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阅读专项训练阅读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阅读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1.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文章主次;民风民俗1.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文章主次;民风民俗2.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内容品读;方法突破2.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内容品读;方法突破通过品读重点语段,分析详写内容的写作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语段,分析详写内容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单元概述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语文要素及其解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一)农家过年中国人过年,尤其是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还要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接下来从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要忙活好几天,置办年货,买新衣新帽,还要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腊月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腊月二十八这天,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儿。初一,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给节日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出门拜年时,主要是向长辈拜年,小孩子们高兴的是能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喜庆农家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早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一眨餅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作者:未央。有删改)第2、3自然段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春节前的哪些习俗?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短文详细写了初一和这两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八、等日子的情形。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是。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家人贴对联很讲究,表现在屋门上要贴的一样,而墙上和树上要贴的不一样。B.从最后一段中能体会到农家过年祥和欢乐的气氛及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盼。C.短文中运用了很多俗语,这使文章富有民俗色彩,读起来十分有趣。4.读了短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农家过年的情形。你的家乡是怎么过年的?请选择一个场景写一写。(二)爆米花飘香的童年①走在小城的街上,突然闻到一股香味,扭身一看,是爆米花。买了一小袋吃,又香又脆,还有奶油味。可是,爆米花摊前人迹寥寥。孩子们从商场里提着大包的零食出来,走到爆米花前方,连眼神都不会逗留一下。②不由想起我小时候那些爆米花飘香的光阴。农村的日子简单朴素。冬季一到,小村庄就像一只冬眠了的小兽,一切都是沉寂安稳的。农闲季节,人们出门也少了。我正在炉火旁打瞌睡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而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这时候,孩子大人已经从不同的胡同口出来,涌向了街上。小村庄一下子醒了,喧闹起来。③对于孩子们来说,爆米花师傅的到来,无异于一场充满活力的好事,让我们在单一的冬季里看到了暖和绚丽的色彩。孩子们都愉悦极了,把爆米花师傅围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动着一个铁桶罐,说着“别着急,排好队”。我的眼睛盯着那个铁桶罐,它黑压压的,肚子滚圆,玉米粒在里面不知要翻腾多少次。那时候我感觉,铁桶罐很一般,必定是爆米花师傅身怀绝活,奇妙发功,才能爆出喷香的爆米花。你看他多么镇定自若,还有几分愉悦。④等候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爆米花师傅终于把铁桶罐拿下来,那一刻,我们欢呼起来。只见他使劲一拉,“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炸开在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口袋里。瞬时,浓香四溢。那些爆米花穿着金黄色的外衣,冒着甜美的热气,安静地躺在口袋里。孩子们沸腾了,也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一把解解馋,真好吃。⑤终于轮到我了,我讨好地对爆米花师傅说:“大伯,给我做甜一点儿。”爆米花师傅咧开嘴一笑:“好!”其实,那时候所谓的糖就是一种叫做“糖精”的东西,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没法估量的。⑥我把爆米花端回家,我们姐妹们先吃了个够。母亲把剩下的爆米花藏好,她叮嘱我们,不可以太贪心,假如三两天吃完了,以后就没得吃了。我理解,母亲想让我们细水长流地享受这点美味和快乐。⑦爆米花飘香的童年,让我们学会了满足和惜福。时光飞逝,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爆米花的口味更丰富了,制作过程也与原来不同,街上随处能够买到。但是,它却变为孩子们嗤之以鼻的食物。我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却丢失了一份宝贵而长久的快乐。⑧爆米花,犹如光阴深处的一幅画,带给我们节日般的欢乐。童年远去,那些飘香的记忆却会永存。(作者:王纯。有删改)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短文第③~⑥段中,写了“我”的童年中有关爆米花的哪三件快乐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在上面的这三件事中,作者详写的是第件事,略写的是第件和第件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2.注意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第一个“愉悦”指的是;第二个“愉悦”指的是。3.画“”句子细腻地描写了爆米花,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下列对短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文表现了作者对爆米花的喜爱之情及对过去的光阴的怀念。B.画“”句子把冬季时的小村庄比作冬眠的小兽,突出了小村庄的寂静,与下文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C.第⑥段中母亲把爆米花藏起来,是因为她觉得爆米花很珍贵,不想让“我们”吃。D.第⑦段中,作者说如今的爆米花口味更丰富,制作过程与以前不同,且随处能够买到,但却没有作者小时候那么有趣、珍贵了。(三)粽子情结①每当燕子轻盈地剪开冬的帷幕之后,我们便开始期盼着那细长的苇叶儿快快地生长。每当布谷鸟站在枝头欢唱时,我们便开始在外婆的组织下进行一项快乐的劳动——采芦苇叶。②每年的端午节,是住在吴滩的外婆的大忙时节。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就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成肉、剥蚕豆、买葡萄干、拣蜜枣。午饭后,外婆便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特别漂亮,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清秀,就像她那灵巧的双手。③天刚上黑影儿,她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旁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垂在耳边的花白的鬓发,被汗湿透,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闪耀着慈爱的光辉。