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炎陵县2025年上期高二语文入学检测卷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觉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追追。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得到的方针政策的认识都属于感性认识,用它们指导实践,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它的客观性既公正又无情。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此外别无他法。B.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C.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如果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可能难免会面临各种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正、反事例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某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某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C.某同学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4.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两个突出特点,并作简要说明。5.材料一和材料三在阐释“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立足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B2.B3.D4.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等例子,具有说服力。②对比论证方法,正、反事例结合,如文章先以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③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5.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得到的方针政策的认识都属于感性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邓小平认为……”错误。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马克思主义真理,它的客观性既公正又无情”错误。由材料三“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可知,原文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错误。由材料一“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可知,原文说的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而不是“必须借助血的教训后再从实践中来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对比论证。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结合文段的出处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再结合材料一第2段关键句“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知,材料一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三关键句“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就是解放[注]孔厥革命就是解放!折聚英不再受公公的折磨了,折聚英不再受丈夫的虐待了。她跟着女宣传,来到陈家洼,苏维埃的区政府,扎在那儿的。那女宣传,名叫池莲花,小小个子,瘦瘦的,却是圆脸,大眼睛,脾气挺好,待她就像亲人。她给折聚英看了看脚,原就没好缠,不用再放了;她又给折聚英绞(剪)了发,也变成短毛盖子了。池莲花自己衣衫本不够,她却还把顶光烫的袄子脱给折聚英。折聚英是后来的丈夫给她题的名字,那时候她只有个小名叫女子,池莲花却给她取了个官名,叫折兰英。池莲花说:“兰英呀!常言道,再好的女子锅台边转,女人在窑里是没好地位的。做做饭,生生蛋,挨打受骂,委屈一辈子。革命可就要把她们解放呀!”她又说:“可是,男人还受着地主豪绅的压迫呢,女人要解放,先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她拍拍兰英,说:“你也工作吧,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短毛盖子的折兰英,却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咱一满解不下!工作咱也不会做!”池莲花说:“那不怕!只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呀!”过了几天,池莲花就领着兰英到青化砭去受训,那儿,几眼石窑里,好多农村来的妇女啊,大脚片的,小脚片的,一满绞了头发,整整齐齐的。上起课来,排排儿坐着,更整齐。教员是个海壳儿老李,精悍身材,秃头,黑苍苍脸上,……长着颗颗儿。这人不识字,可真能讲话,吹吹打打,实在是个海壳儿!他教了她们很多革命的道理,他还教了他们很多工作的方法。还有一个教员是崔守功,又大又胖,宽宽的脸,戴着老花镜;白头布,蓝袄裤,灰大衣。他顶爱批评人。他说:“不批评,不纠正,就没法进步!”他说:“咱们的女农民干部,更要受大批评!”开头妇女们都被他批评得哭了;后来可又都被他批评得笑了!再后来,她们就毕业了;再后来,她们就要分配工作了,可是兰英的公公,三天两次地捎信来,要她回。他说:“咱又不障碍你革命!咱能把你障碍定吗?咱可只是要你回窑看看呵,你就偏不回来看看吗!唉!你这小女子!你就是没吃过咱手心里的奶,你也吃过咱手心里的饭呀!”兰英心动了,她迟疑了一下,就决心请了假,真的回去了。路上她还用津贴——发的苏票—买了大西瓜,要请公公吃呢。虽然这样,她心里却也盘算:“回家去,可不会出乱子吗?”怎奈她虽强,却是好心肠,她不忍心不回去看看老年人呵。然而,革命真是解放!革命把公公也解放了!从蜡龙区,从乌阳区,一直红过来,红过来,把姚店区也红过了。