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论文主题(二):果油;酶;提取分离;精制_第1页
沙棘论文主题(二):果油;酶;提取分离;精制_第2页
沙棘论文主题(二):果油;酶;提取分离;精制_第3页
沙棘论文主题(二):果油;酶;提取分离;精制_第4页
沙棘论文主题(二):果油;酶;提取分离;精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沙棘油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图市场上的沙棘果油中是否含类黄酮未见报道,研究发工过程中几乎全部漏转到果汁和果渣中去了,故油中未测出黄酮。后经工艺改进,将事先磨碎的果实粉(粉粒度0.25~0.3mm),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干燥,用干脱水粉萃取的果油,其中类黄酮达10±2mg/100g,并从试样中测出异鼠李素、五羟黄酮(3、5、7、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出酶法提取的沙棘果油中含有少量黄酮类化合物,(1)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证明,碱催化甲酯化效果优于酸甲酯化效果,而且酸棕榈酸35.61%,亚油酸12.77%,顺式-11-十八碳烯酸6.19%,(12E)-12-十八烯酸7.26%,酶法提取沙棘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1果油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3.97%,棕榈酸35.02%,亚油酸11.88%,顺式-11-十八碳烯酸5.76%,(12E)-12-十八烯酸6.74%,国外专利法提取沙棘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8.66%;出7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6.07%,棕榈酸44.89%,10,13-十八碳二烯酸8.61%,8-十八碳烯酸4.45%,10-十八碳烯酸4.5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3)三种方法提取的果油均未检出亚麻酸,与张凤祥测得沙棘果油中含有1%~(4)乙醚法提取的沙棘果油中未检测出14碳以下的脂肪酸,也未检测出酶法、4.1前言采用熬制、压榨、水代及浸出法提取的动植物油脂被称为毛油或粗油,其中含有不同数量的非甘油三酯物质,采用一系列手段将这些物质分离,以提高油脂品质、使用价值和贮藏稳定性的精制过程统称精炼。整个过程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蜡、色素、棉酚及引起油脂滋味、气味变化的物质的分离SS]。未经过精炼处理的油脂,含有皂素、机械杂质、色素、烃类、醛类、酮类、游离脂肪酸、水、糖类及其衍生物、蛋白质及其降解物、有机醇及成份复杂的树脂类物质等,不仅色泽深、口感差、营养价值低,而且易酸败,影响贮藏的稳定性,且对人体健康不利,应用范围受到限制56。油脂精炼方式有间歇和连续精炼,前者适合于生产规模小或油品更换频繁的企业,后者则适合于大型企业。本章根据试验的特点,采用间歇精炼的方法,对沙棘果油精炼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对毛油精炼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对毛油和精炼油的稳定性做了研究。主要仪器752型分光光度计AL104型分析天平HH-S数显恒温水浴锅DHG-914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TDL-5-A离心机真空干燥阿贝折光仪电炉玻璃器皿;移液管;滴定装置;回流装置;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安亨科学仪器厂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凯宏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永光明医疗仪器厂主要化学试剂:氢氧化钾、邻苯二甲酸氢钾、无水乙醚、乙醇、酚酞、甲醇、冰醋酸、浓硫酸、30%过氧化氢、钼酸铵、硫酸肼、无水磷酸二氢钾、盐酸、可溶性淀粉、碘化钾、三氯化碘、硫代硫酸钠、环乙烷、三氯甲烷、氯化亚铁、硫氰酸钾、铁粉、柠檬酸、氢氧化钠、活性白土、活性炭。4.3.1工艺流程水碱液吸附剂粗果油→脱胶→干燥→脱酸→水洗干燥→脱色胶质皂角精炼油4.3.2检测方法本试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参照食用油国家标准方法,沙棘果油的质量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HB/QS001-94。主要分析方法如下:植物油脂检验相对密度测定:GB5526-1985;植物油脂检验水分及挥发物测定:GB5528-85,电烘箱105℃恒重法;植物油脂检验酸价测定:GB/T5009.37-2003;植物油脂检验碘价测定:GB/T5532-1995;植物油脂检验皂化价测定:GB/T5534-1995;植物油脂检验过氧化值测定:GB/T5009.37-2003;植物油脂检验折光指数测定:GB5528-1985,阿贝折光法;磷脂含量测定:甲醇+冰乙酸萃取法5;色泽的测定:本试验采用分光光度计法作为衡量沙棘油色泽的标准。将果油用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乙醚的混合溶剂稀释200倍,振荡使之完全溶解,用紫外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于在不同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值,测定最大吸收峰,确定480nm处为色泽测定的最佳波长57。