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A.手影
2.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家用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一30℃B.一只铅笔的长度约为56cm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L2m/s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
3.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声越大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电视遥控器B.医用“B超机”C.验钞机D.夜视仪
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7.一位同学站在湖边看见水中的鱼在树枝的倒影中游动,对此现象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人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B.人看见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人看见的水中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人看见的水中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8.正常的人眼,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这是由于
A.不断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1cm处的过程中,所成像的大小一直变大
D.当"=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
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心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1.下列关于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4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D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12.如图所示,小华乘坐的是火车甲,向窗外看到的是火车乙,试根据图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盛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运动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静止的
C.以乙火车为参照物,甲火车一定是静止的
1).以甲火车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运动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
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14.为研究碘的升华现象,如图两种加热方式中应该选择(填“方法一”或“方法二”、),不选择另外
一种方法的原因是:_____.(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C,碘的沸点为184.25℃)
碘锤
15.在太阳光下看一张红纸,它呈现___色,因为它只能反射光;将它置于只有绿色光源的屋子中时,
它将呈现____色.
16.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min;加热至
第lO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17.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选填”偏
向”或“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会看到铅笔的虚像在真实铅笔的(选填"上”或“下”)方,
所以铅笔看起来向上“弯折”.
18.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一,若频闪照相机短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
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m/s.
ABCDEF
plllplll|llll|llljllll|llll|llll|llll|llllj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p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0cm1234567S910111213
19.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镜中像与他相距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
(变大/变小/不变)。如果该同学在岸边散步,此时他在水中所成的像是(正立/倒立)的。
20.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
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个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
透镜的焦距5、〃、f丙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21.小明在自制显微镜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观察下方的黑色箭头(如图a),调节黑色
箭头与水滴间的距离,使之(选填“大于”或“小于”)水滴透镜的焦距,此时可观察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然后再用一个(选填“凸”或“凹”)透镜作为目镜,
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如图b),就会看到箭头更为放大的像.
ab
22.如图,一束来自某物体的光经人眼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这个人是(选填“近
视眼”或“远视眼”)患者。需要用透镜矫正。
23.如图,机械秒表的读数为s;电子秒表的读数为9min!
9:3312
ranttcV1H
三、解答题(共50分)
24.如图所示,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25.如图所示,一束激光照射在长方形玻璃砖的左侧,请大致画出这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
()
26.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7.一列长为30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为2100m的大桥,测得火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60s.求:
(1)火车的速度;
(2)火车在桥上运行的时间.
28.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G7145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刻表。根据列
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站名南京镇江丹阳无锡苏州昆山上海
到站时间17:1217:3318:0018:1718:2918:52
发车时间16:5217:2017:3518:0218:1918:31
里程/km6491175217253301
(1)在17:33至17:40间,火车做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列车由丹阳驶往昆山的这段路中用时多少小时?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9.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部分.
乙丙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I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rc90949698989898
第I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3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色的方格纸,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两个相同的棋子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白纸上,以A棋子为成像物体.
(1)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可用手电筒对着(A/B)棋子照射:此外,采用茶色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
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将A棋子固定,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
步观察A、B两个棋子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答:.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个棋子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棋子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3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时屏上
呈现最小极亮的一点,然后他开始实验:
(1)先将蜡烛、和依次放在桌面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这是为了使像。
(2)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cm至____cm之间移动。光屏在其中的某
一位置上会呈现出一个一、的清晰的实像。
(3)当烛焰离凸透镜15cm时,光屏应向透镜方向移动(填“远离”或“靠近”),光屏在某一位置
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实像。
(4)当蜡烛逐渐消耗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上升/下降)。如果要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
镜向(上/下)移动。
32.为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小华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
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
(2)如图所示,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后,拨动钢尺,小华清晰地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她逐步减小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小华的眼睛应该注意观察_____耳朵应该注意聆听,
小华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华本次实验探究的结论应该为:_____o
33.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E、F是两块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平面镜M的接缝ON
转动。
(1)如图甲,当£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
通过测量发现NBONNAON,若增大4。与镜面间的夹角,则反射角(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如果让光线沿纸板F逆着B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E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____方向射出,
这一现象表明____o
(2)如图乙,以ON为轴线,把纸板尸向前或向后转折,不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及法线ON在_____(同一/不同)平面内;此时,反射光_____(选填“依然存在”或“不存在”);
34.一项被称作“可调式眼镜”(如图甲)的新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不用通过眼科医生就可以矫正自己的视力.这种
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液体,通过调节此液体的含量,镜片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如图乙所示,改变滑块的位置就
可实现镜片形状的变化).
