与经验总结 163167910.2.1启示 163172710.2.2经验总结 161411710.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总则1.1绿色建筑定义及目标1.1.1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2适用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1.2.1本标准规范适用于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2.2本标准规范参照以下文件制定:(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GB50189201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GB50015200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5)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6)GB50210201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7)GB/T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8)GB50352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9)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设计基本要求2.1.1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及地方绿色建筑标准。2.1.2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2.1.3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形态等方面的合理性,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功能。2.1.4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和材料,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2.1.5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降低运行维护成本。2.2生态环保设计2.2.1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2.2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生态平衡,提高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2.2.3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2.4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绿化、水体等生态要素,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2.3节能减排设计2.3.1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降低能耗。2.3.2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3.3绿色建筑设计应利用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降低对机械设备的依赖。2.3.4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4健康舒适设计2.4.1绿色建筑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2.4.2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室内光环境、声环境等因素,提高居住舒适度。2.4.3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布局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2.4.4绿色建筑设计应关注室内外热环境,降低空调依赖,提高居住舒适性。第3章绿色建筑场地规划与室外设计3.1场地规划3.1.1基本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2)注重场地内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和谐共生;(3)充分考虑场地日照、通风、排水等自然条件,优化建筑布局;(4)合理规划交通组织,提高场地利用效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1.2场地选址与布局(1)选址应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目标,避免占用优质农田、生态敏感区等;(2)场地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遵循紧凑型、集约化原则;(3)建筑布局应考虑日照、通风、视线等因素,实现室内外空间的舒适与美观。3.1.3绿化配置(1)合理配置绿化,提高场地绿化率,改善生态环境;(2)绿化设计应注重物种多样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植物;(3)充分利用屋顶、阳台、墙体等空间进行立体绿化。3.2室外景观设计3.2.1设计原则(1)遵循生态、环保、可持续原则,体现绿色建筑理念;(2)尊重场地特性,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3)注重景观空间的实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3.2.2景观元素设计(1)水体:合理利用自然水体,设置人工水体,提高场地湿度,调节气温;(2)铺装:选用环保、耐磨、易维护的材料,体现绿色、低碳理念;(3)小品:结合场地特点,设置富有创意的景观小品,提升景观品质;(4)照明:选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营造舒适、安全的夜景环境。3.2.3景观空间布局(1)合理划分景观空间,实现动静分区,提高景观空间的利用率;(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创造富有层次感的景观效果;(3)注重景观空间的连贯性和引导性,提升整体景观品质。3.3室外环境设施设计3.3.1环境设施分类(1)交通设施:合理规划人行道、自行车道、停车场等,提高交通便捷性;(2)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休息区、儿童游乐场、健身设施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3)环保设施: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提高资源利用率。3.3.2设计要求(1)环境设施设计应遵循绿色、环保、可持续原则;(2)充分考虑设施的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3)注重环境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3.3.3环境设施布局(1)合理布局环境设施,实现设施间的协同与互补;(2)充分考虑设施与建筑、景观的协调性,提升整体环境品质;(3)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提高环境设施的可达性和便利性。第4章绿色建筑结构设计4.1结构选型与材料4.1.1结构选型原则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选型原则:(1)安全可靠,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要求;(2)经济合理,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成本;(3)绿色环保,选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和施工工艺;(4)创新性,结合建筑物的特点,采用先进、适用的结构体系。4.1.2结构材料选择(1)优先选用绿色、低碳、可再生的建筑材料;(2)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功能、耐久功能、防火功能等;(3)避免使用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材料;(4)合理利用废弃物资源,推广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4.2结构节能设计4.2.1节能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标准;(2)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因素;(3)优化建筑物的体型、朝向、平面布局等,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4)选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4.2.2节能措施(1)优化结构体系,提高结构的热工功能;(2)采用高功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节能型建筑材料;(3)合理设置保温层、隔热层,降低建筑物的能耗;(4)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4.3结构耐久性设计4.3.1耐久性设计原则(1)保证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要求;(2)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气候、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设计参数;(3)选用耐久性良好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4)注重结构维护和检测,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4.3.2耐久性措施(1)采用高耐久性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2)加强结构防腐、防潮、防水等措施;(3)优化结构布局,降低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4)合理设置结构缝、伸缩缝等,减小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第5章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设计5.1保温隔热设计5.1.1设计原则(1)围护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2)保温隔热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选择材料及构造方式。(3)保温隔热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5.1.2设计要求(1)围护结构的热阻值应满足设计要求,保证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2)保温层应设置在围护结构内侧或外侧,根据不同气候区域选择合适的位置。(3)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环保、节能、防火等要求。5.2建筑遮阳设计5.2.1设计原则(1)遮阳设计应降低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减少夏季空调负荷。(2)遮阳设施应结合建筑美学和功能需求,合理布局。(3)遮阳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5.2.2设计要求(1)根据建筑物朝向、纬度及周围环境,合理选择遮阳形式和角度。(2)遮阳设施应考虑室内采光和通风需求,避免产生光污染。(3)遮阳材料应符合环保、耐久、易维护等要求。5.3高功能门窗设计5.3.1设计原则(1)门窗设计应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2)门窗材料应选用节能、环保、耐久的产品。(3)门窗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5.3.2设计要求(1)门窗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门窗玻璃应采用中空、低辐射、高强度等高功能产品。(3)门窗框料应选择隔热功能良好的材料,提高整窗的节能功能。5.4建筑通风设计5.4.1设计原则(1)通风设计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体舒适需求。