沙棘果油的回收率是指:每道工艺后沙棘果油的质量与每道工艺前沙棘果油的质量之比,它反映了精炼过程中每道工艺沙棘果油的损失程度以及每道工艺的效果,每道工艺的回收率的计算公式如下:行标准暂行标准果油折光度酸价(mgKOH/g)碘价(gI/100g)皂化价(mgKOH/g)过氧化值(meq/kg)酶法提取的沙棘果油其理化指标都符国家沙棘果油质量暂行标准HB/QSO01-94,但沙棘果油的酸价偏高,不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所以必须精制。酸值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除含有游离脂肪酸外,还含酚类物质或其它有机酸。由于酶法提取的分散介质是水,水的极性比油脂的极性大,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可知道弱极性的有机酸易溶于油脂IS8],因而用酶法提取出的油中含有较多的弱极性物质和游离脂肪酸类,所以为了使毛油成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必须要通过精炼除去对食用、储藏、工业生产有害无益的杂质,如游离脂肪酸、蛋白质、磷脂、粘液、水分等。4.4脱胶工艺条件的确定脱胶的主要目的是除去磷脂、粘液、微量重金属、蛋白质、糖类和一些热敏性色素。脱胶方法有加水型、加酸型、加碱型和加自土型,这些脱胶类型有多种组合,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脱胶工艺,各工艺都有其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油品和不同质量的毛油脱胶。对于油来说,脱胶的好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脱磷效果(以磷脂脱除率或油中含磷脂量计)及脱胶油回收率。[59]4.4.1几种脱胶方法的比较(1)常规水化脱胶工艺:毛油加热至70℃,加入3%70℃的软水混合,搅拌30min,3000转/min离心20min。(2)湿法脱胶工艺(酸法脱胶):毛油加热至70℃,加入0.3%的50%的柠檬酸,混合后加入3%70℃的软水混合,搅拌30min,3000转/min离心20min。(3)特殊脱胶:毛油加热至70℃,加入0.3%的50%的柠檬酸,然后加入8%的NaOH溶液并调制pH值在5~6,混合后加入3%70℃的软水混合,搅拌15min,3000(4)Unilever超级脱胶法:毛油加热至70℃,加入0.3%的50%的柠檬酸,混合15min降温至25℃后,加入3%30℃的软水混合,搅拌60min,3000转/min离心 脱胶方法脱胶油磷脂含量%回收率%280℃加热试验未脱胶毛油一常规水化脱胶工艺湿法脱胶工艺回收率%回收率%由表4-2,图4-1,图4-2可知,几种脱胶方法都可以将磷脂含量降到很低,且280℃加热试验也证明磷脂含量已经达到国家食用油要求,从油脂回收率,成本以及工艺的简便性方面考虑,并且后续的脱酸脱色工艺仍然会除去一部分磷脂,决定选用湿法脱胶方法。4.4.2湿法脱胶工艺条件的确定4.4.2.1柠檬酸添加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将毛沙棘果油加热到70℃,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搅拌5min后,加入3%70℃的软水混合搅拌30min,3000rpm离心20min。柠檬酸(50%)加入量分别为:0.05%,0.10%,0.15%,0.20%,0.25%,0.30%,研究不同用量的柠檬酸对脱胶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3所示。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可加速磷脂水化,使非水化磷脂转变为水化磷脂。由图4-3可以看出,随着柠檬酸加入量的增加,磷脂含量逐步下降。但当柠檬酸加入量达到0.2%之后,磷脂含量降低不再明显,所以确定柠檬酸加入量为:0.2%。4.4.2.2温度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加入0.2%的柠檬酸(50%)、加水量为3%,在不同的温度下对沙棘果油进行脱胶30min,温度分别选择40℃,50℃,60℃,70℃,80℃,90℃,研究不同温度对脱胶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4。由图4-4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磷脂含量逐步下降。当温度为70~80℃时,磷脂含量明显降低,温度继续升高,磷脂含量进一步降低,但工业上规定脱胶温度不得超过85℃,否则会影响油的品质55],所以确定最佳温度在70℃左右。4.4.2.3加水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将毛沙棘果油加热到70℃,加0.2%柠檬酸混合之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对脱胶过程中的加水量适宜才能取得好的脱胶效果[611。由图4-5可知,当加水量达3%时脱胶效果最好,加水量继续增加,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有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磷脂是油包水型的乳化剂S⁵,加水过多,除了磷脂能吸的水外,还有过量的水造成乳化,而使油和磷脂难以分离。因此,选取最佳加水量为3%左右。