甲
滑块在中间着块移至右温滑块移至左端
(1)其实可调式眼镜想法也是一种仿生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眼部肌肉调节晶状体可以实现的功能是______.
A.帮助我们看清不同亮度的物体
B.帮助我们看清不同颜色的物体
C.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D.帮助我们看清不同大小的物体
(2)图丙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形成」(填“远视眼”或“近视眼”),
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填“前”或"后”)方,此时如果用“可调式眼镜”加以矫正,应将滑
块从中间逐渐向(填“左”或“右”)移动,直至看清物体.
35.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让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如图。
(1)测量的原理是_____:
(2)为防止下落时间太短,不便测量,应选择较_____(选填“大”或“小”)的纸锥,或从较_____(选填
“大”或“小”)的高度开始下落;
(3)小明实验小组测量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三人同时测量时间。下表是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你帮他
完成表格所有空格。
下落距离5/m下落时间n/s下落时间力/s下落时间131s下落时间平均值〃s①______
1.801.41.61.5②______③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屏幕上的“手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符合题意;
B.水面折枝是光从水传向空气发生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镜中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家用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一30eB.一只铅笔的长度约为56cm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C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家用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一18℃,故A不符合实际情况;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2B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8cm左右。
故B不符合实际情况;
C.人正常步行时一秒2步,一步的长度约50cm左右,所以正常人的平均速度l.lm/s左右,故1.2m/s符合实
际情况;
D.洗澡水的温度比人体温度略高大约是40℃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情况。
3.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A.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是()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声越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学校周边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A错;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错;
C.声的利用有两种形式:传递信息、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C对;
D.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与频率无关,而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
的,D错.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电视遥控器B.医用“B超机”C.验钞机D.夜视仪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的电视遥控器和D中的夜视仪都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B中的“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中的验钞机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
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故应选A.
7.一位同学站在湖边看见水中的鱼在树枝的倒影中游动,对此现象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人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B.人看见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人看见的水中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人看见的水中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ABD.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的,因此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并
且像为虚像,故AB错误,D正确;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水中树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因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像为虚像,故C错误.
故选D.
8.正常的人眼,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这是由于
A.不断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眼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焦距变长,使像成在视网
膜上;
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也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故正常的人眼,能将物体
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不断改变晶状体的焦距.
故选A.
【点睛】注意理解,正常人的眼睛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即凸透镜的焦距可以使不同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
网膜上,而通常的凸透镜焦距是不会改变的.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当M=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1cm处的过程中,所成像的大小一直变大
D.当“=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i-竽16cm,所以
户8cm.故A错误。
B.当时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8cm处(焦点)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
小,像距增大,像变大。从焦点到1cm的过程中,成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故C
错误;
D.当〃=20cm时,人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D正确。
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若凸透镜远
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
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尸心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说明凸透镜的
焦点不在光斑之前,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后,因此焦距f一定大于L;故选C.
11.下列关于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D.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但A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
条件,故A错误;
B.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大。B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故B错误;
C.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且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故C错
误;
D.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越快表示速度越大,故D正确。
12.如图所示,小华乘坐的是火车甲,向窗外看到的是火车乙,试根据图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盛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运动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静止的
C.以乙火车为参照物,甲火车一定是静止的
D.以甲火车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火车可能是运动,也可能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地面为参照物,两列火车可能都是运动的,也可能一辆是静止的,一辆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以乙火车为参照物,甲火车一定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甲火车为参照物,乙火车一定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一,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
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答案】(1).振动(2).音调
【解析】
【详解】管乐器是由空气中的振动发生的,吹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是为了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
音调,长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空气柱产生高音.
14.为研究碘的升华现象,如图两种加热方式中应该选择___(填“方法一”或“方法二”、),不选择另外
一种方法的原因是:.(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C,碘的沸点为184.25℃)
方法一方法二
【答案】(1).方法一(2).用方法二加热,碘会熔化然后汽化成碘蒸气(而不是升华)
【解析】
【详解】⑴方法一,“碘锤”在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C,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
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故方法一更好;
⑵方法二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113.7℃,碘吸热可能熔化,碘会熔化然后汽化成碘蒸
气(而不是升华);
15.在太阳光下看一张红纸,它呈现__色,因为它只能反射_____光;将它置于只有绿色光源的屋子中时,
它将呈现_____色.