(2)通风系统应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能耗。(3)通风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5.4.2设计要求(1)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保证室内空气流通。(2)采用合理的通风形式和设备,提高通风效率。(3)考虑室内外温差、湿度等因素,避免产生结露、霉菌等问题。第6章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设计6.1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遵循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设计原则,结合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系统类型及设备。6.1.2系统设计要求(1)供暖系统设计应满足室内温度要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2)通风系统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能耗。(3)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采用变频技术、新风处理技术等,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6.2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照明与电气系统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水平。6.2.2系统设计要求(1)照明系统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选择光源及灯具,降低照明能耗。(2)电气系统设计应合理规划供配电线路,提高电气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线损。6.3给排水系统设计6.3.1设计原则给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节水、环保、安全、便捷的设计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3.2系统设计要求(1)给水系统设计应合理规划给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提高给水效率。(2)排水系统设计应采用污废分流制度,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6.4智能化系统设计6.4.1设计原则智能化系统设计应遵循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为建筑物提供高效、智能的运行与管理手段。6.4.2系统设计要求(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应实现对建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2)信息网络系统设计应满足建筑物内信息传输需求,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保证信息安全。(3)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保障建筑物安全。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7.1施工准备与组织7.1.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充分考虑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等。7.1.2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目标和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减排等要求得到有效实施。7.1.3施工现场应合理规划,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材料运输距离,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7.1.4施工人员应具备绿色建筑施工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7.2施工过程控制7.2.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功能完善和节能环保。7.2.2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记录。7.2.3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7.2.4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材料管理,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减少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7.3施工环境保护7.3.1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扬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7.3.2施工现场应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分类收集建筑垃圾,保证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和回收利用。7.3.3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植被、水源等自然资源。7.3.4施工单位应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实施。7.4施工节能与减排7.4.1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节能措施,如合理配置施工设备、优化施工工艺等,降低施工能耗。7.4.2施工单位应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7.4.3施工现场应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消耗监测和评价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4.4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如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材料利用率等。7.4.5施工单位应积极参与碳交易、碳汇等环保项目,为减排作出贡献。第8章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8.1运营策略与管理制度8.1.1制定绿色建筑运营目标与计划8.1.2建立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制度8.1.3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流程与操作规范8.1.4运营团队培训与考核8.1.5绿色建筑运营持续改进8.2能源管理8.2.1能源消耗监测与统计分析8.2.2高效能源设备选型与配置8.2.3能源系统优化与调控8.2.4能源需求侧管理8.2.5可再生能源利用8.2.6能源计量与评价8.3水资源管理8.3.1水资源消耗监测与统计分析8.3.2节水设备选型与配置8.3.3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8.3.4中水回用与污水治理8.3.5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8.3.6水资源计量与评价8.4室内环境质量管理8.4.1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8.4.2室内温湿度调控8.4.3噪音与振动控制8.4.4照明与采光设计8.4.5室内绿化与生态景观8.4.6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措施8.4.7室内环境质量持续改进与优化注意:本篇章节内容仅作为目录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标准规范进行填充与细化。为保证内容严谨,请在编写过程中参考相关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第9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9.1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9.1.1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制定。评价标准应涵盖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室内环境质量、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建筑的绿色功能。9.1.2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能源利用:包括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消耗指标等;(2)环境保护: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废弃物处理等;(3)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4)生态平衡:包括绿化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率等;(5)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运营成本、节能减排等。9.2评价方法与流程9.2.1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主要对建筑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则通过具体数据和指标对建筑的绿色功能进行量化分析。9.2.2评价流程绿色建筑评价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申报单位提交绿色建筑评价申请及相关材料;(2)资料审核:评价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是否符合评价条件;(3)现场评价:评价专家对建筑实体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实际情况;(4)综合评价:评价机构根据申报材料和现场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5)评价报告:评价机构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报告,提出评价结论;(6)结果公示: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7)认证颁发:对通过评价的建筑颁发绿色建筑认证证书。9.3认证机构与程序9.3.1认证机构绿色建筑认证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专业的评价团队和丰富的评价经验;(3)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客观、公正、公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务员省考之公务员申论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 护理部培训体系建设计划
- 出国留学咨询合同样本
- 出口螺杆验货合同标准文本
- 伪造合同样本量刑标准
- 上海牌照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上下铺床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五星级酒店餐厅外包合同
- 中粗砂采购合同样本
- 2025标准车辆租赁合同如何制定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热奄包技术》
- 报价单(报价单模板)
- 二年级下册音乐 课件-第九课 螃蟹歌 湘艺版 (共22张PPT)
- GB∕T 11071-2018 区熔锗锭-行业标准
- 2019最新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心理治疗师考试复习重点笔记汇总
- 《中西医结合概论》期末考试题
- 高速铁路知识.ppt课件
- 吹灰器检修三措两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