4.4.2.4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将毛油加热到70℃,加入0.2%的柠檬酸,再加入3%的水进行脱胶,研究不同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时间分别选择为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脱胶时间min从图4-6可知,脱胶时间达20min时,脱胶基本完成。在20min以后,磷脂的下降趋于平缓。这是因为从磷脂的吸水,胶体的膨胀、絮凝到水化反应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水化作用完成后,继续增加时间,脱胶效果没有显著提高。因此,选择最佳水化时间为20min。采用L₉(34)正交表设计优化,以柠檬酸量(占沙棘果油的质量分数%)、加水量(占沙棘果油的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为影响因素,以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4-3,正交试验结果见表4-4。水平B温度℃D时间min122334试验号ABCD磷脂含量111112122231333421235223162312731328321393321RTable2-4Scedastic平方和自由度FP温度22时间2误差2总和8由极差分析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可知,影响反应的主次因素为:加水量(C)>时间(D)>温度(B)>柠檬酸添加量(A)。并得出正交试验的最佳反应组合为A₃B₂C₂D₃,即柠檬酸添加0.25%,温度70℃,加水量3%,搅拌25min,但正交试验中没有A₃B₂C₂D₃组合,因此补做该组合试验,测定磷脂含量为0.072%。经酶法提取的毛沙棘果油,其酸值较高,为11.803mgKOH/g,为了使毛油成为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在脱色之前必须要通过精炼脱除其中的游离脂肪酸(FFA),碱炼是沙棘果油精炼的关键步骤,碱炼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精炼油质量的高低。碱炼实际上是一个酸碱中和的过程,基本原理是利用碱液与游离脂肪酸发生中和反应形成脂肪酸的碱金属盐,从而与油脂分离,而且在酸碱中和形成盐沉淀的同时,将油脂中的磷脂、蛋白质、粘胶、色素等除去。本试验采用传统的碱炼法对沙棘果油进行脱酸,分析了碱液浓度、超碱量、时间和温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4.5.1试验方法式中GNaOH——氢氧化钠的实际添加量,g;GNaOH超——氢氧化钠超量碱的添加量,g;B——超量碱用量,占油脂的百分数,%;W——NaOH溶液的百分比浓度,%;4.5.1.2碱炼脱酸的工艺要点(1)称取脱胶油,根据酸值大小,算出总加碱量,配制一定浓度的碱液。将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将配好的碱液边搅拌边慢速加入油中,加碱完毕,继续搅拌,使碱液混合均匀,游离脂肪酸与碱充分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离(2)油脂清洗:将离心过的油加热至80℃,加入10%,80~85℃热水,搅拌10min,离心分离出废水,废水中滴加酚酞,直到酚酞在废水中不变色,进行真空干燥后称取沙棘果油的质量55]。4.5.2传统碱炼脱酸工艺条件的确定4.5.2.1碱液浓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将脱胶后的沙棘果油加热到60℃,加入超碱量为0%,碱液浓度选择8%,10%,12%,14%,16%5个水平,搅拌20min,研究不同碱液浓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7,4-8所示。碱液浓度%碱液浓度%由图4-7,4-8可知,碱液浓度为12%左右碱炼效果最好,当碱液浓度大于12%时,酸价有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碱液浓度过高,需要加入的碱液量就少,碱滴少会导致碱滴与游离脂肪酸接触面积减小,使碱炼不充分,而且碱液浓度大于12%时,油回收率降低幅度很大,中性油损失较大。因此,选择最佳碱液浓度为4.5.2.2超碱量对碱炼效果的影响碱炼操作中,为了阻止逆反应发生,弥补理论碱再分解和凝聚其他杂质、皂化、中性油以及被皂脚包容所引起的消耗,需要超出理论碱量而额外增加一些碱量,这部分碱称为超量碱[55]。对于间歇式碱炼工艺,通常以氢氧化钠占毛油量的质量分数表示,选择范围一般不超过油量的0.5%。本试验将沙棘果油加热到60℃,加入浓度为12%的碱液,搅拌20min,选择超碱量0.1%,0.20%,0.30%,0.4%,0.5%共5个水平,研究不同超碱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9,4-10所示。从图4-9可以看出,随着超碱量的增加,沙棘油酸价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超碱量的增加,加快了中和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同时增大了碱液与游离脂肪酸的接触机会。当超碱量为0.3%左右时,酸价己经很低,继续增加超碱量,酸价降低不再明显。从图4-10得知,超碱量越大,中性油损失也越多,在保证油脂品质的前提下,要保证精炼率,选择加入的超碱量为0.3%。4.5.2.3温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碱炼效果的因素之一,且温度与碱液浓度也有一定关系。将沙棘果油加热到预定温度,加入浓度为12%的碱液,超碱量为0.3%,搅拌20min,碱炼温度选择40℃,50℃,60℃,70℃,80℃共5个水平,试验结果如图4-11,4-12所示。