【答案】(1).红(2).红(3).黑
【解析】
【详解】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其照在红纸上,只有红色光被反射出去,其余的色光都被吸收了,所以该纸呈
现红色;现将它置于只有绿色光源的屋子中时,由于其只反射红光,绿光照在它上面被其吸收了,没有光从该
物体反射出来,所以该物体呈现黑色.
16.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min;加热至
第lO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答案】(1).10(2).固液共存.
【解析】
【详解】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5min=10min,
加热至第lO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7.如图所示,铅笔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选填“偏
向”或“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会看到铅笔的虚像在真实铅笔的(选填"上”或“下”)方,
所以铅笔看起来向上“弯折”.
【答案】(1).偏离(2).±;
【解析】
【详解】[1]根据折射定律可知:铅笔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⑵当人逆着折射光线会看到铅笔的虚像在真实铅笔的上方,所以铅笔看起来向上“弯折”。
18.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
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m/s.
ABCDE
0cm1234567S910111213
【答案】(1).12.50⑵.0.15
【解析】
【详解】小球从A点到F点的路程为12.5cm-0.00cm=12.50cm;小球从B点至UF点的路程为
crn
s=12.5cm-0.50cm=12.00cm,时间为0.2sX4=0.8s,平均速度v=-=^~^_j5cm/s=0.15m/s;
t0.8s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9.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
(变大/变小/不变)。如果该同学在岸边散步,此时他在水中所成的像是(正立/倒立)的。
【答案】(1).6(2).不变(3).正立
【解析】
【详解】[1]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所以像
与他相距6m;
⑵人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人的大小有关,跟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人靠近平
面镜1m时,他的像的大小不变;
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同学在岸边散步时他在水中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20.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
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个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
透镜的焦距f甲、fz、f丙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答案】f〉fQf中
【解析】
【详解】物距相同,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中,所以
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上,所以
/乙>〃=12cm;
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加>">于国,所以
〃12cm
12cm=%>5==一=6cm;
所以,,乙>/丙>/甲.
21.小明在自制显微镜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观察下方的黑色箭头(如图a),调节黑色
箭头与水滴间的距离,使之(选填“大于”或“小于”)水滴透镜的焦距,此时可观察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然后再用一个.(选填“凸”或“凹”)透镜作为目镜,
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如图b),就会看到箭头更为放大的像.
BQ
ab
【答案】(1).大于(2).放大(3).凸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调节黑色箭头与水滴间的距离,使之大于水滴透镜的焦距,此时可观察到倒立、放大的
实像,此时的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显微镜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再用一个凸透
镜作为目镜,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会看到箭头更为放大的像.
22.如图,一束来自某物体的光经人眼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这个人是(选填“近
视眼”或“远视眼”)患者。需要用透镜矫正。
(2).凹透镜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这个人是近视眼;
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透镜即凹透镜,使
光线推迟会聚。
23.如图,机械秒表的读数为;电子秒表的读数为9min
【答案】(1).337.5(2).33.12
【解析】
【详解】⑴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靠近6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由于分
针靠近6min,故秒针示数为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⑵电子秒表显示时间的格式是:00:00:00,即9min33.12s。
三、解答题(共50分)
24.如图所示,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详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所示:
,•B'
25.如图所示,一束激光照射在长方形玻璃砖的左侧,请大致画出这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
)
F
【详解】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靠近法线折射,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
入射角,两次偏折程度相同,射出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26.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解析】
【详解】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
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27.一列长为30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为2100m的大桥,测得火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60s.求:
(1)火车的速度;
(2)火车在桥上运行的时间.
【答案】(1)40m/s;(2)45s.
【解析】
【详解】(1)火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
si=L大桥+L2100m+300m=2400m,
火车的速度:
S|2400m
v=—=-------=40m/s;
t,60s
(2)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行驶的路程:
S2=L大桥-L车=2100m-300m=1800m,
由v=-可得,火车在桥上运行的时间:
t
s1800m
t2=—2=-------=45s.
v40m/s
28.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G7145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刻表。根据列
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站名南京镇江丹阳无锡苏州昆山上海
到站时间17:1217:3318:0018:1718:2918:52
发车时间16:5217:2017:3518:0218:1918:31
里程/km6491175217253301
(1)在17:33至17:40间,火车做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列车由丹阳驶往昆山的这段路中用时多少小时?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答案】(1).变速⑵.0.9h(3).180km/h
【解析】
【详解】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有表格信息可知在17:33至17:35之间火车处于
静止状态,17:35火车开始运动,此过程火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所以在17:33至17:40间,火车做的是变速运动。
(2)[2]列车由丹阳驶往昆山的这段路中用时:
r=18:29-17:35=54min=0.9h
[3]丹阳到昆山的路程:
s=253km-91km=162km,
列车的平均速度:
s162km
v=-=------=180km/ho
t0.9h
29.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部分.
