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属论文主题(一):油松;松针;化学成分;薄层色谱;显微鉴定_第1页
松属论文主题(一):油松;松针;化学成分;薄层色谱;显微鉴定_第2页
松属论文主题(一):油松;松针;化学成分;薄层色谱;显微鉴定_第3页
松属论文主题(一):油松;松针;化学成分;薄层色谱;显微鉴定_第4页
松属论文主题(一):油松;松针;化学成分;薄层色谱;显微鉴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1等手段,从油松松针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谱技术,鉴定其中9个为:(13S)-15-羟基半日花烷-8(17)-烯-19-羧酸(1)、5,4'-谷甾醇(6)、胡萝卜苷(7)、原儿茶酸(8)、10-二十九烷醇(9)。化合物1、2、3、9首次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油松组(油松、云南松、樟松)、白皮松组(白皮松)松针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2In·thisthesis,twel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thebasisofchemicalevidenceandspectralanalysis.Thecompoundswerei(13S)-15-hydroxylabd-8(17)-en-19-oicacid(1),5,4'-dihydroxy-3methylflavone(2),naringenin(3),apigenin(4),galangin(5),β-osterol(7),protocatechuicacid(8),nonacosan-10-diol(9).ConclusionsfromPinustabulaeformisCarr.forthefTLCwasusedtoidentifyandanalyzethechemicaltabulaeformisCarr.,PinusyunnanensisFranch.,PinussylvestrisLinn.varmongolicaLitv.,PinussylvestrisLinn.var.sylvestriformisChengetC.D.Chu,PinusmassonianaLamb.,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PinusarmandiFranch.,PinusbungeanaZucc.exEndl,Microscopicidentificationwasusedtocomparethecrosssectpowerof8pineneedelssystematicaly.Theabovestudylaidthefouvarietyidentificationofpineneedles.Keywords:PinusL.;PinustabulaeformisCarr.;pineneedels;chemicalconstituents;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3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至北极地区,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岛至苏门答腊赤道以南地方。我国松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中国约80余种,我国产22种10变种,分布遍布全国,其中油松、华山松、红松、马尾松、云南松等为我国森林中的主要树种。目前松树主要在荒山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用材、薪碳、采脂、医用等方面造福人类。另外引入16种2变种,其中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长叶松、刚松、黑松等生长较快,均为有发展前途的造林树种[1]。松针的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应用特点为:(1)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广泛。(2)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及有活性的挥发性成分,据此可开发成天然保健品、抗衰老及抗癌防癌制剂;(3)可作为许多药品的原料供应站;(4)药源丰富,来源广阔,开发利用成本低廉且来自森林,受污染少。可见,松针的开发将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松针的研究和开发长期停留在食品、香料、化工等行业中,对医药方面开发制剂较少,即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大力度充分开发药源,早日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它的根、幼枝、叶、花粉、球果、树皮、树脂等皆可入药。其针叶能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痒。国内外学者针对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非挥发性的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将对油松松针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化学研究,同时对6种松属植物松针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8种松针的横切面、表面及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松属植物的品种鉴定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松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研究概况4松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至北极地区,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岛至苏门答腊赤道以南地方。我国松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中国植物志》记载松属植物约80余种,我国产22种10变种,分布遍布全国,其中油松、华山松、红松、马尾松、云南松等为我国森林中的主要树种。目前松树主要在荒山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用材、薪碳、采脂、医用等方面造福人类。另外引入16种2变种,其中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长叶松、刚松、黑松等生长较快,均为有发展前途的造林树种[1]。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了解了近20年来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1.1松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研究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涉及植物的树皮、松脂、针叶、花粉、种子等,现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各种类型的化合物,其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另外还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苯丙素类、二苯乙烯类和多酚类化合物等,其中二萜类成分是松属植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针对松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1.1.1半日花烷型二萜序号名称化合物结构文献122232542526373839methylabeoanticopa3363334047004oo40045585666798888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松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研究概况序号名称化合物结构142O300456舌""舌""78009工工HO000o0oOO00OO序号名称化合物结构192m3"45"67"o9m0m0mOmO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2.1概述松科(Pinaceae)植物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是我国特有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各省区。