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_第1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_第2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_第3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_第4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题目名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和能源化利用设计学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录第1章绪论 AUTONUM\*Arabic1.1设计背景 11.2城市概况 11.2.1地理位置 11.2.2气候环境 21.3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21.3.1设计目的 21.3.3设计要求 21.4设计规模计算 3第2章总体设计 42.1方案的确定 42.1.1卫生填埋概述 42.1.2填埋工艺概述 52.2填埋工艺的选择 52.3场址选择及论证 52.3.1场址选择的原则 52.3.2场址的确定 62.4场区组成 62.5规划布局 6第3章填埋场工程设计 73.1垃圾坝设计 73.2场区防渗系统设计 73.3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处理 73.4填埋气的收集与导排处理 73.4.1填埋气的组成及性质 73.4.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93.4.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系统 103.4.4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 133.4.5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133.4.6填埋气的利用 133.5终期封场 15第4章设计总结 184.1设计内容整理 184.2个人体会与建议 18第1章绪论1.1设计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置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在所有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卫生土地填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国际来看,卫生土地填埋大约占到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70%左右,特别是在各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加拿大1989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82%,1991年英国、意大利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其总处置量的90%,美国处置量为72%,西班牙处置量为75%,德国1993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73%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填埋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90%以上。虽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缓慢下降。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卫生填埋依然会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处理方式而存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成份日益复杂多样,一种是生活垃圾,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市贸易垃圾、街道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和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一种是建筑废弃物,包括建筑残土、砖瓦石陶瓷等残碎物、废水泥及水泥制品残碎物和废砂及其它建材残弃物。其中生活垃圾含有有机物。为了防止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对垃圾进行处理如卫生填埋、堆肥及焚烧等。但填埋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填埋场气,该气体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能量。为保证填埋场的安全和尽可能的回收能源,变废为宝,因而有必要对填埋场气加以收集,进行处理和利用。本课程设计所选地区为广东省西部地区的阳江市。1.2城市概况1.2.1地理位置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即北纬21°28'45"至22°41'02",东经111°16'35"至112°21'51"之间,东西长112.5公里,南北距132.75公里。国土面积8005.2平方公里。阳江丘陵面积占25.57%,山地面积占41.97%,平原面积占21.77%。东与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境内最高山峰为望夫山脉的鹅凰嶂(粤西第二高峰)。海岸线长341.5千米,主要岛屿有30个,岛岸线长49.3千米。海拔1337米,最长河流为漠阳江(广东六大江河之一),全长199千米,南北贯穿阳江,自北向南流入南海。