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豇豆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分析_第1页
南方豇豆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分析_第2页
南方豇豆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分析_第3页
南方豇豆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分析_第4页
南方豇豆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广西是豇豆的主产区,近几年,蓟马、豆荚螟、锈病、蚜虫的发生比较严重。传统的栽培技术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手段,个别地方连年种植豇豆造成虫源密度较大,需要连续喷药防治才能保证豇豆的品质和产量。豇豆的采收间期较短,在丰产期每隔2~3天就要采收一次,化学防治的农药残留问题比较突出,宜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以确保豇豆的质量安全。关键词:豇豆;防虫网;干闷;湿闷;生物防治豇豆也叫长豆角,原产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南北各地均普遍栽培。豇豆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以采食嫩荚为主,可以炒食、凉拌、腌渍、干制,老熟豆荚尚可蒸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供应期长,为人民群众所喜食。豇豆较耐旱、耐热,不仅是重要的夏菜,也是晚夏、早秋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栽培技术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热门话题。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豇豆的根系发达,主根深可达80cm以上,侧根水平分布60~100cm。主要根群分布在15~18cm的土层内。吸收能力强,比较耐旱。豇豆根系具有根瘤,可以固定部分氮素。豇豆的茎有蔓性和矮生两类。蔓性茎长可达3m以上,矮生种茎矮小,直立,分枝多,呈丛生状。豇豆复叶的小叶近菱形,较菜豆窄小,表面光滑,叶肉较厚,深绿色,光合能力强,不易萎蔫,基部有小托叶。花为总状花序,早熟品种3~5节,晚熟品种7~9节,抽生花梗,侧枝1~2节处开花。花梗长10~26cm,着生2~3对花,第一对花形成果实后,第二对花才开始结荚。豇豆在夜间和早晨开花,中午闭合凋谢。花黄色或淡紫红色。荚长因品种而异,长者可达60cm,颜色有深绿、绿白、紫红、赤斑等。种子长肾形,有白、红、黑、褐、紫等颜色。1.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豇豆喜温暖,耐热性强。种子在10℃以上开始发芽,发芽适温为25~30℃,生长适温20~30℃,35℃以上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荚。开花结荚最适温度为25~28℃。10℃以下和4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不耐5℃的低温。豇豆喜光,也较耐阴,开花结荚期要求有良好的光照,光线不足会引起落花落英。菜用豇豆中有很多品种是中光性,若缩短日照,则有提早开花结荚的趋势。豇豆是消耗水分量中等的蔬菜,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土壤过于干旱会抑制其生长发育,影响最终的产量。豇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尤其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最适宜的土壤pH为6.2~7。豇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高,蔓生菜豆的生育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钾最多,磷较少。还吸收较多的钙。对氦的吸收,叶片自生育初期开始便大量吸收,到开花结束时减少,茎的吸收量少,但自始至终比较稳定;荚的吸收开始较迟,坐果后便迅速增加。对钾的吸收,生长初期茎、叶吸收很快,到生育后期减少;荚的吸收随着豆荚和种子的发育而增加。磷在初期被缓慢吸收,到成熟期逐渐增加。但矮生菜豆生长发育早,开花结荚期集中,生育期短,从开花盛期起,就进入养分旺盛吸收期。除需要较多的氮和钾外,也需要较多的磷和钙。随着荚果的肥大,对磷的吸收逐渐增加,对氮的吸收相对减少,生长发育后期几乎停止对氮的吸收。蔓生种结荚迟,生长期和采收期均长,后期仍需要较多的氮肥。因此,在栽培上对矮生种施肥要相对集中,前期供应充足氮肥;对蔓生种要注意“少吃多餐”,确保后期氮素的供应。2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豇豆蓟马等重大害虫为重点,采取源头控制、压前控后、抓早治小、因时施药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病虫为害,实现减药控残。