由图4-11,4-12可以看出,当温度在60~70℃之间时碱炼效果较好。当温度达80℃时,酸价略有升高。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升高温度有助于碱与游离脂肪酸的中和反应。但温度过高,会导致新的油脂分解从而使酸价升高,同时,皂粒疏松上浮,不利于油脂与皂粒分离,降低了精炼油回收率。因此,选择碱炼温度为60℃。4.5.2.4时间对碱炼效果的影响将沙棘果油加热到60℃,加入浓度为12%的碱液,超碱量为0.3%,不同时间对碱炼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4-13,4-14。0由图4-13,4-14可以看出,酸价在20~30min之间有最低值,这是因为在30min以前,游离脂肪酸被中和;30min之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酸价略有回升。可能是因为沙棘果油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使部分中性油水解而引起的。因此,选择最佳碱炼时间为30min。4.5.3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的优化在得出各单因素最适范围内,以超碱量、温度、碱液浓度和碱炼时间为影响因素,以酸价和回收率为试验指标,采用(L₉34)正交表设计试验,其试验因素水平和试验结果分析分别见表4-5、表4-6。表4-6脱酸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水平A温度℃D时间min123试验号ABCD回收率%111112122231333421235223162312731328321393321R回收率R表4-8酸价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平方和自由度FP22时间2误差2总和8Table4-9Scedasticanalysiso平方和自由度FP温度22时间2误差2总和8由酸价极差分析可知,影响酸价的主次因素为:超碱量(C)>时间(D)>碱液浓度(B)>温度(A),用SPSS16.0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如表4-7,从表可以看出,超碱量对沙棘果油酸价的影响极显著,搅拌时间显著。根据酸价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佳反应组合为A₂B₂C₃D₂。由回收率的极差分析可知,影响回收率的主次因素为:超碱量(C)>时间(D)>温度(A)>碱液浓度(B),方差分析如表4-9,可知超量碱对回收率的影响显著,对回收率而言最佳反应组合为A₂B₁C₁D₁。试验表明:脱酸效果越好,油脂回收率越低,在正交试验中,脱酸效果最好的可以使酸价降到1.032mgKOH/g,但油脂回收率仅有76.23%,损耗太大,不利于脱酸成本。由试验可以看出,除了试验1,6,8之外,其他试验的酸价都在2以下,因此在此基础上选择回收率高的即可,即A₂B₂C₃D₁:碱炼温度为60℃,碱液浓度12%,超碱量为0.4%,碱炼20min。4.6.1沙棘油色泽吸收波长确定传统的色泽是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的,但当油脂颜色相差不大时,无法辨别色泽的变化,所以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沙棘油在可见光范围内进行扫描,通过比较最佳波长下油脂的吸光度来判断脱色效果,按4.3.2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波长nm由图4-15可知,对沙棘果油在可见光范围内进行扫描,其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80nm,所以用A₄80的吸光度表示沙棘油的色泽。4.6.2.1操作温度根据参考文献⁵⁵]及预试验,可知在常压条件下,脱色反应温度须在120℃以上,否则无明显脱色效果,反应完成后降温到70℃以下离心分离。添加5%的活性炭分别在130℃,140℃,150℃,160℃,170℃,180℃下搅拌30min进行色泽温度℃色泽淡黄色淡黄色淡黄色由试验结果可知温度达到160℃以上脱色效果比较明显,由原来的棕红色变成淡黄色,因此选择脱色温度160℃~170℃之间。4.6.2.2吸附剂的用量理论上讲,增加吸附剂的用量,有利于脱色效果的提高。但随着吸附损失的中性油也随之增加,此外,还会使酸价上升。本试验选用脱酸油质量分数1%、2%、3%、4%和5%的活性碳,脱色温度为160℃左右,搅拌30min。脱色油不经过稀释,直接在480nm处测吸光度,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合适的活性炭用量,结果如表4-8。由结果可知,活性炭的添加量在4%左右可达到很好效果。4.6.2.3操作时间吸附脱色操作中,油脂与吸附剂在最高温度下的接触时间,取决于吸附剂与色素间的吸附平衡。只要搅拌效果好,达到吸附平衡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添加4%的活性炭160℃,搅拌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结果如表4-9。脱色时间/min在一定的范围内脱色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过分地延长时间,脱色幅度就缓慢下来,甚至使色度回升,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高温还会使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操作也不经济。因此,参考有关资料55,将脱色时间定为20min。4.6.2.4脱色试验结果由于活性白土成本低,工业生产一般采用活性白土,本试验采用活性炭和白土进行对比。