从此,住在刘家沟的公公,也免了租,免了税,分得了足够的土地,还分得了足够的牛羊。这样一来;公公可就变了,他可变成好脾气的公公了。兰英回家的时候,就见地的公公眉欢:眼笑的,恨不得供出七个碟子八个碗来,让媳妇子吃个美!一边,他嘴里连连说着:“我说么,我说么,哪有胳膊儿往外弯的!你看你来了,你来了,你还捧个大西瓜!”他还安慰媳妇,说她男人还在外面,说她男人不敢来缠绕的。很明白,公公是站在革命的媳妇一边了。媳妇却记得,公公原是不赞成革命的,他说过:“革命!提着脑袋耍把戏!”他说过:“革命!瞎子不怕虎!虎头上搔痒!”可是现在,他得了好处,他的舌头操转了,他说:“嗨!倒究,倒究,砖头瓦片儿,也有翻身日子可!嗨!好红军!啥事都给咱们百姓想到了!你看咱,咱过去是虚土打不起墙,咱而今可就有了底子了!咱从此就——哈哈—有苦能受,有福能享啦!”在公公面前,兰英还是有点拘束,可也到底敢说敢笑了。她一面吃好的,一面笑着问:“公公,你可赞成我工作吗?”公公用手放在额上,想了一会,却也笑了出来,说:“这怎不赞成呢!革命是好事,革命是好事,咱怎能反它的对呢!不过,不过,顶好别远走,在本区就行了!”兰英反驳说:“这区那区,革命不是一个吗?”公公被说住了,望着媳妇好一会,望望就不觉嗤地笑出来,说:“这小女子,倒说惯嘴,跑惯腿啦!”兰英在家里住了两天,临走公公还很客气;可是临走男人却来了,还来得气势汹汹的!然而兰英不再怕,她静静地瞅住男人,只见男人脸上,狠着一副复仇的神气。他,指着地说:“好,你例跳门塌户,有路走啦!咱可偏不让,不让你离婚!咱就要去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的家属,看你离成离不成!”兰英很好笑,她还年轻,她还没想过要和谁结婚。她说:“好极啦!你当红军,咱就是红军的婆姨!”她男人倒真的去当红军了。-九四三年三八节(有删改)[注]:节选自《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的第五章,小说最早发表于《解放日报》。小说以陕甘宁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讲述了边区农村妇女折聚英幼时在随家人逃荒的路上被卖作童养媳,因不堪丈夫的打骂与公公的折磨,选择跟随女宣传员池莲花加入红军,在革命的考验中舍弃旧家庭、组建新家庭并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与节选相关的后续情节是:丈夫参加红军不久就叛变当了民团,还带人到区政府捉拿折聚英。在政府的支持下,折聚英与之离婚。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图描绘剪着“短毛盖子”的女宣传池连花正在与折聚英亲切交谈的情景,这与文本叙事相得益彰,也表现党的宣传动员的力量。B.公公在免了租税、分得足够土地和牛羊之后,改变了对革命的态度,并赞成折聚英参加革命工作,显示了革命对农民的影响。C.名字的变化折射出人物命运的变化,“女子”体现苦难的过去,“兰英”是革命生涯的开始,“聚英”代表开启新的婚姻生活。D.丈夫不想离婚,决定去“当红军”,折聚英开始觉得很好笑,继而认同丈夫积极向上的选择,认为做“红军的婆姨”“好极啦”。7.下列关于池莲花这一人物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所从事的是“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的工作,这也是她所处时代的革命要求。B.她熟悉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贴合“女宣传”的身份。C.小说以她的视角叙事,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D.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她性格鲜明,与主要人物折聚英的形象互为映衬。8.对折案英而言,“解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9.1946年,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为孔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作宣传推介,称赞这篇小说“好看好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好看好懂”的理解。【答案】6.D7.C8.①处境变化,不再受公公和丈夫的虐待;②形象改变,剪短发,穿着整齐;③认识提高,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④身份转换,由家庭妇女变为女农民干部。9.①人物形象塑造以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源于生活,有亲切感;②小说图文结合,讲述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表达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③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具有陕甘宁边区特色,活泼生动,贴近生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D.“继而认同丈夫积极向上的选择”错误。丈夫去当红军不是积极向上的选择,他的目的很狭隘,就是不离婚。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错误。第三人称“她”叙事,给读者带来客观冷静的感受,带来真实感和沉浸感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叙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说“革命就是解放!折聚英不再受公公的折磨了,折聚英不再受丈夫的虐待了”,在折聚英这个童养媳心中,革命最直接的好处是自己在家里的处境的变化,即不再受公公和丈夫的虐待;原文“她又给折聚英绞(剪)了发,也变成短毛盖子了。池莲花自己衣衫本不够,她却还把顶光烫的袄子脱给折聚英”表明,对折案英而言,“解放”主要体现在形象的变化,她被剪了短发,穿着比以前整齐;原文池莲花说“可是,男人还受着地主豪绅的压迫呢,女人要解放,先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启发折聚英提高认识,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原文中教员崔守功说“不批评,不纠正,就没法进步!”