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脱落细胞学
第一章绪论
二、脱落细胞检验取材
1.自然管腔器官内表面(粘膜表面)的脱落细胞:
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粘膜上皮细胞经常有脱落更新,有病变的粘膜
上皮细胞更易脱落。如阴道上皮(涂片),支气管粘膜上皮(痰)、肾盂膀
胱移行上皮(尿)、和乳腺导管上皮(乳头溢出液)等都是自然脱落的上
皮细胞。
鼻咽部、口腔、食管和胃粘膜的标本则不完全是自然脱落细胞,部分
是人工轻刮或刷洗所得,也属脱落细胞范围。
2.体腔抽出液脱落细胞:有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积液和脑脊髓
膜腔积液等。
3.针吸细胞:利用细针穿刺病变器官或其中的肿物,抽吸出少许病
变组织细胞作涂片检验,称针吸细胞学。
常用于乳腺肿块和皮下组织肿物的穿刺;肿大淋巴结、甲状腺和涎腺
和穿刺;在超声影像定位下对肝、胰等器官肿物的穿刺。
1.优点
①安全,病人痛苦少,无不良反应,可多次重复取材;
②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用于普查;
④采集的细胞代表范围较大的粘膜脱落细胞,脱落细胞不止来自黏膜
一个位点,甚至来自多处的黏膜位点。如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癌细胞均
能在尿液细胞学涂片中检出。相反,
活体组织检查则只代表一处。
对某些特殊疾病,如深部霉菌病,巨细胞包涵体病等,在涂片中若发
现特征性细胞,即能确诊。
2.缺点
①有一定的误诊率,一般阳性检出率为60-90%,仍有10-40%假阴性。
有时还可出现假阳性,即将具有一定异型性的良性细胞误诊为恶性细胞。据
统计,假阳性率约占报告为阳性的病例的1-3%o
②细胞学诊断往往不能确定肿瘤的具体部位,需结合其它方法,例如
尿液中发现癌细胞时,不能确定病变在肾盂还是膀胱,需结合活检或x线
等确诊。
③有时不易对癌细胞做出明确组织分型,至少不如组织切片分型确切。
诊断较费时,工作量较大。
四、细胞病理学的质量控制:
正确的诊断是决定合理治疗的前提:许多深部肿瘤的诊断依赖于细胞
学诊断,包括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降低假阴性、减少可疑率、杜
绝假阳性率等,是细胞学诊断质量控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细胞病理学与实验室化验检查不同,它是由临床和病理细胞学工作者
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诊断系统。细胞病理学工作者必须熟悉临床病史及各
种检查资料、取材部位等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目前,我国对细胞学诊断
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太少,而且对细胞学诊断尚缺乏足够的重
视。
1、标本采集:是细胞学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
采集不到合适的标本,其它的一切措施均付之东流。
如:宫颈刮片-一移行带处,故涂片中必须有鳞、柱、化生的鳞状上
皮
痰涂片一一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肯定的肺泡巨噬细胞,才是真正的深部
痰
胸腹水一一有明确的间皮细胞。
不合格的涂片不能做诊断,应重复检查。
2、制片技术:是细胞学质量控制的诊断基础
包括涂片、固定、脱水、透明、染色等环节
不少“困难”涂片,实际上是涂片制作质量不好所造成的。
好的涂片应是:
涂片厚薄适当,分布均匀。厚:细胞重叠影响观察。薄:细胞少,难
做肯定诊断。涂片中细胞结构必须清晰:恶性肿瘤的诊断是靠核的形态。
涂片没有或很少有人为的变化:HE、巴氏染色必须湿片固定。这在液
体标本的涂片或针吸涂片中经常发生。
红细胞多的涂片需用各种方法溶解红细胞。
3、阅片和诊断:阅片是细胞学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
对发现的不正常细胞:必须反复观察、对比,这就要求病理细胞学工
作者熟悉各种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治疗后的细胞形态等。
对一些困难病例不应勉强作出诊断而应反复检查:
只有少数异常细胞,难以作出结论性判断的病例。
细胞诊断与临床诊断明显不符。
标本中细胞坏死或变性严重,难于肯定诊断或分型的
涂片取材不当或制片技术不佳。
4、复查:
复查是防止漏诊的一个重要环节。请上级大夫或多人阅片或专家会诊
5、复习与总结:
定期对过去的细胞学涂片进行复习,是继续教育、提高细胞学诊断水
平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6、随访:
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能
力、取得经验的有效方法。
五、细胞病理学诊断工作中的几个环节:
1、加强细胞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紧密联系临床,适当了解临床资
料,是做出正确诊断必不可少的条件。
宫颈刮片一一患者年龄、月经周期、激素使用
小细胞肿瘤一一年龄、部位、相关资料。
2、必须密切与病理学相结合:
病理学是树干和树根,细胞学是枝叶,只有干粗根涤,才能枝叶茂盛
--细胞学先驱杨大望所说。
3、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常规染色是主要手段,但也要重视IHC、EM、
ISH、其他生物学技术。
4、开展病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交流。
六、对肿瘤防治的重要性
癌症患者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很轻而被忽略。由于癌细胞代谢比正常
细胞高,分裂生长速度快,癌细胞间的粘集力较正常细胞低10倍,故在
癌症早期,即使病灶很小,仍可有较多癌细胞从病灶表面脱落。应用脱落
细胞检查,可以检出癌细胞,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作肺癌、食管癌、胃癌或宫颈癌脱落细胞检查时,需同时夹取组织活
检,两者取长补短,以求确诊。
有的只能单独应用,不能作活检,如疑为癌症的胸水患者,不能作活
检或支气管镜检查,只能抽取胸水作细胞学检查,此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
其它方面检查,仔细阅片和诊断。
有时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放射治疗后反应。某些癌瘤放射治疗后癌细
胞发生形态改变,可据此估计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等。
关于细针穿刺诊断,早期有的学者认为其准确性不如活检高而不愿推
行,但在一定条件下,细针穿刺有其独特的之处,某些部位不便作活检,
可以在超声导向下作细针穿刺,如肝、胰腺肿瘤等。在设备较差无活检条
件下的基层医院,也可用细针穿刺,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
1.切实掌握正常、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由于病变
细胞千变万化,加之脱落后和制片所致的人为改变,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阅片时一定要全片仔细观察,各种细胞加以比较。由于癌细胞一切形
态特征都是相对的,有时良性病变中个别细胞可以酷似癌细胞(群体来看
则较易鉴别),因此,还要分析片中每种细胞之间的关系。
2.必须结合临床,包括病人一般情况、x线或其它检查结果、临床诊
断、是否做过手术、病理检查及治疗等。