1.2.2气候环境阳江位于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0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2040毫米左右,雨水分布不均匀,夏秋季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约350天,偶有低温霜冻。1.3项目设计原始资料1.3.1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目前城市垃圾主要处理方法,卫生填埋法的相关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工程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基本计算、图纸绘制及撰写技术文件的能力。1.3.2设计任务完成广东省西部地区的阳江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艺设计。1.3.3设计要求(1)垃圾成分现状根据某城市环卫部门提供的资料及生活垃圾成份的调查分析,其垃圾成份有如下特点:该城市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城市,垃圾成分以厨余、果皮、树木、粪便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较大;城市周围部分居民烧柴或煤,垃圾中煤灰比例相对不高。按以上垃圾成份特点,经以其他同类城市的垃圾成份进行类比分析,设计该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为: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废品占25%,煤渣土砂石等无机物为35%,厨余物等有机物为40%左右。本设计以上述资料为基础进行技术分析。(2)垃圾成分变化趋势根据目前国内外城市垃圾的一般规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城区生活垃圾的成分还会发生变化,即有机物含量会提高,无机物含量相应下降;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的含量会逐年上升;垃圾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3)填埋场服务人口及面积该城市现状城市用地20km2,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用地35km2,总人口约20万人,本设计按照现有人口为依据,按照每年增加服务人口2000人计算。(4)垃圾产率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我国五百多个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1kg/人.d,垃圾密度一般为0.5t/m3,现状城区垃圾产生量约200t/d。(5)该卫生填埋场处于广东省西部地区的阳江市,自行查找相关气象资料作为设计依据,该卫生填埋场设计服务年限为15年。以此为背景,设计该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系统。1.4设计规模计算根据设计要求和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工程规模,见表1-1.表1-1垃圾总量

第2章总体设计2.1方案的确定2.1.1卫生填埋概述卫生填埋是“利用工程手段,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并将垃圾压实减容至最小,填埋占地面积也最小。在每天操作结束或每隔一定时间用土覆盖,使整个过程对公共安全及环境均无危害”的一种土地处理垃圾方法。固体废物填埋场的构筑方式和填埋方式与地形地貌有关,可分为山谷型填埋和平地型填埋方式。平地型填埋又可分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图2-1山谷型填埋场图2-2地上式填埋场图2-3半地上半地下式填埋场2.1.2填埋工艺概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艺按照垃圾大发酵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好氧性填埋、准好氧性填埋和厌氧性填埋。好氧性填埋需要动力供风,垃圾好氧发酵,分解速度相对较快,渗沥液中的污染物浓度下降较快,氨氮浓度较低。但是,渗沥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居高不下。厌氧性填埋垃圾分解速率较小,渗沥液中的污染物浓度长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难以处理。氨氮的浓度也较高,但后期的重金属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都会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厌氧性填埋可以产生沼气,沼气引出可以燃烧发电,产热,是垃圾中的有机能量的到利用。厌氧性填埋稳定化时间长,封场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维护管理。准好氧性填埋只是在填埋场的下部进行自然通风供氧,在不利用外界动力消耗的条件下,加快垃圾降解,使填埋层加速达到稳定期。根据设计要求,本设计选择准好氧性填埋方案。2.2填埋工艺的选择城市生活垃圾在卫生填埋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以达到减小垃圾体积,增大垃圾密度的目的,同时对需要回收的有用成分进行分选回收。其全部工艺流程见图2-4.垃圾收集转运计量卸料垃圾收集转运计量卸料渗滤液和气体处理渗滤液和气体处理进入填埋场进入填埋场压实铺平分选压实铺平分选覆土灭虫终场生态恢复回收利用覆土灭虫终场生态恢复回收利用图2-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流程图2.3场址选择及论证2.3.1场址选择的原则填埋场的选址总原则是应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有:运输距离、场址限制条件、可以使用的土地容积、入场道路、地形和土壤条件、气候、地表和水文条件、当地环境条件以及填埋场封场后场地是否可被利用。