他说:“咱们的女农民干部,更要受大批评!”,在他们眼中,折聚英身份转换,由家庭妇女变为女农民干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好看好懂”即文章选材有意思,不枯燥;选材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小说以陕甘宁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千万个觉醒的农村妇女的代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有亲切感;文中有图片,图片形象直观地描绘剪着“短毛盖子”的女宣传池连花正在与折聚英亲切交谈的情景,与文章内容相互映衬,讲述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表达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原文运用大量的陕西方言,如“生生蛋”“海壳儿”“黑苍苍”“颗颗儿”“吃个美”“不敢来缠绕”“倒究,倒究,砖头瓦片儿”等,这些方言具有陕甘宁边区特色,活泼生动,贴近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海内虚耗。上既悔远征伐,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孰。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使以时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以助边用,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武帝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昭帝用桑弘羊前议,以杼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节选自徐天麟《西汉会要》)材料二:充国奏①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上②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卬③出击。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卬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节选自班固《汉书·赵充国传》)【注】①奏:有关屯田的奏章。②上:汉宣帝。③卬:赵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皇帝A问B后将军C上书D言E羌虏F可胜之G道H今听I将军J将军K计L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和,文中指气候不冷不热,与现在的“态度温和”中的“温和”意思不同。B.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相同。C.便宜,文中指客观情况的变化,与表示价钱低廉的“便宜”的意思完全不同。D.军册,文中指军队的花名册,用以登记士兵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的册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弘羊与丞相御史认为,轮台以东的捷枝、渠犁,有土地广袤、水草丰饶等有利条件,可开通沟渠,种植五谷,并可派遣官吏进行管理。B.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在奏章中说,种田一年就会有存粮,如此就可以招募更多的人参与屯田,进而扩大开垦面积,这是乌孙国头等重要的事情。C.桑弘羊关于屯田的建议在汉昭帝这里得到落实,汉昭帝任命杆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让他在轮台屯田,于是轮台与渠犁的土地连成一片。D.在汉宣帝决策下,强弩将军收降敌人四千多,破羌将军杀敌两千多人,中郎将赵卬斩杀和俘虏敌人两千多人,赵充国俘虏敌人五千多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以助边用,今又请遣卒田轮台(2)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14.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待屯田的态度和理由有什么不同?【答案】10.CHJ11.D12.B13.(1)以前有关部门奏请,想要增加百姓的赋税来供给边疆费用,现在又请求派遣士卒到轮台屯田。(2)开始认为赵充国的建议正确的人有十分之三,中期有十分之五,最后有十分之八。14.汉武帝: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屯田轮台扰乱天下、不利百姓。汉宣帝:持折中(支持)态度。宣帝采取了赵充国羌敌可以战胜的上书意见,又担心赵充国屯军受到侵犯,采取亦屯亦战的策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问后将军,您上书讲了羌敌可以战胜的道理,现在听将军的,将军的计策很好。“问”的宾语是“后将军”,其后C处断句;“言”的宾语是“羌虏可胜之道”。其后H处断句;最后的两个“将军”相连,第一个为“听”的宾语,第二个修饰后文的“计”,所以两个“将军”中间J处断句。故在CHJ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气候不冷不热/平和不猛烈、激烈。句意:气候不冷不热。/态度平和。B.正确。句意:与中原地区同时成熟。/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C.正确。句意: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价格低廉。D.错误。“军册”在文章中的意思是“军策”,指行军打仗的策略。句意:后将军几次谋划军策。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是乌孙国头等重要的事情”曲解文意,原文“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说的是屯田和军事都会对乌孙国有很大帮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益”,增加;“田”,名词作动词,屯田;“田轮台”,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于轮台田”。(2)“是”,认为正确;“什三、什五、什八”,十分之三、十分之五、十分之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可知,汉武帝对屯田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屯田轮台扰乱天下、不利百姓。依据“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卬出击”可知,汉宣帝对屯田持折中(支持)态度。