3.对患者认真负责,下诊断要客观。
无把握时应反复取材检查。
下列情况需重复取材:
有可疑癌细胞者;
阴性标本中坏死细胞多而结构清楚的细胞少,恐有
遗漏者;
细胞学诊断与临床完全不符者;
治疗后观察有矛盾者。
在无充分把握时,不可轻易下阳性的肯定诊断。如有怀疑可写“可疑”
或“高度可疑”或建议重取材检查等。经验不足的医生要特别细心、虚心、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一、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的原则
正确选择采集部位,尽可能自病变区直接采集细胞。
根据采集部位合理运用采集方法。
采集的标本必须保持新鲜,以免细胞自溶或腐败。
尽可能避免干扰物,如血液、粘液等混入标本内,
采集方法应简便,操作轻柔,病人少受痛苦,且不致引起严重的并发
症或促进肿瘤扩散。
(-)标本采集方法
1.直视采集法
外阴、阴道、宫颈、阴道穹窿、鼻腔、鼻咽部、眼结膜及皮肤、口腔
及肛管等部位,可以直接用刮片刮取、吸管吸取、擦拭或刷洗。
食管、胃、直肠、气管和肺内支气管则使用带有微型尼龙刷的纤维内
窥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细胞制片。
2.自然分泌液的收集法
自然分泌液包括痰液、尿液、前列腺液、乳头溢液等。
痰液涂片检查:因痰液为支气管等呼吸道的分泌物,对支气管肺癌和
其它呼吸道疾病细胞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尿液涂片检查:泌尿道的上皮、炎症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等均可在腔
内脱落,随尿液排出,因此,收集尿液中脱落的泌尿道细胞成分,对泌尿
道肿瘤和某些疾病的细胞学诊断有一定意义。
前列腺液涂片检查:采用前列腺按摩法取得分泌物作涂片,对前列腺
炎及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乳头溢液涂片检查:用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细胞学检查。
3.灌洗法
此法是通过向空腔器官或腹腔、盆腔(剖腹探查时)灌注一定量生理
盐水等液体,运用冲洗、振动、揉捏等方法,使其细胞成分脱落于液体中,
收集灌洗液离心制片,作细胞学检查。
4.磨擦法
利用磨擦工具,磨揉病变区的黏膜直接涂片。
常用的磨擦工具有海棉磨擦器、线网套、气囊等。可分别用于鼻咽部、
食管和胃部病灶的取材。
5.针穿抽吸法
当有胸腔、腹腔、心包腔、关节腔积液及经阴道后穹隆穿出子宫直肠
窝液体时,可用针穿抽吸部分积液作细胞学检查。此外某些深部组织器官,
如淋巴结、骨关节、甲状腺、软组织、肝及胰等亦可作细针穿刺吸取部分
细胞进行涂片诊断。
二、涂片制作
良好的制片,是细胞学诊断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细胞学的重要基本
技能,必须熟练掌握。
(一)涂片制备要求
1.保证标本新鲜,取材后尽快制片。
2.制片操作要轻巧,避免挤压以防止损伤细胞。涂片要均匀,厚薄要
适度。太厚则细胞过多、堆叠;太薄则细胞过少,影响阳性检出率。
适宜的涂片是:细胞成分应涂在玻片右侧三分之二处,镜下各个视野
都布满细胞,间隙很少,细胞重叠不明显。
3.涂片前要准备好各种用具。玻片要光滑无油渍。新玻片要经洁净液
(粗硫酸250ml,重格酸钾100g,水750ml)浸泡冲洗,再用75%酒精浸
泡。旧片再用要长期浸泡。
4.含蛋白质的标本可直接涂片。缺乏蛋白质的液体标本,涂片前应先
在玻片上涂薄层粘附剂,以防止染色时细胞脱落。
增加涂片中细胞的数量:
离心沉淀法2000r/min,5-6min;
药物沉淀法:加入1/40量的明矶促凝剂
微孔过滤法
临床上常用的粘附剂有蛋白甘油(由等量生的鸡蛋白和甘油混合而
成)、甘油血清及甘油唾液等。甘油有防止蛋白腐败的作用,便于标本的
保存;为了防止细胞在染色过程中脱落,可在染色前再加入火棉胶固定液
一分半钟,再行染色(火棉胶固定液配制方法:火棉胶0.5g,加入乙醛50ml
混合溶解后,再加乙醇)
95%50mlo
5.每位患者的标本至少涂两张玻片,以避免漏诊。涂片后立即在玻片
一端标上编号。用标本的各部分制片,并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以避
免漏诊。
(二)涂片制备方法
1.推片法:用于稀薄的标本,如血液,胸、腹水等。取离心后标本一
小滴滴在玻片偏右侧端,取推片与载玻片成30°夹角,然后使检液夹于二
玻片之间,轻轻向左推。
2.涂抹法:适用于稍稠的检液,如鼻咽部标本。用竹签或小镜子将检
材拨散涂布。转圈涂抹法:由玻片中心开始,以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圈
涂抹,涂抹要均匀;不宜重复和反向涂抹。
往复涂抹法:从玻片一端开始,与玻片平行涂抹,先由左向右,然后
稍向下,再平行由右向左涂抹;涂膜比盖片稍窄些。
3.压拉涂片法:将标本夹于横竖交叉的两张玻片之间,然后移动两张
玻片,使之重叠,再边压边拉,一次获得两张涂片。该法适用于较粘稠标
本或块状标本的制片,如痰液。
4.吸管推片法:先将吸出的标本滴在玻片一端,将滴管前端平行置于
标本滴上,(将滴管前端部分平放于标本之后),先稍左右移动使标本沿滴
管边缘散开,然后再向另一端均速移动滴管,即可推出均匀薄膜。此法亦适
用于胸、腹水等标本。
5.喷射法:距离玻片2-3cm高度处,用配细针头的注射器将标本从左
至右反复均匀地喷射在玻片上,喷射的涂膜要均匀,每边距离片缘2-3mm
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吸取的液体标本。
6.印片法:将切取的病变组织块,用小手术刀切开,立即将切面平放
在玻片上,轻轻按印即可。此方法为活体组织检查的辅助方法。
7.玻片离心法及沉淀室法:
适于脑脊液、部分浆膜腔积液、尿液等标本的涂片。
利用仪器(如粟氏FMU-5型玻片离心沉淀仪、袖珍式细胞沉淀仪)直
接把细胞收集于玻片上。
三、涂片的固定
固定(fixation)的目的主要是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防止细胞自溶和
细菌所致的腐败;固定液能沉淀和凝固细胞内的蛋白质并能破坏细胞内的
溶酶体酶,从而使细胞不但保持自然形态,而且结构清晰,易于着色。因
此标本愈新鲜,固定愈及时,细胞结构愈清晰,染色效果愈好。
(一)细胞学检查常用的固定液:
1.乙醛酒精固定液:
优点:该固定液渗透性较强,固定效果好,适用于一般细胞学常规染
色,如巴氏染色或HE染色。
酉己方:95%乙醇49.5ml
乙酸49.5ml
冰醋酸1ml
2.氯仿酒精固定液:又称卡诺氏(Carnoy)固定液。
其优点同上;
配方:无水乙醇60ml
氯仿30ml
冰醋酸10ml
3.95%酒精固定液:适用于大规模防癌普查。制备简单。但渗透作用
稍差。
(二)固定方法
1.带湿固定法:
涂片后未待标本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带湿固定(wetpr叩aration)。
特点:使细胞着色鲜艳,细胞结构清楚。
适于:巴氏或HE染色。不能用于瑞氏染色。
标本:痰液、阴道分泌物及食管拉网涂片等常用此方法;而
尿液和胃冲洗液因太稀薄,不宜使用。
方法:在涂片尚未干燥,或只是边缘开始干时,即轻轻斜置放入固
定液中。
亦可将涂片平放,滴加固定液于其上,待其自然挥发。(既固定了细
胞,又可在涂片干燥后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涂片上)
2.干燥固定法: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行固定。
适用于稀薄标本如尿液、胃冲洗液等,
适用于瑞氏(Wright)染色和姬姆萨(Giemsa)染色;巴氏或HE染色不要
用此法。干燥固定涂片易引起细胞高度肿胀,核结构与酒精固定有很大不
同。
3、Carnoy固定法:
是一种用特殊的固定液来处理某些特殊的标本。
最适合固定多血的标本,适用于核酸(DNA、RNA)、糖原和粘蛋
白等的染色。原因:固定液其中的冰醋酸可溶解红细胞,并可防止细胞