称取一定量的脱酸油,加入油重4%的活性白土,预先搅拌成浆,搅拌速率以不引起油脂的飞溅为宜,当油温达到160℃左右时,开始计算反应时间约20min,待油温冷却到70℃以下后离心分离得脱色油,对比结果如表4-18。油种类毛油(稀释)脱酸油(稀释)4%白土脱色油4%活性炭脱色油A₄80吸光度1.7791.7560.8760.562忻耀年[621等人认为在沙棘油产品及生产工艺中,过分强调色泽问题是不太科学的,他认为沙棘油的色泽主要来源于类胡萝卜素,尤其是沙棘果油及果渣油,而类胡萝卜素是沙棘油中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有效成分,因此沙棘油若应用到食品中不必刻意强求色泽问题,除了某些特殊要求的产品如化妆品加以色泽指标限制是有必要的。折光度n²⁰磷脂含量酸价碘价皂化价过氧化值毛油精制油4.7.沙棘果油氧化稳定性评价4.7.1沙棘毛果油与精制油抗氧化性比较以烘箱加速氧化法1631,将30g粗沙棘果油和精炼油敞口置于63士1℃的数显恒温干燥箱中,每隔5天测定过氧化值,结果如图4-16所示。由图4-16可知,精制后沙棘果油的抗氧化性降低,因此应添加抗氧化剂保持油脂的品质。4.7.2不同抗氧化剂对沙棘精制果油抗氧化性影响将油脂加热到60℃,充分搅拌以溶解抗氧化剂,然后需持续搅拌20~30min(避免大力搅拌以免过多空气渗入),以确保抗氧化剂均匀分布。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过氧化值不得超过11.8meq/kg,在一定温度下油样从起始到过氧化值达到11.8meq/kg时,所经历的时间为诱导时间,诱导期越长说过氧化值(meq过氧化值(meq/kg)由图4-17可知,添加抗氧化剂增加了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柠檬酸对BHT有增效作用,因此,选用0.02%BHT和0.01%柠檬酸作为沙棘果油的抗氧化剂。1.4504,相对密度0.9073,与HB/QS001-94接近。(2)沙棘果油必须经过精制才能应用到食品中,选用湿法脱胶对沙棘果油进行脱胶,脱胶最佳工艺为:柠檬酸量0.25%,温度70℃,加水量3%,搅拌25min,(3)采用传统脱酸法进行脱酸,脱酸最佳工艺为:碱炼温度60℃,碱液浓度12%,超碱量为0.4%,碱炼20min,酸价降至1.610mgKOH/g。(4)用活性炭脱色,脱色条件为:添加4%的活性炭,在160℃温度下搅拌(5)精制后沙棘油特性:折光度(n²⁰)1.4523,磷脂含量0.026%,酸价(6)经过精制后的沙棘油氧化稳定性降低,必须加入抗氧化剂提高其稳定5沙棘油的应用现状及产品开发5.1引言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健康,与此同时世界兴起了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浪潮,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研究开发,人们希望找到适合人类健康发展的天然物质,取代营养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品中的化工合成物质。植物油脂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对植物油的认识已从单一的食用转为营养保健作用,随着这种认识的转变,人们开始寻找具有特殊保健价值的植物油脂,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了沙棘,目前对沙棘油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沙棘也产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沙棘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棘果实、叶所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与营养成分种类繁多,沙棘油更是一种天然的、集生物活性物质和芳香气味于一体的浓缩物,来自新疆青河县的沙棘果实油脂含量尤其高。根椐国内外科技文献记载[64],沙棘油含生化成分12类200多种,是一种有效的保健品和理想的天然药物原料,因而可广泛应用于医药、营养化妆品和保健食品工业。我国沙棘资源丰富,野生与种植面积共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65],这就为沙棘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沙棘油不仅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保健食用油,也是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医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沙棘油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5.2沙棘油的应用5.2.1保健食品沙棘油中富含一系列独具生理活性的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类、维生素类、甾醇类、黄酮类、糖类、氨基酸和酰胺类、微量元素、OPC等[66-68,而这些物质在细胞修补、消炎、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方面具有特效,可以说沙棘油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营养保健品,可以将其进行精制后应用于保健食品工业[69]。