宣帝采取了赵充国羌敌可以战胜的上书意见,又担心赵充国屯军受到侵犯,采取亦屯亦战的策略。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刚开通西域,设置校尉,在渠犁屯田。这时军队连续出兵,国内空虚。皇上已经后悔远距离征战,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说:“轮台以东的捷枝、渠犁都是以前国家的土地,土地广袤,水草丰茂,有五千顷以上可以灌溉的田地,气候温和,田地肥美,可以增开沟渠,种植五谷,与中原地区同时成熟。可以派遣屯田的士卒到原轮台以东,设置三个校尉分部护领,(让他们)就各自辖区画出地图,开通沟渠,让他们按季节广种五谷,张掖、酒泉二郡各派骑假司马为屯田者嘹望放哨,骑假司马归属校尉节制,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就利用驿马报告皇上。种田一年,有存粮,就招募身体强壮健康、有家庭负担而甘愿迁徙的民众到屯田所,以积存的粮食为本业,扩大开垦灌溉田区,逐渐修筑瞭望所,城城相连,通向西方,来威慑西方的国家,对辅助乌孙国很有利。”汉武帝于是颁发诏书,沉痛检讨以往的失误,说:“以前有关部门奏请,想要增加百姓的赋税来供给边疆费用,现在又请求派遣士卒到轮台屯田。轮台在车师以西一千余里,现在请求远到轮台屯田,打算修筑嘹望所,这是扰乱天下,不是使人民得到好处的办法,我不忍心听到这样的话。”武帝开通西南少数民族的道路,劳作的有几万人,巴蜀地区的全部租税不足以维持这种局面,于是招募不守法度、欺凌百姓的人到南夷地区种田,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当地县官,然后到京都内府支取粮款。汉昭帝采用桑弘羊以前的建议,让杼弥国太子赖丹担任校尉将军,在轮台屯田,轮台与渠犁,土地都连在一起。材料二:赵充国每次呈上奏章,(皇上)就下发公卿议臣(讨论)。开始认为赵充国的建议正确的人有十分之三,中期有十分之五,最后有十分之八。皇帝下诏质问先前说赵充国计策不好的人,这些人都磕头认错。丞相魏相说:“臣下愚钝,不懂军事上的利害关系,后将军几次谋划军策,他说的常是正确的,臣下保证他的计策一定可行。”宣帝于是回书给赵充国说:“皇帝问候后将军,您上书讲了羌敌可以战胜的道理,现在听将军的,将军的计策很好。请把留守屯田以及应当撤回的人马数上报给我。将军请多进饭食,谨慎用兵,好自珍重!”宣帝由于破羌、强弩两位将军多次说应当出击,又因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分散,担心遭遇敌人侵犯,于是同时采纳了他们两方的计策,诏令两位将军与中郎将赵卬出兵攻打敌人。强弩将军的部队出击,降服敌人四千多,破羌将军杀敌两千人,中郎将赵卬斩杀以及俘虏的敌人也有两千多,而赵充国俘虏的敌人又有五千多。宣帝诏令撤军,只留下(赵)充国屯田。(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高风亮节”,高二丁班的同学认为李清照这首词与主题十分契合,拟进行配乐吟唱,为使音乐更符合意境,请你和他们一起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完成下面小题。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超凡脱俗和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15.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却都是轻柔的。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悄”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D.词的下片前两句将桂花拟人化,进一步写出桂花脱于流俗的高雅,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1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比喻。用“黄金”比喻桂花,用“碧玉”比喻桂叶。把桂花比做晋代名士,赞美桂花的风度气质。②对比或反衬。用梅花和丁香反衬桂花,从侧面衬托桂花的翩翩风度和高风亮节。③用典。采用魏晋名士的典故,暗示桂花的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④反语:“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将桂花拟人化”错,词的下片前两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用梅花、丁香反衬桂花,贬梅与丁香的粗、俗,并没有将桂花拟人化。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词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用“黄金”比喻桂花,用“碧玉”比喻桂叶,写的是桂花的颜色,像是黄金揉破后万点金花,还有如刀裁剪而成的如碧玉一般的千层绿叶。“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把桂花比做晋代名士,赞美桂花的风度气质。“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运用了反衬手法,用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结合注解可知,这里采用了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彦辅的典故,用以形容桂花的精神气度,“大鲜明”形容其个性鲜明,卓然独立,它像彦辅一样超凡脱俗,高风亮节。“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写的是桂花馥郁的芳香,这里“无情”并非真的抱怨,而是运用反语,说桂花芳香太浓,惊扰了我的思乡之梦,突出其芳香四溢。(三)名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好学的表现有三条,其中“______”重在实践锻炼,“______”重在虚心请教。(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一句将屈原高洁的志趣与日月类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3)诗词中常常对白发进行描摹,借以表达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壮志难酬等复杂情感,有时也以“霜鬓”“衰鬓”代之,如以下诗句正好契合这样意境和情感“______,______”。【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蝉蜕于浊秽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焉、浊秽、斑、潦倒。