在她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种专注而执着的种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农人。④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中醒来时,天已经泛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⑤外婆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后,继续着地的“守望”。⑥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把粽子从锅里捞出来,摆晾,平均地分成几份,搁进竹篮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们就成了最骄做的“天鹅”,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飘满了多间的小路。⑦外婆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她,总学不成。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⑧其实,外婆的粽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没有地的两种特殊的“材料”——耐心和爱心。1.短文是按照顺序来写外婆制作粽子的,其中详写了,略写了准备食材、和。品读“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这句话,体会加点词的妙处。短文第③自然段中,为什么称粽子为“艺术品”呢?4.“悄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下列对短文题目“粽子情结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写端午节前“我"在外婆家的所见,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的粽子的喜爱B.将别人的粽子和外婆的粽子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粽子技艺的赞叹C.通过写端午节的粽子,表现出外婆对“我们”的爱,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怀念D.通过写端午节吃粽子,表现出“我”小时候对端午节的期待5.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而成为节日的。下列诗词名句和端午节有关的是哪一项?()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四)群文阅读选段一:对联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美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选自《过年》,有删改)选段二:中秋前后是北平天气最好的时候。这时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儿,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果,还有一种只供闻香儿的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有些醉意了!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排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户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选段三:北京的端午节是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选自《赵子曰》.有删改)1.三个选段写了三个节日的不同习俗,请你根据选段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阅读选段二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1)本段中,作者描写各种各样的水果时,详写了哪些水果?略写了哪些水果?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详写主要部分的?()(多选)A.列举并着重描写北平特有的水果。B.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展开描写。C.列举丰富多样的品种,突出水果的种类繁多3.三个选段描写了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都表达了作者对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独特情感体验。B.都围绕选段的第一句话,展开对节日习俗的介绍。C.从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以及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4.三个选段都是老舍先生写的,下面对选段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如“大枣儿”“闻香儿”等,使得语言亲切自然。B.选段中“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等内容,语言虽富有生活气息,却不够形象活泼。C.选段语言生动,如“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读起来幽默风趣。(五)本命年的回想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铁锅里哗剥哗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用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唱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简里抽答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jiū)上。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儿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作者:刘绍棠,选文有删改)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阅读短文,梳理节日习俗,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作者在描写以上节日习俗时,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及“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3.短文描述了过年前忙碌而热闹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A.表达人们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的喜悦,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B.衬托了平时生活物资的匮乏,表现了人们对各种年货的喜爱。C.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的贪吃,表现了过年的喜庆。4.短文第5自然段描写了除夕之夜的场景。你是怎样过除夕的?请你仔细回忆,选取印象深刻的某个场景,通过活动的描写、习俗的介绍等,把除夕夜的欢乐氛围写下来吧。(六)对比阅读文段一: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老舍《北京的春节》文段二: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梁实秋《过年》读文段一,从第1自然段的“一律”“”“都”等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文段一中,作者在写“元宵节”这一天时,略写了、的习俗,而重点描绘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这样有详有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用文中的词句作答),以及日子的“美好快乐”。文段中老舍和梁实秋两位作家对待过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老舍:梁实秋:读完两个文段,你觉得两位作家对于过节习俗的描写,谁写得详细,谁写得简略?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一)农家过年1.第2、3自然段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春节前的哪些习俗?