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十哲学概论及唯物论、认识论_第1页
二轮复习专题十哲学概论及唯物论、认识论_第2页
二轮复习专题十哲学概论及唯物论、认识论_第3页
二轮复习专题十哲学概论及唯物论、认识论_第4页
二轮复习专题十哲学概论及唯物论、认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4——生活与哲学2016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哲学与唯物论、认识论专题十1.偶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2.常考点: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实践的概念与特点真理3.必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过程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相对静止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核心考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B【真题回放命题感悟】1.(2015·山东文综,34,4分)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2015年江苏政治,27,2分)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命题领悟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以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经典言论、漫画为载体,重点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其他知识涉及较少。2016年备考还是应重点关注此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主要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源头。该考点题目取材广泛,尤以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名人名言或漫画为主。

2015年6月18日,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学术深度和文化高度的艺术精品,是推动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问题1如何正确认识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核心突破融会贯通】——哲学及其派别内容启示哲学与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源于实践,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问题2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①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地位: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第二性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内部派别主要区别评价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否认了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仍然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把握了物质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局限性:把主观或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本质上是错误的。进步性:就唯心主义的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的认识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3)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论或唯心论的哲学体系。【特别提示】注意对不同哲学流派的正确评价:各种哲学流派往往都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切忌简单评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疑误排查清除盲点】1.(2015·海南单科,21②)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2014·广东文综,33D)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以非科学的哲学指导实践会犯错误。3.(2013·天津文综,7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4.(2013·广东文综,33D)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5.(2012·上海单科,17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核心考点二唯物论【真题回放命题感悟】1.(2015·江苏单科,24,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解析此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停地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强调物质是运动的,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与观念,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2.(2015年江苏政治,37(3),8分,节选)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2.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答案:唯物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政治生活:①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③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3.(2015·新课标Ⅰ卷,21,4分)1.(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1,4分)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15年江苏政治,31,2分)“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D5.(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9(1),10分,节选)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5.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的作用。作为考查单一原理的题目,本问考查知识点较为简单。首先要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然后结合材料说明抗战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和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①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命题领悟

物质、意识及其关系是高考必考点,从考查的题型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从趋势看对“意识能动性”考查逐年增加。

2016年备考要特别关注“意识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以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载体,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高考必考点。从命题的特点看,或以漫画、名人名言、哲理为命题载体,或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等知识,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原理内容。

如果说考试是一场战役,那对于大多数省份的考生来说,战略层面的问题才刚刚到来,这就是填报志愿。现阶段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选择院校和专业。问题1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核心突破融会贯通】——唯物论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问题2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关系内容阐述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要增强认识活动的目的性,积极主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是要重视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问题3如何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世界观:①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的普遍性: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问题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两个依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②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四个主观: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提示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一件事?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二十一、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答题要素(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答题要素(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示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二十一、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疑误排查清除盲点】1.(2015·江苏单科,19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2015·重庆文综,3B)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机器人是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开展工作的,它没有主观能动性。3.(2015·天津文综,9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并非简单机械的“移入”。

4.(2014·新课标Ⅱ卷·20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因此不能说总是融合的。5.(2014·天津文综·4A)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也能反映客观对象的现象。6.(2014·江苏单科·27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疑误排查清除盲点】1.(2015·江苏单科,27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认识规律不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应立足客观实际。

2.(2015·广东文综,33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属于主观范畴。3.(2015·安徽文综,11①)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客观规律不能改变。4.(2015·山东文综,33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2014·重庆文综,10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2013·新课标Ⅰ卷·21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人的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而是要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核心考点三认识论【真题回放命题感悟】1.(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3,4分)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2.(2015年江苏政治,26,2分)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B3.(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9(2),10分,节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题是原因类试题,设问限定的知识是认识论,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的感受不同,是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知识构成、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命题领悟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属性、认识的过程是高频考点,且“认识的过程”考点有逐年增多趋势。从形式上看,一般以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2016年备考应关注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尤其国家政策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出台等素材,考查真理的属性、认识的过程。2016年重点关注转基因之争、高考制度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点。

2015年6月24日下午,更楼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快乐葵园”基地观察向日葵笔直的茎秆和金黄的花盘。该校师生们通过种植和管理向日葵,增长科普知识,提高课外实践能力。问题1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正确理解实践的特点【核心突破融会贯通】——认识论特点内涵客观物质性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④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问题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易混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考虑的是认识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是因为实践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新动力。问题3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内容阐释方法论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