2.1防虫网阻隔选用适宜的防虫网目数,对于以豇豆大蓟马等蓟马为优势种群的种植区,应覆盖防虫网,选用40~60目的标准防虫网(孔径范围为0.26~0.48mm),尽量避免孔径过大而降低害虫阻隔效果、孔径过小不利于豇豆生长发育的情况。选择适宜的防虫网搭建方式。对于蓟马发生严重的地区,应搭建全覆盖防虫网。可使用竹竿搭建防虫网框架,每根竹竿直径大于6cm,竹竿间距宜为3~5m,立柱插地深度大于0.7m,搭建高度为2.7~3.0m,上端塑钢线相连,防虫网四周用泥土压实,连片2~5亩搭建一个防虫网棚。保持网棚封闭式管理。整个生育期保持网棚全封闭,人员进出网棚应及时封闭进出口,确保全程阻隔蓟马、斑潜蝇、鳞翅目害虫、粉虱等害虫。控制徒长。布设防虫网后,选用对光照强弱适应性强的豇豆品种,适当调减种植密度,坐果前控水控肥,坐果后水肥少量多次,防止豇豆徒长。2.2理化诱控灯光诱杀。在露地即豆连片种植地块,可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40~50亩设置一盏,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豇豆荚螟等鳞翅目害虫。昆虫性信息迷向或诱杀,常在豇豆荚螟始见期,放置迷向剂,应用斜红夜蛾性信息素、甜菜夜蛾性信息素诱杀害虫成虫,每亩设置1~3个。在田间设置信息素蓝板诱杀蓟马等害虫,每亩设置20~30片。2.3生物防治释放天敌。覆盖防虫网后,网内释放适合本地的天敌昆虫,可释放小花蝽防治蓟马,苗期初见蓟马即开始释放小花蝽,每次每亩释放500头左右;若蓟马虫口数量较多,应提高小花蝽的释放量,间隔7~15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5次。释放捕食螨防治螨类和蓟马若虫等,每亩释放10万头,每周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在释放天敌的网棚内的空地上种植波斯菊、芝麻等蜜粉源植物,以利于天敌昆虫繁衍。释放天敌7天前可先喷施印楝素、苦参碱、苦皮藤素、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压低虫口基数,释放天敌后,应选用对天敌没有杀伤作用的药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施用生物制剂。(1)防治蓟马。直播或定植前,每亩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5~10kg兑细土均匀撒施后打湿垄面;苗期开始,根据虫情连续喷施绿僵菌、白僵菌、苦参碱、藜芦根茎提取物等,对于抗药性强的蓟马可以使用金龟子绿僵菌与适宜的化学杀虫剂混配进行防治。(2)防治土传病害。播种或定植前,对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灌根。2.4科学用药注意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组合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用药,保证防效和延缓抗药性产生。苗期至开花结荚期:(1)病害。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嘧啶核苷类防治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青枯病、疫病;选用蛇床子素、硫磺·锰锌、苯甲·嘧菌酯、吡萘·嘧菌酯、氟菌·肟菌酯等药剂防治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选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大蒜素等药剂防治细菌性病害。(2)虫害。根据虫害实际发生情况,使用绿僵菌、白僵菌、印楝素、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唑虫酰胺等药剂防治蓟马、蚜虫、夜蛾类、潜叶蝇、白粉虱、螨类等害虫。开花结英至采收期,防治虫害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昆虫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苦参碱、印楝素、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双丙环虫酯、噻虫嗪、啶虫脒、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等安全间隔期3天以内的药剂。病害防治选用药剂与苗期相同。3苗前管理豇豆栽培有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两种方式,栽培前要对大棚和土壤进行消毒,施足基肥。3.1高温闷棚消毒干闷。对于大棚豇豆种植,利用夏季高温空闲时间,在棚室清理后关闭通风口进行高温闷棚7~10天,可灭除棚室表层多数病原菌与害虫。湿闷。深翻土壤20~30cm,整地作畦,畦宽1.5m,覆盖地膜,膜下大水漫灌,灌透至有积水。关闭上下通风口,高温闷棚15~20天。对于土壤板结、盐渍化严重的棚室,可在翻地时按每亩2000kg的用量标准施入粉碎的秸秆或菌渣。3.2土壤管理结合整地、施肥进行土壤处理,提前15天以上深翻30cm进行晒土,亩用高锰酸钾3~4kg拌砂10~20kg均匀撒施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在苗床上撒施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或解淀粉芽孢杆菌泼浇苗床,预防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3.3施足基肥育壮苗豇豆在生长初期的根瘤菌固氮能力强,前期植株的抗寒、抗逆性差,需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翻土壤,晒5~7天,亩撒施生石灰粉20~25kg,平起畦,亩撒施生物有机肥300~500kg,15-15-15复合肥20~50kg,培肥地力的微生物菌剂500g,过磷酸钙30~50kg,硫酸钾8~15kg,硼砂1kg,钼酸铵50g。