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熬年夜贴对联剃头置办年货、买新衣新帽、大扫除吃祭灶饼、熬年夜贴对联剃头置办年货、买新衣新帽、大扫除吃祭灶饼、送灶王爷上天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短文详细写了初一和元宵节这两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八、初二至初四等日子的情形。(2)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农家过年的风俗习惯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及更全面的了解。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农家人贴对联很讲究,表现在屋门上要贴的一样,而墙上和树上要贴的不一样。B.从最后一段中能体会到农家过年祥和欢乐的气氛及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盼。C.短文中运用了很多俗语,这使文章富有民俗色彩,读起来十分有趣。4.读了短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农家过年的情形。你的家乡是怎么过年的?请选择一个场景写一写。【示例】在我的家乡,除夕这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是早饭,大约在上午九点。吃过早饭,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团圆饭,一直忙碌到下午三点左右。团圆饭做好后,先放一挂鞭炮,然后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开始吃饭,边吃边聊天,一直到傍晚六点左右结束。这时天已经黑了,大家就开始“熬富贵”,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嗑瓜子、话家常、看小孩子逗乐,一直熬到深夜或第二天早上。除夕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过去了。(二)爆米花飘香的童年1.文中描写了什么事?请根据短文把事情补充完整,并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自己让师傅做爆米花自己让师傅做爆米花看爆米花师傅做爆米花(2)在上面的这三件事中,作者详写的是第一件事,略写的是第二件和第三件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表现了爆米花给童年的“我"带来的快乐,说明爆米花对“我”的童年影响深远。2.注意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第一个“愉悦”指的是孩子们看到爆米花师傅来了,十分开心;第二个“愉悦”指的是爆米花师傅看到有很多人来做爆米花,感到很高兴。3.画“”句子细腻地描写了爆米花,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爆米花金黄色的外表说成是“穿着金黄色的外衣”,将口袋里的爆米花说成是“躺在口袋里”形象生动,仿佛让人看到了爆米花的颜色和状态,富有趣味。4.下列对短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短文表现了作者对爆米花的喜爱之情及对过去的光阴的怀念。B.画“”句子把冬季时的小村庄比作冬眠的小兽,突出了小村庄的寂静,与下文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C.第⑥段中母亲把爆米花藏起来,是因为她觉得爆米花很珍贵,不想让“我们”吃。D.第⑦段中,作者说如今的爆米花口味更丰富,制作过程与以前不同,且随处能够买到,但却没有作者小时候那么有趣、珍贵了。(三)粽子情结1.短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外婆制作粽子的,其中详写了煮粽子,略写了准备食材、包粽子和吃粽子。2.品读“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这句话,体会加点词的妙处。“嘶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被煮时发出的声音。3.短文第③自然段中,为什么称粽子为“艺术品”呢?外婆包的粽子倾注了她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因此,粽子就是她创作的艺术品。4.“悄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下列对短文题目“粽子情结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A.通过写端午节前“我"在外婆家的所见,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的粽子的喜爱B.将别人的粽子和外婆的粽子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外婆包粽子技艺的赞叹C.通过写端午节的粽子,表现出外婆对“我们”的爱,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怀念D.通过写端午节吃粽子,表现出“我”小时候对端午节的期待5.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成为节日的。下列诗词名句和端午节有关的是哪一项?(B)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四)群文阅读1.三个选段写了三个节日的不同习俗,请你根据选段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2.阅读选段二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1)本段中,作者描写各种各样的水果时,详写了哪些水果?略写了哪些水果?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详写了大枣儿、白海棠果、供闻香儿的木瓜、枕形西瓜,略写了葡萄、梨、苹果。这样写详略得当,更能突出中秋时节北平的水果好看、好闻、好吃的特点。(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详写主要部分的?(AB)(多选)A.列举并着重描写北平特有的水果。B.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展开描写。C.列举丰富多样的品种,突出水果的种类繁多3.三个选段描写了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都表达了作者对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独特情感体验。B.都围绕选段的第一句话,展开对节日习俗的介绍。C.从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以及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4.三个选段都是老舍先生写的,下面对选段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如“大枣儿”“闻香儿”等,使得语言亲切自然。B.选段中“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等内容,语言虽富有生活气息,却不够形象活泼。C.选段语言生动,如“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读起来幽默风趣。(五)本命年的回想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阅读短文,梳理节日习俗,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拜年包饺子、守岁祭灶过小年拜年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范本无线覆盖
- 俱乐部充值会员合同范本
- 果园土地流转合同范本
- 私人间清账合同范本
- 桌椅转让托管合同范本
- 学习雷锋好榜样
- 202520监控系统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解除与诉讼时效
- 2025园林景观建设合同范本
- 毕业答辩新拟态风模板
- 2025婚礼策划服务的合同范本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
- 探秘京剧脸谱(课件)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辽师大版
- 静脉采血操作课件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政治试卷(含官方答案)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自查表
- 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
- 直线与圆锥曲线之角形面积问题
- 电力行业顾客满意度测评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