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2 3 群落的演替(人教版)_第1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2 3 群落的演替(人教版)_第2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2 3 群落的演替(人教版)_第3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2 3 群落的演替(人教版)_第4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2 3 群落的演替(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1.概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社会责任: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

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

必要性。素养要求学习目标一、演替的类型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内容索引一、演替的类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

→_____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③实例:在

上进行的演替。教材梳理预习新知夯实基础群落代替植物覆盖植被彻底消灭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乔木阶段沙丘火山岩冰川泥(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

→灌木→乔木。③实例:在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土壤条件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划分依据起始条件不同不同点演替速度慢___趋向___________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阶段较多_____相同点群落结构由

,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快较少简单复杂形成新群落3.影响演替的因素(1)群落

的变化。(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

的发展变化。(3)人类的活动等。4.演替的结果(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

甚至被淘汰。(2)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

的状态。外界环境相互关系增长减少相对稳定(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3)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4)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6)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判断正误√×√×××探讨点分析群落的演替1.根据课本P40~P41“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核心探讨突破重难强化素养(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3)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提示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4)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提示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群落会发展成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等等。(5)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提示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2.右图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分别是何种演替?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甲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从二者起点来看,乙群落开始时物种丰富度为0,甲群落不为0。(2)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一定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①②两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析(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②起点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核心归纳2.关于群落演替的两个“易错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变化曲线

结果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典题应用及时反馈知识落实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结构较稳定√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较高,D错误。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乔木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一定相同√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乔木阶段,B错误;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活动方式①

行为: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直接排放等。②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2)影响后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自然演替的

进行。教材梳理预习新知夯实基础破坏性不同于方向和速度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了严重的

,并且成为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

、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水土流失洪涝灾害还草(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判断正误×√√探讨点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根据课本P42“思考·讨论”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提示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2.人类活动对题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提示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核心探讨突破重难强化素养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提示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4.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核心归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直接排放污水等使群落中的物种减少,群落结构变得简单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使群落中的物种增多,群落结构变得复杂3.下列选项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是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典题应用及时反馈知识落实√解析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4.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D.减少草原放牧量√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外来物种倍增,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题组一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沙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2.下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裸岩阶段→a→苔藓阶段→b→灌木阶段→乔木阶段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a、b分别表示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D.可用样方法调查灌木阶段的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的过程,不是“完全取代”,所以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在群落中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群,C错误。3.(2021·山东招远第一中学高二期末)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符合题意;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属于次生演替,C不符合题意;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D不符合题意。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适宜条件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D错误。5.甲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乙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没有外力干扰,乙地可重现森林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甲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两者演替类型不同,B错误。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的改变,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题组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定不会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滥垦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B.该群落恢复过程中最先出现地衣C.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滥垦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A项错误;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B、C项错误;人类的过度开垦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D项正确。9.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C.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退耕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则退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喜阳植物比较高大,在其下方形成一定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B正确;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主要是由于气候变迁、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平衡被打破,趋于不稳定,直至退化为荒漠,D正确。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

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

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优势取代。11.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各种群的个体数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综合强化18B.在演替过程中,各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C.10~20年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D.30年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不变,说明群落演替已经停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C正确;根据曲线图可知,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演替依然在进行,D错误。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13.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弃耕年数优势植物非优势植物0~1马唐—1飞蓬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山核桃A.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较慢B.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C.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D.若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

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弃耕年数优势植物非优势植物0~1马唐—1飞蓬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山核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A错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非优势植物0~1马唐—1飞蓬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山核桃1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历经黄河几千年冲刷,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潮间带到岸边高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芦苇生长在淡水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植被类型草本灌木乔木潮间带无无无近水湾芦苇、盐地碱蓬无无高潮滩芦苇等柽柳等无岸边高地林下草本少量人工刺槐林A.黄河三角洲湿地群落的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黄河三角洲湿地最先出现的草本植物是盐地碱蓬C.近水湾无灌木与岸边高地灌木少的原因相同D.土壤含盐量是影响该湿地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植被类型草本灌木乔木潮间带无无无近水湾芦苇、盐地碱蓬无无高潮滩芦苇等柽柳等无岸边高地林下草本少量人工刺槐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黄河几千年冲刷,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原来不存在植被,也没有土壤条件,因此黄河三角洲湿地群落的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因此该地最先出现的草本植物是盐地碱蓬,B正确;近水湾含盐量高,适合芦苇、盐地碱蓬等植物生长,不适合灌木等植物生长,故近水湾无灌木与岸边高地灌木少的原因不相同,C错误。15.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种间竞争关系。16.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17.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

7.26.554.8(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类型)。初生演替解析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______(填写生物名称)有关。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

7.26.554.8赤杨解析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

7.26.554.8互利共生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

7.26.554.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______的结果。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

7.26.554.8选择解析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18.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是著名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牧草繁茂、牛羊遍地。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羊草草原群落退化为冷蒿群落,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从1983年到2012年间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过程。下表显示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各恢复演替阶段五种植物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恢复演替阶段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羊草冰草大针茅冷蒿猪毛菜第一阶段232719435第二阶段65~7217~3210~1115~1914~47第三阶段50~1348~691~431~190~5第四阶段22~1042~3511~1494~260~13(1)研究人员调查羊草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