选用抗(耐)性强的品种。苗前除草,苗期中耕除草1~2次,或铺设地膜减少杂草的发生。苗期视墒情适当浇水。结荚期第1花穗开花坐荚时浇第一次水,此后仍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促进花穗形成。当主蔓上约三分之二的花穗开花,再浇第二次水,以后地面稍干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滴灌。高垄栽培,合理密植,传统种植密度偏密,通风透光不良,易引发病虫害,宜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垄高25~30cm,沟畦宽160~180cm。双行植,株行距30cm×45cm,亩植约3000穴,双粒点种淋水盖地膜,出苗前遇连续干旱、土表见白时淋水。出苗后间苗,亩保苗6000~8000株。施肥。施肥应遵循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控、有机肥料为主的原则,肥料选择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对种植区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20~40kg、硫酸钾5~10kg。蔓生豇豆在插架前、矮生豇豆在开花前追施一次肥,逐渐增加肥水,促进生长、多开花、多结荚,豆荚盛收开始,连续追肥,每隔4~5天追施1次,连续追3~4次。在行间或穴间开浅沟,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00kg,施肥后浇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肥以滴肥为主,滴肥与滴水交替进行。提倡水旱轮作或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选用高效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以预防病害。对于蓟马发生严重的地区,推荐使用噻虫嗪等种子处理剂拌种。对于根腐病、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推荐在苗期采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灌根1~2次。4伸蔓期管理4.1搭架引蔓搭架。豇豆生长到5~6叶时,距植株基部10~15cm,每穴插一根竿,深15~20cm,每两竿相交(离地面1.2~1.4m)处架上横竿扎紧固定成“人”字形支架,架高2.2~2.5m。引蔓。晴天时逆时针引蔓,用绳子固定在支架上。4.2整枝打侧枝。摘除主蔓第1个花序以下的全部侧枝。摘心。主蔓第1个花序以上的侧枝在早期留2~3叶摘心。打顶。主蔓攀爬至支架顶部时打顶,促进下部侧枝萌发花芽。5伸蔓期、初花期、结荚期的管理5.1压苗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喷雾,次数根据具体生长情况来定,一般为4次。第1次,苗高0.5~0.6m;第2次,苗高1.0~1.2m;第3次,苗高1.5~1.6m;第4次,苗高2m(架顶)。5.2防落花落荚选择中早熟、耐早衰、抗逆性强的品种,可与水稻进行轮作,并及时有效地整枝。追肥。花前少施,花后多施,结英盛期重施。伸蔓期:每8~10天亩施5kg高氮高钾型(20-10-20+TE)水溶肥(兑水1000kg)。第1次亩加0.5kg生物菌剂,以后单独使用大量元素水溶肥。初花期每8~10天亩施8kg平衡型(18-18-18+TE)水肥加0.25kg生物菌剂(兑水1000kg)。第1次亩加5kg腐植酸水溶肥。初荚期至采收期前:每5~7天用0.5%磷酸二氢钾加0.05%钼酸铵或者0.2%硼砂溶液进行叶面喷施。6采收期管理采收高峰期后植珠生长进入衰竭期,此时补充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保障根系活力,植株会从中下部叶腋处发出侧蔓并抽出新花穗,植株原来潜伏的花芽也能发育成新花蕾,并大量开花结英,形成第二次产量高峰。采收期追肥。从始收至采收高峰期,每7~10天亩施高磷高钾型(10-30-20+TE)水溶肥10kg、平衡型(18-18-18+TE)水溶肥5kg、生物菌剂1kg,兑水2500kg。采收高峰期后,每7~10天亩施高磷高钾型(10-30-20+TE)水溶肥10kg、平衡型(18-18-13-TE)水溶肥5kg、生物菌剂0.5kg,兑水2000kg。第1次每亩加入腐植酸水溶肥5kg。采摘完主蔓最顶部花序第一对所结豆英时及时追肥,并注意根外追肥。摘心促进翻花。第一次结荚高峰期后,对植株顶部60~100cm处已开花节位长出的侧枝进行摘心。通风排涝。豇豆生长旺盛正值夏季高温,为了加强通风,可以采取与矮秧作物间作,疏去下部老叶、病叶等措施。雨季注意排涝,切忌地面积水,保证植株健壮生长。7收获豇豆一般在开花后10~20天豆粒略显时即可开始收获。达到商品成熟度,早熟种播后需40~50天,中晚熟种播后需60~80天。收获初期,每隔4~5天收获一次,盛收期每隔1~2天收获一次。豇豆每个花序有2~5对花芽,一般能结荚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