5.2.2医药品其是药用价值,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701:唐代的《月王药珍》、8世纪的《四部医典》、清代的《晶株草本》以及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都记载了沙棘的医疗用途,1977年我国将沙棘列入《中国药典》。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上发现了一系列沙棘油的奇特疗效并发表了论文,其药理学作用已在前面的文献综述有了详细论述。沙棘油中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着不同的医疗作用,根据沙棘油的成分及药理学作用,可制成各种药效的沙棘药品。5.2.3化妆用品当今世界流行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因此化妆品也掀起了天然化的热潮,以天然提取物制作化妆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沙棘果油是一种营养丰富、药效显著的天然原料,其完全可满足化妆品的发展趋势。以沙棘果油为主要营养成分而配制的系列化妆品,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和生物兴奋作用,能弥补一般化妆沙棘油中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对皮肤有着不同的保养功效如:1、维生素E—消除自由基并具有抗氧化作用;2、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滋养皮肤,避免上皮组织细胞角质化或3、不饱和脂肪酸—防止皮肤水代谢紊乱、保护皮肤不受X-射线的损伤、5、试验证实74沙棘油对紫外线的中、长波段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是全遮光型天然植物防晒油;6、徐汉卿等人[75证实了沙棘油可以治疗黄褐斑。5.3.1保健食品由于沙棘油中富含一系列独具生理活性的脂溶性物质,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营养保健品,可以将其进行精制后应用于保健食品工业,作为保健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发利用:(1)粉末沙棘油(3)沙棘油胶囊(2)沙棘油口服液(4)由精炼沙棘油混合制备的沙棘精5.3.2医药品沙棘油中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着不同的医疗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1)沙棘黄酮片:已应用于临床,主治缺血性心脏病、缓解心绞痛、心肌缺(2)复方沙棘油栓或浸膏:抗炎,抗辐射损伤,修复受损组织,治疗烧烫伤及皮肤过敏等,已应用于临床;(3)制作治疗癌症的辅助药物:可有效地降低放疗、化疗对患者的损伤;(4)精制沙棘油:作为保健药物可调节血脂,增强免疫,保肝护胃,治疗子宫颈糜烂,保养皮肤,内外服用可治疗黄褐斑;(5)沙棘油胶囊:可通过提高雌性激素含量调节妇女内分泌功能,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卵巢老化以及经期前综合症。(6)沙棘油滴剂:治疗眼部疾病。用沙棘油滴剂治疗还可治疗沙眼、凸眼性5.3.3化妆用品赵元藩等人[72证明以精制沙棘油为原料配制的滋润面霜和护发素,效果非一、护肤品:分为药物型与美容型(1)药物型护肤品:沙棘油具有抗自由基及抗炎生肌作用,将它的药效用于化妆品中可制成:b粉刺霜:沙棘油制成的粉刺霜不仅可以治疗青春豆,痤疮对淡化疤痕也有(2)美容型护肤品:沙棘油是天然理想的皮肤保护膜,有润肤、保湿、防止皮肤老化、防止污染等作用。可制成:a护肤基础油:配合精油使用的基础油,精油易挥发不易吸收,必须配以基b防晒霜:沙棘油制成的防晒膏能有效地保护皮肤不受强烈阳光的灼晒。c抗皱膏:沙棘油制成的抗皱膏对脸部皮肤有显著抗皱和滋润补养作用。d营养霜:沙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黄酮类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为皮肤提供天然养分。二、护发制品:在发用制品中加入油脂可产生润发、护发、分散药剂和稳a洗发护发类:保持头发顺滑,促进头皮及毛发表皮组织的新陈代谢及再生b制成剃须膏和刮脸后的滋补剂:滋润收敛皮肤77]。(3)其它方面:由于沙棘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非常丰富,且能被表皮吸收,又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因此也可用来制成唇膏、粉饼、美容清洗剂、生发剂、牙沙棘油确实具有多方面药理保健功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沙棘油在食品、化妆类新药一个也没有。而前苏联到俄罗斯,上市的沙棘药品有10多个品种,治疗几十种疾病。可见,我国沙棘药用的研发仍处在落后和滞后的局面[78]。将沙棘油更好地开发应用于化妆品工业、保健食品工业和医药卫生行业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6.1主要结论沙棘果汁中粗脂肪含量为5.326%,蛋白质含量0.6553mg/mL,总酸(以柠檬酸计)2.834%,维生素C含量64.2mg/100g,可溶性固形物9.3°Brix,沙棘果榨汁率83.52%。通过试验,并从提取率和成本各方面考虑,选用A酶和B提取果油。