甲乙丙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I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90949698989898
第I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答案】(D.B(2).92(3).98(4).(5).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
012345678附间/mln
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叙述合理也可)
【解析】
【详解】(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的顺序是从下到上,所以需要先调整的是B部分;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液面在90上2格处,所以温度计示数为92C;表格中的数据在温度到达
98℃时温度不在变化,所以水的沸点是98℃;
(3)在图丙上根据表格数据描点作图,如图所示
(4)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说明撤掉酒精灯后水还能继续吸热,即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
沸点.
3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色的方格纸,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两个相同的棋子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白纸上,以A棋子为成像物体.
(1)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可用手电筒对着_____(A/B)棋子照射;止匕外,采用茶色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
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将A棋子固定,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
步观察A、B两个棋子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
(3)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答:.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
A.保持A、B两个棋子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棋子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答案】⑴.A(2).B棋子(3).重合(4).相等(5).垂直(6).相等(7).B棋子无
法与A棋子的像重合(8).B
【解析】
【详解】(1)要想使看到的像更清晰明亮,应使物体更明亮,即用手电筒对着物体A棋子照射;由于平面镜
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棋子A这一侧观察.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棋子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
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
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
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3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时屏上
呈现最小极亮的一点,然后他开始实验:
(1)先将蜡烛、和依次放在桌面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这是为了使像____o
(2)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cm至_____cm之间移动。光屏在其中的某
一位置上会呈现出一个、的清晰的实像。
(3)当烛焰离凸透镜15cm时,光屏应向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填“远离”或“靠近”),光屏在某一位置
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实像。
(4)当蜡烛逐渐消耗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上升/下降)。如果要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
镜向_____(上/下)移动。
【答案】(1).凸透镜(2).光屏(3).同一高度(4).呈现在光屏的中央(5).10(6).20
(7).倒立(8).缩小(9).远离(10).上升(11).下
【解析】
【详解】⑴⑴⑵⑶凹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所以先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桌面上,然后
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⑵⑸⑹⑺⑻由题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在一
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光屏应该在10cm〜20cm之间;
(3)[9]当烛焰离凸透镜15cm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
蜡烛变短后,烛焰的位置向下移动,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像的位置向上升,要使像
仍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2.为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小华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
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
(2)如图所示,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后,拨动钢尺,小华清晰地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她逐步减小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中,小华的眼睛应该注意观察,耳朵应该注意聆听,
小华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0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华本次实验探究的结论应该为:_____。
【答案】(1).没有压紧钢尺(2).钢尺振动的快慢(3).声音音调的高低(4).便于找到音调高
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5).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析】
【详解】(1)口]实验研究对象是钢尺,之所以听到尺子拍打桌子的声音,是由于手没有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
触的地方造成的。
(2)⑵⑶[4]实验目的是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小华的眼睛应该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耳朵应
该注意聆听声音音调的高低,小华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便于找到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得出普遍性
的规律。
(3)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华本次实验探究结论应该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
就越低。
33.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瓜F是两块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平面镜M的接缝ON
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
通过测量发现N80N/ACW,若增大A。与镜面间的夹角,则反射角(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如果让光线沿纸板F逆着B。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E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____方向射出,
这一现象表明____o
(2)如图乙,以ON为轴线,把纸板尸向前或向后转折,不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及法线ON在_____(同一/不同)平面内;止匕时,反射光_____(选填“依然存在”或“不存在”);
【答案】(1).=或等于(2).减小(3).OA(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5).同一(6).
依然存在
【解析】
【详解】(DUI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止匕时NBON=NAON;
⑵若增大A。与镜面间的夹角,则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减小;
[3][4]如果让光线沿纸板尸逆着8。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E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0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
表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⑸⑹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
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道路房建知识培训课件
- 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互动媒体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市潢川县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金陵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第三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中山大学《过程装备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经大学《播音主持基础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市顺义区顺义区张镇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期末)物理试题(文理)含解析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化工安全与环保》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审计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网络零售行业分析
- 冷库维护保养合同范本
- 餐厅前厅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 后厨操作管理制度
- 2025念珠菌病诊断和管理全球指南解读课件
- 碘对比剂应用护理安全性
- 第11课《山地回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军队文职考试(会计学)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真题、典型题)
- 《矿井提升设备》课件2
- 被迫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电子邮件
- 工具表单-岗位价值评估表(海氏)
- 《肺功能测定及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