由酒精所引起的高度收缩。方法:穿透力强,固定时间不宜过长,3-5
分钟,之后再放入95%酒精中固定。固定液用过后,一定加强过滤,否
则易造成细胞的污染。
(三)固定时间:
标本的固定时间,因固定液和标本的性质不同而各异。
一般为15-30min。含粘液较多标本,如痰液、阴道分泌物、食管拉网
等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尿液、浆膜腔积液等涂片不含粘液,固定时间可
酌情缩短。
(四)固定注意事项:
1、固定液的过滤:为了防止细胞污染,必须过滤后才能再行使用。
酒精浓度用酒精计校对,低于90%时要更新。
2、带湿固定的重要性:标本在新鲜时及时固定是保证染色效果的重
要因素。
如:苏木素对细胞核的染色,巴氏染液中对胞浆的特殊作用,均可在
标本干燥后固定而大受影响。
3、涂片标本的邮寄:标本固定15分钟后,立即加甘油数滴于涂片上,
装入密封小盒,收到标本后,先浸入95%酒精中,使甘油溶去,再染色。
4、采集后的标本长时间不能制片时:低温保存或加入适当体积的固
定液。不同标本放入不同固定液。
四、涂片的染色
(一)染色目的:
染色的目的是借助于一种或多种染料,使组织和细胞内的结构分别着
不同的染色,这样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地观察细胞内部结构,作出正确判
断。
固定和染色都是人为的,但这是十分有用的人为现象.观察者要熟悉各
种染色的特点,才能很好的作出鉴定。
(二)染色原理:
组织细胞染色原理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是物理作用,也可能是
化学作用,或者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染色的物理作用是利用毛细管现象,渗透、吸收和吸附作用,使染料
的色素颗粒牢固地进入组织细胞,并使其显色。
染色的化学作用是渗入组织细胞的染料与其相应的物质起化学反应,
产生有色的化合物。
各种染料都具有两种性质,即产生颜色;与被染组织形成亲和力。这
两种性质主要由发色基因和助色基因所产生的。
发色基团:苯的衍生物具有可见光区吸收带。这些衍生物显示的吸收
带与其价键的不稳定性有关,如对苯二酚为无色,当其氧化后失去两个氢
原子,它的分子式则变为有黄色的对醍,这种产生颜色的醍式环称为发色
基团。若一种化合物含有几个环,只要其中有一个醍式环就会发出颜色,
称此发色基团为色原(chromogen).
助色基团:若使一种物质成为染料,除了含发色基团外,还要含有助色
基团。助色基团是一种能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辅助原子团(酸碱性基
团)。它能使染色的色泽进一步加深,并使其与被染组织具有亲和力。
染料的助色基团是使染料成为盐类的部分,助色基团的性质决定染料
是酸性或碱性。碱性染料具有碱性助色基团,在溶媒中产生的带色部分
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易与组织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而显色。如细
胞核内的主要化学成分脱氧核糖核酸易被苏木素(碱性染料)染成紫蓝色,
称嗜碱性。
酸性染料具有酸性助色基团,在溶媒中产生的带色部分为阴离子,易
与组织细胞内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而显色,此性质被称为嗜酸性,如细胞
浆中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在一般情况下呈碱性,因此,染色过程中表现
为嗜酸性,易与伊红或橘黄等酸性染料结合呈红色或橘黄色。
细胞浆的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因所处环境的PH值不同其酸磴性会
改变。当染料的PH值高于其等电点时,蛋白质常呈酸性,易被碱性染料
染色。反之,PH值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呈碱性,易被酸性染料染色。例
如环境偏酸,则胞浆易被伊红着色;环境偏碱,则胞浆易被美蓝(碱性染
料)着色。因此,染液的PH值对细胞的着色有一定的影响,操作时应予
注意。
2.常用染色方法:
(1)巴氏染色法:
染料:苏木素、桔黄G6(orangeG6)、亮绿(lightgreen)、黄色
伊红(eosin)、俾斯麦棕(BisinaricBrown)□
优点:细胞具有多色性染色效能,色彩多样而鲜艳。涂片染色的透明性
好,使细胞的色度与细胞的重叠不致影响检查。胞质中颗粒分明,胞核结
构清晰。
缺点:染色程序比较复杂
适用:上皮细胞染色或观察阴道涂片中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
结果:鳞状上皮
过度角化细胞呈橘黄色
角化细胞显粉红色
角化前细胞显浅绿色或浅蓝色
胞核染深蓝色或深紫色;核仁红色
胞浆
红细胞:染鲜红色
白细胞:胞浆染淡蓝色、绿色;核染深蓝黑色
黏液:染淡蓝色或粉红色
(2)苏木精一伊红(hematoxylin-eosiri/HE)染色法:
此法常用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由于染色透明度好,核浆对比鲜明,
染色效果稳定,且染色步骤简便,技术较易掌握,因此也广泛用于各种脱
落细胞染色;其染液的渗透性强,特别适用于黏液和细胞较多的痰液涂片。
但此法染色液的多彩性不及巴氏染色,不宜作细胞分化情况的观察,如阴
道涂片测定女性激素水平。
结果:胞核呈深紫蓝色,胞质呈淡玫瑰红色,红细胞呈淡朱红色。
染料:苏木素、伊红、稀盐酸、各级乙醇。
(3)瑞特-姬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stain):
本方法最常用于血液,骨髓的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对胞浆中的颗
粒与核染色质结构显示较为清晰。但对肿瘤涂片染色质量不够稳定;一般
核着色不够深,胞浆及胞膜不易着色。
也称全显染色,前者对胞浆、颗粒染色效果好,后者对细胞核及寄生
虫染色较好。染料:伊红、美蓝。
优点:瑞氏染液对胞浆着色好,姬姆萨染液则对胞核染色好。
HE染色对癌细胞及非癌细胞着色有显著差异。但对血、骨髓、穿刺针
吸细胞学、胸腹水、尿、脑脊液等标本,远不及瑞一姬染色。
五、涂片观察及诊断要领
(-)涂片观察守则
1.观察涂片前必须严格核对涂片编号,以防造成差错。
2.镜检前必须事先了解送检单上所填写的全部资料。
3.阅片时必须全面、认真、细心观察,才能防止差错,提高诊断率。
(二)涂片观察方法
因涂片中细胞成分分布极为分散,所以显微镜观察时必须按顺序检视
全张涂片,用推进器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移动,仔细观察每一个视野,当
涂片已移至上下两端需要换行时,与前行要有适当的重叠;一个视野,
个视野的检查,一行不漏,连盖片边缘也不忽略,以防漏诊。细胞学检查
有癌和无癌一字之差影响甚大,对有疑问的癌细胞,应作出标记,请有经
验者会诊,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图20-1)。
图20-1观察切片的移动法
A错误的玻片移动法
B正确的玻片移动法
涂片细胞学检查十分重视低倍观察,先观察涂片中各种细胞成分,发
现异常细胞时,再转换高倍视野,仔细观察细胞结构,明确性质,做出正
确诊断。
六、细胞学诊断要领
(一)细胞学诊断的书写方式
细胞学检查癌细胞的诊断方式分为直接法和分级法。
1.直接法(directmethod):根据细胞学检查结果,参考临床及其
他资料,直接写出关于疾病的诊断。
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等。这种诊断方法简单明确,临床多用于有
特异性细胞出现的、较易确诊的疾病。
2.分级法(gradationalmethod):将涂片中细胞学检查发现的细胞变化,
用分级方式表示,供临床诊断及治疗时参考。
它的优点是较为客观,能真实地反映细胞学所见,故有较大价值。目
前有三级、四级、和五级三种分类方法。五级分类法过于繁琐,实际应用