其针叶药用价值历史悠久,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疥疮、跌打损伤、失眠等,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品等方面。松针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镇静、镇咳、祛痰、平喘、调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等活性,但针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成分上,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油松松针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从中分离了12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及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分别为:(13S)-15-羟基半日花烷化合物1、2、3、9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3456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892.2化合物结构鉴定化合物1:白色无定形粉末(三氯甲烷-甲醇),10%硫酸乙醇液显色为紫红色,ESI-MS给出伪分子离子峰m/z345.0[M+Na]*,结合碳谱数据分析,确定分子式为C₂₀H₃₄O₃。'H-NMR谱(600MHz,CDCl)给出了三个甲基峰信号,分别为δ0J=6.3Hz,16-CH₃)、1.22(3H,s,18-CH₃);还观察到一个羟甲基信号δ3.61-3.70(2H,m,H-15);在低场区还可见末端双键质子信号δ4.49(1H,brs,H-17a)、4.83(1H,brs,H-17b)。¹³C-NMR谱中给出了一个羧基碳信号δ183.1(C-19),表明有一个羧基取代。上述数据与文献[20]报道的(13S)-15-hydroxylabd-8(17)-en-19-oicacid数据一致,化合物2:黄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推测该化合物为黄酮类化H-2',H-6)示为B环AA'BB'偶合系统的氢信号;83.81(3H,s,OCH₃)、3.89(3H,s,OCH₃)、3.91(3H,s,OCH₃)给出了三个甲氧基信号;δ2.06(3H,s,6-CH₃)示为甲基氢信 (5,4'-dihydroxy-3,7,8-trimethoxy-6-C-methylflavone)。结构式如下:化合物3:浅黄色粉末(三氯甲烷-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86.80(2H,d,J=8.5Hz,H-3',5)、7.31(2H,d,J=8.5Hz,H-2',6)示为B环上AA'BB’偶合系统的氢信号;85.88(2H,brs,H-6,8)示为A环上两个间位质子信号,归属为A环上的H-6和H-8;δ5.44(1H,dd,J=12.8,3.0Hz,H-2)示为C环上的2位质子氢信号;δ2.68(1H,dd,J=17.1,3.0Hz,H-3a)、3.26(1H,dd,J=17.1,12.8Hz,H-3b)示为C环上3位的两个质子氢信号,推测该化合物为二氢黄酮。上述数据与文献[22]报道的柚皮素数据一致,故鉴定化合物3为柚皮素(naringenin)。结构式如下: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H-6)、6.49(1H,d,J=2.1Hz,H-8)示为A环上两个间位质和H-8。上述数据与文献[23]报道的芹菜素数据一致,故鉴定化合物4为芹菜素 6.22(1H,d,J=2.1Hz,H-6)、6.48(1H,d,J=2.1Hz,H-8)示为A环上两个间位质子信号,化合物6:数据与文献[25]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6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化合物7:白色无定形粉末(三氯甲烷-甲醇)。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与胡萝卜苷对照品进行TLC对照,多种展开系统下Rf值均一致,故鉴定化合物7为胡萝卜苷化合物8:白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甲醇)。溴甲酚绿反应阳性,表明化合物含有羧基;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化合物含酚羟基;H-NMR(300Hz,DMSO-d6)谱显示δ12.30(1H,brs)为羧基氢信号;δ9.47(2H,brs)为两个酚羟基氢信号;δ6.78(1H,d,J=8.1Hz,H-5)、7.29(1H,dd,J=8.1,2.1Hz,H-6),7.34(1H,d,J=2.1Hz,H-2)为芳环上ABX偶合系统的氢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26]报道的原儿茶酸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化合物9: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H-NMR(300Hz,CDCl₃)谱δ0.88(6H,t,J=6.0Hz)示为两个甲基氢信号;δ3.55(1H,m)示为连氧碳上的氢信号;另外在δ1.00-1.50之间可见52个脂肪氢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27]报道的10-羟基二十九烷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9为10-羟基二十九烷(nonacosan-10-diol)。结构式如下:2.3实验部分2.3.1仪器与材料2.3.1.1仪器Bruker-ARX-300核磁共振光谱仪(TMS内标,瑞士Br2.3.1.2材料薄层色谱硅胶GF-254(10~40μm,青岛海洋化工厂)聚酰胺薄膜(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柱色谱硅胶(50~75μm,青岛海洋化工厂)聚酰胺(150~75μm,浙江台州路桥四清生化材料厂)ODS(YMC-PackODS-A型,批号7943)SephadexLH-20(GEHealthcareBio-sciences产品,批号1004823)DMSO-d6(美国)为山东青岛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分装石油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醇、甲醇(分析纯,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CDCl₃(山东青岛微波科技有限公司),DMSO-d₆(山东青岛微波科技有限公司)2.3.1.3药材2.3.2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新鲜松针在室温下阴干后粉碎,取药材粉末5kg,加体积分数8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浸膏用适量水混悬后,依次以等体积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得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5部分。