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甲),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汤饼是什么?①,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作“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因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②,不过改用刀削而已。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乙)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③。当然,(丙)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18.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20个字。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甲()乙()丙()【答案】18.A19.①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20.①.甲:天寒地冻②.乙:热气腾腾③.丙:骄阳似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突然转变。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声音延长。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可知,有些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认为汤饼是将饼撕碎泡在汤里,故此处可填“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②根据“不过改用刀削而已”可知,汤饼的制作方法与刀削面相似,只是用的工具不同,故此处可填“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③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可知,举刘禹锡的《赠进士张盟》诗为例证明在唐朝就有食汤饼的风俗,故此处可填“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语境指在冬天的早晨起床后天气非常寒冷,可填“天寒地冻”。天寒地冻: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乙:语境指人们在极热的暑时还吃非常烫的汤饼,可填“热气腾腾”。热气腾腾: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丙:语境修饰“盛夏”,句子是说在炎热的盛夏吃热面条给人的感觉不舒服,可填“骄阳似火”。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一样;形容天气非常炎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韩退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参考答案是“祖冲之”。①根据对仗的要求看,②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③尽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④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极为和谐。从语法结构上看,“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对得天衣无缝。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章义、音节、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如果不这样,就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流连忘返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借鉴第二段对“孙行者”“祖冲之”的分析方法,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如何做到对仗工整的。【答案】21.①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③改为:因为(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22.示例一:意义上,“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清幽冷寂的环境。示例二:音律上,五个音节对五个音节,且“鸟宿池边树”五字为仄仄平平仄,“僧敲月下门”五字为平平仄仄平,音韵和谐。示例三:语法结构上,“鸟”和“僧”都是名词,“宿”和“敲”都是动词,“池边树”和“月下门”都是偏正短语,一一对应,工整巧妙。【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式杂糅。“根据……看”把“根据……”和“从……看”这两种表达方式混杂在了一起,应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③逻辑关系不当。“尽管”表示转折关系,而这里前后句并非转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尽管……都”不搭配,把“尽管”改为“因为(不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对仗特点。示例一:从意义上,要分析上下句在表达意义上的联系,这是描写性句子,可以从景物、意象等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描绘了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栖息的静谧画面,“僧敲月下门”则刻画了僧人在月光下敲门的动态场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且形成了巧妙的对应。示例二:从音律上,要分析上下句在平仄上的对应,突出其音韵和谐。鸟(仄)宿(仄)池(平)边(平)树(仄),僧(平)敲(平)月(仄)下(仄)门(平),平仄严格相对,形成了一种音韵上的抑扬顿挫。这种平仄相间、相对的规则,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