中较难掌握。因此国内仍常用三级或四级分类法,该两种分类法较为简
单明确,易于掌握,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涂片的本质。
(1)三级分类法:将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阴性,可疑和阳性三级。
I级:阴性:涂片中均为正常细胞或一般炎症变性细胞,
无不典型细胞或核异质细胞,
n级:可疑。涂片中发现异型细胞,即核异质细胞,但不能肯定是炎
症增生、高度变性还是肿瘤细胞,均需临床进一步观察或重复送检。
in级:阳性。涂片中发现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有时根据细胞的大小、
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初步进行恶性肿瘤的分类。
(2)四级分类法:将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阴性、核异质,可疑和阳
性四级。
I级:阴性。
【I级:核异质。涂片中发现少量核异质细胞,可能为高度炎症增生所
致。
in级:可疑。涂片中可见异型或重度核异质细胞,其形态基本符合恶
性肿瘤细胞的标准,但由于数量过少,或者形态不典型,还不能完全排除
癌前期病变或高度炎症增生的可能,建议临床重复送检。
IV级:阳性。
(3)五级分类法
I级:无核异质细胞。
【I级: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但无恶性证据。
in级:有较多重度核异质细胞,但不能肯定为恶性。
IV级:有大量重度核异质细胞,但仍缺乏典型恶性肿瘤细胞的证据。
v级:发现典型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其细胞形态,作出初步的分型。
妇科细胞学分类:巴氏分级、QN分类、Bethesda系统(TBS、theBethesda
system)非妇科细胞学分类:改良的巴氏分级,描述性诊断。
改良的巴氏五级分类法:
I级:涂片内未见癌细胞。
n级:涂片内见异常细胞,但均为良性。
IIa级:轻度核异质细胞,变形细胞等。
Hb级:中至重度核异质细胞,属癌前病变,需定期复查
m级:有可疑癌(恶性)细胞,形态明显异常,难以肯定良、恶性,
需复查。
IV级:有癌细胞,但不够典型或数量极少,需进一步证实。
V级:有癌细胞,形态典型且数量较多。
细胞学诊断与意见。除包括显微镜所见,如有无炎症感染,核异质及
恶性细胞外,还应包括建议如何进一步检查并提供参考意见。
(二)提高细胞学诊断的要领
1.熟练掌握病理学:脱落细胞来自组织,所以是病变组织的部分反
映。具有踏实的病理学基础,才能对千变万化的脱落细胞形态作出正确的
判断。
2.多思考、多比较:涂片中细胞成分,背景成分以及细胞变性程度
等每例各不相同,阅片时要分析思考和比较,最好用涂片中某一背景,如
淋巴细胞或红细胞作标本。
3.密切结合临床:多与临床医生联系,了解临床症状,化验及影像
诊断结果,避免盲目性。
5.了解各种染色的特性和优缺点因不同染色方法,细胞表现差别很
大。
(三)细胞学诊断的误诊原因
细胞学诊断误诊造成临床诊断的错误,以致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
疗。误诊形式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两种。前者是在非肿瘤患者涂片中找到所
谓的癌细胞;后者是在肿瘤患者涂片内未找到癌细胞。
细胞学检查从取材到最后诊断,任何一个步骤处理不当,均可产生误
诊。引起的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种:
1.编号错误:会发生误诊造成医疗事故。故送检标本、申请单、涂
片编号、报告单应仔细核对,避免出现差错。
2.标本取材不当:未找到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材料.癌细胞部分,
如痰液制片时未仔细选择有效病理成分;或患者咳痰方式不对,未采集到
支气管深部分泌物等。
3.标本不新鲜:细胞学检查标本必须在采集后1-2小时内涂片,立即
固定,以防止细胞自溶。
4.染色过深或过浅:胞浆或胞核均染成深紫色时容易误认为巨大癌细
胞的裸核;染色过浅时,细胞与核的结构不清,容易漏诊。
5.细胞污染:涂片在固定和染色过程中,不断有细胞脱落于试剂中,
这些细胞有可能粘附在其它患者涂片上而造成误诊,故要经常过滤或现换
试剂。
6.观察不仔细或方法不正确而发生的漏误。
7.肿瘤细胞分化好,与正常细胞不易区别,常易发生假阴性的诊断。
8.临床病史不详:经放疗或化疗后,正常上皮细胞受射线作用,有
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此时如病史未能提供有关资料,则易误诊为癌细胞。
一、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
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复层扁平上皮和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stratifiedspramousepithelium)覆盖于皮肤、口腔、食道、
阴道的全部、子宫颈、喉部、鼻咽的一部分。一般有10多层细胞。从底
部至表面分为基底层、中层和表层3部分。(图2-1,2-2)
1.基底层细胞: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
内底层细胞:是上皮的最深层,与基底膜紧接,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
细胞,增殖力旺盛,属幼稚的细胞。内底层细胞很少脱落,若脱落,在涂
片中
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2-15um。
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直径8-10Um。核与胞质比例为1:
0.5-lo核染色质呈均匀细颗粒状,苏木素染成蓝色。
胞浆HE染色呈暗红色,巴氏染色呈深蓝、暗绿或灰蓝色。
外底层细胞:相当于组织学的深棘层,在内底层细胞之上,有2-3层。
涂片中,其体积较内底层大,直径15-30umo
细胞核与内底层相似,染色质略疏松。
胞浆量增多,核与胞质比例为1:1-2,HE染色呈暗红色,巴氏染色
呈灰色、淡绿色。
2.中层细胞:位于鳞状上皮中部,由基底层发育而来,相当于组织
学的浅棘层。
细胞可呈圆形、菱形、多边形,有一定角度<90°,作船形或梭形。直
径30-40Hm;核相对较小,核与胞质比例1:2-3o
胞浆HE染色呈淡红色,巴氏染色呈灰蓝、或淡绿色。
3.表层细胞:位于上皮的表面,由中层发育而来。此层细胞扁平,
开始有角化,涂片中较多见(易脱落),很宽,直径40-60um,细胞呈多
角形,>90°o有时倾向圆形,胞浆透明,边缘可卷褶,HE呈浅红色,巴
氏染色浅绿、粉红或橘黄色。细胞核小而深染。表层细胞分为3个亚型:
(1)角化前细胞:核直径6-8um,染色较深。但染色质颗粒仍较细
致而均匀。核与胞质比例为1:3-5o巴氏染色胞浆呈浅蓝或浅绿色。
(2)不全角化细胞:核呈缩小、深染、皱褶等固缩现象,小圆形,
直径约4Hm,核内结构不清,核周可见白晕;有时近核处可见棕色小点。
核与胞质比例为1:5或者核更小。巴氏染色胞浆呈粉红色。
(3)完全角化细胞:胞核已消失;胞质极薄,有皱褶,由于细胞已
无生命,故其内有时可见细菌。巴氏染色呈橘黄或杏黄色。
在卵巢雌激素的影响下,鳞状上皮由底层发育到表层细胞,其形态变
化的主要规律如下:由于胞浆量的增加,细胞的体积由小变大。
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固缩甚至消失。
在巴氏染色中,胞浆的染色反应由蓝绿色到粉红色甚至橘黄色。
(二)柱状上皮
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支气管树、胃、肠、子宫颈管、子