酶A酶用量0.50%,B酶用量0.15%,振荡温度55℃,振荡时间6h,在此提取条件下,(1)酶法提取: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5.07%,棕榈酸35.61%,亚油酸12.77%,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2)国外专利法提取: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3.97%,棕榈酸35.02%,亚油酸11.88%,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乙醚提取: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6.07%,棕榈酸44.89%,10,13-十八碳二烯酸8.61%,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3.68%。检测出14碳以下的脂肪酸,也未检测出酶法、专利法共有的亚油酸、花生酸和硬脂酸等,18碳脂肪酸的结构与前两种方法的结构也不同。三种方法提取的果油均未检出亚麻酸,与张凤祥测得沙棘果油中含有1%~2%的亚麻酸的结果不7.沙棘果油的理化常数沙棘果汁油的碘价93.662gI/100g,酸价11.803mgKOH/g,过氧化值3.16meq/kg,皂化价203.55mgKOH/g,折光度1.4504,相对密度0.9073,与将毛油加热至70℃,加入0.25%的质量分数为50%的柠檬酸,混合后加入3%、70+5℃的软水混合,搅拌25min,离心20min。响,综合考虑酸价和回收率得出脱酸最适条件。结果表明脱酸温度为60℃,碱液浓度12%,超碱量为0.4%,碱炼20min,得出较为理想的脱酸油。A₄80的吸光度表示沙棘油的色泽。脱色工艺条件活性炭用量4%。通过精制得到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沙棘油。11.沙棘果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及抗氧化剂的选择通过Schaal烘箱法研究沙棘果油的氧化稳定性,精制后的果油须添加抗氧化剂防止氧化。通过试验BHT与柠檬酸协同作用的抗氧化性最好。12.沙棘果油具有多方面药理保健功效和临床应用价值,在食品,化妆品及药制品方面的开发利用有很大潜力。将沙棘油更好地开发应用于化妆品工业、保健食品工业和医药卫生行业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本论文在沙棘果油的提取、分析、精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沙棘果油的研究涉及提取机理、工业化、应用化、生化活性物质分离鉴定以及功效性试验等多个方面,限于试验条件本文仅对试验室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及黄酮类化合物、油脂精制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研究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1、探讨提油后的澄清汁的加工应用;2、继续探讨沙棘果油精制工艺,使精制在尽可能低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以保证沙棘果油的活性物质,提高沙棘果油的精制回收率;3、沙棘果油的理化性质、生化活性物质及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4、沙棘油保健食品及化妆用品的研制;5、忻耀年521等人认为在沙棘油产品及生产工艺中,过分强调色泽问题是不太科学的,沙棘油用于化妆品中要求脱色,而食品则不必脱色。植物油脂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食用油,而且也是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时在医药中也有一定的用途。现在油脂不再仅局限于一般的食用目的,人们开始注重油脂的营养保健作用,为此人们开始寻找具有特殊营养保健价值的植物油脂。因此加快并深入沙棘油脂的研究对于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棘果油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的保健作用已经证实。用沙棘果汁为原料提取沙棘果油,以一种温和而无污染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沙棘果汁的分层、外观透明度问题,同时也获取营养与应用价值很高的果油,使沙棘原料得以充分利用。本研究以沙棘果油整个工艺简单、成本少、污染少,为工业化生产沙棘果油、沙棘澄清汁提供了指导,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胡晓霞,吉小敏等.沙棘产业与新疆区域经济的增长[J].干旱区研究.2006,23(1):71~[2]FranciscoGrande.Sea-[3]V.A.Mironov,G.S.Vasil"ev,V.S.Matrosov.Sea-buckthornoilmethodanditsbiologicalactivity[J].PharmaceuticalChemistryJournal.1980,14(8):555~560.[4]ThomasS.C.Li等.沙棘营养与医学价值[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5,3(2):12~[5]于长青等.沙棘油的特性及超临界CO2提取工艺[J].甘肃轻纺科技.1998,(4):22.[6]E.M.Glazunova,K.S.Zakharov,andN.D.Gachechiladze.NewCyFromTheOilofSeabuckyhornFruit[J].ChemistryofNaturalCompounds.1994,30(2):271~[7]刘永霞等.沙棘油中甾醇组分的分析[J].四川粮油科技.2008,(2):51.[8]葛虹,顾季寅,殷福珊等.沙棘果油不皂化物的色质谱分析[J].日用化学工业.1990,21(5):7.[9]忻耀年等.沙棘油的气液色谱分析及制油工艺研究[J].