(1)运输距离:运输距离是选择填埋场地的重要因素,对废物管理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运输距离越短越好,但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各个因素。(2)场址限制条件:场址至少应位于居民区1km(参照德国标准)以外或更远。(3)可用土地面积:填埋场场地应选择具有充足的可使用面积的地方,以利于满足废物综合处理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应有利于二期工程或其他后续工程兴建使用。尽管没有填埋场大小的法律规定,填埋场地也要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包括一个适当大小的缓冲带,并且一个场地至少要运行五年。(4)出入场地道路:由于通常适合填埋场的场地不再城市已建的道路附近,因此,建设出入填埋场的道路和使用长距离的运输车成为填埋场选址的重要因素。(5)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不宜选址在地形坡度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处,原则上的地形的自然坡度不应大于5%。(6)气候条件: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考虑在温和季节的主导风向。(7)地表水水文:所选场地必须在百年一遇的地表水域的洪水标高泛滥区或最大洪泛区之外,或应在可预见的未来建设水库或人工蓄水淹没和保护区之外。填埋场的场地必须是位于饮用水保护区、水体和洪水区之外,并且必须在春潮区之外、泥炭沉积超过1m的沼泽区之外。还应建在地下水位以上。最佳的填埋场场址位置是在封闭的流域内,这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风险最小。(8)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场址应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层基础上,天然地层的渗透性系数最好能达到10-8m/s(9)但地环境条件:填埋场场地位置选择,应在城市工农发展规划区、风景规划区、自然保护区之外;印在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远景规划区之外;应具备较有利交通条件。(10)地方公众:可通过自发的协议来达到,也可在废物处理合同中加以规定。2.3.2场址的确定本设计场址选择方案只有一种。综合考虑以上选址原则,该方案可行。2.4场区组成设计场区主要包括填埋工作区、渗沥液导排与处理设施、填埋气导排与处理设施、供电房、检测及化验室、设备检修室、办公室、寝室及其他构筑物。2.5规划布局因场区常年受到西南季风影响,为避免垃圾填埋过程及填埋完成维护中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威胁,应将办公室等构筑物设在场区西南方向,并与主填埋区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3章填埋场工程设计3.1垃圾坝设计3.2场区防渗系统设计3.3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处理3.4填埋气的收集与导排处理3.4.1填埋场气的产生、主要成分和特性(一)填埋场气的产生填埋场气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垃圾的成分、PH值及其堆积量、填埋场的水分、温度及填埋年份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当的水份、温度及酸碱度,垃圾中的有机物经过生物化学反应后,使填埋场产生大量的气体,通常称为填埋场气。国外资料一般称为LFG(landfillgas)。由于其主要成分和热值近似于沼气,也有文章称其为“沼气”。据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产生填埋场气的生物化学反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好氧生物分解,可能持续几周,主要成分是氮、氧和二氧化碳。氧气是从周围大气被垃圾带入填埋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化学反应后而被逐渐被耗尽。二氧化碳将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产生。第二阶段为厌氧生物分解,为不产甲烷期,氮特别是氧的百分数下降很快,直到氧气耗尽进入厌氧反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成分是氢、氮和二氧化碳。第三阶段为厌氧生物分解,为产甲烷的不稳定期,二氧化碳和氮的百分数显著下降,氢和氧的浓度趋于零,甲烷的百分数很快上升。第四阶段为厌氧生物分解,为产甲烷的假稳定期。这个阶段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的百分数达到了稳定的数值。甲烷的百分数在达到了高峰值后开始下降。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当垃圾中的有机物被消耗完后,便不再产生任何气体。(二)填埋场气的主要成分填埋场气的成分是随着填埋场气产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换句话说是随着填埋年份而变化的;同时填埋场气的成分还与垃圾的成分有关,是一个变数,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确定的数值。一九九三年四月所作《深圳市下坪垃圾卫生填埋场初步设计说明书》中填埋场气主要成分见表1.1。填埋场气的热值(40℃时)为18900kJ/m3。《水利水电科技进展》一九九七年四月钱学德和郭志平合著的“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一文中的气体主要成份见表1.2。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与深圳市卫生管理处于一九九六年七月所作的《深圳市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安全防范研究》中的气体成份见表1.3。