宫内膜及输卵管等部位,组织学分为单层柱状上皮(图2-3)、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图2-4)和复层柱状上皮等3种类型。其脱落细胞在涂片中有
下列几种:
1.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细胞一般为圆锥形,顶端宽平,其表面有密集的纤毛,染淡红色,纤
毛长短因细胞而异。细胞的底端细尖似豆芽根;胞浆适量,上部染较深
的红色,近核的上端有一浅色区,相当于电镜下高尔基体。
胞核位于细胞中下部,呈卵圆形,顺细胞长轴排列,直径8-12Um。
核染色质颗粒细而均匀,染色较淡,有时可见1-2个核仁。核边清晰两侧
常与细胞边界重合。(图2-5)
2.粘液柱状上皮细胞:
细胞较前者肥大,呈卵圆形,锥形或圆柱形。
胞质很丰富、因富含粘液,故着色淡而透明。
核卵圆形,位于基底部,其大小、染色与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相似。有
时见胞质内有巨大粘液空泡,此时将核挤压至底部,呈月牙形(图2-6)。
3.储备细胞:
又称深部细胞,为具有增生能力的幼稚细胞(未分化)。位于假复层
柱状上皮的基底部,胞体小,呈多角形、圆形或卵圆形。核边清楚,染色
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常可见核仁。胞浆量少,略嗜碱性。
此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脱落细胞中尚可见中间细胞,其为较短小
的梭形,常夹在成排柱状上皮细胞中,属未充分分化的细胞。
(三)脱落的上皮细胞团形态特点
1.成团脱落的鳞状上皮基底层细胞
由于互相挤压互相适应,细胞倾向多边形。细胞大小一致,核一致,
距离相等,呈相嵌铺砖状或蜂窝状。
2.成团脱落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常紧密聚集成堆,细胞间界线不清,呈融合体样。涂片中还可见细胞
核互相堆叠,形成核团。在核团周围为胞质融合而成的“胞质带”。整个
细胞团的边缘有时可见纤毛。
3.成团脱落的粘液柱状上皮细胞
细胞团亦呈蜂窝状结构,但胞质内富含粘液,故整个细胞体积较大,
核与核的距离亦较远。
以上3种细胞团有时会误认为癌细胞,应予注意。(图2-7)
(四)间皮细胞
浆膜腔(serouscavity)又称体腔。包括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
浆膜表面被覆间皮细胞。脏层浆膜和壁层浆膜之间有狭窄的浆膜腔,内有
少量稀薄液体,起润滑作用。在肿瘤转移,炎症刺激或循环障碍等病理情
况下,可形成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液等并可穿刺抽取积液作细胞学检查。
间皮细胞(mesothelia)为单层扁平上皮,被覆于浆膜表面,正面观
察细胞为多边形,互相紧密连接,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侧面观细
胞呈扁平形。若组织固定好,其细胞腔面可见刷状缘。当器官收缩时,则
呈单层立方形或柱状。
浆膜腔积液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温度适宜,脱落的良性、恶性细胞
均可在积液内继续生长繁殖。因此,积液内自由漂浮的细胞与直接从组织
取出的同源细胞,在形态可有明显的差异。此外,积液内细胞还可发生不
同程度的退化变性。
故掌握积液内良性病变间皮细胞形态特征,对非癌细胞和癌细胞的鉴
别至关重要。
一、积液内间皮细胞形态
1.脱落间皮细胞一般形态:
⑴漂浮于积液内的间皮细胞失去其多边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体积
增大,直径约10-20um。嗜碱性或弱嗜碱性,细胞边界清楚,在胞质周边
部含pas阳性颗粒,可能是中性粘多糖。细胞膜表面常见一圈狭窄淡染带,
为间皮细胞刷状缘,电镜证实为细而长的微绒毛。
⑵间皮细胞核增大,占整个细胞直径的一半,为圆形或卵圆形,居中。
核边非常清晰。染色质纤细,分布均匀,可见数个清楚的染色质小结。偶
见1-2个核仁。
⑶间皮细胞常团脱落,呈单层扁平,铺鹅卵石样疏松排列。
⑷细胞间可见空隙,可能与间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或小泡等超微结构
有关。细胞团内细胞核的大小、形状较一致。
二、脱落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
细胞从器官内表面脱落后,由于得不到血液供应,缺乏氧气和养料,
加上粘膜表面酶的作用,很快就会发生变性甚至坏死,称退化变性(简称退
变)。
浆膜腔的脱落细胞因浸泡在积液中,一般保存较好。一般来说,脱落
细胞在取材时多已无生命,但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从形态上判断某细胞在
涂片固定之前是否有生活力是困难的。至少变性严重者,核固缩或淡染肿
胀者为无生命细胞;偶尔见到核分裂,则肯定原来是活细胞。
此外若涂片固定不及时、固定不佳或有人为挤压均会影响细胞形态而
发生退变。当然,退变亦可以是脱落之前就存在,特别以有病变者为然。
一般的涂片,可见无退变细胞与不同程度退变细胞同时存在。若涂片完全
为严重退变细胞,则应考虑是否为固定不佳、取材不当或其它人为因素造
成,需重新取材涂片。
退变是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的表现,分变性和坏死两个阶段。
(-)人工效应引起细胞退变
1.原因:①标本放置过久,细胞自溶。
②细胞被置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内。
③涂片固定液浓度不适或固定时过湿或过干。
2、形态特征:
①细胞或大片的结构不清,细胞增大或缩小,胞浆红染等。
②涂片内各类型细胞退变形式一致。
③肉眼观察涂片,某处脱落或聚集成块,这些部位镜下结构不清。
(二)细胞的自然退变
1.原因
细胞脱落过久、细胞营养不良、炎症、放疗、化疗等影响、肿瘤表面
供血不足、细胞生理性衰老过程等。
2.类型
肿胀性退变和固缩性退变
(1)肿胀性退变:可能与细胞膜能量不足,引起细胞内钠、水潴留
和酸度增加有关,表现为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加,胞浆肿胀,体积可增大
2-3倍;细胞界线不清,胞浆内出现液化空泡(图2-8),空泡变大可将胞
核挤压至一边;此空泡不断增加使胞质呈泡沫状。
胞核随之也有改变,表现为核肿胀变大,染色质颗粒结构不清,并出
现核内液化空泡。进一步发展核边不清,染色质变淡蓝呈云雾状,并可发
生核变形。此时核直径可增大2-3倍。
最后胞质完全溶解消失,剩下肿胀的淡蓝染色裸核,直至核亦溶解消
失(图2-9)。脱落的柱状上皮细胞较鳞状上皮更易发生退变,且多为肿
胀性退变。表现为纤毛消失或整个细胞横断分离,有时需根据残存的终板
和锥形外观而判断为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纤毛柱状细胞在退变过程中,细胞体某部呈环状缩窄,最后横断为无
核纤毛丛和无纤毛的核质残体两部分,有的胞质残体内见一个或多个嗜酸
性包涵体。该病变见于病毒、细菌感染和肿瘤时。
痰涂片内衰亡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示意图
(2)固缩性退变:可能与细胞器和染色质脱水有关,
表现为整个细胞变小而皱缩变形。
胞浆浓密呈强嗜酸性,HE着深红色。
胞核染色质聚集、致密呈深蓝色,核边增厚,皱褶变形,进而形成无
结构的致密团块,使胞核与胞质之间可形成空隙,称核周晕。最后浓缩的
核破裂形成碎片,易误认为核分裂,应予注意。有时胞核溶解消失,余下
很淡的核阴影,称影细胞(ghostcelDo
脱落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常表现为固缩性退变,核固缩,核周晕形成;
有时胞质内可见异常颗粒或细菌。底层和中层细胞则常表现为肿胀性退变,
常出现核内空泡,有时见到裸核。
三、涂片中的背景成分
涂片目的主要是检验脱落细胞;涂片中脱落的非上皮细胞成分又称背