实验流程如Chart2.2所示petroleumether,CHCl₃,EtOAc,n-BuOHthesamevolumefor3times,Chart2.2Extractionandse取石油醚部分222g,经水蒸气蒸馏,将挥发油除去。剩余的非挥发成分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梯度洗脱,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似流份,Fr.48-68部分经反复柱色谱,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梯度洗脱,将析出的结晶过滤,用石油醚洗涤,经凝胶柱色谱纯化得到化合物9(278mg)。Fr.165-188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纯化得到化合物6(89mg)。Fr.372-375部分经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纯化得到化合物7(175mg)。过程如Chart2.3所示:Chart2.3IsolationprocessofconstituentsfromP取氯仿萃取物170g,经聚酰胺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分别洗脱,二氯甲烷部分94g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系统梯度洗脱,合并相似流份,Fr.20-28部分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2(55mg)。Fr.29-3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3(12mg)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4(15mg)。Fr.36-39部分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5(26mg)。Fr.40-47部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1(18mg)。Fr.48-52部分经硅胶柱色谱、ODS、凝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8(29mg)过程Fr.20-28Fr.29-32Fr.33-35Fr.36-39Fr.40-47Chart2.4IsolationprocessofconstituentsfromCHCl₃ext2.3.3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化合物2;5,4'-dihydroxy-3,7,8-tri黄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甲醇),'H-NMR谱(600MHz,DMSO-d6)δ:2.06(3H,浅黄色粉末(三氯甲烷-甲醇),'H-NMR(300MHz,DMSO-d6)δ:2.68(1H,dd,J=黄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甲醇),H-NMR(300MHz,DMSO-d6)δ:6.20(1H,d,J=2.1Hz,H-6)、6.48(1H,d,J=2.1Hz,H-8)、7.55(3H,m,H-3',4无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H-NMR(600Hz,CDCl₃)δ:0.68(3H,s,18-CH₃)、白色针状结晶(三氯甲烷-甲醇),H-NMR(300Hz,DMSO-d6)6:12.30(1H,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H-NMR(300Hz,CDCl₃)δ:0.88(6H,t,J=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松属植物针叶中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3.1仪器与材料3.1.1仪器KQ-50E型超声仪(昆山市超声仪有限公司),98-1-B型电子调温电热套3.1.2材料薄层色谱硅胶GF-254(10~40μm,青岛海洋化工厂)石油醚(沸程60-90℃)、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醇、pH试纸(杭州特种纸业有限公司)3.1.3药材 3.2样品制备2g药材加20ml石油醚超声提取20分钟,过滤,滤液加100ml蒸馏水进行水蒸气蒸馏,蒸出约50ml水。馏出液用分液漏斗分液,将石油醚层挥干,用三氯甲烷转移制备样品FA(挥发性成分)。剩余液用乙醚萃取两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层用5%氢氧化钠溶液萃取2次,每次15ml,取乙醚层用蒸馏水萃取2次,每次15ml。乙醚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挥干,用三氯甲烷转移制备样品FB(中性成分)。碱水层用浓盐酸调pH至2(溶液由澄清变为混浊),将酸水层用乙醚萃取2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层用蒸馏水萃取2次,每次15ml,将乙醚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挥干,用三氯甲烷转移制备样品FC(酸性成分)。3.3挥发性成分的TLC研究3.3.1色谱条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17:3)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松属植物针叶中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点样:各供试液分别点样5μ1展开方式:展开箱预平衡15分钟,上行展开,展距:8cm显色:喷以2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可见光下检视。图3.1挥发性成分的薄层图3.3.2实验结果从图谱可见,在Rf=0.33,Rf=0.50,Rf=0.86左右有三组共有斑点。油松、樟子3.4中性成分的TLC研究3.4.1色谱条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9:1)点样:各供试液分别点样5μ1展开方式:展开箱预平衡15分钟,上行展开,展距:8cm显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可见光下检视。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松属植物针叶中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4.白皮松图3.3中性成分的薄层图3.4.2实验结果从图谱可知,在Rf=0.15,Rf=0.5,Rf=0.76左右有三组共有斑点。油松、樟子松、云南松为油松组,中性成分斑点相似。华山松和红松为五针松组,中性成分斑点一致,且在Rf=0.63处有区别于油松组和白皮松的特征斑点。白皮松和油松组的中性成分斑点相似,说明白皮松组与油松组亲缘关系较近。3.5酸性成分的TLC研究3.5.1色谱条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展开剂:氯仿-丙酮-甲酸(16:4:1)点样:各供试液分别点样5μl展开方式:展开箱预平衡15分钟,上行展开,展距:8cm显色:喷以2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可见光下检视。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松属植物针叶中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2.樟子松3.云南松4.白皮松5.华山松6.红松图3.2酸性成分的薄层图3.5.2实验结果从图谱可知,在Rf=0.36,Rf=0.94处均有斑点,但颜色差异较大,是否为共有3.6小结通过对比研究,确定超声提取,水蒸气蒸馏和酸碱萃取为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在萃取非挥发性成分中酸性成分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