表1.1表1.2组成成份干燥体积(%)甲烷(CH4)40二氧化碳30~40氮10~20氧1硫化氢0.1~0.5氨0.5氢0.1一氧化碳0.1微小成分微量组成成份干燥体积(%)甲烷(CH4)45~60二氧化碳40~60氮2~5氧0.1~1.0硫(硫酸)等0~1.0氨0.1~1.0氢0~0.2一氧化碳0~0.2微小成分0.01~0.6表1.3组成成份干燥体积(%)甲烷(CH4)50~60二氧化碳40硫化氢硫醇微量成分一般的填埋场气的气体成份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见图1──填埋场气成分随时间变化图。一般而言,填埋场气的热值约在18850kJ/m3(4500kcal/m3)上下。(三)填埋场气的特性1、易燃易爆性:由于气体中甲烷含量较高,为可燃气体。如不加以收集和控制,就很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2、有毒有恶臭气味:是由于沼气中含有硫化氢、一氧化碳和硫醇等。3、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会使人窒息。填埋场的主要气体包括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硫化氢、甲烷、氮和氧等,其中以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其典型特征为温度约43-49℃,相对密度约1.02-1.06,水蒸气含量达到饱和,高位热值为15630-19537KJ/m33.4.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填埋垃圾在第t年的产气速率可以根据公式3-1得到。Gt=MtL0ke-kt(3-1)式中:Gt—第t年垃圾的产气速率,m3/a;Mt—第t年所填垃圾量,t;L0—气体产生潜力,m3/t;一般取140—180m3/t,设计取160m3K—气体产气常数,1/a,一般取0.05—0.1,设计取0.06;t—年份,a。e—取2.72第1年产气量:G1=MtL0ke-kt=73000×160×0.06×2.72—0.06=659963.5636m3/a第2年产气量:G2=G1+MtL0ke-kt=659963.5636+73730×160×0.06×2.72—﹙0.06×2﹚=1287685.345m3/a第3年产气量:G3=G2+MtL0ke-kt=1287685.345+74460×160×0.06×2.72﹙—0.06×3﹚=1884681.951m3/a第4年产气量:G4=G3+MtL0ke-kt=1884681.951+75190×0.06×2.72﹙—0.06×4﹚=2452402.718m3/a第5年产气量:G5=G4+MtL0ke-kt=2452402.718+75920×160×0.06×2.72﹙—0.06×5﹚=2992232.401m3/a第6年产气量:G6=G5+MtL0ke-kt=2992232.401+76650×160×0.06×2.72﹙—0.06×6﹚=3505493.781m3/a第7年产气量:G7=G6+MtL0ke-kt=3505493.781+77380×160×0.06×2.72﹙—0.06×7﹚=3993450.181m3/a第8年产气量:G8=G7+MtL0ke-kt=3993450.181+78110×160×0.06×2.72﹙—0.06×8﹚=4457307.909m3/a第9年产气量:G9=G8+MtL0ke-kt=4457307.909+78840×160×0.06×2.72﹙—0.06×9﹚=4898218.612m3/a第10年产气量:G10=G9+MtL0ke-kt=4898218.612+79570×160×0.06×2.72﹙—0.06×10﹚=5317281.545m3/a第11年产气量:G11=G10+MtL0ke-kt=5317281.545+80300×160×0.06×2.72﹙—0.06×11﹚=5715545.775m3/a第12年产气量:G12=G11+WG0ke-kt=5715545.775+81030×160×0.06×2.72(—0.06×12)=6094012.289m3/a第13年产气量:G13=G12+MtL0ke-kt=6094012.289+81760×160×0.06×2.72﹙—0.06×13﹚=6453636.044m3/a第14年产气量:G14=G13+MtL0ke-kt=6453636.044+82490×160×0.06×2.72﹙—0.06×14﹚=6795327.923m3/a第15年产气量:G15=G14+MtL0ke-kt=6795327.923+83220×160×0.06×2.72﹙—0.06×15﹚=7119956.637m3/a3.4.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系统收集填埋气体的作用是控制填埋气体的无序迁移,减少填埋气体向大气的排放量,并为填埋气体的回收利用做准备。收集系统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收集系统利用垃圾体内的气体压力来收集填埋气体,主动收集系统则是采用抽真空的方法来控制气体的流动。主动气体收集系统主要由抽气井、集气管、冷凝水收集井和泵站、真空源、气体处理站(回收或焚烧)以及气体监测设备等组成。被动收集设施根据设置方向分为竖向收集方式和水平收集方式两种类型。被动收集系统的优点是费用较低,而且维护保养也比较简单。若将排气口与带阀门的管子连接,被动收集系统即可转变成主动收集系统。(一)收集系统的作用首先,填埋场气是填埋场的必然产物,如不有效地加以收集和控制,极易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损失。因而填埋场必须设置气体收集和输导等控制系统,以保证填埋场的安全。其次,控制气体成份,提高甲烷的含量,为填埋场气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二)收集系统主要设备填埋场内的气体由于压力不平衡而产生流动,经过收集井的吸收进入收集管,并通过汇流中转器进入输气管后,集中送入收集站。填埋场气在站内进行净化和加压处理后,送入燃气发电站进行发电或进行其他利用。1、垂直式收集井:较水平式收集井施工方便,造价低,是目前通常采用的收集形式。竖井通常设计为直径在0.6~1.2m之间接,长3m;井内为多孔管,直径在150~200mm范围内,其管材采用耐腐蚀和耐久性的材料如PVC或HDPE,其顶部用盖板密封。收集井的结构见图2──收集井结构示意图。