景成分。包括血细胞、粘液、坏死物及异物等。
1.红细胞:涂片中常见到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因其无核并有双凹圆
盘状特殊形态,易于辨认。因红细胞大小较恒定,可作为测定其他细胞大
小的“标尺二红细胞量的多少与病变性质或取材时局部损伤程度有关。
2.中性粒细胞:涂片中常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易退变,
退变时分叶核高度肿胀,染色浅,胞浆常先溶解而成裸核,有时会误认为
变性的癌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见
于组织炎症时,此外见于癌组织坏死后继发感染时。
3.嗜酸性粒细胞:比中性粒细胞稍大,胞浆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
核分两叶。在阴道、痰和腹水涂片中常见到,其与炎症、变态反应有关,
若大量出现,还要考虑寄生虫感染。
4.淋巴细胞:胞浆甚少,像裸核,一般很小,亦有稍大的。其核染
色质呈粗块样。淋巴细胞与免疫关系大,分类复杂,但在脱落细胞涂片中
形态观察比较粗糙。见于炎症,特别是慢性炎症时较多。
5.浆细胞:通常在慢性炎症病灶中多见,在脱落细胞涂片中,由于
粘膜炎症灶的浆细胞向外渗出,故可见到。其形态特点是:核大小像淋巴
细胞,但浓密的染色质排成车轮状;胞浆较多,偏于一侧,略呈嗜碱性,
靠近核处有一半月形亮区,为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6.巨噬细胞:相当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变得略大,有很
强的吞噬作用。核呈圆形、卵圆形,略偏于一侧。胞浆丰富,故核浆比例
小,胞浆内常吞噬了异物。涂片中常出现,一般不太多。
7.组织细胞:很像巨噬细胞,但略小,胞浆中吞噬异物亦较少。正
常涂片很少见。炎症时偶见较多出现。其大小变异较大,由于炎症反应有
时核大而不规则,当退变的胞浆不清楚时,易误认为癌细胞。是还未发生
吞噬现象的单核细胞.
8.巨细胞:又称多核巨噬细胞,细胞极大,可含数十个胞核,涂片
中很少见到,若在涂片中见到,则要考虑结核病的可能。(图2-10)
9.坏死物:HE染色为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涂片中若出现坏死物质,
首先应考虑癌的可能,癌性坏死为红染无结构沉渣样物,在癌性坏死物中
或其周边部常可见到残存固缩的癌细胞核。其次考虑为结核,其坏死彻底,
周边部可发现多核巨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若为一般性炎症的坏死,总是伴
随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变性碎裂的中性粒细胞。
10.粘膜的涂片常见有多量粘液,染成浅蓝色,为无结构丝状物,或呈
团块状、片状、云雾状。
有时可见染料沉渣,以苏木素沉渣为常见,呈深蓝色小团块,边缘不
清楚,无结构。注意勿误认为裸核癌细胞。
涂片中常见细菌团,一般蓝染,多为非致病菌。阴道杆菌,比较粗大,
可在细胞外/内存在,在中层细胞内生长。有时则见较大的霉菌,其是否有
致病性,要结合病人情况判断,一般多为寄生性。
此外制片过程中可发生污染,如棉花纤维等,亦应加以识别。
偶然涂片中见到植物细胞,这可能来自口腔、食管、胃的食物残渣,
或空气中的花粉落入涂片所致。植物的幼嫩部分如瓜瓢、花粉等由于其细
胞生长快又未有成熟的细胞壁,甚似癌细胞,易造成误诊。
总之,对脱落细胞的退变形态及涂片中各种背景成分的识别也是不可
忽视的。
人体各个系统均可能出现由炎症和其他理化因素作用而引起细胞脱
落。掌握其脱落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作出正确的细胞学诊断是十分重
要的。
一、炎症时脱落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炎症局部组织有变质、渗出、增生3种基本病变。这些病变均可在脱
落细胞中反映出来。
(一)上皮细胞的一般形态变化
上皮细胞在不同的炎症其反应是不同的。急性炎症时、上皮细胞主要
表现为退化、变性
和坏死。慢性炎症时则主要表现为增生、再生和化生、并有不同程度
的退化变性。
1.鳞状上皮细胞:炎症时,基底层和中层细胞的改变较为明显,主
要是细胞核的改变,有时细胞形态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图3-1)
(1)细胞核:表现为核肥大、核异形、核固缩和核碎裂等。
核肥大和核异形是炎症引起细胞增生、生长活跃的表现。核体积增大,
比正常细胞核大1倍左右,但细胞体积不变,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核浆比例
失常。由于细胞核仍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细致且分布均匀,与癌
细胞不同。当细胞生长活跃时,细胞核呈轻度异形,不规则,有皱褶,染
色质略增多,染色较正常略深。此外尚见核固缩、核碎裂等细胞退变和坏
死表现。
(2)细胞形态:炎症时,鳞状上皮细胞形态偶尔发生明显变异,如
呈蝌蚪状、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
但胞核改变不明显或仅轻度肥大,深染和畸形。此类细胞被称为“异
形细胞”,可能是柱状上皮细胞的鳞状化生。
涂片中常见到增生的底层细胞和中层细胞团,其细胞核可有轻度畸形,
染色略深,但大多数细胞核形态、大小、染色均属正常范围。
2.柱状上皮细胞:炎症时,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改变较明显,常成片
或成排脱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以固缩退变为主。
(1)细胞核:发生固缩性退变,见胞核体积缩小,有的为正常细胞
核的一半大小,核形轻度不规则,染色变深。此外可见含2个核以上的多
核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其胞核常呈固缩状,染色深,呈并排排列或重叠状。
细胞增生时,核肥大,染色质颗粒增粗,可见多核,仍为卵圆形,有
时重叠,染色较深,胞质丰富,游离端可见纤毛。
储备细胞亦可增生成团脱落,排列紧密,细胞形态一致,呈圆/多角形,
胞质较少,核为圆形,居中,大小一致,染色略深。
(2)细胞形态:细胞体积缩小,为正常细胞的一半,呈小锥形,胞
质呈深红染色。
3.病毒感染所致上皮细胞形态改变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分为I型和H型。I型主要
经口及呼吸道传播。n型通过性器官传播,女性生殖器感染的好发部位是
宫颈和阴道上部,主要累及鳞状上皮,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涂片中
疾病早期,鳞状细胞核中度至重度肿大,呈弱嗜碱性,不透明,毛玻璃样,
偶见胞核呈空泡状,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成,胞核中心可见嗜酸性包涵
体,包涵体周围是亮晕,核边清楚。最后病变细胞发生变性,电镜证实核
内包涵体由单纯疱疹病毒颗粒组成,胞质内也可见到该病毒包涵体。
(2)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感染婴儿。全身各主要器官均可受累,
常见器官为唾液腺、肺、肝、肠、肾、膀胱、脑等。
细胞学检查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或肾
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增大,直径达20-40um,胞核或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
体。核内包涵体体积巨大,直径达8-10um,包涵体周围有亮晕。胞质内