沙棘.1995,8(1):27.[10]E.D.Gol'dberg,E.N.Amosova,E.P.Zueva,T.G.Razina,andS.G.Krylova.AntimetastaticActivityofSeabuckthorn(Hippophaerhamnoides)Extracts[J].Bulletinof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2007,1[11]姜紫荣.沙棘油的成分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2008,(3):1.[12]高彦祥,崔亚娟.沙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饮料工艺.2006,9(1):17~23.[13]高俊德等.沙棘果中有机酸的分析[J].食品科学.1985,(11):39.[14]陈体恭等.甘肃沙棘生化成分的研究及其质量评价[J].沙棘.1988,(2):19.[15]T.G.Zmirko,Ya.v.RashkesandA.I.Glushenkova.AnalysisofHydroxyacyldiacylglyceridesofSeabuckthornSeed[16]高锦明等.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沙棘.2005,8(3):25.[17]邹元生.沙棘果油药理研究进展[J].沙棘.2006,9(1):24~26.[18]车锡平等.沙棘油镇痛抗炎作用的试验研究[J].沙棘.1992,19(2):26.[19]李明众等.沙棘油二号对大鼠放射性食炎和损伤作用的试验研究[J].沙棘.1989,(4):[20]王林杰等.沙棘油与糜蛋白酶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疗效显著[J].沙棘.1992,(2):32.[21]武福亨.苏联的沙棘系列药物[J].沙棘.1991,(2):38.[22]赵义生.沙棘籽油治疗烧烫伤32例临床初报[J].沙棘.1994,(3):36.[23]樊玉林等.沙棘油促进外伤性鼓膜穿孔愈合的观察[J].沙棘.1991,(2):33.[24]张培珍等.沙棘油的抗癌活性及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J].沙棘.1989,(3):31.[25]黎勇等.沙棘汁N-亚硝基物合成及诱癌的阻断与防护作用的研究[J].沙棘.1988,(3):[26]王乃文等.沙棘油的抗辐射作用的初步试验研究[J].沙棘.1989,(4):31.[27]邹元生等.沙棘果油保肝作用的研究[J].沙棘.2005,18(3):27~32.[24]芮立新等.沙棘油对豚鼠红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C].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西安:1989.[29]姚淑琴.沙棘的综合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5):23.[30]吉平等.沙棘产品的生产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沙棘.2001,14(1):25.[31]刘玉兰,汪学德.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1~415.[32]樊云霞等.沙棘油制取新工艺[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1,22(2):78.[33]FeralTemeli.ExtractionCarbonDioxideandEthanol[J].JournalofFoodScience.1992,57(2):44[34]P.Maheshawari,etal.Solubilityoffattyinsupercriticalcarbond(11):106.[35]郭考武.超声波技术在油脂加工提取中的应用[J].中国油脂.1996,21(5):36.[36]陈友地,何友仁.沙棘油提取方法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1,(4):23.[37]端木凡林.4号溶剂浸出技术在沙棘油提取中的应用[J].沙棘.1999,12(1):31~33.[38]吴平,张林,孙荣先等.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4-107.[39]钱俊青,谢祥茂.酶法提取植物油的工艺方法及特点[J].中国油脂.2003,28(4):14~[40]张哲民.苏联沙棘油研究进展与对策[J].沙棘.1990,(3):44.[41]包文芳,孙一摘.沙棘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沙棘.1999,12(2):39~44.[42]张凤枰,索有瑞,王洪伦等.毛细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油中的脂肪酸[J].中国粮油学报.2008,23(1):198~201.[43]AhmetCakir.EsseL.(Seabuckthorn)andMyrtuscommunisL.fromEcology.2004,(32):8[44]高锦明等.沙棘黄酮学化学研究进展[J].沙棘.1998,(2):34~39.[45]JI.H.索佐诺娃.沙棘果中油脂积累的生理学问题[D].西安: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89.[46]汪正范,杨树民,岳卫华等.色谱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2~[47]J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