垂直式收集井的作用半径为40~50m,井间距则在80~100m,需要注意的是,收集井的定位要使其影响区域相互交迭,如果竖井建在正六边形的角上,则可以得到100%的交迭,其影响区域则可覆盖整个填埋场。2、汇流中转器:单独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该区域内的填埋场气的收集。每个汇流中转器控制5个收集井,汇流5个收集井的气体直接输送至收集站,从而使整个收集系统更易控制和调节。各汇流中转器也可以是互相连通的,以便在事故或检修时互为备用。通常把汇流中转器设计成8个接差头,5个作为填埋场气入口,一个大的作为出口,一个与其它的汇流中转器相连,一个作为备用。汇流中转器详见图3──汇流中转器示意图。3、收集管和输气管:为了区别,把收集井到汇流中转器之间的管道称为收集管,把汇流中转器到收集站之间的管道称为输气管。为减少阻力和各管道之间阻力的不平衡的影响,气流速度采用低值。管径由流量和流速确定。收集系统详见图4填埋场气收集系统示意图。3.4.4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在选择填埋场气体控制方式时,应立足于填埋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方案。由于该设计为新建填埋场,初期产气量不大,而后会迅速增加,因此该设计在收集方式的选择上,采用在垃圾填埋初期通过被动方式控制气体释放,当产气量提高到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之后,开始对气体进行主动回收利用。主要以主动导排方式为主。目前,国内收集垃圾沼气的垃圾填埋场较少,其收集方式基本是参照国外的经验。填埋沼气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垂直收集与水平收集。垂直收集是在垃圾填埋封场后在其上打垂直井,以收集填埋场内的沼气;而水平收集是在垃圾填埋过程中,在垃圾填埋作业面上水平铺设沼气收集管来收集沼气。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垂直收集适合在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或已封顶的垃圾填埋单元进行沼气的收集,其特点是封顶后打井易于操作,垃圾覆盖较好利于集气,集气半径较大,但一般不能边填埋边集气。而水平收集则比较适用在未封场的垃圾场上或者正在进行作业的垃圾填面上,其特点是可在边填埋边集气,利于沼气的及时收集,缺点是易与填埋作业发生冲突,集气半径相对小一些。经对比上述两种收集方式的优缺点,本设计选择竖向收集井方式。即主动导排竖向收集方式。3.4.5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抽气井井距可用下式来计算:X=2Rcos30°式中,X—三角形布置井的间距;R—影响半径。本设计为主动导排,根据规范井距为90~100m,取90m,则则单个集气井集气影响面积为8490.56m2,全场所需设置集气井8.1个,考虑工程安全和意外情况,共设置10个集气井。3.4.6填埋气的利用根据《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技术》中介绍,垃圾填埋量超过50万吨就可以对填埋气进行发电处理和利用,本设计垃圾填埋量符合该要求,故对填埋气采用发电处理利用。但在初期的两年之内及填埋场封场之前的两三年内,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只做放空处理或就地燃烧。(一)作为城市燃料从填埋场气的成份中我们可以知道,填埋场气是有毒性、有腐蚀和有恶味的气体;从其产生的过程中可知道,产气量和品质是随垃圾成份和填埋年份而变化波动的,这给填埋场气的收集特别是处理和利用带来困难。由于填埋场总是距居民生活区较远从而造成管线较长,以及产气量和气体品质的不稳定,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和加压,一般而言,作为城市燃料其可行性不高。但对于大型的填埋场气是否回收利用则需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决定。如其能量可在合适的成本下回收,填埋场气作为城市燃料也不失为一种利用途径。(二)发电根据国外的经验,燃气轮机发电普遍运用于一般的填埋场,技术成熟,应为优先考虑的利用方式。参见图5──填埋场气收集和利用原则性流程图。以下为台湾某垃圾填埋场的利用情况。1、填埋场概况该填埋场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从1993年至2002年,累计垃圾量为294.82万吨;第二期(含第一期,下同)从2002年至2017年,累计垃圾量为649.88万吨。根据公式(1)和(3)计算得,第一期产气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93和926百万立方米;第二期产气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527和2041百万立方米;折合每小时气量,第一期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300m3/h和7300m3/h;第二期产气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300m3/h和11900m3/h。填埋场气的收集率为10%到30%。估计该填埋场气的热值为4500kcal/m3=5.23kWh/m3。2、燃气轮机发电第一期:最小值3300m3/h×0.1×5.23=1727kW;最大值7300m3/h×0.1×5.23=11454kW;取其平均值6500kW,燃气轮机效率为0.3,机械效率为0.95,发电机功率因数为0.8,则燃气轮机功率为6500×0.3=1950kW取2000kW需2台1000kW机组;发电机功率为1950×0.95/0.8=2316kva取2400kva需2台1200kva;计划于1993年建设第一套,于1998年建设第二套。第二期:最小值6300m3/h×0.1×5.23=3295kW;最大值11900m3/h×0.1×5.23=18671kW;取其平均值11000kW,则燃气轮机功率为11000×0.3=3300kW扣除第一期后为1350kW取1400kW则第二期需2台700kW机组;发电机功率为3300×0.95/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