包涵体体积较小,可含一个或数个,包涵体周围也有亮晕(图3-2)。电镜
证实包涵体由巨细胞病毒颗粒组成。
(二)上皮细胞增生、再生、化生时的脱落细胞形态
1.增生(hyperplasia)指非肿瘤性增生,多由慢性炎症或其它理化因
素刺激所致,上皮细胞分裂繁殖增强,数目增多,常伴有细胞体积增大。
涂片中上皮细胞增生的共同特点是:①核增大,可见核仁;②胞质内
RNA增多,蛋白质合成旺盛,故胞质嗜碱性;③胞浆相对较少,核与胞浆
比例略大;④核分裂活跃。
上皮细胞增生主要是生发层(包括底层)细胞的层次明显增多。涂片
中可见较多的基底层细胞;而表层细胞是正常成熟的。
(1)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涂片中见中层和基底层细胞成团脱落。细胞核增大,比正常大0.5-2
倍,染色质仍为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可见少数染色质结块,核形态正常。
核与胞质比例略增大,有时可见双核细胞。增生活跃时细胞核可有轻度至
中度不规则。
表层细胞正常成熟。
(2)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增生:涂片中见纤毛柱状细胞核肥大,染
色质颗粒增粗,可见染色质结块。细胞仍为圆锥形,在细胞的游离缘可见
纤毛。有时还可看到双核或多核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双核纤毛柱状细胞的
核常沿细胞长轴排列;多核纤毛柱状细胞的核数个至数十个不等,成排或
成堆排列,核圆形或卵圆形,有时重叠,染色较深;胞质丰富,嗜伊红染
色,胞体呈柱状、多边形或不规则形,一端可见纤毛(图3-3)。
此外,上皮基部的储备细胞亦可增生脱落,涂片中常成团出现,排列
紧密,细胞形态一致呈不规则形或小圆形,胞质较少。细胞核为圆形,位
于中央,直径约8um,大小一致,染色略深(图3-4)。
2.再生(regeneration)
组织损伤后,由其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再生。
再生时细胞的繁殖力强,细胞核较大,染色质较多,分布均匀,可见双核
或多核细胞。
上皮组织的缺损首先由邻近正常上皮的生发层细胞再生修复。由于再
生上皮细胞未完全成熟,易于脱落,故在涂片中除见上述再生上皮细胞外,
还可见增生活跃的基底层细胞。后者细胞核增大,染色深,见染色质结块,
核仁增大增多,可见有丝分裂。胞质略嗜碱性。有时可见双核或多核细胞,
此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
3.化生(metaplasia)
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慢性炎症或其它理化因素作用下,其形态和功
能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例如鼻腔、鼻咽、支气管、
子宫颈管、子宫内膜等部位的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增生,并逐渐向呈多边
形、胞质丰富的鳞状上皮细胞分化,这种柱状上皮在形态和功能上均转变
为鳞状上皮的过程称为鳞状化生。鳞状化生是由基底层开始,逐渐推向表
面的,所以有时表面尚残存部分原来的成熟柱状上皮细胞。
早期不成熟的鳞状化生上皮细胞,其形态和基底层细胞与棘层细胞之
间的过渡型细胞相似,细胞排列紧密,胞质少,呈红染,无细胞间桥。完
全成熟的鳞状化生上皮细胞与正常鳞状上皮细胞难以区别。(图3-5)
涂片中,鳞状化生细胞体积与外底层细胞相似,呈圆形、卵圆形或多
边形。常成排或成团脱落。此时细胞排列较紧密,细胞边界清楚,有时细
胞间可见空隙,见间桥样突起。胞核位于中央,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染色
质结块,有时可见核仁。胞浆量中等,红染,核浆比例为1:1-2(图3-6)。
有时在鳞状化生细胞团边缘附有少量柱状上皮细胞,且可见少量纤毛(化
生不彻底)。因为鳞状化生部位常常伴有慢性炎症,故涂片中常可见各类
炎症细胞。
若鳞状化生细胞出现核染色质增粗,染色变深,核体积增大并有大小、
形态异常、,则表明在化生的基础上发生了核异质称为异型化生或不典型
化生。
(三)各类型炎症的脱落细胞特征
炎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肉芽肿性炎症四种类型。前三种是
按炎症疾病的病程分类;后者则由特殊病原引起,其局部主要由具有很强
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组成,常呈慢性经过。
1.急性炎症:涂片中见上皮细胞常有明显退变,有较多坏死细胞碎
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胞质内吞噬有坏死细胞碎屑,此外
还可见红染无结构、呈网状或团块状的纤维素。
2.亚急性炎症:涂片中除有退变的上皮细胞和坏死细胞碎屑外,尚
见增生的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常同
时存在。
3.慢性炎症:涂片中较多成团的增生上皮细胞。炎症细胞则以淋巴
细胞、浆细胞为主,有时见较多的巨噬细胞。变性、坏死的细胞成分减少。
4.肉芽肿性炎症:
病变部位有特征性肉芽肿形成,呈慢性经过。单纯从细胞学角度来诊
断肉芽肿性炎症比较因难,除非在涂片中找到特殊病原体。结核病是最常
见的肉芽肿性炎症,以形成结核结节为特征,并常发生干酪样坏死为特征。
组织学上结核结节由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中央常发
生干酪样坏死。涂片中可见以下成分:
(1)类上皮细胞:又称上皮样细胞,是由组织细胞吞噬结核杆菌后
变形而成。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直径约15-25um,胞质丰富染淡红色,
细胞边界不清。核圆形、卵圆形,更常见的是核变狭长,呈黄瓜或鞋底状,
两端钝圆,核边薄,染色质疏松呈细颗粒状,可见1-2个核仁。类上皮细
胞成堆出现并伴有干酪样坏死时,更具有诊断意义。(图3-7)
(2)朗汉斯巨细胞:是由多个类上皮细胞融合而成。该细胞体积大,
直径可达200-300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有十几个到几十个细胞核,
常排列在细胞的周边部,呈环形或马蹄形。每个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
性质均与类上皮细胞的核相似。单纯靠朗汉斯巨细胞来诊断结核不可靠,
必须同时见到类上皮细胞或干酪样坏死才具有诊断意义。
(3)干酪样坏死:坏死较彻底,呈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在红染
无结构的背景上难以找到细胞核碎片。在涂片中,干酪样坏死附近若伴有
类上皮细胞,则更支持结核的诊断。
恶性肿瘤常发生凝固性坏死,因此作细胞学诊断时应与其鉴别。
(4)其它细胞:结核病涂片中还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二、核异质和角化不良的脱落细胞形态
(一)核异质
核异质(dyskaryosis)是指脱落细胞的核异常,但胞浆质和量的分化
尚正常。
核异常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边增
厚,核的边界不整齐等,并可出现双核或多核。核异质细胞在形态上介于
良性和恶性细胞之间,相当于病理组织学的不典型增生或间变。
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的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核异质。
1.轻度核异质细胞:
原因:常是慢性炎症等刺激所致,又称炎性核异质,
结局:大多数在外因去除后仍可恢复正常,少数可以发展为重度核异
质。
轻度核异质多见于慢性炎症时鳞状上皮的中、表层细胞。形态:细胞
核轻度增大,其体积比正常大约半倍左右。核染色质轻度增粗,染色加深,
核形有轻至中度畸形,出现双核或多核。但仍有适度的胞浆,其胞浆丰富,
菲薄透明,嗜酸性,并可见核周空晕等,与正常鳞状上皮中、表层细胞胞
浆相似,故又称为成熟的核异质。
炎性增生细胞与轻度核异质细胞的区别为炎性增生的上皮细胞核增
大,但染色质仍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无染色加深及核畸形。有时可
见加深、畸形的核,但其核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较正常为小(属于核固缩)。
只有当炎症刺激较强,细胞增生活跃时才出现轻度的核异质改变(图3-8)。
2.重度核异质细胞:
原因:也可以由慢性炎症等刺激引起,
结局:但部分可发展为癌细胞,故又称癌前核异质。涂片诊断有时称
可疑癌细胞。形态:细胞核体积比正常细胞核增大1-2倍。核浆比例轻度
增大。染色质增多,呈粗颗粒或粗网状,偶见染色质集结,分布略有不均。
核边增厚,胞核有中度以上畸形。偶见核仁增大、增多。胞浆与正常细胞
无大区别。重度核异质细胞与鳞状上皮的底层细胞相似,又称“不成熟核
异质二此细胞有时很难与癌细胞区别。
重度核异质与癌细胞的鉴别要点为重度核异质细胞虽有胞核的异型
性,但其大小、形态和染色的异型性尚未达到恶性肿瘤细胞标准,特别是
核与胞质比例尚无严重改变。
通过对核异质病例的追踪观察,及与组织学切片对照研究表明,涂片中
出现核异质细胞有以下几种情况:
炎症刺激所致多数为轻度核异质,组织学检查为炎症增生与化生;
癌前期病变的核异质为重度核异质,组织学切片表现为上皮中到重度
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与浸润癌除可找到癌细胞外,其癌旁细胞或形态上不够典型的
癌细胞脱落后,在涂片中可表现为重度核异质(细胞数目可能较多)。
(二)角化不良
角化不良又称异常角化(dyskeratosis)、细胞内角化或不成熟角化。系
指鳞状上皮细胞的胞浆分化超过了细胞核的分化程度,从而出现上皮层内
部分细胞不规则的角化。
表现为鳞状上皮非角化层,即表层角化前细胞和/或中、底层细胞出现
一些不连续的(或个别散在的)、程度不等的胞浆内角化,常伴有上皮不
典型增生。
形态:涂片中见角化不良细胞核染色深,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深
红色,巴氏染色呈橘黄色。此种胞浆改变出现在中、底层细胞时,有人认
为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的表现,故亦称癌前角化。所以在老年期和更年期
妇女阴道涂片中发现角化不良的细胞时应予重视,要定期复查,因暗示有
癌变的可能。
一、良性肿瘤的细胞学变化
良性肿瘤细胞的胞浆较丰富,核浆比值近于正常,细胞核大小形状一
致,包涵体及变性颗粒少见,核染色质细致、淡染,分布均匀,核仁小或
无,核分裂相少见,细胞大小有一定规律。
二、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瘤细胞大小、形态改变
1.大小:差异悬殊,比正常细胞大20-30□m,甚至10倍以上。
2.形态:不规则,呈多边、多角形、三角形、毛絮状、蝌蚪状、蛇形
等。
(-)细胞核异型性表现
1.大小:核增大,大小不等,由于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而紊乱,胞核
形成多倍体及非整倍体,故染色质和蛋白质均增多,核常明显增大。一般
增大1-5倍,个别可大10余倍。若超过20Hm,一般是恶性细胞。在增大
基础可见胞核大小不等和极性消失。但某些未分化癌,
细胞核绝对值不大。
2.形状:核畸形怪状,恶性肿瘤细胞核有时形状特殊而不规则,可
呈方形、长形、三角形、锯齿状、山峰状、花瓣状、皱褶、重合。有时核
凹陷很深,明显者形成分叶状。分化好的腺癌细胞可无核畸形;核异质或
退变细胞亦可有核畸形,要结合其他特征判断。
3.数目:可见多核,且大小形态不一致,具有异型性,形成瘤巨细胞
和多核巨细胞。
4.核染色质粗糙深染:由于染色质增多且其中异染色质比例增多,
故肿瘤细胞核常染得很深,染色质呈结块样,形状不规则,常有角状突起。
染色质分布不均,在染色质结块与染色质颗粒之间留有空隙。染色质常聚
集于核膜下,使核边不规则增厚(所谓核膜增厚)。有的胞核全核染成深
蓝色,墨水滴样。核固缩退变时亦表现为染色加深,但整个核不大,可以
区别。
5.核与胞质比例失常: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形态特征,例如正常
鳞状上皮细胞核浆比例为0.5:1(或1以上),而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
核浆比例为1:0.5(或0.5以下)。分化较好的鳞癌有时胞浆丰富,但与相应
的正常鳞状细胞相比,其核浆比例仍较大。(通常核直径〈浆直径的1/3,
若2浆直径的1/2时有可疑)
6.核分裂增多及病理性核分裂:有时涂片亦可见有丝分裂像和病理
核分裂像,有多种表现,如不均等二级、三级、多极、不规则及环状核分
裂等,这与多倍体、非整倍体、染色体畸形有关(图4-1)。
7.裸核:肿瘤细胞分化差,易退变致胞质先溶解,形成癌性裸核。
若裸核仍具有上述癌核特征时,仍可诊断;若高度变性,呈淡蓝染色云雾
状则无诊断价值。裸核增多示恶性程度增高。
(三)核仁变化一一主要诊断标准和条件
1.核仁增大:肥厚、巨大,见于多数恶性细胞,少数增大轻或不增
大;核仁产生rRNA,与蛋白质合成有关,而癌细胞生长快,故核仁明显增
大。当核仁直径大于511m时,多提示恶性。增大6-9倍,核仁最长径/核
最长径>0.3时,肯定是恶性细胞。
正常时核仁最长径/核最长径等于0.02o
若达0.043(1/23)时为中度恶性。
0.067(1/15)时为高度恶性。
2.核仁数目增多,超过3-4个,应考虑是癌细胞,且核仁大小不一。
3.核仁畸形怪状,染色深浅不一(深蓝、暗蓝、淡蓝)或核仁间隙有
染色质细丝相连。核仁变化对浆膜腔积液、何杰金淋巴瘤诊断极为重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正方形礼品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模具式货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梅花式落线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枫木色主副办公台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松木香精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质电脑桌数据监测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期货交易软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近视眼镜创新创业
- 知识产权贯标29490
- 武汉大学介绍PPT
- 广西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数学试题+
- 《雷锋的故事》试题和答案
- 新各种疾病门诊病历范文(通用十二篇)
- 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案例分析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测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ERAS在胃肠外科的应用》
- 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查房
- 企业用电用水分析报告
- 2023年脑血管病用药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预测分析报告
- AVL-CRUISE-2019-整车经济性动力性分析操作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